本书突破了诸多历史题材著作的常用模式,独辟蹊径,选取了自己特有的视觉角度,将希特勒时代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似在叙述历史,又似在讲述故事,在这张历史长卷中,人物形形色色,事件纷繁复杂。所有的一切都会让读者为之动容,因为各个阶层都能在画卷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物,由此产生一种共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希特勒时代的柏林/日常生活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法)让·马哈比尼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突破了诸多历史题材著作的常用模式,独辟蹊径,选取了自己特有的视觉角度,将希特勒时代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似在叙述历史,又似在讲述故事,在这张历史长卷中,人物形形色色,事件纷繁复杂。所有的一切都会让读者为之动容,因为各个阶层都能在画卷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物,由此产生一种共鸣。 内容推荐 修鞋匠卡尔、犹太人利贝曼夫人、建筑师施佩尔、经济学家沙赫特、中学生玛戈……他们因为纳粹分子的压迫,承受了相同的命运。希特勒时代的柏林,鲜花、掌声、雄鹰和旗帜,这些都只是粉饰的假象,难掩弥漫城市的恐慌和窒息氛围。人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而统治者冥顽不灵,一意孤行。本书通过描写柏林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见证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从畸形膨胀到穷途末路的全过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冲锋时刻 红色会议及三月啤酒节 在膳宿公寓 奥斯卡和奥托被希特勒玩弄于股掌 所有一切源于讹诈 失业者、偷窃者和年轻的冒险家 街上行进的影子军团 超负荷工作的话务员们 宣传家是如何包装总理的 “舞台”上的激情昂扬 人为文狂 哈瓦那与“Tickers”(电传打字机) 许多S.A(冲锋队队员),几个S.S (党卫队队员) 爱因斯坦漫步在施普雷河边 演员与夜总会 一辆鞑靼出租车离开柏林 在“罗马尼基咖啡厅” 溜溜球、跳蚤和漂亮的小伙子 在苏联大使馆 德意志帝国议会大厦失火了 在犹太教堂 纵火者横行的时代 纳粹党赢得普遍欢迎 S.S对抗S.A:一场地狱之战 柏林大屠杀 第二章 奥林匹克运动会高峰 两位“天使”上马 肯平斯基的大男子主义 我们渴求和平 黑色军对抗白色军 一杯啤酒,十普法宁 展览、代表大会、节日 “Taratara”走姿还是正步 赫尔曼“大叔”的“梦幻军舰” 北方庆典 德国国防军的首次游行 第三章 1938年:“水晶之夜” 连环画教授 受胁迫的外交官、巨头和将军 记者们的聚会 “湿”清洗和“干”清洗过后 “特殊的一天” 齐柏林飞艇决斗场上的旁观者 筑就世界之都 柏林广播 柏林的犹太民族 11月的夜晚 人们涌入地铁 总理府缺少阴谋 希特勒被慕尼黑极端分子所救 第四章 扑克牌的一方 为富人作出的安排 一位柏林老妇的死 波恩哈德路上 在新总理府 希特勒的50岁寿宴 一名男子的穿戴可笑得像一只孔雀 两架飞机离开滕伯尔霍夫 希特勒害怕了 夜总会里的骷髅舞 愚弄人的惨剧? 城市在沉睡中 在德尔布吕克路上 荒凉街头的扬声器 “好啊,那现在该怎么办昵?” 第五章 战争的号角 穿着制服的玛戈 向希特勒宣誓 人们低声抱怨这头“猪” S.S在实验室 在U.F.A多赫夫广场 飞行员和出色的演员 票证、D系统、妓女 R.A.F袭击柏林 在市中心耕地 “骑士后代”不顾希特勒的反对 希特勒在歌剧院 林登勃格所看到的 第六章 194l:“上乘佳品ULTRA”对抗“神秘人物ENIGMA” 在“炮兵营” 两台转轮机 在“格拉夫·冯·施佩”的圣诞节 理发师和调情者的担忧 “上乘佳品ULTRA”登台亮相 “米特”中的阴谋 在蒂尔皮茨 在威廉姆街的地窖里 取得教师资格的柏林人在工作 卡纳里斯会助邱吉尔一臂之力吗? “鹰之日” 夜航 离胜利还差很远 失去痛觉的城市 如何维持“均衡带来的灾难”? 总理府的将军们忧虑重重 在“贝利纳克姆雷泽尔”的日子 鲁道夫的逃跑 “我的兄弟姐妹” 古德里安预言,柏林将成为第二个巴比伦 第七章 1942:辉煌的一年 希特勒这位“缔造者” 怕黑的“机器人” 讨论“最后解决”方案的会议 威茨本的“小毛病” 莫伊泽般的里斯持,埃绍般的邱吉尔 柏林的葬礼 迪耶普:夏日夜晚的幻想 柏林到达顶峰 为希特勒戴孝 为庆祝辉煌之年的晚会 秘密勾当 KINDER、KUCHE、KIRCHE7(教堂,厨房、孩子?) “大柏林”的奴隶 格雷茨工厂这边 第八章 1943~1944:斯大林格勒之后的硝烟和鲜血 大西洋的最后一场战役 赖曼咖啡馆的现实主义 爱情进展迅速 柏林的新指示 “我的爱”(MEIN LIEBE)和“上帝”(GOTT) 大教堂起火 没有除垢工具,也没有煤炭 柏林的巴黎气氛 《莉莉·玛莲》与肖尔兄弟的时代 “迪城”蜜蜂还在叫 等待俄国人 娜塔齐,标尸体的女人 戈培尔在宣传部 《无声的大海》 接受训练的小学生们 乌尔苏拉看书并在日记上记录 一份关于工人们的报道 1944年5月1日 跑马拉松的最后几圈 在阿尔顿大酒店 老虎逃到了城市里 发现弗雷德里克国王的当代人还活着 第九章 战争尾声 “Blutsauger”(吸血鬼) 玫瑰剧院的最后一出戏 鬼子的花园 施陶芬贝格投入工作 古德里安遇见戈培尔 无人驾驶飞机开始进攻 柏林青年弗立契的日子 在集市的一次会面 坦克的回转炮塔突然变向 动物园周围的行动 伤心欲绝的日子 弗立契被埋葬 卡纳里斯的最后一战 1944~1945年的《桥报》 听堡卢斯讲话 全面恐怖笼罩 在人民法院 奥斯特布龙纳的柏林女人 “军队风暴”,一群小狼 战争结束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冲锋时刻 1933年1月30日,早晨7时,弗罗恩斯街,既无参天大树又无儿童公园,惟有地上铁的隆隆声和公共汽车的轰鸣声,它们穿梭在一条两边矗立着灰色房屋的林间小道上。院子里,几棵圣诞树都干枯了。鞋匠卡尔靠在洗涤槽旁,水哗哗地流淌着。他是一名没有失业补助金的失业工人,习惯于在做完20分钟的健美运动后,抽上一支一普法宁一包的基诺(Juno)烟。烧饭菜,煮咖啡都缺不了煤,可是家里已经告缺。以前没失业的时候,坐8路公共汽车就能到鞋厂美美地享受一顿饭菜。想起死于结核病的妻子,他又郁郁寡欢起来,只有赶快去罗兰德尔广场的冲锋队。驻地,才能使他暂时忘却种种不快。多亏那些好哥们儿,他还能每天赚到一马克。人们谈论着犹太人的“全球同谋”以及作为妓院代名词的法国的“全球同谋”。卡尔走进起居室,伸直手臂向总理画像致敬。卍字形图标凸显在红白旗上,这间屋子比以前更暖和,更气派。一张冷杉木长桌上摆放着几只有一道道缺口的碗、一把五彩的咖啡壶和一瓶表面漂着几块肥肉的猪油,小面包则不像从前那么松脆。喂草架里军械和橡皮棍排放得整整齐齐,一阵皮革味飘来,曾做过修鞋匠的卡尔对此尤为敏感。他现在在威尔默斯多大车站散发传单。来往的旅客大多脸色惨白,骨瘦如柴,那样的寒冬还要早起,这让每个人面露不悦,而那些资产者却还躺在羽绒被里做着甜甜的美梦。队长对他们说,国家社会主义的革命是一场人民革命。卡尔欣然相信了这一说法。 红色会议及三月啤酒节 卡尔不知道,阿尔道夫·希特勒已经住在柏林市中心。尽管西伯利亚寒风凛凛,下午盛大的共产党会议依然将在吕斯特花园拉开帷幕。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这天恰逢周日,因此“红色庆典”可能将招来10万名游行者。一位共产党同志冷笑道:“应该到不了那个数,从此柏林人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一位长官解释说冲锋队应驻在原地不动,随时准备听从恩斯特·罗姆和纳粹党的紧急召唤。罗姆这位希特勒的死对头掌握着冲锋队的绝对领导权。据他估计,这周日的勃克大型啤酒节将比共产党会议更吸引柏林人的目光。尽管冰天雪地,层层薄雾从环城湖上升起,柏林人依然围着巨大啤酒桶载歌载舞,喝酒取暖。 在膳宿公寓 舒尔茨夫人这位体态臃肿的寡妇,就是在选帝侯车行道旁一幢有16个房间的膳宿公寓的女主人,因此柏林人给她起了个绰号“KU-DAMM”(帝夫人)。膳宿公寓的费用是一天10马克,这个数目可不小,一般人平均月工资也只不过100到200马克,更有600万失业者无分文收人。10年前她曾是艾卡尔特的朋友,艾卡尔特曾负责替希特勒找到绰号为“旅游领袖”的导游。舒尔茨夫人于1932年7月出席了一场在帝国议会的辩论。她知道纳粹党已经争取到将近1400万张选票。鼓掌欢呼时,她数了数,陆续走进议会半圆形大厅的共有260名国家社会党议员,个个穿着褐衫,脚上蹬着一双皮靴。议长是共产党员克拉拉·蔡特金,她是所有议员中年岁最长的。但几分钟后,赫尔曼.戈林以63票的优势合法地接替了她的位置。许多记者都住在舒尔茨膳宿公寓,其中有一位法国人和几名音乐家。 今天是周日,早餐颇为丰盛。餐厅里,寄宿者就纳粹党及其他党派的问题争论不休。舒尔茨夫人指责《巴黎晚报》的记者洛海特,因为该报曾指出德国的现行体制是一种“恐怖统治”,她也庆幸“共产党的领导正不断改进,这几天日子过得还算太平”。在格吕内瓦尔德,希特勒面对10万人民,谈到要建立一种真正和平社会的必要性。所有柏林人都知道负责治安的巡逻兵整日在城里巡逻,军队则驻扎在露天的勃兰德勃格港周围,舒尔茨夫人肯定地说:“元首要的是合法权利,他不顾恩斯特·罗姆和冲锋队的反对,赢得议会选举。凭他手中的武器就能摧毁整个民主制度。”洛海特疑虑重重,凝视着兴登堡将军的画像,陷入了沉思。将军自1925年被推选为德国总统,曾宣称希特勒正稳步迈向邮政部长一职,出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原因,他刚与施莱歇将军分道扬镳。然而“一个野蛮时代的疾风”是否已指日可待?这位法国记者思索着,想到了1月31日自己为《巴黎晚报》撰写的那篇文稿。现在他急着为下午将举行的三月啤酒节准备贺词,其中不乏一些文字游戏。 洛海特上楼走进自己的房间,看到羽绒被已拉挺,不用说这一定是熟知他职业的女招待做的。他注视着自己那台打字机、用石膏线脚装饰的天花板、装有两扇护板的门窗、墙壁上印着的油画和水彩画,平铺在打过蜡的地板上的波斯地毯、饰有威廉时代(吉约姆一世二世统治时期)白瓷的大火炉,还有宽大的铜床。P3-5 序言 希特勒时代,新闻报道消失殆尽,人人受到独裁专制政策的压制,如今又该如何重提“希特勒时代的柏林日常生活”这一话题呢?1933~1945年间的柏林已不仅仅停留在一座城市的意义上,同时,她已成为侵蚀人、残害人的恶魔。几乎一切都已变成废墟,往日的风采也去无踪影。一心想成为千年帝国的首都分裂成两半,这足以载人20世纪的史册。柏林及其周边地区也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戏剧般的历史事件剥夺了一切,甚至连街道名都无以保全。青壮年的男子们奔赴战场,在硝烟战火中葬身,他们的名字很快被遗忘。的确,记忆此时变得如此无能为力。柏林,我们对其遗迹和那一特殊时期的社会环境作过大量介绍,那是一座既赏心悦目又雄伟壮丽的城市。她曾被贝德特尔冠以“KOLOSSALE(巨城)”的美誉,因为无论面积还是人口柏林都胜过巴黎或伦敦。其实,希特勒到任时,柏林只有200万居民,包括普鲁士人、犹太人及其他人。这位野心勃勃的独裁者想把柏林建成一座大都市。400万从欧洲移民来的奴隶在那儿挥洒汗水,临时搭建的小木棚遍及整座城市,这客观上奠定了柏林作为第三帝国武器装备制造中心的地位。接连不断的狂轰滥炸曾把这座城市“装扮”得闪闪发光。战后,除去伤亡者、逃兵及失踪的年轻人,还有400万的妇女、老人幸存下来,其中不乏那些移民。本书记录下千千万万个令人痛不欲生的日日夜夜。希特勒体制下曾有一批官员与警察,被称为“黑蜘蛛”。假使不深入了解他们,我们又何以叙述柏林人民那时混乱不堪、永无安宁的生活。50年后,他们的阴谋及内部冲突随着历史推进而日渐明朗,我们也由此探寻到半个世纪前发生在德国的所有一切的来龙去脉。 后记 每每说起20世纪,就不得不提两次世界大战,尤以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甚。战争的阴霾笼罩着全人类,影响了整个世纪。“希特勒”,一个家喻户晓却令人色变的名字,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一个极尽讹诈之能事的阴谋家。正是由于他,无论在柏林还是巴黎,伦敦还是维也纳,高楼大厦被夷为平地,活生生的人变成一具具不能动弹的尸体。当然,对这样一位强大而又残忍的历史人物,各家各派众说纷纭,以他为主人公,或以这段历史为主线或主要背景的著作也是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有人崇拜希特勒,因为他是强者,德意志本身也是崇尚强者的民族,他征服法兰西,炸毁英格兰,入侵苏联,其勇气与魄力非常人可及,他属于“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一类人。但更多的人则对他嗤之以鼻,是他造成了世界经济的严重倒退,造成了众多平民,尤其是犹太人的流离失所。毕竟和平与自由才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仅仅为实现一个人的野心而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实在让人扼腕长叹。 翻开本书,题目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作者突破了诸如“XX传记”或“XXX的兴衰”等历史题材著作的常用模式,独辟蹊径,选取了自己特有的视觉角度,为我们将希特勒时代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似在叙述历史,又似在讲述故事,因此人性化的色彩更为浓郁,吸引人的因素也就更多。通读全书,如果把希特勒谋取职位、策动战争等等事件比作一张白纸的话,那么平民百姓点点滴滴的琐事就是这张纸上描绘出的绚烂花朵。从中,我们看到生活拮据却对统治者深信不疑的鞋匠卡尔;爱评论时事的膳宿公寓女主人舒尔茨夫人;饱受迫害而郁郁寡欢的爱因斯坦;风度优雅,神态威严,勇于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犹太人利贝曼夫人;享受特殊照顾,我行我素的演员们;整天为搜集新闻线索而东奔西跑的记者们;坐如钟,站如松,奋斗在前线的士兵们;还有爱赶时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戈林;充当希特勒传声筒,颠倒是非黑白的能手戈培尔;善于逢迎拍马,背地捣鬼的卡纳里斯;享有崇高威望的经济奇才沙赫特等等;总之,在作者铺展的这张历史长卷中,人物形形色色,事件纷繁复杂。所有的一切都会让读者为之动容,因为各个阶层都能在画卷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物,由此产生一种共鸣。也许正因如此,本书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初读时,我的脑海中曾冒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兼作家花如此多的笔墨叙述希特勒时代的历史事件,描绘柏林人民的日常生活(我想有关希特勒的书籍应该为数不少)?他在揭示什么?又在警示什么呢?站在历史的角度,不难想像,1940~1941年是法国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楚,当希特勒军队的铁蹄无情地踏上浪漫之都的土地时,法兰西的骄傲与尊严从此黯淡无光。尽管最后戴高乐将军率领自由抵抗力量收复失地,但耻辱却“不朽”又无情地留在了史册上。作者大胆地揭开这块伤疤,绝不是为了获取看到血淋淋伤口的快感,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回顾历史,铭记历史的同时,珍视自由,珍视独立,珍视生命,珍视和平。如今,欧洲正处在一体化的改革浪潮中,面对这把双刃剑,各国将何去何从?如何在保持本国独立性的基础上,赶上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退。”我想作者撰写本书的初衷也在于此吧。 谈起翻译这部作品的经历,我想用“苦乐参半”四个字来形容。“苦”之处是,书中出现大量德语的人名、地名及专有名词,甚至还有意大利语、俄语等;再者,由于涉及的是历史事件,译语、用词都要求精确到位,一丝马虎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凭想像,靠音译是不负责任的,这着实为翻译增加了重重障碍和挑战。但由此我也深刻认识到,只埋头于一门语言而不旁顾左右具有很大局限性。翻译是一门海纳百川的艺术,天文、地理、文、史、哲,无一不涵盖在内。当然,译者也应随之而动,应在“通才”(拥有广博的学识)的基础上成为“专才”(翻译出优秀的作品)。如果一味地追求语言的优美而忽略学科、题材等其他因素,那么只能说是语言的奴隶而并非优秀的译者。此书是我踏上翻译征程时跨出的第一步,完成译稿,掩卷沉思时,激动兴奋之情油然而生。不久以前,看到优秀的译作,在钦佩之余总是跃跃欲试。正是这种想法为我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来克服各种困难,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我想这就是我的“乐”之源吧。 本书尽管谈不上是优秀的译作,但这次翻译能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友的关心与帮助,尤其是我的导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许钧教授,是他给了我实现夙愿的机会和进行翻译远征的勇气,他的信任与悉心指导在我遇到困难、畏葸不前时,不断鞭策着我。借此机会,向他表示衷心感谢。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几位德语系的同学和朋友,他们不仅向我推荐最经典的相关书目,使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译作,而且不厌其烦地随时为我解答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和疑惑。由于水平所限,尽管译者作出了很大努力,查阅了大量文献与书籍,但还是存在疏漏、谬误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沈珂 于南京大学陶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