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散文选(1982-2012)/大理日报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82年1月1日《大理日报》复刊时,就开辟了综合性文学副刊“洱海”,专门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文艺作品。30年来,“洱海”文学副刊经历了由“洱海”、“万花溪”、“家园”、“周末”,最后又回归到最初的刊名“洱海”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名称,散文始终是《大理日报》的重要体裁,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成为《大理日报》文学副刊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散文选(1982-2012)》从中精选出了232篇,可以说是百里挑一。选收作品坚持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注重名家作品,又注重吸收普通作者的作品,力求题材丰富,风格纷呈。本书由朱册、赵锐明、马光辉、高万鑫选编,杨加方统稿。

内容推荐

为了选编好大理日报丛书《散文选(1982-2012)》,主编杨加方翻遍了1982年以来的《大理报》《大理日报》,首先从发表在文学副刊上的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初选出了3000多篇,然后通过反复阅读、分析、衡量、比较之后,从中筛选了500多篇。由于篇幅的限制,最后我们忍痛割爱,从中精选出了232篇,可以说是百里挑一。选收作品坚持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注重名家作品,又注重吸收普通作者的作品,力求题材丰富,风格纷呈,其中,所收录作品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大理籍的,也收录了少数外地籍作者的作品,外地籍作者的作品都是以大理为题材,很好地反映和宣传了大理。文章编排则以刊出时间为序,一定程度上从文学的视野反映了大理30年来的发展变化。

目录

桥头集市

洱海拾贝

春花

春风落叶云龙桥

敲钟老人

车铃叮铃

赞牛的开拓耐劳精神

窗口

马背上的邮点

梦里,我在唱山歌

兰州垂柳

小巷里,有一口井

鸡山二题

花甸坝随想

鸡足山的风

京都一日

苍山斜阳峰观奇云

孟获洞探胜

巍宝山胜景

守桥兵

下关城觅旧

洱海里的领头鸥

这里的冬天也是春

天池之春

背影

夜游鸡足山

我是你的风筝

小河淌水

只身北行

美好今宵

学会淡泊

石佛洞游记

山坡上的野百合

太阳照耀雪山

心中,那个院落

古城樱花最有情

美人蕉

向往宁静

走近英雄

祖母轶事

窗外盛开的那树桃花

面对洱海

难忘的“谷花鱼”

叶子花

峡谷之春

洱海月夜

年近而立

江尾

听雨

苍山雪韵

如水人生

外婆家的石榴树

又见白帆

绵绵的追思

故乡那个戏台

穿透愿望

迷人的火烧云

深秋的绿叶

补丁衣服

难忘那小小的图书馆

潇洒风城雨

父亲背上的秋天

善待生活

鹤庆瓦猫

宝林秋色

饮一杯故乡的绿茶

木莲花山夕阳红

访彝寨

八月的乡村

太阳下美的爱神

故乡风物三题

荞地

你的每一次投入对我都是真的

享受秋意

善待昨天

岁月

雪季梅花

苍山不老

苍洱神韵

春蛙如鼓

夜游乔后清净寺

家乡的老树

父亲的绝活

枕上读书

森林情结

惊闻剑川有人杰

满贤林的一棵奇树

生存的根本

天籁之声

者么

茶马古道

西湖水乡一幅画

梨园·蝉声

花开古镇

平淡朋友

回宾川吃海稍鱼

归来的鹭鸶

看山的人

老屋,那一地静静的阳光

乡村手记

大理绿茶

我的母亲

双廊:唯美的渔港小镇

时光中的古城

大青树

田野抒怀

难忘坝美静谧的午后

难以消逝的挽歌

童年的月亮

民工兄弟

母亲的脚

车过石门关

春醉沙溪

走进七龙女池

拜谒小平故居

痴情歌坛慰平生

我盼我树参天地

写作断想

穿越冬天的幸福

香格里拉的阳光

童年的歌谣

那山那水那人

情醉石门关

珍藏失败

东湖赏荷

大理,永不闭幕的天堂

梨园村小记

母亲的月饼

古镇情怀

感悟孤独的梦幻

“岛之云”的故事

爱似毛衣

风的广场

聆听鸟吊山

续写家书

彝山速写

在童谣的沐浴中成长

我那美丽的乡愁

山外之山

棋中天地宽

爱上大理

父亲五十岁

山乡纪事

一对牛冤家

往事如歌

漫话读书

一块银灰色披肩

“望夫云”的兄弟姐妹

大理,一个浪漫的天堂

“础石街”的变迁

老舅的粮食话题

难忘广场电影

最美丽的田野

茶之缘

忘不了那位老师

楼道的灯亮了

三十岁的人

搏动在彝乡夏夜里

秋到高原

漾弓江行走

母爱无边

在《小河淌水》的故乡

午夜,伴着雨回家

爱的传递

跳动的诗心

女儿帮我洗脚

故乡的秋天

阅读自己的“风景”

山间寻石

追忆似水年华

麦收时节

老宅情怀

向着中秋,微笑

火红的柿林

记忆里的父亲

飞机飞过鹤庆天空

田野里的春天

老挝女孩在大理

春天里的村庄

挂链会给小女孩带来好运

天使在人间

我心向汶川

路之尽海之初

苍山西坡赏花

母亲依然固守老家

“楚河汉界”中的“棋人”“棋事”

一把伞的回忆

淡淡桃香浓浓父爱

老家的雷响茶

从民间到舞台的跨越

初恋的滋味

秋日私语

亲爱的,请走好

大理茶花

我的2008年鉴

给我生命的那个人,不在了

不能告别的城邦——巍山

手镯里的流年

下关听风

陪母亲聊天

往事悠悠忆坐船

乡下母亲进城来

父亲的三双鞋

让我拥抱这个年轻的夏天

“颠倒河”畔的“望夫云”

一篱藤萝静静开

无量寿福

老家的绿竹

拔杂草的老人

喜洲古镇掠影

洱海渔村

在大理

从东京到大阪

公母崖下的笑声

鸡足山的路

苍山,是一句诺言

坐在古城的秋天里

刺桐树下

一路稻香

当小学教师的父亲

毗村夜话

滇西的山与谷

追忆母亲

观摩梭原生态歌舞

水磨房的故事

洱海渔家

梦回鹤庆

女儿长大了

酒父

祝圣寺前的凭吊

后记

试读章节

鸡山之巅

流了多少次的汗——有时身上像淌水;爬过多少梯子般陡的路——有时走在后面的人的头就要顶着前面人的脚;拖着疲惫的身子,喘着粗气,镇住心跳,一步,一步,一步,艰难地爬呀,爬呀,爬呀。凭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凭着深藏胸中的热切向往,十多年来和山路无缘的我们,终于在一抹落日余晖下登上了鸡山之巅。

我第一次登上这么高的山峰。欢悦,兴奋,惊奇,还有几分虚惧。我们站在鸡山之巅,肩并肩地向远方俯视,四周远距我们的群山起起伏伏,高高低低。连绵不断。它们低矮得有的如山丘,有的似城垛,有的像围埂。连那海拔四千多米的巍峨壮丽的苍山,在我们的眼里也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堤带。那玉绿晶亮的坦坦荡荡的洱海,不就是一面举手就能拿起照一照的镜子么?

几只苍鹰在我们的脚下飞腾。它们在黄昏的山风中击搏,那像纸扎的强硬的翅膀也快被折断了。我们顺着高高的山巅向下望去,良久地,细心地辨认着。只见蓊郁的林木,刀劈斧砍的悬崖,以及深谷里桃梨四围二三农家。那蜿蜒崎岖的山路,那九曲十弯的盘山小道,那陡若梯子的“鸡脖子”险路哪里去了?这一切,都在狂风怒吼、草木激荡中变得模模糊糊。似乎这高峰之下根本没有什么路,也不知道我们是从哪儿登上这高山之巅!

我们肩并肩地站在楞严塔边,看天,看地,看山,看水,听风声,闻松涛。山风,在我们身旁疾驰而过;松涛,潮声般向我们阵阵涌来;流云,在我们身前身后翻滚;繁星,在我们的头上微笑。我们抬头就要擦着星星,开口就能和月亮说话,伸手就可抓片云彩,觉得天和地之间也不是那么遥远。

我登上了鸡山,站在鸡山之巅,感到鸡山之高,鸡山之奇,也似乎觉得自己也突然高大起来。

鸡山雾海

凡上鸡山的游客,没有不看日出的。那晨曦之中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壮丽景色,牵动着多少人的心怀。我们上鸡山,自然也期待着观赏这壮观的一幕。

我们凌晨六时摸黑起来,打着手电,互相叫唤着去看日出。很不巧,事与愿违,登上楞严二楼这鸡山观日的最好地点,只见东边天空云雾层层,日光被遮住了,唯有几点光亮在云块边沿透亮出来。等呀,等呀,等了半个多小时,天都大亮了,等到的依然是一片乌云边沿透出的几线光亮,红日总是不为我们露脸。我们没有眼福,只有颗沮丧的心。

我们怀着怏怏不快的心,互相说些遗憾的话,只好在寺宇边走走,看看山光野景。不一会儿,我们却看到了另一景观——鸡山雾海。

雾刚从山谷升起,像一群白羊慢慢地从谷底爬上山腰,以后越聚越多,越升越高,越集越浓,整个鸡山就被大雾围裹,成了一片雾海。这雾,白蒙蒙的,似牛乳,像凝脂,又浓又密,厚厚的,就像环宇的白色帐幔,遮住了山,遮住了路,罩住了寺庙和白塔,浓密得近在咫尺之间只听声音不见人。那高高的楞严塔,那座座修葺一新的庙宇以及播放着音乐、说说笑笑的群群游客,也仿佛模模糊糊,若有若无似的。我们置身在朦胧素洁的环境中,像进人仙山琼楼一样。

忽地,山风骤起,雾顿时变了模样。方才还是浓雾弥漫,满眼一片灰灰蒙蒙的雾海,像翻卷的豆浪,上下滚动,疾速漂流,来也匆匆,去也急急,时而像烟柱冲天,时而像瀑布下泻,时而掠过树梢,奔向山峦,真是“乱云飞渡”,变幻莫测。我们眼前刚才还是一片密密的浓雾,一阵大风扑来,一眨眼,雾层像海浪一样倏然涌去。这时,风呼啸,雾旋转,宛如激流中的旋涡,在我们的脚下绕来拐去。是雾在走?还是山在动?我隐隐约约地感到群峰摇曳,大地颤动,想使我落下去似的。

过不久,风息云散,天空晴朗,太阳东升,那雾又变幻了模样。那层层浓雾又无声无息退居在几个山顶,安详地躺着,一动也不动。细细看去,如棉朵,像棉絮,似棉卷,一块块,一条条,一团团,紧挨着,簇拥着,如同万头攒动的白羊,白白的,亮亮的,泛着水银一般的光。原来,这是雾浓缩成的白云。这时候,本来就迷人的鸡山,经过雾的一番洗扮,更加妩媚动人,山碧林翠、石青水秀、塔显寺现、光彩悦目。

在鸡山,我以极大的兴致看雾,且不停地琢磨:鸡山的雾何以这般变幻多姿,百看不厌?P24-26

序言

把30年来的《大理报》《大理日报》合订本一本本、一页页翻过来,初选、再选,录入、编排、校对,经过紧张,经过忙碌,《大理日报丛书1982-2012》(《获奖新闻作品选》《理论与评论作品选》《散文选》《诗歌选》)四卷本终于编辑完成。编辑过程中,我们对“报纸是历史的记录者”颇有感受,眼前的四部书稿,以新闻的角度,理论的角度,文学的角度,点滴式、碎片化地记录下了1982年以来大理发展的一个个足迹。这种记录虽不全貌,但却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和梦想。

30年来,我们奔走在白州大地的东西南北、街巷村落,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采写百姓故事,推出了无数优秀的新闻报道。

30年来,我们围绕州委、州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从推动发展着力,加强舆论引导,推出了‘无数优秀的理论和评论作品。

30年来,我们立足文化大州建设,丰富报纸副刊,吸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文学艺术人才。

30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创辉煌。《大理日报》走到今天,主要推动力来自我们不断走向进步的伟大时代,也离不开一代代编辑记者的努力,离不开一批批通讯员的努力,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具体读者的支持和厚爱。30年来,我们一起将自己的青春岁月、黄金年华和才智情怀,毫不犹豫地融进了每天、每月、每年的报纸之中。我们共同记录了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也记录了我们。

《大理日报》始创于1950年2月1日,1966年7月停刊,1982年1月1日复刊。《大理日报》复刊以来的30年,是几乎与改革开放重叠的30年。30年间,《大理日报》不仅记录下了大理飞速发展的点点滴滴,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从四开四版黑白小报到对开四版套红大报再到对开八版彩报,从周二刊到周三刊到日报,综合办报水平不断提高。

选稿过程中,我们从《大理日报》30年来的版面和一篇篇具体的文章中,感受到了历史发展的脚步,感受到了大理成长的脚步,感受到了全州各民族团结奋进的脚步。特别是近几年来,作为大理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唯一报纸,《大理日报》紧紧围绕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三贴近”,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精心策划,多点着力,改革创新,切实担负和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时政新闻做强、经济新闻做透、科技新闻做新、文娱新闻做广、社会新闻做活、专题新闻做厚、文艺作品做精……卓有成效地为大理州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了大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回望昨日的足印,是为了今天更好地前行。党的十八大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州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的奋斗目标。当前,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大理可以跨越、大理必须跨越”的理念已成共识,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的愿景深入人心,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更加迫切。在新的发展征程上,我们将紧紧围绕“三农”工作、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海东开发、园区开发、旅游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抒写好白州更加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是为序。

大理日报丛书编委会

后记

1982年1月1日《大理日报》复刊时,就开辟了综合性文学副刊“洱海”,专门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文艺作品。30年来,“洱海”文学副刊经历了由“洱海”、“万花溪”、“家园”、“周末”,最后又回归到最初的刊名“洱海”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名称,散文始终是《大理日报》的重要体裁,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成为《大理日报》文学副刊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30年来,《大理日报》文学副刊充分发挥阵地和载体作用,培育、扶持、锻炼了一大批散文作者。这块园地上新人倍出,创作繁荣,有很多散文作者从这里起步,逐步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30年来,《大理日报》文学副刊也培养了一大批热心读者,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依然有着一批忠实读者在守望。是读者的支持和厚爱,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一直坚定、有力。

为了选编好大理日报丛书“散文选”,我们翻遍了1982年以来的《大理报》《大理日报》,首先从发表在文学副刊上的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初选出了3000多篇,然后通过反复阅读、分析、衡量、比较之后,从中筛选了500多篇。由于篇幅的限制,最后我们忍痛割爱,从中精选出了232篇,可以说是百里挑一。选收作品坚持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注重名家作品,又注重吸收普通作者的作品,力求题材丰富,风格纷呈,其中,所收录作品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大理籍的,也收录了少数外地籍作者的作品,外地籍作者的作品都是以大理为题材,很好地反映和宣传了大理。文章编排则以刊出时间为序,一定程度上从文学的视野反映了大理30年来的发展变化。

本书由朱册、赵锐明、马光辉、高万鑫选编,杨加方统稿。在选编过程中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热情支持和鼓励,特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发表在《大理日报》文学副刊上的散文篇什浩繁,选编的工作量很大,加上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作者和读者谅解。

编者

2013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