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学的革命(六祖坛经)/经典常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杨惠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六祖坛经》简称“坛经”,原名是《六祖惠能大师法宝坛经》,它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一生说法的纪录,亦可说是他一生多彩多姿的传记。记录者传系惠能大师的高徒──法海禅师。这部书是诸多中国和尚所写的作品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它不但是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也是探讨中国文化的读者们不可不读的作品。胡适之将它列入“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当中;钱穆也认为它是探索中国文化必读的典籍之一,还说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白话文的作品。

内容推荐

《坛经》讲“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司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又讲“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禅宗也有一个“可久可大”的理想,只是其所选路径为“智”与“慧”。《坛经》喻智为日,喻慧为月,日月相推则明生焉,知慧相推则佛(悟、觉)成焉……

目录

总序

致读者书

一、楔子

二、辞亲、求法

三、神秀呈偈

四、传法

五、大禹岭

六、隐遁

七、春归

八、风幡之争

九、不二法门

十、祝发

十一、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十二、菩提树下

十三、宝林寺

十四、山色岂非清净身

十五、青原行思

十六、南岳怀让

十七、南能北秀

十八、入灭

后记

再后记

附录:原典精选

试读章节

疯和尚不好意思地搔搔头,连一句话也不敢答腔。只见惠能又悠悠说了起来:

“般若又叫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有人一听到‘空’就害怕起来,说是悲观消极,或说破坏因果!其实,以般若慧修得心里空荡荡,连生命都不执著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呢!有些世间的学者,只讲经世致用,却看轻空慧的证成。又如何能够济世救人呢!”

这时,那女尼已关好了门窗,双手抱了一大堆竹笋,走到火炉边来。只见她一边把竹笋抛入炉里,一边对着大家说:

“我来烤点竹笋充当晚饭,我想各位都没有尝过烤笋吧!”

“嗯!一定既香又甜!”印宗说。

“今天大师难得光临敝寺,也该让我请教请教,别老是让你们三位抢去机会了!”女尼边烤边说,也不管别人同不同意,就问起问题来。“我这寺里供的是弥勒菩萨,我想你们也看到了。经上说,这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又说他‘具凡夫身,未断诸漏(烦恼)’。请问大师,这是什么意趣?”

“这也是由般若所显发出来的平凡精神!”惠能不假思索地说,“依照佛法来说,一个凡夫如果修了禅定,断了烦恼,就脱离世间,成了解脱的圣者。菩萨悲悯众生,为了救度无量无边苦难的众生,因此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为的是要生生世世做一个不解脱的凡夫,以便留在世间度化众生!这就像地藏菩萨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呀!”

“对了!难怪经说,他要等到56亿年后才下生人间解脱!”女尼说,“这56亿年的救苦救难,是多么长久的一段时间呀!……但是。这又和般若有什么相干呢?”

“刚才说过,般若是有关‘空’的智慧,可以去除对生命的执著与贪爱。”惠能说,“一个执著生命、贪爱生命的人,必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必是不顾苦难大众,只想自己断除烦恼、得到解脱的人!所以,越是了解般若的菩萨,越是平凡地深入下层社会的菩萨!”

“太妙了,太妙了!我礼拜了一辈子的弥勒,却到今天才知道弥勒的伟大!”女尼叫了起来,“来来来!请大家尝尝这烤笋的味道。別忘了,这里边也有般若喔!”

“你真会现买现卖呀!”

疯和尚向那老尼挖苦起来,众人听了也都哑然失笑。熊熊的炉火,照得四周的空气热腾腾的,大伙的慈悲心却也像是火中莲花,锻炼得更加坚定了!那女尼又忙着招呼众人吃起烤笋来。“果然是又香又甜!”众人“啧啧”叫了起来。却见那疯和尚拍拍老尼的肩膀说:

“喂!厕所在哪里?借个方便吧!”

“这笨驴,连个厕所也要问我!”女尼抱怨起来。

“不问怎么知道?”疯和尚抗辩着。

老尼心不甘情不愿地带着疯和尚去厕所,还故意吓唬他有长虫,要他好好修般若,然后抛下疯和尚独自回座吃笋。厕所里传来“哎哟哟,等等我呀!”的叫声,众人不禁笑了起来。只见那沉默已久的印宗,这时却突然发起问来:

“大师!弥勒既然这般慈悲,为什么不索性现在下生,非要等到56亿年后才下生人间呢?”

“这还用问!”女尼抢着回答,“弥勒的慈悲虽是人间净土的主因,而饷佉王的仁政和全体的众生的努力建设。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助缘!人间净土是菩萨和众生共同奋斗的成果。自然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完成的了!”

“是的!法师说得不错!”惠能附和着,双眼闪着异样的光芒。“让我们多多学习般若,以坚定心志,追随伟大的弥勒菩萨,来共同改造社会,完成这人间净土吧!”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老尼激动地高唱起来。

“谁在叫我呀?”一股阴森的声音,传自老尼的背后。

老尼惊出一身汗来,猛一回头,才知道上了那疯和尚的大当!那疯和尚抱头鼠窜,却耐不过这老尼的体力,不一会儿工夫就被捉住领口。

“好了,好了!”惠能起立合十说道,“风雨停了,衣服干了,肚子也饱了,我们该赶路了!”

女尼停下手来,狠狠白了疯和尚一眼,笑眯眯地对着惠能说:

“天这么晚了,何不在小寺暂住一宿?”

“不!寺里还有人等着呢!”惠能说。

“那我就不勉强了!”

“吱呀”一声,女尼打开了厨房的小柴门,一片窥视已久的月光射进屋来。那老道大叫了一声,喃喃地赞美起来!众人踩着月色,下得一级级的石阶,那疯和尚却自言自语地说起来:

“这草丛里,会不会有长长的呀?”

“多学般若呀!”印宗说。

“对,对!惭愧,惭愧!”疯和尚自己打着嘴巴说。

“打得还不够响!连那长长的都没听到,小心它们不放过你!”女尼挖苦着。

“去你的!老子不打了!”疯和尚说着,朗朗地念起心经的经文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罢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P88-90)

序言

亲爱的朋友:

很久以前,我读到了一则禅门故事(详《指月录二》):

一天,文殊菩萨叫善财童子到郊外去采药草。善财出到门外,又折回来说:

“我看山河大地每一样东西都是药材,不知菩萨要我采什么药草?”攻殊笑着说:

“既然每一样东西都是药材,你就随便带点回来吧!”于是善财去到郊外,顺手摘了株野草献给了文殊。这文殊看了这株野草,就向旁边的众人说:

“各位!这株草既可杀人,又可活人!”

当时,我不知道这则故事是在说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它是象征“佛性”——那是贯穿整个禅宗思想一个概念。

不久前,我又看到了一首句句矛盾、句句难懂的诗,传说那是梁武帝时代的传翕所写的(详《景德传灯录二十七》):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当时,我也不懂这诗的意思,后来我才知道它是在说“般若”——这也是贯穿禅宗思想的另一个概念。

有很多朋友向我抱怨禅门的作品难懂,即使像《六祖坛经》这样浅白的禅门经典,也都往往让人感到头痛。其实,只要了解“佛性”与“般若”这两个概念,《坛经》里的思想也就不难把握了。

那么。什么是“佛性”呢?佛性是“成佛的可能性”。这可能性,只要是生命——哪怕是至卑的蝼蚁,也都本来具足。所以佛教有句名言——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在《坛经》中,佛性又叫做自心、自性、本心、本性,或“正法眼藏”。它不但是众生向善成佛的动力,也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虽大,却全都是佛性的显现。

由于宇宙的佛性的显现,因此宇宙中的一花一草,也都是至善、至美、至真的——哪怕是粪便、污泥也是这样!在佛门当中,没有真正的丑恶。有的只是对丑恶的无边同情。所以善财才会说:大地每样事物都是药材。而智者善用丑恶,丑恶成了良药;愚者却为丑恶所转,丑恶成了毒品!下面两则公案,正可以说明这种处处都是佛性、处处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道理:

(1)有和尚问洞山守初禅师:“什么是佛?”洞山答:“麻三斤!”(详《五灯会元十五》)

(2)有和尚问石头希迁:“什么是道?”希迁答:“木头!”(详《传灯录十四》)  其次,什么是“般若”呢?般若译作“智慧”,那是指一种能够体悟万物皆空的智慧——这“空”,不是消极悲观的虚无,而是没有执著、没有牵挂,坦荡磊落、广大自在的心境。下面另一则禅门故事,或许对“般若”的了解有所帮助(详《传灯录三》):

一个名叫道信的小沙弥,向第三代祖师僧璨说:

“请大师慈悲,教导我解脱的法门!”

“谁绑了你,你干吗要求解脱?”僧璨问。

“没人绑我呀!”道信答。

“既然没有人绑你,你还求什么解脱法门?”僧璨说。

道信一听,忽然间开悟了,成了第四代祖师!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切万法、一切烦恼都是主观的,因此也都是空幻不实的,体悟了这种空幻的“般若”,即可开悟解脱。

在本书中,往往用告定的方式来阐述“般若”。因为解脱者的智慧是超越相对的。例如说:“真理之光……是无形无相无臭无味……”又如:“不思善、不思恶。”这种否定法,也常用行动来表示:例如《景德传灯录》卷8就有这么一则公案:

水老和尚问马祖禅师:“什么是解脱者?”马祖一脚把水老踢倒,水老因而开晤,哈哈大笑起来。后来,水老常向他的徒弟们说:“自从一吃马祖踏,直至如今笑不休!”

显然,马祖那一踢等于告诉水老说:解脱的境界是绝对的、不可说不可说的,你穷问个什么劲儿!

有时候,体悟“般若”的解脱境也用矛盾的手法来说明。上引传翕的矛盾诗是一例,下面的公案也是另一例(详《指月录五》)。

有和尚请教马祖禅师说:“什么是解脱者?”马祖就用木棒狠心地打。这和尚被打得疼了,就跳出圈外,但是,当他刚跳出圈外,马祖又打将起来!这真是左也不是、右(非左)也不是,圈内也不是,圈外(非圈内)也不是!原来,离开是非、善恶、左右等等矛盾对立,才是真正的解脱呀!

禅师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诗意的、象征的、不拘形式的。读者们只要试着用这诗意、象征、不拘形式的心情来欣赏本书中的禅门故事,必能沐浴在这自在、喜悦的智慧当中!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禅宗心性思想发展史上,《坛经》心性论思想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坛经》宣扬自性清净,不假外求。……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命主题的地位,从而为冥思遐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禅宗在中国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性净自悟》)

——方立天

《坛经》并不是一本绞尽脑汁的学究之作,而是出自于一位真人的肺腑之言。其中一字一句,都像活泉中所喷山的泉水一样……唤醒人们通过内心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获取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智慧,求得自我的超越、心智的安详与平和。(《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王月清

在现象学的背景下关照《坛经》的心性论、一念觉、顿悟见佛、不执着等独特的宗教观,可发现其中蕴含着现象学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意旧性的还原精神……《坛经》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本源性的还原,与海德格尔将现象学与存在论结合的探索有着思维的相通性。(《<坛经>的现象学诠释》)

——郝春燕

《坛经》与《忏悔录》是东西方美学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将其置于东西方人学思想的研究背景下进行比较是可行的,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从微观上把握东西方美学的发展脉络。(《<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章立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