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边缘地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景辉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反映世纪末时尚思潮,展示新时期生活百态,解读文化人内心世界,暴露知识界不良倾向。故事从中国文学院几对青年男女展开,他们在情爱、文学之间的游离状态和另类生活,为金钱而媚俗,为文学放弃家庭、事业,甚至献出贞操。尤其以女青年欧阳玉洁为代表的文学迷狂者,为一部作品的出版,演绎了荡气回肠的离奇故事……作品从深层次揭示了高雅背后的龌龊,理想掩盖下的蝇营狗苟,以及这类人群边缘化和功利浮躁的社会心态。

内容推荐

作品以中国文学院几对青年男女的生活现状和文学追求为话语主体,叙述他们在情爱、文学之间的游离状态和另类生活,为金钱而媚俗,为文学放弃家庭、事业,甚至献出贞操。尤其以女青年欧阳玉洁为代表的文学迷狂者,为一部作品的出版,演绎了荡气回肠的离奇故事……作品从深层次揭示了高雅背后的龌龊,理想掩盖下的蝇营狗苟,以及这类人群边缘化和功利浮躁的社会心态。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后记

试读章节

1

徐耜在雪梅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脑呈僵滞状。他就坐在宿舍那张凌乱的写字桌后,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茶杯上“梅花映雪”的图案,愈觉心里犯堵,最后,忍无可忍,响亮地将那玻璃杯掷在水泥地上,心绪也随那惨裂声做片状分布,残破不堪。他明显地感到被她出卖了。那个自称信任他也被他所信任的小女子,那个叫雪梅的女人,会出卖朋友,也出卖自己?徐耜感到很有几分可怕。他的确说过杨志是编辑界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的家伙。而这话他只和雪梅私下里说过,除此之外,从未向任何人吐过杨志半个字。事实上,杨志已经知道了他这句话,他在给杨志打电话的时候,杨志已经流露出来,甚至含沙射影地说他有点那个。言外之意,徐耜在作家行列里还不够名牌,不要太倚重。徐耜听了这话,拿着听筒好半天放不下。当时,他并没有怀疑是雪梅出卖了他,直到雪梅一脸踌躇满志的样子走出他的宿舍,他才恍然大悟。

雪梅是徐耜在中国文学院作家班里唯一常打交道且又认为知己的青年女性。徐耜一直认为雪梅是班上众多女性中唯一称得上漂亮而又稳重自持的女人。她在男同学面前常常表现出随和而又矜持,不像一般女孩子那样新潮与矫揉造作。这也是知识女性与一般女性的差异。现代人讲究浪漫,徐耜恰恰是一个不大人时的男人,因此,和雪梅很谈得来。加上两个人都有点古典文学功底,谈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谈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免都有点津津乐道。渐渐的,两个人的来往就日趋密切,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既然无话不谈,徐耜在某一次交流中谈到了一些刊物编辑,自然就谈到《天国文学》杂志社,谈到杨志。徐耜是通过在《天国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认识杨志的,后来彼此之间有过小交往,杨志也确实帮助过他。杨志是《天国文学》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按理,徐耜无论怎么说对他都是趋之不及的,哪里会有一言半语的微词?只不过徐耜是个耿直汉子,虽然也舞文弄墨,却在为人处世上不擅掩饰,对杨志的一些做法也就很难恭维。他认为杨志急功近利,是那种请了女人下酒吧,两个小时之后就想带女人上床的角色。徐耜进京读书,和杨志接触几次之后,就认定杨志的底版是翻不出好色相来的。只是他没想到雪梅从他身边走近杨志之后会被杨志手中的刊物弄昏了头,会把他说杨志的话原版不动地转载过去。她醉眼蒙咙地闯进他的宿舍告诉他,是杨志请了她,杨志一请再请,她的心理价值就直线上升。她说:“老徐你对杨志的认识是错误,真的是个错误。男人评价男人很难准确,只有男人评价女人,女人评价男人才准确无误。”徐耜一时旺住。直到雪梅走出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仍坠入半山云雾之中。后来,他感到雪梅也是为了自己的作品能通过《天国文学》走出来,不禁为自己的茶杯惋惜,默默地捏了笤帚将碎片扫了。

徐耜聊以自慰的是他还能保持头脑的清醒。他真正感到作家班的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没什么两样,形形色色,不过是大世界的小微缩。正像一首歌唱的,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也让人无奈。无论你走到哪儿,都无法摆脱媚俗,稍不留神就会陷入网状的流言之中。对此,徐耜已经吃尽了苦头。

徐耜对生活原本不是这种态度,他一向自诩为乐观旷达,与世无争的。别人也常说他活得潇洒飘逸,很男人气。自从他在追求仕途中磕磕绊绊,脑袋上撞了几个小包包,才认识到自恃清高与客观现实全都有些不对劲,生活有令人畏惧的一面。直到他走出生活多年的山区小城,一路跌跌撞撞走进中国文学院大门,仍然心有余悸,对生活的猜忌和畏缩有增无减。从此,他对待现实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抱一种置身局外、冷眼旁观的态度,也很超脱。有时候,他也问自己,是不是变得圆滑了,老于世故了,从前的棱棱角角已消磨殆尽,潇洒和飘逸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过去,自己是毛头小子,常常抱怨某些人太成熟,瞧不起他们的圆滑老到。现在,竟不知不觉地跻身于成熟者之列,反而看不惯一些毛头小子,认为他们只凭一腔热血,缺乏深思熟虑和变通练达。这是不是自己也变得老到圆滑了呢?

徐耜躺在硬板床上望着天棚。洁白的顶棚偏偏在角落里吊着一片灰网。一只小虫也许是小蜘蛛在里面蠕动,挣不出。他忽然有所感悟,那就是人生的一个哲学观照。人总是忙忙碌碌绞尽脑汁织网,结果总是把自己网在里面爬不出,摆不脱。作茧自缚,这大概就是人自作聪明的结果。他就那么盯着顶棚,看那挣来挣去的小蜘蛛或小虫,便觉得就是在看自己。他走出山区小城的那一瞬间,不过是为了挣脱,想一头撞出尘网,能多一点本色,少一点媚俗。结果,雪梅和杨志又把他网住了,又将他扼进媚俗脱不出来。

2

徐耜走进文学院之后一度大失所望。这里完全不是他想象的样子,校舍简陋得有些看不下去,吃住学习都在一幢五层小楼内,就像难民营,而且人也一塌糊涂。徐耜原以为是进了令人羡慕的文学圣殿,实际上给他的感觉是江湖杂班和地摊文学集市。应该说中国文学院在中国文学界对于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来说仍具备十足的魅力和权威性,很让徐耜或类似徐耜这样的文学爱好者着迷。徐耜还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个牌子有过许多渴望和夜不能寐的向往,也曾无数次想人非非,无数次激动过,从未想到过会变成现实——那都是十几年前的旧梦——到底是改革搞活的政策成全了他的旧梦,只是姗姗来迟。徐耜很实际,难免对迟来的旧梦有些遗憾。男人过了35岁之后,更多的是考虑实际,而不是做梦。诸如柴米油盐、老婆孩子,出了门就是考虑职称工资入党提干,如何在外面干得有头有脸,如何向别的男人那样,“家里有茅台,开会上主席台,看戏坐前排,出门车就来”。活得人模人样,潇潇洒洒,让爷娘兄妹、老婆孩子都能跟着抹抹油嘴,风光风光。结果没有。是命运捉弄他。他曾一度痴迷于文学,热衷于写作,却一事无成。他自己也没想到,在他放弃往文学道路上挤的时候,竟然晃晃悠悠走进了文学院来读所谓的作家研究生班。徐耜对自己的这种选择一直莫名其妙。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怎么会再一次来弄文学,而且是人生已到35岁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曾调侃说,爱神只钟情于年轻人。其实,幸运女神和文学女神也不会喜欢一个到了身体发胖年龄的男人。女人都说男人这种时候最有魅力,徐耜却感到自己锐气大减,许多事情都力不从心,他进文学院就是在工作上力不从心的结果。他始终认为进文学院重温学生生活是糊里糊涂而又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人生的一次走麦城。

徐耜一直对自己持沮丧态度。回顾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几乎找不到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23岁那年他走出师范大学的校门,一头扎进山区,在中学讲台上一站就是八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八年了,别提他了。”八年里,他整日捏着粉笔头站在讲台上贩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往往复复,咀嚼得寡淡无味。唱“大江东去”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无法让他激动。起初,他还算是个热血青年,立志要在教书育人上干出一点名堂。后来,每次回到老家乡下,看到老父亲从田里疲倦地回来,弟弟妹妹也一脸风尘,带着过分的阳光色彩,心里便泛生说不出的酸涩。言谈之间,一家人都对他寄予了无限希望。弟弟妹妹也是几经考场,最终还是名不见红榜。没有办法,只好爬地垄沟。虽说农村正充满生机,那希望的田野却长不出高楼大厦长不出立体影院长不出卡拉OK和现代城市文明,在山沟沟里怎么扑腾也无济于事。弟弟妹妹宁愿进城受穷也不愿在乡下脱贫致富。老父亲每每抱怨他:“我苦巴苦拽供了你,你也该瞅瞅弟弟妹妹。”话没明说,徐耜也感到里面的潜台词,感到肩头责任重大。

徐耜从此痛下决心,要离开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四处活动,剜门子盗洞也要弃教从官。许多人对此不大理解,认为他是顶呱呱的高中语文教员,继续教下去会大有前途,至少也闹一个“桃李满天下”。徐耜铁了心。徐耜毕竟不是糊涂虫,他看透了趋势。不管上头怎么喊重视教育,到了下边就成了耳边风。中国毕竟是人口大国,毕竟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四大文明古国就被中国占了一席,其文明根源就出于古代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而这种思想文化到今天也仍有其顽强的承续性。无论怎么讲科学、讲现代化,实际上统治人们思想意识的还是几千年都没有变的“官本位”那一套。手中有了权力,就能呼风唤雨,要啥有啥,当然也不会缺钞票。有了票子,就会脱贫致富,用不着风吹雨淋,商海涉险。不淌一滴血,不流一滴汗,钞票就大大的,实在是智慧。而这一部分人中的大部分,就是靠以仕致富起家的,有人因此称之为“终南捷径”,也把权力看做是宝葫芦一般的好东西。

徐耜铁心改行,不仅仅是为了摆脱那俩子不顶一个的死工资,更主要的是能够让家里人跟着扬眉吐气。老父亲勒紧腰带供他上大学,实质上就是让他给祖上争口气。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母亲刚刚去逝半个月,父亲为给母亲治病背了一身债,他很想撕掉那张通知书,是父亲声泪俱下,要他给弟弟妹妹走出一条好路子,打消了他要下田务农、替父还债的念头。徐耜深知老父亲的脾气,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的。父亲每到过年都供祖宗,祖谱上也总是那副充满教诲和殷切期望的老对联:“继祖宗一脉因传日忠日孝;教子孙两条正路唯读唯耕。”既然耕不能给祖宗争气,也只有读书一条路了。徐耜几乎是揣着父亲的泪水走出山村的。徐耜读大学期间,老父亲在家里带着弟弟妹妹节衣缩食,两年都没舍下吃一个鸡蛋,全仗十几只鸡的屁股供徐耜零用钱。好在那时候刚恢复高考,还没有自费一说,也没有诸多名目的杂费。徐耜就凭每月23块钱的助学金和一家人嘴上勒苛,省吃俭用才读完了四年大学。老父亲原以为这一回算是出头有日了,没料想,寄予厚望的结果却是个中学教员,勒紧腰带培养的不过是个孩子王,光宗耀祖的理想也就像田埂上的一阵旋风,眨眼不见了。“整天和孩子娃打交道,能有啥出息!”老父亲绝望之后大病了一场。徐耜顿时觉得男子汉当孩子头,不仅丢了祖宗的脸面,也对不住父亲。再说,社会风气江河日下,大学生渐渐泛起了地方粮票,职大、电大、夜大、函大、自大接踵而起,大学文凭多如牛毛,大学生亦如过江之鲫,尤其在教师堆里,大学生攒成堆,显不出山高水低。为了老父亲,为了弟弟妹妹,也为了自己,就得改弦易辙。除此。别无选择。P1-4

后记

欧阳玉洁用她的青春年华写成了《青春梦醒》,几经坎坷,终于从她的文学梦境中醒来。她把三十几万字的作品付之一炬,真正意义的到“天国”去出版了。谨此以一部五十余万字长言,叙其经历,是为序。

渴望一睹《青春梦醒》的读者,唯以心灵沟通,灵魂飞升之后才能读到它的厚重和美妙。

1995.08.14—1995.09.26一稿

1995.10.04—1995.12.12二稿

1998.05.18—1998.12.26修改

2006.04.18—2006.05.03再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