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他,就是于炳然。这里记录的是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欧风亚雨虎穴龙潭(抗日救国传奇人物于炳然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于天存//于波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他,就是于炳然。这里记录的是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内容推荐 于炳然既可以说是一位平凡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一生,和中华民族的苦难、奋斗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曲折历程联系在一起,也和现代中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于炳然以他的整个生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光明与发展,注入了一份推动力。 目录 第一章 逃荒人家 聪明的孩子 初露胆识,两次学潮的领导者 留学日本,只落赤身归故土 协进社与《协进月刊》 一介书生抗争一省学阀 清算贪官许桂昌 收回法政大学二院的风潮中 凶暴军阀陶司令,并非骂死 大学毕业的彷徨 第二章 伦敦,传来“九一八”的炮声 与驻英总领事交锋 走上无产阶级革命大道 赴“旅欧华侨反帝总盟会议”及讲演会上的雄辩 柏林——罗马,影响李杜将军 同张学良将军从论政到相知 与国民党势力的大辩论 赴莫斯科参加五一节活动 起草影响欧美华侨界的三篇宣言 击破四川军阀刘湘的阴谋 欢迎翁照垣、蔡廷锴两将军 在“英国反战大会”作报告 告别英伦 在莫斯科:中国共产党人,编辑,作家 第三章 失望的回国第一闻——少帅被羁溪口 “某政府要人”寻找于斌 戴笠公馆的不寻常晤对 见到潘汉年 “东北救亡总会”成立 赵一荻:“汉卿特别关心你……” 蒋介石的召见与授命 策反德王之行 初到武汉 面对“杀”与“用”,舌战戴笠 预见太平洋战争 “东总”,一出壮丽多彩的剧目 救国救乡的激切呐喊 刻苦与助人 遭遇“借刀杀人”之计 婉拒王芃生 戳穿“伪造文件案” 第四章 任东北抗联政治部主任及辗转入川 智建情报线 重振“东总”及开展统战工作 烤灼人的一把火 政论写作:鉴古论今,犀利警策 赴东北作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设计委员、少将参议——特殊的战线 “东总”在艰难中撑持 出入刀丛的非凡英雄 周副主席细致人微的关怀 从重庆到榆林 第五章 延安,在马列学院学习 在中央政研室及情报部 正义与莽撞:批评陈伯达 惨遭康生、陈伯达的毒手 周副主席亲为作证 重回中央情报部 赴东北说劝卫立煌,不负使命 依然奔忙的最后数年 家乡亲人的悬望 附录一 于炳然的部分作品 甲午战争的教训 从“叩马书生”说起 英法苏三国协定谈判面面观 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感言 七年来的东北义勇军(节录) 对于汪兆铭叛国媚敌的声讨 向民主政治的道路迈进 三年抗战的回顾与前瞻 寄东北青年·第十封信 访韬奋 在莫斯科的寓所 纪念伟大的高尔基 附录二 战友的忆念 怀念于炳然同志 深切怀念于炳然同志 笔吟——序于炳然同志的《反攻集》 我同于炳然同志的交往 从重庆到延安——深切忆念于炳然同志 忆在南京时的于炳然 试读章节 与驻英总领事交锋 “九一八”后,东北留英学生,无论是公费生还是私费生,都接不到国内的汇款了,生活渐显拮据。 有一个私费生于程九,平日寡廉鲜耻,大家都讨厌他。他用拍马手段,从中国驻英总领事杨光洼那里借来几十英镑,扬扬得意地吹牛说:“你们公费生都是草包。我凭私费生身份能从领事馆借钱,你们谁有这样本领!” 这本来是句很无聊的话,炳然听了,也没在意。 过了几天,大家更困难了:已经无法买生活用品了,都在悄悄算计着,手中的钱还能支撑几天的伙食。 这时,炳然想起了于程九的话,想起了那个平素装腔作势的杨总领事。他对几个同乡说:“这样情景,怕几天之后就要断炊了,我找总领事馆试试吧。” 炳然给总领事馆写了一封信,大意说,“我们是黑龙江省公费留学生,因‘九一八’事变,学费收不到了,日常生活已难维持……” 总领事馆回复了一信,信中有这样的话:“……现正向某方进行,于最短期间内,当有结果。祈少安毋躁可也。” 炳然再写一信,信中说:“……所谓某方,究系何方?既属公事,无隐讳之必要……理宜少安毋躁,其奈饥肠辘辘何……” 信发后第二天,总领事馆来信约炳然去面谈。炳然作了准备,便前去了。 总领事馆的人见炳然走进来,相视而笑。他们引炳然上楼,来到总领事办公室。杨光洼正神气十足地伏在写字台上办公,仅说了一个“坐”字,仍继续写字。炳然便坐在沙发上等待。 十分钟后,杨光洼掷笔于案,燃起一支雪茄,吐出一口白烟之后,慢慢地说:“你的信,我们看过了。你们要我们帮忙,我们也没有办法……我过去在美国当了十年总领事,有了经验,公费不敢动。如果与日本开战,使馆也可能接不到政府的公款。我个人呢,上海那号老九彰因‘一·二八’关了门,只剩下天津那号老九彰,将来还不知道怎样,所以也是爱莫能助……”开始他说得很用劲,见对方一声不响,渐渐松缓下来,歇了口。 停了一刻,炳然才开口:“我的信,措辞直率,因为觉得你们是总领事馆。我想,在外国可能沾些外国风气,不像国内的官僚机关——谁说几句拍马话,不应成者亦成;谁敢直言奉上,应成者亦不成。现在看来,你们还是国内那一套风气。我只得承认自己是估计错了,这是我深感可憾的。” 炳然接着说:“现在我们应该先把对话双方的身份弄清,免得误会。我是代表东北公费留学生,来与总领事说话,并非以于斌私人身份来与杨先生私人谈话。也就是说,在一种特殊困难情势下,我们向中国驻英总领事馆要求援助,不是于斌来向杨先生讨饭吃;因为于斌即使真到了讨饭吃的那一天,也不一定到老九彰门前去讨……” 杨光洼说:“好,事情很简单,一句话:你们的事,我们不管。” 炳然把随身的提兜打开,拿出来毛巾、牙具、书籍等物,摆在茶几上,然后说:“你说简单咱们就简单,一句话:从现在起,我搬到总领事馆来了。如果有必要,我的同学们也会搬来的。” “那不成!”杨大声说,“伦敦有几千华侨,如果都搬到总领事馆来,成吗?” 炳然平静地说:“如果几千华侨都与我们同样情形,就是说都是公费留学生,家乡都因为政府不抵抗而被日本人占去了,他们完全有理由搬来总领事馆。” 杨说:“你们并不是总领事馆的公费生,总领事馆不负你们学费的责任。” 炳然说:“在伦敦,对于华侨来说,总领事馆是代表政府的。” 杨问:“你是否国民党员?” 炳然微微一笑,说:“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我不是。” 杨又问:“你是否‘留英学会’会员?” 炳然说:“对付我是顶容易的,我背后并无任何势力。” 杨说:“你以为我们没有办法对付一个来领事馆捣乱的人吗?” 炳然说:“有的,你们可以喊来英国警察,把我捉进英国的监狱,或者还有更妙的其他办法。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总比饿死在伦敦街头要好些。因此,我已决定,欣然接受你们的任何处置。但你必须收回‘捣乱’二字,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说毕,炳然展开书看起来。杨光洼起身走了出去。事情陷入僵局。 大约过了一小时,副总领事跑上楼来,要炳然下楼去接电话。 炳然说:“我在看书,不想离开这里。” 过了一会儿,他把电话拨转到楼上来。炳然拿起听筒,听到杨光洼的声音,他说:“请你来×街×号,这里是中英庚子赔款委员会,已经答允暂借给你们一些英镑,你可以马上来签字领款。” 炳然回答:“那么谢谢了,我现在就过去。” 带着借来的英镑,炳然回到同乡中,说明了事情的过程。大家先是愣住了,随后一个人忽然喊起来:“这回我们饿不死了!于斌,英雄!”大家把炳然抬了起来,有人喊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 这样,东北留学生们渡过了这次生存危机。在留英学生中,此事被传开去,并名之日“于斌大闹总领事馆”。P40-42 序言 我在耄耋之年,完成了父亲于炳然的传记。在顿感轻松的同时,又不禁感慨良多。 父亲,既可以说是一位平凡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一生,和中华民族的苦难、奋斗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曲折历程联系在一起,也和现代中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张学良将军视于炳然为大才、至友;如果将军不被幽禁,得以在抗日事业中施展怀抱,是要委炳然以如“舵手”的重任的。李杜将军也深为敬佩于炳然的人品和才干,在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准备出关杀敌之际,任命炳然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既是于炳然崇敬的党的领导人,也是他的相知与恩人。他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党的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当炳然将撤回延安,而可能遭到敌特杀害时,周恩来亲自为之细致筹划,尽力避险。后来当炳然在“抢救运动”中遭到迫害,又是周恩来站出来证实于炳然的所为是因工作需要,是经党组织同意的。1953年春,还是周恩来,指示调于炳然到国家外交部工作。 另一方面,于炳然又曾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一项重要使命。他曾被戴笠当面以“高官”相诱惑并以“杀头”相威胁,并在几年中与戴斗智,周旋。他因正直敢言,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成为“抢救运动”最早的几个受害者之一。 父亲离家赴欧洲时,我才10岁,不想那就是“永别”。 作为于炳然的后人,我们曾以他的爱国赤诚、才华、事迹为骄傲,也曾因他从事抗日救亡而遭受日伪的恐吓、欺凌,后又莫名地因他而长期背负着来自自己队伍的无形的“包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大量历史问题的拨乱反正逐步展开。我开始了弄清父亲真实历史的努力(那时我已六十几岁)。当炳然的老战友们见到我时,伤感万分;如李时雨老人夫妇俩竟长时间抱着我痛哭,不能言语。他们都深情地回忆了炳然的品格与才干、业绩,为他的早逝而深深惋惜。国家安全部的朱玉琳、王展等同志见到我,又惊又喜,说:“想不到于炳然的儿子找到这里来了。我们看于炳然事迹时,被吸引得舍不得放下,有时晚上带回家去接着看——在我们这里保存档案的干部中,他是才干最杰出、经历最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之一。我们曾想:于炳然的后人了解不了解他的这些经历呢?” 1987年,国家安全部为于炳然作了政治结论:“……于炳然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对敌斗争隐蔽战线上杰出的战士。他从青年时代起即积极从事进步活动,进行反对贪官污吏的斗争,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抗日战争开始后,始终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他不避艰难困苦,机智灵活,勇敢坚定,善于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为人干练,有活动能力。在长期斗争中,工作是有成绩的。解放后在西南地区从事公安侦察工作,对肃清匪特、维持社会治安也作出了贡献。” 1998年,国家安全部又作出了对于炳然历史的“复查结论”。其中有:“关于反对陈伯达领导问题……综上,于炳然同志向组织写信对其领导人提出批评意见,是党内生活正常现象,原定‘反党表现’不当,应予平反,恢复名誉。”另有:“据周恩来等同志证明:于炳然同志因工作需要,同戴笠往来,是经党组织同意的。鉴此,对于炳然同志任军统临澧训练班教官存疑一事,应予撤销。” 这时——已是于炳然在“抢救运动”中被整后五十几年、辞世后四十五年,才剪掉了康生暗中给他拴上的“辫子”。也直到这时,亲人与尚健在的战友才明白于炳然生前拖着的是什么“辫子”。 终于,于炳然可以以他的真实形象堂堂正正地站在历史的大地上了。 1991年5期《纵横》杂志(全国政协主办)以头稿位置发表了《一位功不可没的共产党人——隐蔽战线上的杰出战士于炳然》长文。同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救亡人物传》一书编入《在抗日救亡战线作出独特贡献的于炳然》长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黑龙江省志·人物志》编入了于炳然事迹。《党的生活》等多种杂志连载或刊载了于炳然革命生涯的传奇性故事。 我代表于炳然的所有子孙,深深感谢周恩来同志等炳然当年的可敬领导、可敬战友,感谢国家安全部、公安部的有关同志。 这部传记,我们是依据来自各方面的可靠资料严肃认真地撰写的。《正义与莽撞:批评陈伯达》《惨遭康生、陈伯达毒手》两节,参考了叶永烈所著《陈伯达传》、程敏所编《党内大奸》中的有关内容;《赴东北说劝卫立煌,不负使命》一节,参考了洪沛霖主编的《剑啸石城——国民党老巢覆灭前后(公安长篇纪实)》中的有关部分;在此一并致谢。 于炳然以他的整个生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光明与发展,注入了一份推动力。撰写这部传记,则是要为中华民族宏大的文化宝库,增添一份精神的珍品。 于天存 2005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