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夏令营中的较量
1993年7月,我在广东的《黄金时代》发表了《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一文,经读者推荐,同年11月,发行数百万册的《读者》杂志全文转载,并将题目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
《较量》的发表石破天惊,引发了中国一场持续多年的教育大讨论。也许,就从那个时候起,《较量》几乎成了中日儿童教育比较的同义词。
为什么一篇3000字的文章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呢?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我有关《较量》的三篇主要文章。
一 《夏令营中的较量》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A.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千克,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他们至少要步行50千米,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千米!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地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这位漂亮女孩还是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她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清香的内蒙古奶茶。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他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老师和父母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B.日本父母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10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方队长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了,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孙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就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中方一位工作人员马上把自己的儿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长辈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C.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日方队长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父母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不仅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险队。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活动的发起者、该团体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三个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元人民币的日元。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
D.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却把沉重的思考留给了中国人。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将自己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炼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举办或让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的人,都应该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
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P1-5
云晓的儿童世界 朱永新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 陆士桢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 卜卫
作者的话 孙云晓
第一章 夏令营中的较量
一 《夏令营中的较量》
二 《并非杜撰也并非神话——(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证言》
三 《千年警世钟》——《夏令营中的较量》续篇
第二章 野蛮体魄文明人
一 为什么中国学生长得不如日本学生高
二 为什么中国孩子吃不上营养餐
三 为什么半数中国学生睡眠不足
第三章 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一 特别活动
二 修学旅行
三 推动自然体验的教育措施
四 推动自然体验的安全措施
第四章 常怀感谢之心
一 日本的德育课
二 感谢之心
三 学校午餐中的习惯培养
四 社区教育
第五章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一 团队精神
二 平等教育
三 黑姬山启示录
第六章 嗨!你快乐吗
一 保健室
二 校长的办公室
三 学校咨询员制度
第七章 性,怎么说
一 态度决定一切
二 道出真相
三 恋爱物语
第八章 老师,您好
一 日本教师的资格与培训
二 日本教师的定期调动与评价
三 中国教师的艰难步履
第九章 父亲母爱
一 以心传心
二 亲子别居
三 课余生活的国际比较
第十章 教育:国家的第一竞争力
一 美国教育的变革
二 日本教育的三次改革
三 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
第十一章 前车之鉴:教育荒废
一 教育荒废
二 残酷的“人生预选赛”
三 问题行为与校园暴力l
四 自由的陷阱与班级崩溃
第十二章 未来之梦
一 中、日、韩、美中学生的梦想差异
二 富了就一定败吗
三 中国新一代看日本
第十三章 日本的教育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教育的目标
三 新学习指导要领
四 各种教学方式的尝试
五 综合学习
六 课堂情景
七 学生评价
八 学校、家庭、社区的配合
第十四章 十一条教育建议
一 从小记住十个民族伟人
二 把美德化为孩子的习惯
三 自由不能成为脱缰的野马
四 推进素质教育就是扶正祛邪
五 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
六 为人父母需要执照
七 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八 教子要做人中人
九 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
十 只有解放学校才能解放孩子
十一 按规则行动
相关文论
科学为安,强壮为康——我的安康观
让“身体好”成为教育的起点
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
我怎么样采写《夏令营中的较量》
“爱心”也能葬送未来——孙云晓说教育
附录
教育强则国强 教育弱则国弱
——年月聊天记录精选
孙云晓部教育作品目录
孙云晓主要文章目录
孙云晓媒体报道评论目录
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坦率地说,我的心里并不坦然。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年轻一些的人被称之为作家或书法家或舞蹈家都是平常的事,但如果称为教育家就不寻常了,甚至于令人难以接受,或许这是中国格外看重教育的原因所致。与此相关,出版教育文集的人大都是资深且年迈的教育家,并且多数是已经仙逝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刚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正处于研究和写作的黄金时期,是不断产生新思想的创造阶段,而不是封笔或封刀之前的总结阶段。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出版这套教育作品集的同时,我还在陆续推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基于上述背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的出版就显得有些突兀。因此,我叹服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非凡胆识,是他们说服了我,并付出艰辛劳动,才使我的第一套教育作品集问世。这是我从事儿童教育34年(1972年至2006年)的一个总结,尤其是代表了我专职做少年儿童研究20年(1987年至2006年)的主要收获。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真理,并不取决于他的年龄,而是看他是否拥有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勇气。当一种思想或理论提出的时候,最好的结果不是被赞颂而是被讨论或争鸣。这就需要立论者回应,并适当修改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从而给社会留下真正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的作品集都应当尽可能在头脑清醒时出版。
与许多学者深奥的著述风格不同,我的作品是通俗易懂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就是我的代表作。一般的学术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我总是特别关心该怎么办,因为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是因为我17岁就当了教师,后来又当过九年的中国少年报记者,再后来我经常应邀为父母和教师们讲课,始终在儿童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中行走;二是可能因为我从11岁就痴迷于文学,后来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习惯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
说心里话,我有时也为自己的作品缺乏学术色彩而自卑,直到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一番话,这种自卑心理才稍稍有了一点儿好转。朱小蔓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她说,国际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学术有了新概念,教育研究的范式不能只以论文著述为标准,发现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综合新知识、传播新知识都是学术。我不敢说自己发现了新知识,但我敢说在我的作品里,应用、综合和传播了许多新知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最适合的读者是中小学生的教师和父母,也较为适合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阅读。
当然,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辛苦积累。说到辛苦也不光是作者一人,许多学者的合作、编辑的加工和出版社的推广,都是不能忘记的。在此,我诚挚地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我多年来的鼎力支持,感谢郗杰英、刘秀英、孙宏艳、鞠青、赵霞、陈卫东等同事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凤凰出版集团的总经理陈海燕先生贡献的宝贵智慧,感谢北京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海燕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以及北京树人天地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友情合作。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各位社领导对本作品集的支持,感谢出版项目负责人金月皎女士,特别感谢何莉、马兰峥、王艳平等编辑,是她们呕心沥血的劳作,才使《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与广大读者见面。
书的出版既亮出了思想的旗帜,也立下了争论的标靶。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我期待着思想的激荡乃至撞击。孙云晓的联系方式如下:
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 网站:www.sunyunxiao.youth.cn
邮箱:9999syx@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邮编100089
孙云晓
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
本书是对两次中日青少年夏令营的思考。由于中日两国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表现截然不同。作为一名青少年研究专家,作者详细记录了夏令营中发生的动人事件,并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发人深省的警句和呐喊,在深深刺痛父母和教育者内心的同时,又让我们感到震撼和觉醒。
本书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是教育专家孙云晓关于中日比较教育的一部研究文集。作者以一名青少年研究专家的身份,详细记录了夏令营中发生的动人事件,并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发人深省的警句和呐喊,在深深刺痛父母和教育者内心的同时,又让我们感到震撼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