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秘信仰之谜(一种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苏和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神秘信仰从古到今跨越了千万年的人类历史,决不会是偶然存在的。那么,存在的必然性来自哪里?它在什么情况下对人有利或有害?为什么二战时期原本正常的德国人会加入到大屠杀的行列中?为什么进入邪教的善良好人会做出极端行为?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人心和人性的共性与规律性……

内容推荐

本书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神秘信仰产生的原因、表现、功能以及极端神秘信仰对于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本书首先从人们平常所见所闻的常识入手,依托心身关系等科学理论剖析了神秘信仰产生的最重要的基础——“信则灵”的非科学性,进而揭示了神秘信仰领袖们的产生原因及其虚伪的面目,最后落脚于神秘信仰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和危害性,并通过国外反邪教的理论和实践说明邪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敌人。全书依据科学理论分析现实,并结合法轮功的产生、运作和对社会的危害进行了生动说教,在当前反邪教教育中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秘信仰与“信则灵”

一、什么是“信则灵”

二、真实的信则灵现象面面观

三、身体的信则灵效应与事件的信则灵效应

四、虚假的信则灵现象面面观

 

第二部分 透视“信则灵”的秘密

一、“身体的信则灵效应”与心身关系

二、“身体的信则灵效应”的出现条件

三、身体的信则灵的特征

三、“事件的信则灵效应”与社会心理

第三部分 超人现象的形成与演化

一、超人诞生的过程

二、超人现象的形成规律

三、大师、超人对自我的理解和处理

四、自觉的大师与不自觉的大师

第四部分 神秘信仰的产生及其功能

一、“信”是如何产生的

二、宗教和神秘信仰的复苏复兴现象

三、神秘信仰的几大缘由

四、神秘信仰的功能及其两面性

第五部分 著名科学家的神秘信仰问题

一、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神秘信仰

二、科学家神秘信仰的不同原因及态度

三、科学家信仰问题的相关调查

四、爱因斯坦的信仰之迷

第六部分 人的动物性、文化性、社会性与神秘信仰

一、不信任原则与神秘信仰

二、灵肉冲突与神秘信仰

三、社会角色与神秘信仰

四、权威服从与神秘信仰

五、社会认知与神秘信仰

六、信仰痴迷与依赖

第七部分 国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一、相关的研究组织和人物

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神秘信仰与神秘现象密不可分。所有的神秘事物及现象,或者与人的生存环境有关,或者与人的生命及心灵有关,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人们渴望把握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渴望理解自身的生命与心灵。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与渴望,人类的宗教和科学同时在发展。发展中,科学逐步提供它的认知理解,宗教不断提供它的神学解释,各种民间信仰也提供了对神秘事物的某种认识与看法。神学解释的地盘似乎在缩小,但以有神信仰为核心的神秘信仰的人数,仍占世界人口大多数。

本书所称的神秘信仰,就是认同与信奉对自然及生命现象的神学解释或超自然力解释。神秘信仰表面上看起来,是信奉那些神秘事物,但实际上信奉的是对这些现象的神学解释、超自然力的解释,是对这种解释的观念认同。基本上所有的有神信仰、宗教信仰都是这样的神秘信仰。而所有这样的信仰都强调“信”,强调“信则灵”。

导致人们神秘信仰的原因众多。“信则灵”现象和观念是其中之一,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民间文化中流传极广,跨越漫长时间、广大地域和众多民族而极为普遍。

我们发现,广泛真实存在的“信则灵”效应,为人们的神秘信仰奠定了普遍的心理基础,成为神秘信仰的重要原因。因此,当我们准备步入人类神秘信仰这一天地——这一广阔又深邃的天地探寻时,在众多的迷宫般的入口处,我们将“信则灵”现象作为探索奥秘的切人视角和行进起点。

一、什么是“信则灵”

“信则灵”、“心诚则灵”,这样的话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什么情况下容易听到这句话?有时,是一个熟人、一个朋友,他相信某种宗教、相信某个高人、相信算命大师、相信……他对我们说:“信则灵”、“诚则灵”;有时,是我们走进某个特别的地方,比如走进寺庙、走进一个信仰团体,走进……信徒对我们说:“信则灵”、“诚则灵”;有时,朋友聚会闲谈、家人饭后杂议的时候,会说起某人的某种特别经历,顺口说一句“信则灵”嘛,于是,我们又听到了这句话。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则灵”、“诚则灵”?从字面上看,不难理解,前一句的意思——相信就灵验、相信就灵光、相信就有效。后一句强调的是“诚”。“诚”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真心、实在、的确”。那么,“诚则灵”就是真心相信、的确相信了就灵验、就有效,不是嘴里说信,心里还打问号,强调的是真信、实信、确信。

那么,信就灵验吗?真信就真的灵验吗?对此,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或所受教育,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差别极大。不管如何众说纷纭,通过大量考察我们发现,“信则灵”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信则灵”确确实实道出了一个真相、一个事实,这就是——许多人因为信而发生了变化,包括生理、心理、观念及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发生了向着他们的“信”所指向所期望的变化。例如,在求助于各种现代科学治疗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信仰了某种宗教,尝试了某种另类的方法,结果身体疾病产生了好转甚至痊愈;或者因为信而行动,由此使事情向他们相信的方向发展,造成了他们相信的结果,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也使人更加相信他们所信的事物。

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更多地包括信那些玄奥的、假想的事物;这里所说的“灵”,也包括信了那些玄奥的、假想的东西之后,对人的身体、精神、思想、行为所发生的效果和作用。就是说,信虚假的东西,也会对人产生真实的作用、产生真实的效果。我们将在后面详细分析其中的奥秘。这是一种类型的“信则灵”。也就是“信”与“灵”之间有着直接的客观联系,有着确实的因果关系。我们将这种“信则灵”称为真实的“信则灵”。

第二种“信则灵”是,自从相信了某种预言、某种征兆,如某个算命先生的话,某个高人、大师、巫婆、神汉及民间传言等等,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比如去烧香求神、去请佛像、去搬迁祖坟、去重新安放房间物品、去埋升官符……将他们说过的话(这种话常常可作多种解释和理解)与后来发生的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认为他们的话是灵验的、准确的、有效的。这种灵验,可能是信奉者事后的附会解释,将一些没有证据、难以验证是否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或者将偶然的巧合以及实际上并不相关的事物一厢情愿地拉在一起,认为是应验了。这是一种附会性的解释,也就是将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是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是有某种意义。关系和意义都是信仰者人为附加上去的。这是另一种类型的“信则灵”。我们将这种“信则灵”称为虚假的“信则灵”。P1-3

序言

我是一个教师,崇尚尊师爱生。我是一介平民,注重敬老爱幼。我是一个重情执义之人,对人诚交诤友。我是一个求知若渴之人,对书爱不释手。我对本书的作者原先并不认识,对其著作亦闻所未闻。可是,我初读书稿,被其吸引,再读书稿,被其感动,终审书稿,被其折服。

人们会问,求知、学问用来做什么?作者认为,是为了人类整体和个体的幸福快乐。研究、写作又为了什么?从作者的前言中同样可以看到,首先是自我关怀。一个不快乐、不幸福的人,很难有多余的能量去关爱别人。

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作者曾经进入了神秘信仰的天地。然而,神秘信仰可以给人幸福吗?或者,在什么情况下才让人感觉快乐?作为一本深刻自我反思的著作,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将自己放在其中,所有字面的背后,都有对自我的询问”,“从中去理解和认识自我的心灵——这个最大最基本的真相”。(前言自述)作者的这种坦荡心声,这种自我觉察和剖析的精神,这种回归科学的真诚追求,以及惜己慰人的宽广胸怀,着实令我钦佩。

因此,从反思、调研到写作,作者始终是以心去发现心,以灵去碰撞灵,以探求去接近真理,以期达到“首先是自我关怀,自己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才可能由此通向更宽广的人文关怀”的目的。这样的研究、写作动机真是难能可贵的。

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付出巨大的甚至是血泪的代价。作者把这样的付出和代价,变为了珍厚的财富,使自己对于大千世界中的信仰人心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领悟、体恤和独到的思考、见解,这就使得全书呈现出如下特点:

视角的独特性——独辟蹊径地选取人类普遍存在的“信则灵”现象,作为透视神秘信仰的切入角度,提出并深入探究了“信则灵”效应,包括“身体的信则灵效应”与“事件的信则灵效应”,提出并区分了真实的“信则灵”和虚假的“信则灵”,探索它们的社会心理机理,使得身披无数神秘光环的“信则灵”现象,渐渐现出它的本来面貌,现出其真身,这为今后的后继研究,进行了极好的开拓与铺垫,也为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科学准备。

探讨的针对性——作者具有圈内人与圈外人的双重经历与身份,对神秘信仰有着切身的了解与体验,深知信仰者的需要与心态。所探讨的问题既是圈外人感兴趣的,也是圈内人极为关注的。例如,神秘信仰者占据了世界人口的大多数,神秘信仰也从古到今跨越了千万年的人类历史,这决不会是偶然存在的。那么,存在的必然性来自哪里?著名科学家的神秘信仰与此有什么共同原因和特殊性?神秘信仰在什么情况下对人有利或有害?为什么二战时期原本正常的德国人会加入到大屠杀的行列中?“文革”时期原本正常的中国人会参与迫害虐待自己的师长、朋友和亲人?为什么进入邪教的善良好人会做出极端行为?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人心和人性的共性与规律性?极端信仰团体的领袖是怎样诞生、怎样赢得信众的?……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都是曾经困惑作者自己也困惑许多人的,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剖析。

态度的亲和性——作者对于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的人群有着深厚的了解,对于这种多元存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就使这本著作有着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正如许多专家所说,作者没有惟我正确的姿态、没有疾风骤雨式的批评、也没有鄙夷嘲讽的口吻,而是以亲和的笔触、关爱的心态,以事说理,坦诚相通。

案例的鲜活性——作者通过亲身调查和亲身经历的鲜活个案,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神秘信仰的个中奥妙,客观公正地讨论了其中的科学机理。

信息的丰富性——这也是许多专家提到的特点之一。全书丰富的信息资料,可望使之成为相关问题的知识库、资料库和信息库。

语言的通俗性——让更多的普通公众能够阅读、乐于阅读,是作者的心愿之一。为此,全书将学术色彩或理论色彩浓厚的探讨,尽量化做朴实、流畅、通俗的语言,可算是雅俗共赏。

研究的综合性——人类神秘信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虽然作者主要以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但决不拘泥于此,而是以多学科的知识视野,进行综合性的展开与把握。这种多学科的综合交叉,拓展和丰富了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探求,对于许多相关问题,分析入木三分,说理力透纸背。

简言之,本书对学者来说,有着开阔自身研究领域,进行融合、交流、合作的示范作用;对读者来说,有着启蒙、宣传、导行的教育作用;对教育者来说,有着目的、方法、效果相统一的帮助作用;对领导者来说,有着机制、职责、立法、借鉴等方面的启发作用。这是一本溯史穷源、论古述今、深入浅出、雅俗兼备、指导实践、具有启智助学、推广应用价值的著作。它在同类著作(含译著)中尤以综合、深刻、科学、实用、恳切、超脱见长,是一本具有多种学术价值和多重社会意义的好书。

我以能在出版之前先睹此书为快,以能向广大读者推介此书为慰,以能为日后研读此书为享,以能为此书作序为幸。

谢谢广大读者和作者。

韩星臣

2006年12月28日

于南京大学知行楼

后记

每一个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学说话,学走路,然后长大了。我也是这小孩子之一。长大以后,东看看,西瞧瞧,左体验,右感受。噢!世界很丰富,人生很多样,生命很美妙!可是,一个大问号,也是一个大遗憾出来了:这么好的人生,怎么这么短暂呢?人为什么要死呢?一想到这个,就会泛起莫名的忧虑和恐惧。

有人说,对于死的焦虑,是人最深层的终极情感,人人如此。也有人说,人在青少年时期,是天然的无神论者,进人中年,就会成为不可知论者,到了老年,只要有合适的机缘条件,就很容易成为有神信仰者了。是啊,年轻人,生命刚刚起程,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死对他们来说,远在天边、遥不可及、难以触摸,更不会直接面对。或许是个体差异,有些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偏偏对死就很敏感。我是其中之一。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大地上的气功热、特异功能热在十多年中此起彼伏、热度不减,我在这个潮流中接触到了各种神秘信仰中的神秘文化。然后,自己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有神信仰者,一个虔诚的有神信仰者。我还相信,通过特殊方法修炼可以达到生命的永久永恒和幸福。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我有过不少在正常人看来不可理喻、激进偏执的行为,付出了成长的代价。

这本书,是我不断反思的一个成果。正如前言中所说:“……所有字面的背后,都有对自我的询问,将自己作为理解和认识的对象之一”。然而,一个孤立的个体,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能独自反思。而且,人都有自我维护自我平衡的倾向,已经形成、已经坚信的观念可不是这么容易就改变的。

因此我深知,是众多的条件和助力,促成了我的反思和这本书的问世,这就是那些我心怀感激和感恩、给了我众多帮助的人们。他们包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陈颐研究员、我的许多朋友和同事,还有江苏省、南京市和鼓楼区相关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同志……还有我的亲人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对本书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还非常感谢为本书写序的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韩星臣教授。他对本书的中肯意见和认可,使我得到了又一次的帮助和支持。

其实,真正要将所有直接间接帮助过我的人全部写下来,会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名单。他们都是我成长和成书过程中的师长和朋友,我一直将他们记在心里,深深地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就不会有这本书。

如果有人问:书中所写的,是你对宗教、对人生、对信仰人心和人性的领悟吗?我只能说:是的,但这只是目前的探索,部分的探索。领悟是已往岁月众多因素的碰撞、交织与过滤,也会在漫漫未来继续熔炼、积淀和提升,解读将是没有止境的。诚挚地希望所有关心这一领域的人们对本书的不足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06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6: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