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1997年9月在台北去世,至此,“蒋家第二代”——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均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无论是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的台湾,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人物。虽然他们已先后告别了人世,但人们对兄弟两人的认识和了解却仍在进行。
本书以史家严谨的态度和生动耐读的笔法记述了蒋家第二代——蒋经国和蒋纬国的人生经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蒋经国与蒋纬国(蒋家王朝第二代的人生浮沉)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树德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1997年9月在台北去世,至此,“蒋家第二代”——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均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无论是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的台湾,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人物。虽然他们已先后告别了人世,但人们对兄弟两人的认识和了解却仍在进行。 本书以史家严谨的态度和生动耐读的笔法记述了蒋家第二代——蒋经国和蒋纬国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该书以史家严谨的态度和生动耐读的笔法记述了蒋家第二代——蒋经国和蒋纬国的人生经历,其中有兄弟俩同父母关系的描写,有对兄弟俩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追踪,有对兄弟之间微妙关系的揭示,也有对兄弟俩政治生涯的回顾,透视人生浮沉,聚焦沧桑岁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亲哥哥?亲弟弟? 蒋纬国晚年“一语惊人” 刊登在《亚洲内幕》上的消息 夭折的《蒋纬围报道》 迷人的传说 “O型血是英雄血” 陈志坚女士的诉说 蒋介石对陈洁如讲述蒋纬国的故事 蒋纬国的“一往深情” 第二章 幼年和少年时期的哥哥与弟弟 蒋介石“舐犊情深” “水鬼”与“山鬼” 蒋经国到上海以后 蒋纬国的幼年生活 蒋纬国“笑”演悲剧, 蒋纬国立志从军 第三章 蒋经国在苏联的日子里 中山大学的“洗礼” 列宁格勒军事学院的“武装” 斯大林手中的“人质” 王明的“教育” “劳动改造”的艰辛 给母亲的一封公开信 第四章 蒋经国在苏联的婚姻生活 难忘的初逢 重逢在乌拉尔机械厂 动人的恋爱 有情人终成眷属 回国前夕 第五章 回国后的蒋经国与蒋方良 回国之初 蒋介石赐名“蒋方良” 溪口的隆重婚礼 “不要称我蒋夫人” 蒋方良对蒋经国一往情深 凄苦的晚年 第六章 蒋经国赣南初从政 在赴江西前的日子里 蒋经国何以到赣南任专员? 令人刮目的“三禁”之举 以“硬”对“硬” 赣南“新风” “赣南系”的形成 第七章 蒋经国的“婚外恋情” 由章懋李到章亚若 章亚若的第一次婚姻 蒋经国与章亚若的初交 由“好感”到“爱慕” 由秘密到公开的恋情 面对父亲的“忠告” 章亚若魂断桂林 第八章 从少尉到上将 初走从军路 装甲兵的“新星” 纸上谈兵的“军事家” “迟到”的上将 第九章 蒋纬国与石静宜和邱爱伦 浪漫的恋情 石静宜“死之谜” 蒋纬国病故后石静宜死因有新说 蒋纬国与邱爱伦 蒋纬国的“婚外情”和“婚前情” 第十章 由西北到南京 “西北之行” “中干系”的形成 “青年军”中的“太子” 国民党最高决策圈的“新人” “太子系”与CC系的再较量 第十一章 上海“打虎”记 入沪前夕 为什么要在上海“打老虎”? 名噪一时的“打虎英雄” 宋美龄智取“打虎将” 可悲的结局 第十二章 兄弟俩在逃台前夕 兄弟努力助父亲 父行子随大西南 惨败面前的“太子” 逃台偏安的“功臣” 第十三章 从“总政治部主任”到“国防部长” 年轻的“总政治部主任” 大刀阔斧的“中央改造委员” 吴国桢败下阵来 辅导老兵就业的“蒋主任” “国防部”的新部长 第十四章“湖口兵变”与蒋经国和蒋纬国 “湖口兵变”始末 “湖口兵变”名副其实吗? “湖口兵变”殃及蒋纬国 蒋纬国对蒋家王朝有二心吗? “孙立人事件”是怎么回事? 第十五章 从“行政院副院长”到“行政院长” 台湾财经的“大总管” “青年才俊”的启用人 大力推行“本土化”方针 “天天都在竞选” 岛内“自由民主”的先声 第十六章 “开明”的“总统” 岛内刮起“政改”风 为什么要进行“政治革新”? 面对重重阻力 党外有党 回归“平时”状态 第十七章 “外交”之路 蒋经国两访苏联 “外交部长东北特派员” 有惊无险的美国之行 蒋纬国访问西班牙 第十八章 “一个中国”观 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政治支票” 强烈的冲击波 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一步” “一心想回大陆” 第十九章 哥俩的人生小夜曲 “刚”与“柔” “含”与“露” “严”与“宽” “上”与“下” 第二十章 蒋经国与蒋纬国的孩子们 蒋经国的长子蒋孝文 蒋经国的次子蒋孝武 蒋经国的三子蒋孝勇 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 蒋纬国的儿子蒋孝刚 第二十一章 兄弟相会在九泉下 乘坐轮椅的“总统” 蒋经国长眠于大溪 蒋经国死后争论种种 蒋纬国命归黄泉 五指山的游魂 试读章节 蒋经国到上海以后 蒋经国离开溪口后先到宁波,不久即考入上海的万竹小学。到上海后,他一度得到蒋介石的第三夫人、他的后妈陈洁如的照顾。对此,蒋经国后来曾回忆说:“这位上海妈妈很喜欢我,她领着我到十里洋场转悠了几天。当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霓虹灯和黄包车。在我们家乡,只有在雨后的斜阳中才会出现时隐时现的霓虹,怎么这大上海偏偏在晚上出现虹呢?那时候上海的霓虹灯还不多,大都装在高楼大厦上,我无法看清它究竟是怎样的东西,只能仰着头遥遥翘望。另一件东西是黄包车。它就跟一间小屋子一样,比我们家乡的花轿好多了:有躺椅,有灯,还有十分好听的铜铃。上面常常坐着胖乎乎的阔佬,下面拉车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 在陈洁如的帮助下,蒋经国气昂昂地走进了万竹小学。可他做梦也想不到,他这个锦溪河畔的“小皇帝”,在上海的万竹小学却成了被同学们嗤笑的“乡巴佬”。矮墩墩的蒋经国,剃着一个小平头,穿一套自己很不习惯的“洋衣服”。那些有钱人的子弟,常常拿他当“下饭菜”。有一天,几个同学竞故意在蒋经国的白衬衫上用黑墨画了一道鬼符。蒋经国忍无可忍,高喊着:“冲呀!冲呀!”用在乡下学的拳脚功夫,把那几个同学打了个“落花流水”。 蒋经国的功课并不太好,除了国文全班第一外,算术和图画都不及格。但他体育出类拔萃,在全校的运动会上名列前茅…… 蒋经国从万竹小学毕业后,没有根据父亲蒋介石的安排,考取梵王渡圣约翰学校,而是考入了上海浦东中学。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他的心灵里展开了。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生理卫生等全新的课程使他大开眼界,再也不是塾师教的那些味同嚼蜡的东西了,也不是小学那简单的课程了。蒋经同“如梦初醒”,世界原来如此之大。那时候,上海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齐头并进的地方, 《向导》《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民国日报》《时事旬报》……各种报刊应有尽有,令蒋经国眼花缭乱。他如饥似渴地学着,看着,只觉得脑袋瓜一天天充实起来。 在浦东中学,蒋经国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5月,日本人无故枪杀了一位上海纱厂的工人顾正红。这件事激怒了学生、工人和市民。5月30日,学生和工人联合在上海租界举行示威游行,结果遭到英租界巡捕开枪镇压,许多人倒在血泊中,鲜血染红了大街,惨不忍睹。蒋经同气得喉咙都要冒烟了。他迅速抢过同学们手中的三角小纸旗,高喊着:“冲呀!冲呀!”拽住一个正在用警棍殴打同学的警察,照准他张开的大嘴,将一把竹签小纸旗捅进了他的喉咙。蒋经国的行动得到先进学生的称赞,他们夸他是“浦东中学的英雄”。可蒋经罔的行动冒犯了校方,学校把他开除了。对此,蒋经国回忆说:……第二天我去上学时,却在校同里看到了一张写满了名字的白纸布告,我的名字排在最头上,学校将我开除了。我当时气得冲进校长办公室,准备把那个狗蛋校长拖出来揍个瘪。无奈,保护他的人多,他们将我轰出了校门……” 过了两天,蒋介石从广州发来电报,叫蒋经国立即到北京去找吴稚晖,到他主办的海外补习学校学习。蒋介石要蒋经国去投奔吴稚晖,是经过再三考虑的。吴稚晖(吴敬恒)是蒋介石的好友。他办的海外补习学校,专攻外文。蒋介石考虑,蒋经国在乡下长大,性格太野,应该让他啃啃难学的外语。这样做,第一,可以缚住蒋经同,免得他精力过剩,到外边“惹事”;第二:学习外语用途大,一旦学成,再到国外去留洋一番,前途无量:第三:吴稚晖一向被蒋介石称之为“正人君子”,把蒋经同交给他严加管教,一定能使他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人。 蒋介石没有想到,蒋经国在吴稚晖的外语学校刚刚分到一张同定的课桌,就再次“惹事”——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行为的游行示威,结果被警察抓进了班房。对此,蒋经国回忆说:“一个与我一道举着横幅标语的同学,当时被警察抓住了。那警察抓住他的头发,死命地往地上碰……我在上海就因为打了警察才被开除的,这一次,报仇的机会到了,我立即冲上去,狂叫着‘冲呀!冲呀’夺过他的警棍,把那个黑狗蛋打了个鼻血喷天。不幸的是我也被他们抓住了,并且进了班房,在一个又小又臭的黑屋子里整整呆了半个月。……这一次跟上一次不同,等我从班房里出来,满脸污垢回到海外补习学校时,吴稚晖校长笑眯眯地对我说:‘你父亲都知道了。你快去洗个澡吧,然后上街去买套合身的新衣服。明天,你就南下到你父亲那里去。’一听说叫我到广州去,心里比什么都高兴。那时候广州是革命的中心,我正求之不得呢。” 那时,孙中山刚去世不久。苏联领导人向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在莫斯科办了一所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当时,蒋介石正主持黄埔军校。他认为苏联人肯在他们的国土上开办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的大学,是件大好事。他从培养儿子的长远考虑,下决心把蒋经国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去学习。 蒋经国心里放不下把他养大的母亲。临出国前,他专程赶回溪口,向母亲告别。他回忆说:“出国前夕,我星夜赶回溪口,扑在母亲怀里痛哭不止,要与相依为命十几年的母亲告别,那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我母亲泣不成声:‘我的命好苦哇。你阿爸遗弃了我,如今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又非要到天边远的什么苏俄去,谁知将来……’我当时只觉得心如刀绞,‘相思相见知何月,此时此刻难为情……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1925年10月下旬,蒋经国与其他秘密集中在上海的500名学员一起,从上海分批乘坐苏联的客货轮离开祖国,向苏联驶去…… P25-27 序言 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1997年9月在台北去世,至此,“蒋家第二代”——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均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无论是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的台湾,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人物。虽然他们已先后告别了人世,但人们对兄弟两人的认识和了解却仍在进行。 蒋经国和蒋纬国之所以受人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因为他们是现代和当代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虽非亲生,但蒋介石却“视若己出”。名门之后,当然格外引人注目。 其次,因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奋斗”经历。虽为“名人”之子,却备尝艰辛。特别是蒋经国在苏联几经磨难,差点把命丢在异国他乡。 第三,因为他们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哥哥蒋经国在蒋介石的一手扶持下,一路攀升,成为台湾当局的“总统”,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有口皆碑”的贡献,而弟弟蒋纬国虽因“湖口兵变”被蒋介石所“贬”,却因祸得福,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异军突起”。 第四,因为他们“关系微妙”。兄弟两人没有像中国古代皇家兄弟那样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但也没有像蒋介石所期望的那样“经纬相连”。特别是蒋纬国由“总统”的儿子变为“总统”的弟弟后,两人的关系更加复杂。 最后,因为他们均心系大陆。兄弟俩在大陆长大,对大陆可谓“一往情深”。他们多次表示反对“台独”,一心想回大陆,可最终却“叶落未归根”。令人遗憾,催人深思! 当然,细究起来,蒋经同和蒋纬国兄弟备受关注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正是出于对蒋家两兄弟进行“聚焦”认识,并通过他们进一步认识中华民国和当代台湾历史的目的,笔者奋力撰写了此书。企盼拙著能够给读者一点裨益——若能如此,我们提着的心也就可以暂时放下了。 在撰写此书时,参考了中外诸多专家、学者的大量著作,甚至在某些章节中还“借用”了这些著作中的部分资料。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地感谢——没有你们无私地帮助,此书是断难问世的。 本书的出版还应感谢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和专家,正是由于他们所提出的中肯的修改意见,才使得此书在质量上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虽然笔者在撰写此书时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紧,水平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见谅,并不吝赐教。 作 者 于北京昆明湖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