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夏商周卷。以夏商周三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夏商周三朝的历史。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让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夏商周卷,以夏商周三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夏商周三朝的历史。
夏禹铸九鼎
大禹姓姒,名文命,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在部落之中建立起了极高的威望。后来“帝舜荐禹于天”,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大禹为了更好地管理各部落,便下令将土地划分为九州,还在涂山之会后,把九州州牧进献的“金”(铜)融铸成九只大鼎,借此告诉世人自己成为天下共主,九州自此统一。
众部落离心离德
大禹当上了联盟首领后,不仅维持了之前部落并存的局面,还又册封出不少新的部落。时间一久,其中一些部落首领免不了心猿意马,另有所图。为了让各部落继续听命于自己,大禹决计举行一次部落大会。
此时,恰逢各部落首领前来拜见大禹。他决定趁此机会进行郊祀之礼,于是命众部落首领留在阳城协助他进行祭祀。
到祭祀之时,大禹伏地叩首,诚恳地向上天祈祷、祝福。典礼官大声诵读出祝文,众部落首领听来,大禹先在前半部分祝文中表达了他为国求福之意,后又告诉上天,天下是舜让给自己的,自己将来也一定会将王位传给贤德之人,肯定不会将天下变为一家之物,让天下只姓一姓。
他还告诉上天:“我对诸多大臣都进行了考验,其中皋陶办事成熟老练,人又聪明睿智,而且还立过很多功劳,做了不少善事,所以现在我将他通报上天,举荐他为我的继承人,并请求得到上天的许可,希望上天能显现出一个吉利的兆头,以示批准我的这个决定。”
祭祀结束之后,众部落首领直抒己见,对大禹的做法十分不满。一个部落首领说道:“这太可笑了,他把皋陶推荐给上天,可人人都清楚皋陶现在不仅老,而且病得很严重,性命只在旦夕之间了。大禹要把王位让给他,这只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另一个部落首领跟着发表看法:“我听说禹的儿子启集合了很多他的亲信,打算继承禹的王位。这样看来,大禹根本就没有将王位禅让给贤德之人的打算!”
就这样,众部落首领不欢而散。
涂山之会消疑虑
郊祭活动并未实现大禹的目的,有三十三个部落因对他不满而离去,大禹因此心烦不已。他发现,不信服他的主要是位于东、南两个方位的部落,他决计再召开一次部落大会,并在会上就自己的做法向各部落首领公开道歉。他将大会地点定在了阳城东南的涂山。
大会正式开始之后,身披礼服、手拿玄圭的大禹出现在台上,众部落首领同时向大禹行稽首之礼,大禹也以同样的礼数回应。大禹高声向众部落首领检讨道:“我这个人品行粗俗肤浅,能力上也没有过人之处,无法使大家信服,所以为了帮助我改正自己的过错,我恳请大家面对面地对我提出诚恳的批评、告诫、规劝,这正是我将大家聚集起来开会的目的所在。虽然在治理水土上,我曾经以辛苦的劳动取得过一点点功绩,但我一生最常拿来告诫自己的就是一个‘骄’字。舜帝也经常用这个字来提醒我,‘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所以,假如我有什么地方自满了、夸耀了,还希望大家当面给我指出来,要不然就会让我变得不仁爱了。我会认真聆听大家对我的教导的。”
大禹原本就是由天命所授,再加上他求教的态度又是如此真诚、谦恭,所以他又重新赢得了众部落首领对他的好感和敬佩,部落首领原先对他存有的成见和顾虑也一并被打消了。
各部落首领在此次大会上还进献了礼品,大的部落进贡的是玉,小部落国献出的则是帛,据史料所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设宴款待各部落首领,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奖赏。他还对贡法进行了郑重说明,强调朝贡一定要遵照规定进行,要准时。他同时向众部落首领做出保证,他会尽全力使各部落的权利得到维护,使他们免受邻国的侵扰。大会结束后,众部落首领乘兴而去。
随后,大禹带领大臣们折返阳城。回程途中,大禹急闻皋陶离世的消息,十分悲伤。回到阳城后,他将自己未来的继任者又换成了一向以贤著称的伯益。于是,之前疑心重重的部落首领们顿时明白自己误解了大禹。他们不但更加坚定地支持大禹,朝贡也变得踊跃了许多。
大禹来自于民间,所以他的民本思想很重。他将富民看做根本,经常深。入民间进行巡视,体察民情,寻访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之人。
他在厅前分别挂起鼓、钟、铎、磬、轺,并公告示之天下:“教我以道者击鼓,谕我以义者击钟,告我以事者振铎,语我以忧者击磬,语我以讼者挥轺。”大禹刚刚诏告天下,九州贤能之人就闻风而动,很快来到了阳城。
铸造九鼎,天下归一
作为部落对大禹的一种致敬方式,四方部落首领经常将“金”(即青铜)作为贡品带到阳城献给大禹,就这样,天下进献的铜越来越多。同时为了表示对涂山大会的怀念,大禹决定效仿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的做法,用这些“金”来铸造大鼎。
为了不引起众部落首领的不满,大禹仔细考虑之后,决定将各州贡献的金都用在给各州所铸的鼎上,并在各州鼎上都铸上各州内的山川形势。同时这些鼎上还铸有一些奇禽怪兽,都是大禹治水过程中所碰到的,目的是让天下百姓能将神和怪区分开来。
几个月之后,大禹掌管天下已满五年。他遵照舜帝之制,也每五年进行一次巡狩活动。大禹结束巡狩归来后,九鼎已成,气势直贯长虹。
九鼎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各州的山川风物、奇禽怪兽鼎上皆有。这九只鼎代表着九州,其中豫州鼎是中央大鼎,意味着豫州是中央枢纽。
大禹将这九鼎都汇聚到都城阳城,以此告诉世人夏王大禹成为了全天下的主人,天下实现了大统一。之后,“天命”就居于九鼎之上,九鼎意味着王权无人可及、高高在上。国家从此统一,兴旺发达。九鼎被大禹命名为镇国之宝,四方部落首领来觐见时,都要在九鼎前参拜。现在人们所经常用到的“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词就由此而来。
此后,九鼎就成为了国家祭祀典礼中意义最重的器物。谁掌握了九鼎,谁就掌管了天下。九鼎安全,天下就安定;九鼎出了事,国家就可能存在问题。后来,商朝灭了夏,九鼎就被搬到了商的都城毫邑;周又灭商,九鼎就随周朝到了镐京。之后,周成王建新都于洛邑,便又将九鼎迁至于此,并称其为定鼎。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其流传时间约有两千年。东周末期,战事不断,九鼎在此时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到现在仍然下落不明,成了千百年来的一个谜团。
P100-102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记忆犹新。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入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渎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翰,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翰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