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秦汉卷。以秦汉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秦汉两朝的历史。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让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秦汉卷,以秦汉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返回灞上后,项羽便率军将成阳洗劫一空,他将秦朝宫殿统统焚毁,将金库中的财物全部据为己有。随后,他又自称西楚霸王。接着,他将各路诸侯分封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以为天下无敌,可以称霸中华了,便率领大军返回了彭城。但是他在成阳的所作所为,致使百姓对他很是失望,也使许多诸侯心生不满。
火烧秦官,自封霸王
在鸿门宴上,项羽提出了诸多苛刻的条件,要求刘邦将咸阳和关中交由自己管辖,将秦朝遗民全部交由自己处理,同时要求刘邦驻军灞上,但只能带领原先的部队,而且要听令于自己,刘邦都爽快地答应了。其实,项羽之所以始终没有同意范增斩杀刘邦的计划,其妇人之仁是一方面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刘邦彻底接受了他的所有条件。鸿门宴后,项羽成为所有反秦军队的统帅,随后便率军从鸿门前往成阳。
项羽与刘邦不同,他并没有被咸阳城富丽堂皇的宫殿所迷醉,进入咸阳城后,便回忆起当年楚怀王(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被骗人秦最终客死他乡以及项梁惨死于秦军的往事,这些国恨家仇让他对秦朝愤恨不已。大怒之下,项羽在处死子婴后,又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
这时,又有人提出,残害六国百姓的不只有秦王,还有秦国的官员。于是,项羽下达命令,将秦国官员和贵族统统处死。一时间,咸阳城血流成河。秦国百姓看到此种惨况,人人自危。此时此刻,项羽在他们眼里与暴君无异。
这时,一个叫韩生的人对项羽说:“关中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并且物产丰富,如果想一统天下,就必须占领关中。”项羽闻听,说道:“人们一旦发达了,就应该回家乡。否则就如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夜路,根本没人看得见。”韩生出去后,气愤地说:“早听说楚人虚有其表,胸无大志,果然如此!”项羽得知后,便杀了韩生。
当初追随项羽西进灭秦的所有诸侯都盼望灭秦后可以受封为王。在这种形势下,项羽决定按功劳大小重新划分领地,便让人前去请示楚怀王,怀王让他按原先的约定处理。项羽闻听,气愤地说:“怀王没有丝毫战功,根本没有资格处理天下大事!当初,我们为了合力推翻暴秦,才拥立他为王。但是,众所周知,灭亡秦朝是我们南征北战Tz年之久才实现的,可以说,灭秦的最大功臣是我和诸位。”各诸侯的利益与项羽一致,所以都表态支持项羽。
紧接着,项羽便召开了各路诸侯参加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按自己的喜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其中以汉王刘邦、九江王英布最为著名。但是,项羽分封诸侯时“任人唯亲”,所以此举不但没有统一各路诸侯,反而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诸侯反叛,霸王平乱
分封完毕,项羽命令诸侯们前往各自封地。诸侯们虽然很气愤,但在项羽的威慑下,最后都率部赶往自己的封地。与此同时,项羽也率部带着从咸阳宫中抢来的财宝和美女返回老家彭城。他的所作所为,使百姓们失望至极。
不久,齐将田荣最先起兵反对项羽,他首先将齐王田都驱逐出境,接着将胶东王田市斩杀,随后又派部将将济北王田安杀害。至此,齐国辖地都被田荣占领,田荣自立为齐王。田荣反叛不久,陈余也起兵反叛,他认为自己和张耳地位平等,但张耳被封侯,自己却没有任何封地,他不服,所以联合田荣赶走张耳,占领了赵国封地。接着,他又将赵国分为赵国和代国,自己做代王。 田荣和陈余反叛后,项羽十分震怒。不过,在他眼中,刘邦才是最大的威胁。因此,他将关中大地一分为三,分别由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镇守,“三秦”之称就是由此而来。之所以如此分配,就是为了让他们牵制刘邦。
刘邦率军前往封地前,张良建议刘邦在到达封地后,一定要将通向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毁。刘邦大吃一惊,忙问这是为何,张良说,这样做既可以消除项羽对你的猜疑,也可以断绝其他王侯袭击汉中的念头。
刘邦照做后,张良赶去对项羽说:“现在汉王已经前往封地,而且将通向外边的栈道全部焚毁了,可见他决定常驻汉中。如今田荣起兵反叛,我建议您立即率军镇压。”项羽听后,表示赞同。从此他不再派人监视汉王,而是率军前去讨伐田荣。
刘邦到达汉中后,立即任命萧何为相,曹参、樊哙、周勃为将军。同时,他下令发展生产,操练士卒,开始为将来争霸天下做准备。
项羽在咸阳城的疯狂屠杀,已使其丧失了民心;在分封诸侯时,任人唯亲的行为更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慨。项羽的所作所为,注定他难成天下之君。
汉王定三秦
当初,楚怀王曾与众诸侯约定,谁先入关,谁就为关中王。刘邦最先入关,然而,项羽却没有遵守约定封其为关中王,刘邦为此十分气愤。但项羽实力强大,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后来,刘邦终于抓住时机,率军将关中大地全部占领。自古以来,关中就是兵家重地,占领关中后,刘邦开始了东进争夺天下的步伐。
韬光养晦,平定三秦
进入封地后,刘邦立即下令整饬军备,储备军用物资,积极为东进做准备。在此期间,刘邦得到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韩信。
韩信,淮阴人,出身于贫穷之家,既受过乞讨之罪,又受过胯下之辱。反秦起义爆发后,他便加入了项氏义军,担任郎中。他虽谋略过人,但却从未受到重视。刘邦率部入汉中时,韩信便投于汉王麾下,被任命为大将。
韩信为将后,为刘邦分析道:“主公如果想一统天下,那就必须将三秦大地拿下,因为三秦的战略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说,占据三秦是夺取天下的基础。”刘邦认为韩信的分析非常正确,于是决定按照他的建议行事。
经过分析,刘邦等人一致认为攻打三秦一定能成功,原因有三:
第一,军队的士气十分高涨。军中的士卒大都是山东人,他们时刻盼望回到故乡。因此现在应立即出兵攻打关中,然后兵临彭城,与项羽一决雌雄。胜利后,士兵们便可以返回家乡了。士兵们在归乡隋绪的激发下,士气一定会高涨。
第二,三秦百姓可用。当年,三秦王率领众多三秦子弟东征义军,结果死伤惨重,这使当地百姓心痛不已;再加上项羽曾将20万秦军坑杀,又在咸阳城烧杀掳掠,肆意妄为,已经让三秦百姓对其愤怒不已。至于三秦王,更是被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因此,即使三秦王作战凶悍,但只要收拢民心,必可攻克三秦,拿下关中。
第三,可以利用诸侯们因项羽分封不公而引起的不满情绪。当初,项羽打着“按功分封”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因亲分封”,这引起众诸侯的不满,分封完毕后,各诸侯王之间便开始了争夺封地的大战。在这种情况下,趁诸王混战之机出兵汉中,必定能够拿下三秦。
于是,刘邦开始整军备战,攻打三秦。
公元206年秋,韩信、曹参和樊哙出兵南郑,转向故道(今陕西凤县境内),迂回至章邯军侧后发动突然攻击,获得全胜,汉军迅速推进到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附近。章邯感到形势严峻,立即率军驰援陈仓,结果被汉军一举击败。首战失利,章邯命军队分向废丘(今陕西兴平一带)和好峙今陕西乾县东)两方撤退。汉军乘胜追击,再次大败章邯军。章邯率领残军退往废丘,但又被汉军追上并包围。
与此同时,汉军分兵三路攻打其他三秦要地。一路由周勃率领,在攻克漆县(今陕西彬县)击败秦将章平(章邯弟,一说章邯子)和姚印后,又占领了陕西陇县和甘肃一些地方,一路势如破竹;另一路由靳歙和郦商率领,先后占据了陇西诸郡;第三路由灌婴率领,兵临栎阳(今陕临潼一带)后,塞王司马欣出城投降接着汉军北上上郡(今陕西榆林南),翟王董翳也出城投降了。
至此,汉军攻占关中大部,基本实现了平定三秦的目的。
采取措施,巩固后方
为了巩固战果,刘邦在占领关中后,采取了众多措施。
首先,在平定三秦后,刘邦马上攻克陇西,并不断地向北进军,生擒章平。稍事休整后,刘邦亲率大军出关,击败河南王申阳和韩王昌的军队。这样一来,函谷关外到河西的广大地区,都已经成为刘邦的。
其次,设都建国,建立政权机构以统治辖地。公元前205年,他将栎阳定为国都,并将辖地按郡县制重新划分。此外,他还设置了政权机构,并任命了行政官员,在地方上分别设置县令、丞、尉;在县、乡中则设立“三老”,所谓三老,就是指当地50岁以上的有威望的人,三老的职责就是协助当地官员管理地方上的教化事务。
再次,招纳降军,扩充实力。平定三秦后,刘邦发布诏令:谁若率部或以郡来降,就封谁为万户侯。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沛郡人王陵首先率部归降刘邦;接着,张耳率领残部也投奔而来。
第四,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刘邦下令整修河道、释放犯人、分割秦朝皇家园林的耕地于百姓;免除关中百姓两年租税,免除关中士兵一年赋税。
第五,废秦立汉,对关外百姓施恩,加以安抚。
以上措施的实行,使当地百姓尽享福泽,也使刘邦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护。如此一来,关中便成为其根据地,为其击败项羽、一统中华奠定了基础。
P43-46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记忆犹新。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入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渎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翰,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翰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