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那些事儿(秦汉)/线装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线装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秦汉卷。以秦汉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秦汉两朝的历史。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让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秦汉卷,以秦汉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目录

大秦帝国

千古一帝秦始皇

功高盖世,自称皇帝

改革旧制,巩固集权

焚书坑儒,大兴土木

痴迷求仙,寿终归西

大丞相李斯

元老重臣,辅佐秦皇

勾结奸臣,扶植二世

蒙冤遭谗,腰斩灭族

赵高乱秦

阴谋矫诏,拥立胡亥

残酷无情,杀害忠良

指鹿为马,篡权被诛

战神蒙恬

抗击匈奴,威震边关

镇守边陲,功劳卓著

奸臣专权,含冤而亡

昏君秦二世

篡夺帝位,荒淫无道

诛杀手足,残害忠良

走投无路,被逼身亡

大泽乡起义

朝廷征夫,陈胜揭竿

号召民众,反抗暴秦

转战南北,最终兵败

刘邦沛县起兵

志向高远,沛县豪杰

趁势起兵,举旗反秦

项氏揭竿反秦

楚国贵族,趁势举兵

横渡长江,向北进军

秦未人将章邯

义军蜂起,率军镇压

败于义军,归附霸王

巨鹿之战

章邯破赵,义军被围

破釜沉舟,秦军大败

刘邦人关亡秦

刘邦西进,兵临咸阳

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楚汉争锋

鸿门宴

刘邦入关,项羽恼怒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借故离席,逃归大营

两楚霸王项羽

火烧秦宫,自封霸王

诸侯反叛,霸王平乱

汉王定三秦

韬光养晦,平定三秦

采取措施,巩固后方

楚汉分界

号召诸侯,讨伐项羽

相持不下,鸿沟分界

垓下之战

撕毁和约,攻击霸王

诸侯合击,垓下被围

楚霸王自刎乌江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无颜过江,自刎身亡

西汉王朝

刘邦长安称帝

称帝建汉,迁都长安

继承秦制,巩固皇权

开国良相萧何

辅佐刘邦,赢取天下

坐镇关中,保障军饷

开国功臣,众卿之首

功高遭疑,自污名节

张良运筹帷幄

反秦复国,因缘得书

扶持韩王,妙计入关

屡出奇谋,安定天下

韩信遭诛

功高震主,贬官为侯

策划谋反,事发遭诛

樊哙闯帐救主

攻城拔寨,劝主勿贪

鸿门险宴,闯帐救驾

征讨叛军,大胆进谏

叔孙通制汉礼

博才多学,制订礼仪

出任太傅,辅佐惠帝

高阳酒徒郦食其

高阳酒徒,投奔沛公

游说齐王,惨遭烹杀

田横五百士

从兄反秦,自立为王

齐国灭亡,避难海岛

不堪受辱,引颈自刎

白登之围

韩王反叛,高祖出征

白登被围,奇计脱困

彭越之死

聚众为盗,助汉攻楚

部将诬陷,蒙冤遭杀

英布谋反

反秦归汉,屡立战功

起兵反叛,兵败而亡

吕后专权

高祖亡故,吕后掌权

心狠手辣,报复异己

专权乱政,病疾而终

仁弱之君汉惠帝

仁弱之君,继承帝位

推行惠政,英年早逝

曹参无为治国

开国功臣,齐国求贤

待人宽厚,不计小过

萧规曹随,安国利民

周勃平灭吕氏

功劳卓著,赐封绛侯

当机立断,诛灭吕氏

夏侯婴终生受宠

追随沛公,力救太子

屡建战功,终生受宠

文帝治国有方

拥立为帝,巩固皇权

节俭爱民,虚心纳谏

体恤民情,开创盛世

神奇谋士陈平

胸怀壮志,营救刘邦

投奔汉王,施展奇才

智释樊哙,免祸于身

灵敏机智,晋身为相

贾谊上疏论政

少年得志,仕途顺利

元老排斥,贬官外放

上书言事,切中时弊

深切自责,忧郁而亡

张释之严于执法

机智灵敏,勇于劝谏

依法量刑,不谀君王

犯颜执法,一代清官

开明君王汉景帝

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发展教育,打击豪强

宽厚仁慈,患病逝世

晁错削藩

文帝赏识,景帝宠幸

位高权重,提议削藩

替罪羔羊,冤死刀下

周亚夫平乱

出身将门,细柳扬名

神机妙算,平定乱事

国之爪牙郅都

镇压豪强,执法不阿

得罪太后,蒙冤而死

窦太后干政

进身皇后,关照家人

溺爱幼子,干预立储

力尊黄老,排异儒术

—代英主汉武帝

时来运转,入主东宫

登上皇位,改革受阻

统一思想,加强集权

晚年悔过,轮台罪己

西汉鸿儒董仲舒

韬光养晦,伺机而出

上奏对策,武帝采纳

权臣排挤,著述终生

马邑之谋

商讨计策,引诱匈奴

叛贼出卖,单于退兵

飞将军李广

将门世家,技艺高超

死里逃生,威震匈奴

英勇善战,神勇无敌

不甘受辱,悲壮自刎

大将军卫青

出身卑贱,因祸得福

晋身为将,屡立战功

决战匈奴,官至司马

霍去病为国忘家

少年英武,大战匈奴

用兵灵活,功盖当代

追杀千里,封狼居胥

张骞通西域

肩负使命,出使月氏

不畏艰辛,开通丝路

汉朝收三越

叛贼作乱,汉军平定

南越反叛,出兵征讨

汉军远征大宛

一征大宛,伤亡惨重

二征大宛,大捷而归

李陵叛投匈奴

名将之后,率兵出征

兵力悬殊,嗜血杀敌

叛徒出卖,兵败降敌

苏武牧羊

出使匈奴,兵变遭扣

众人规劝,宁死不降

朝廷要人,苏武还乡

第一良吏黄霸  ’

一心为官,教化治民

犯颜获罪,直心不改

酷吏张汤

继承父职,宽严有度

公报私仇,自杀身死

倪宽体国恤民

学识渊博,一心为民

体国恤民,百姓爱戴

社稷之臣汲黯

秉公事职,犯颜直谏

不畏权贵,一代直臣

窦婴舍身救友

酒醉失言,灌夫被捕

挺身而出,当庭辩论

太后施压,惨遭杀害

理财能手桑弘羊

少年得志,担任农丞

整顿货币,盐铁官营

巫蛊之祸

后宫相争,皇后遭诛

奸臣挑弄,祸害无辜

霍光辅政

武帝宠幸,临终托孤

挫败政敌,稳固地位

辅佐宣帝,病疾而终

尹翁归不徇私情

初人仕途,重臣赏识

不徇私情,刚正执法

政绩卓著,美誉满朝

傅介子计斩楼兰王

申奏朝廷,震慑邻国

不惧危险,计斩楼兰

民问天子汉宣帝

民间天子,拥立为帝

安定民生,中兴大汉

贤相邴吉

有功不夸,身登相位

崇尚宽大,关怀下属

不问小事,主抓根本

赵充国安边

军功显赫,保疆有功

老当益壮,平定西羌

外交家常惠

功勋卓著,受封侯爵

勤劳国事,青史留名

陈汤平匈封侯

追名逐利,出兵西域

万里扬威,封侯晋爵

石显邀宠弄权

阿谀受宠,陷害大臣

陷人有术,保身有道

昭君出塞

入选后宫,无缘面君

自愿和亲,远赴匈奴

顾全大局,青冢留名

汉成帝荒淫害国

改革弊政,有始无终

沉湎女色,荒淫害国

汉哀帝空有大志

改革失败,沉湎声色

断袖之癖,遗臭万年

王莽篡汉

攀附门庭,入朝为官

处心积虑,控制朝政

篡汉建新,危机四伏

西汉文化

儒学大师陆贾

劝降南越,指点陈平

进谏高祖,著作《新语》

传奇才子司马相如

琴挑文君,美名传世

负心郎君,传世才女

才华出众,汉赋大家

智圣东方朔

毛遂自荐,出奇制胜

诙谐幽默,智谏天子

汉赋大家,名作传世

司马迁忍辱著史

继承父志,担任史官

直言获刑,忍辱著书

名作传世,万代扬名

音乐家李延年

出身倡家,精通音乐

无辜受累,惨遭杀害

思想家扬雄

淡泊名利,精于辞赋

先作《太玄》,后著《法言》

东汉王朝

赤眉绿林起义

社会动荡,绿林起义

赤眉起义,攻击官军

昆阳大捷

攻打昆阳,义军被围

奇计巧谋,大败官军

刘秀复汉

扩充实力,自立为王

众望所归,称帝复汉

一代贤后阴丽华

美貌佳人,英雄好逑

谦让自抑,皇后楷模

云台首将邓禹

追随刘秀,出谋划策

运筹帷幄,功高盖世

吴汉力挽危局

劝降彭宠,担当重任

东征西讨,屡立战功

大树将军冯异

投身汉军,因功封侯

谦让不夸,战功卓著

耿弁平齐

少年有为,深谋远虑

平定齐地,战功显赫

征南大将军岑彭

韬略过人,劝降朱鲔

奉命平叛,功勋卓著

光武帝平复陇西

解除威胁,出兵陇西

两军相持,击灭隗嚣

刘秀平公孙述

挥戈伐蜀,初战不利

重整旗鼓,平定蜀地

光武中兴

统一政权,巩固统治

注意民生,与民休息

治世能臣寇恂

镇守河内,保障供给

执法刚严,治民有方

伏波将军马援

助攻隗嚣,平定羌族

远征交趾,南征武陵

强项令董宣

北海惩恶,正气凛然

刚正不阿,强项抗命

中兴明君汉明帝

初露锋芒,打击宗室

加强集权,整顿吏治

与民休息,崇尚儒学

贤惠皇后马明德

嫁人皇宫,意外受宠

无法生育,晋身皇后

朴素平和,禁封家族

窦固战天山

出身豪门,大战天山

出兵西域,立功边疆

定远侯班超

壮志在胸,投笔从戎

出使西域,平定叛国

发兵讨敌,威震西域

窦宪大破匈奴

出身显贵,征伐匈奴

居功自傲,被逼自杀

邓绥lI缶朝摄政

才貌双全,入主后宫

深明事理,册立为后

临朝听政,勤俭治国

外戚阎氏乱政

阎姬人宫,得幸安帝

专权乱政,兵变遭诛

杨震临财不苟

关西孔子,踏入仕途

清正廉洁,犯颜死谏

惨遭诬陷,饮毒身亡

东汉良吏第五访

勤学苦读,举为孝廉

恪尽职守,为民效命

虞诩平定西羌

孝子贤孙,平叛有功

率兵出征,平定西羌

跋扈将军梁冀

纨绔子弟,总揽朝政

权倾朝野,为所欲为

恶贯满盈,梁氏被诛

五宦当道

宦官当权,五侯乱政

骄奢淫逸,祸害民生

党钢之祸

党人议政,宦官加害

铲除奸宦,事败被锢

汉灵帝荒淫无能

临朝执政,荒淫无度

卖官鬻爵,搜刮民财

黄巾起义

矛盾激化,揭竿而起

转战南北,兵败而终

东汉文化

佛教人华

释迦佛教,传人西域

佛教人华,影响深远

蔡伦造纸

一介宦官,仕途通达

改进造纸,功在千秋

天文学家张衡

博学多才,入朝为官

志在天文,英名留世

史学大家班固

继承父志,撰写汉史

鸿篇巨制,遗泽后世

一代医圣张仲景

勤求博采,医术精湛

医圣功绩,万代传颂

乇充论衡

游学京师,博览群书

撰写《论衡》,弘扬哲学

才女班昭

出身名门,文采过人

《女诫》扬名,影响深远

许慎编著《说文解字》

学派之争,编撰重典

名著传世,功莫大焉

郑玄注释儒经

出身名门,钻研经学

受牵禁锢,著书立说

蔡邕博学多才

一代才子,火中救琴

文采飞扬,石经传世

中华神医华佗

身处乱世,四处行医

刨立新说,中华神医

试读章节

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返回灞上后,项羽便率军将成阳洗劫一空,他将秦朝宫殿统统焚毁,将金库中的财物全部据为己有。随后,他又自称西楚霸王。接着,他将各路诸侯分封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以为天下无敌,可以称霸中华了,便率领大军返回了彭城。但是他在成阳的所作所为,致使百姓对他很是失望,也使许多诸侯心生不满。

火烧秦官,自封霸王

在鸿门宴上,项羽提出了诸多苛刻的条件,要求刘邦将咸阳和关中交由自己管辖,将秦朝遗民全部交由自己处理,同时要求刘邦驻军灞上,但只能带领原先的部队,而且要听令于自己,刘邦都爽快地答应了。其实,项羽之所以始终没有同意范增斩杀刘邦的计划,其妇人之仁是一方面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刘邦彻底接受了他的所有条件。鸿门宴后,项羽成为所有反秦军队的统帅,随后便率军从鸿门前往成阳。

项羽与刘邦不同,他并没有被咸阳城富丽堂皇的宫殿所迷醉,进入咸阳城后,便回忆起当年楚怀王(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被骗人秦最终客死他乡以及项梁惨死于秦军的往事,这些国恨家仇让他对秦朝愤恨不已。大怒之下,项羽在处死子婴后,又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

这时,又有人提出,残害六国百姓的不只有秦王,还有秦国的官员。于是,项羽下达命令,将秦国官员和贵族统统处死。一时间,咸阳城血流成河。秦国百姓看到此种惨况,人人自危。此时此刻,项羽在他们眼里与暴君无异。

这时,一个叫韩生的人对项羽说:“关中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并且物产丰富,如果想一统天下,就必须占领关中。”项羽闻听,说道:“人们一旦发达了,就应该回家乡。否则就如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夜路,根本没人看得见。”韩生出去后,气愤地说:“早听说楚人虚有其表,胸无大志,果然如此!”项羽得知后,便杀了韩生。

当初追随项羽西进灭秦的所有诸侯都盼望灭秦后可以受封为王。在这种形势下,项羽决定按功劳大小重新划分领地,便让人前去请示楚怀王,怀王让他按原先的约定处理。项羽闻听,气愤地说:“怀王没有丝毫战功,根本没有资格处理天下大事!当初,我们为了合力推翻暴秦,才拥立他为王。但是,众所周知,灭亡秦朝是我们南征北战Tz年之久才实现的,可以说,灭秦的最大功臣是我和诸位。”各诸侯的利益与项羽一致,所以都表态支持项羽。

紧接着,项羽便召开了各路诸侯参加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按自己的喜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其中以汉王刘邦、九江王英布最为著名。但是,项羽分封诸侯时“任人唯亲”,所以此举不但没有统一各路诸侯,反而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诸侯反叛,霸王平乱

分封完毕,项羽命令诸侯们前往各自封地。诸侯们虽然很气愤,但在项羽的威慑下,最后都率部赶往自己的封地。与此同时,项羽也率部带着从咸阳宫中抢来的财宝和美女返回老家彭城。他的所作所为,使百姓们失望至极。

不久,齐将田荣最先起兵反对项羽,他首先将齐王田都驱逐出境,接着将胶东王田市斩杀,随后又派部将将济北王田安杀害。至此,齐国辖地都被田荣占领,田荣自立为齐王。田荣反叛不久,陈余也起兵反叛,他认为自己和张耳地位平等,但张耳被封侯,自己却没有任何封地,他不服,所以联合田荣赶走张耳,占领了赵国封地。接着,他又将赵国分为赵国和代国,自己做代王。  田荣和陈余反叛后,项羽十分震怒。不过,在他眼中,刘邦才是最大的威胁。因此,他将关中大地一分为三,分别由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镇守,“三秦”之称就是由此而来。之所以如此分配,就是为了让他们牵制刘邦。

刘邦率军前往封地前,张良建议刘邦在到达封地后,一定要将通向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毁。刘邦大吃一惊,忙问这是为何,张良说,这样做既可以消除项羽对你的猜疑,也可以断绝其他王侯袭击汉中的念头。

刘邦照做后,张良赶去对项羽说:“现在汉王已经前往封地,而且将通向外边的栈道全部焚毁了,可见他决定常驻汉中。如今田荣起兵反叛,我建议您立即率军镇压。”项羽听后,表示赞同。从此他不再派人监视汉王,而是率军前去讨伐田荣。

刘邦到达汉中后,立即任命萧何为相,曹参、樊哙、周勃为将军。同时,他下令发展生产,操练士卒,开始为将来争霸天下做准备。

项羽在咸阳城的疯狂屠杀,已使其丧失了民心;在分封诸侯时,任人唯亲的行为更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慨。项羽的所作所为,注定他难成天下之君。

汉王定三秦

当初,楚怀王曾与众诸侯约定,谁先入关,谁就为关中王。刘邦最先入关,然而,项羽却没有遵守约定封其为关中王,刘邦为此十分气愤。但项羽实力强大,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后来,刘邦终于抓住时机,率军将关中大地全部占领。自古以来,关中就是兵家重地,占领关中后,刘邦开始了东进争夺天下的步伐。

韬光养晦,平定三秦

进入封地后,刘邦立即下令整饬军备,储备军用物资,积极为东进做准备。在此期间,刘邦得到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韩信。

韩信,淮阴人,出身于贫穷之家,既受过乞讨之罪,又受过胯下之辱。反秦起义爆发后,他便加入了项氏义军,担任郎中。他虽谋略过人,但却从未受到重视。刘邦率部入汉中时,韩信便投于汉王麾下,被任命为大将。

韩信为将后,为刘邦分析道:“主公如果想一统天下,那就必须将三秦大地拿下,因为三秦的战略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说,占据三秦是夺取天下的基础。”刘邦认为韩信的分析非常正确,于是决定按照他的建议行事。

经过分析,刘邦等人一致认为攻打三秦一定能成功,原因有三:

第一,军队的士气十分高涨。军中的士卒大都是山东人,他们时刻盼望回到故乡。因此现在应立即出兵攻打关中,然后兵临彭城,与项羽一决雌雄。胜利后,士兵们便可以返回家乡了。士兵们在归乡隋绪的激发下,士气一定会高涨。

第二,三秦百姓可用。当年,三秦王率领众多三秦子弟东征义军,结果死伤惨重,这使当地百姓心痛不已;再加上项羽曾将20万秦军坑杀,又在咸阳城烧杀掳掠,肆意妄为,已经让三秦百姓对其愤怒不已。至于三秦王,更是被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因此,即使三秦王作战凶悍,但只要收拢民心,必可攻克三秦,拿下关中。

第三,可以利用诸侯们因项羽分封不公而引起的不满情绪。当初,项羽打着“按功分封”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因亲分封”,这引起众诸侯的不满,分封完毕后,各诸侯王之间便开始了争夺封地的大战。在这种情况下,趁诸王混战之机出兵汉中,必定能够拿下三秦。

于是,刘邦开始整军备战,攻打三秦。

公元206年秋,韩信、曹参和樊哙出兵南郑,转向故道(今陕西凤县境内),迂回至章邯军侧后发动突然攻击,获得全胜,汉军迅速推进到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附近。章邯感到形势严峻,立即率军驰援陈仓,结果被汉军一举击败。首战失利,章邯命军队分向废丘(今陕西兴平一带)和好峙今陕西乾县东)两方撤退。汉军乘胜追击,再次大败章邯军。章邯率领残军退往废丘,但又被汉军追上并包围。

与此同时,汉军分兵三路攻打其他三秦要地。一路由周勃率领,在攻克漆县(今陕西彬县)击败秦将章平(章邯弟,一说章邯子)和姚印后,又占领了陕西陇县和甘肃一些地方,一路势如破竹;另一路由靳歙和郦商率领,先后占据了陇西诸郡;第三路由灌婴率领,兵临栎阳(今陕临潼一带)后,塞王司马欣出城投降接着汉军北上上郡(今陕西榆林南),翟王董翳也出城投降了。

至此,汉军攻占关中大部,基本实现了平定三秦的目的。

采取措施,巩固后方

为了巩固战果,刘邦在占领关中后,采取了众多措施。

首先,在平定三秦后,刘邦马上攻克陇西,并不断地向北进军,生擒章平。稍事休整后,刘邦亲率大军出关,击败河南王申阳和韩王昌的军队。这样一来,函谷关外到河西的广大地区,都已经成为刘邦的。

其次,设都建国,建立政权机构以统治辖地。公元前205年,他将栎阳定为国都,并将辖地按郡县制重新划分。此外,他还设置了政权机构,并任命了行政官员,在地方上分别设置县令、丞、尉;在县、乡中则设立“三老”,所谓三老,就是指当地50岁以上的有威望的人,三老的职责就是协助当地官员管理地方上的教化事务。

再次,招纳降军,扩充实力。平定三秦后,刘邦发布诏令:谁若率部或以郡来降,就封谁为万户侯。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沛郡人王陵首先率部归降刘邦;接着,张耳率领残部也投奔而来。

第四,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刘邦下令整修河道、释放犯人、分割秦朝皇家园林的耕地于百姓;免除关中百姓两年租税,免除关中士兵一年赋税。

第五,废秦立汉,对关外百姓施恩,加以安抚。

以上措施的实行,使当地百姓尽享福泽,也使刘邦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护。如此一来,关中便成为其根据地,为其击败项羽、一统中华奠定了基础。

P43-46

序言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记忆犹新。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入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渎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翰,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翰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4: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