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先生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1920年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白土镇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44至1949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他为追求自己的艺术发展而赴法国,从此在巴黎定居至今。这本传记叙述、剖析了一个三十年代中国土生土长的青年,如何踏上世界艺术之峰的平凡而不凡的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德群--从汉家子到法兰西院士/中国当代优秀传记作家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晴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德群先生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1920年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白土镇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44至1949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他为追求自己的艺术发展而赴法国,从此在巴黎定居至今。这本传记叙述、剖析了一个三十年代中国土生土长的青年,如何踏上世界艺术之峰的平凡而不凡的历程。 内容推荐 从朱德群先生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他的海外奋斗历程,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位艺术火师那始终坚定地保持着的创作主旨。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得见了一连串曾经在朱德群先生艺术跋涉中隐现过的身影:林风眠、吴大羽、多里瓦尔、米修、皮埃尔、毕加索;他们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个个相当有意味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绘画生涯的现实的艺术环境。于是,环绕着传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纪欧洲画坛以一个个具象得以喻示出来。 目录 第一章 悬壶世家钟情笔墨画梅竹 山村稚子率性涂鸦习草书 第二章 体育健儿弃球学画进艺专 将错就错终生借用堂兄名 第三章 兼收并蓄不拘一格育人才 眼界大开初识西方现代派 第四章 芝兰寻根油画恩师吴大羽 醴泉溯源水墨真传潘天寿 第五章 志同道合军营结识吴冠中 初试油彩满室飘香雪花膏 第六章 狼烟不断辗转流亡数千里 历尽艰险半壁河山寄丹青 第七章 完成学业深造无门执教鞭 心无旁骛 辛勤探索求真谛 第八章 家人团聚心血之作皆成空 慈父身亡祖屋毁于战火中 第九章 移居宝岛 薪火传承育后生 尽心竭力 形神兼备绘史诗 第十章 好评如潮首次画展引轰动 艺术至上决意要圆巴黎梦 第十一章 不期而遇师生邂逅邮轮上 异域风情旅途陶醉大漠中 第十二章 观赏名画 领悟大师之精妙 难舍难分一路送至马德里 第十三章 自由开放流派纷呈放异彩 求艺心切大茅屋中画速写 第十四章 春季沙龙脱颖而出夺银奖 家庭风暴斩不断真挚恋情 第十五章 告别写实 画风转向抽象派 令人刮目 跻身重要沙龙展 第十六章 签约画廊 向国际画坛进军 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十七章 相夫教子景昭甘当贤内助 真诚严谨荷兰感悟伦勃朗 第十八章 挥洒激情众评论家齐瞩目 重拾水墨 中西画艺相交融 第十九章 乘物游心 白朗峰激发灵感 上当受骗意大利有惊无险 第二十章 广结善缘知音皆非等闲辈 坦诚忠厚友情堪与日月长 第二十一章 迎接挚友花甲之年喜相逢 感悟大师 弗农小镇赏睡莲 第二十二章 辛勤探索风貌日趋多样化 接风洗尘没齿不忘恩师情 第二十三章 顺理成章 全家入籍法兰西 得心应手绘艺攀升新境界 第二十四章 神州畅游昔日师友重聚首 兄弟相拥慈母长兄绝尘缘 第二十五章 远东办展港台同胞有知音 对话先贤今古相通唯精神 第二十六章 痛快淋漓释放深层潜意识 自由生发 画面呈现新格局 第二十七章 壮游欧美 雷神之水化刚柔 祭祖寻根重返故乡白土镇 第二十八章 随心所欲逍遥舒畅画中游 人头攒动 北京个展受追捧 第二十九章 实至名归 荣膺法兰西院士 东西和合胸中逸气化丹青 第三十章 怀念故土绘制巨作馈祖国 心系丹青创作激情永不衰 附录1 缓步徐行静不哗 ——记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朱晴 月明 附录2 朱睛著作年表 试读章节 萧县地处黄河故道南侧,古为萧国,春秋时为宋国萧邑,秦时置萧县,隋唐始属江苏省徐州所辖,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划归安徽省。白土镇距县城约二十五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封闭山乡。朱姓是这里的大姓,三百多户人家中姓朱的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据《中华姓氏通史》载,朱姓肇始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个崇拜蜘蛛的氏族。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本”指木下,“末”指木上,“朱”则指的是木心,因“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 生活于洪荒年代的远祖们究竟是以赤心木为图腾,还是以蜘蛛为图腾怕是很难考证,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朱姓不但在萧县的白土镇是个大姓,在整个中华民族中也是不可小觑的一支。 朱姓不仅以人口之众而在华夏上百个姓氏中排名第十四位,还孕育出不少青史留名的优秀人物:继孔孟之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建立大明王朝的平民皇帝朱元璋、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以及日后成为法兰西学院有史以来首位华裔院士的朱德群——即当年的朱德萃。 朱德萃出生在中医世家,祖父朱汉山、父亲朱禹成都是乡邻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医。父子两代凭着精湛的医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并且为子孙们挣下了包括一座庭院深深的大宅子和六十多亩耕地在内的一份殷实家业。 萧县虽算不上富庶之乡,倒也是一块峰峦叠翠、溪涧长流的风水宝地,尤以各具特色的多处山泉著称。圣泉、栲栳泉、雾猪泉、蚂虾泉……这些泉不仅水质清澈甘洌,景观奇妙有趣,还流传有不少有趣的诗文与传说。 这里的第一泉当数圣泉。这眼泉颇为神奇,看上去涓涓细流并不起眼,汇集为池也不过一勺之泽,却即便时逢大旱亦常年不涸。盛夏时节汗流浃背的赶路人经由此处,只要喝上几口清凉甘爽的圣泉水,顿时便觉身心舒畅、暑气全消。清人王维翰曾留有《题圣泉》诗:“瀑布山腰老树前,僧寮一簇锁寒烟。不经陆羽煎茶过,谁定江南第几泉?” 雾猪泉则是因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曾在此祈雪,并留有《祈雪雾猪泉文》而闻名遐迩。其四季流淌不衰,雨季时的喷涌情景颇为壮观。传说从前有个人赶着一群猪去集市,经过此地时人累猪乏只好停下来小憩。一头身怀有孕的母猪干渴难耐,拼命用嘴在地上不停地拱,不大一会儿竟拱出一个泉眼。清凉的泉水喷涌不绝,猪群争先恐后地痛饮开来,一头头喝得肚子溜圆才乖乖地随着主人上了路。由于泉眼系母猪拱出来的,此泉便得名“母猪泉”,大概文人们嫌母猪二字不雅,后来便被讹传为雾猪泉。 与雾猪泉不同,拔枣泉是季节性的泉眼,雨季时水柱高达一两米,天旱时则干涸无水。相传赵匡胤和周世宗、鲁郑恩结拜为三兄弟,落泊时于此地一家王姓客店避难,因付不起食宿费与店家伙计发生争执而动起手来。赵匡胤等三人赤手空拳,寡不敌众,眼看就要吃亏。情急之下鲁郑恩顺手拔起一棵枣树充当武器,不想枣树刚一离地,树坑处便有如柱的泉水喷涌而出。见此情景,双方也顾不上争斗了,一起围拢过来喷啧称奇。 萧县不仅气候宜人,风光秀美,还拥有多处历史人文景观。城东南有汉高祖避过难的皇藏峪,城西北有因泉得名的圣泉寺,三十余间寺舍依山势而建,殿庭门廊气势颇为壮观。此外,还有文化层厚达五米的花甲寺古遗址,考古专家们从出土器物的形状、纹饰等分析认定,当属新石器晚期遗址。 婀娜秀丽的自然环境和悠远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人们追求美感、热爱艺术的心灵。明清以来,萧县一直享有“书画之乡”的美誉,并以“龙城画派”而享誉四方。 朱汉山、朱禹成父子虽然与“龙城画派”并无关联,却同是书画爱好者,把脉开方之余都喜欢调朱弄墨,展纸挥毫。他们与许多文人雅士一样热衷于摹松写竹,画兰染梅,说不上有多深的书画造诣,乐此不疲绝非要跻身丹青高手之列,不过借以怡情养性罢了。 多年笔情墨趣的浸淫,未必就能造就独具风格的画家,却一定可以成就眼光不俗的鉴赏家,倘若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从鉴赏到收藏更是顺理成章的发展趋势。家境殷实的朱家父子很舍得用银两去换取名家字画,几十年间陆续收集到不少历代名家的墨宝遗珍。 为了避免这些珍藏遭到虫蛀霉侵,每年一到夏天,朱禹成便会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将它们拿出来见见天日。这一天对儿时的朱德萃而言,高兴的程度不亚于过年过节。 一只只沉甸甸的大樟木箱子,被家人费力地抬到院中。从开启箱盖的那一刻起,朱德萃的心中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期待与兴奋。父亲将或长或短的画轴逐一拿出来,总要先小心翼翼地展开来细细观赏一番,然后再依次平摊在阳光下晾晒。 此刻,朱德萃总会不失时机地凑在父亲跟前,与他一起观看这些绢本或宣纸的古画。他看得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平日小脸上嬉笑的稚气完全被严肃认真的神情取代了,乃至看上去给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稳重。 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已经有些泛黄的画卷上,青绿、浅绛与那些浓浓淡淡的墨迹勾画渲染成的山水亭榭和花鸟人物,看上去竟是如此的明快和神奇。虽然既不懂得画面构成,也不通晓笔墨情韵,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前人佳作却深深地吸引着这个早慧的孩童,让他感到那么亲切,那么美妙。 “这些可都是咱们的传家宝啊,你看这幅青绿山水,画得多有气势……”随着父亲的即兴点评和介绍,仇英、董其昌、陈洪绶、查士标、唐伯虎,这些在中国绘画史上各领风骚的名字,在朱德萃幼小的心灵中牢牢地扎下了根。 母亲性格温柔,心地善良,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一颗心全部扑在丈夫和三个儿子身上,遇事总是先为他人着想,从来不曾想到要将自己放在首位。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中国,读书习字是男人们的专利,女人们的天职就是洗衣烧饭带孩子,以满足丈夫、孩子的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虽然不识字,她却会给孩子们讲动听的民间故事和浪漫的神话传说。每年中秋佳节赏月时,兄弟三人总会在母亲的指点下仰望着天空中玉盘般清朗皎洁的圆月,从上面依稀可辨的曲线轮廓和深浅有致的明暗色斑中,努力想象着吴刚挥斧斫伐桂树的雄健英姿,用心捕捉着嫦娥蹙眉怀抱玉兔的寂寞倩影。 儿时这温馨的情景,不仅长久地保留在朱德萃的记忆中,也为他日后从抽象中品味具象,从无象中感受有象的审美逸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许多殷实的大户人家都设有自家的私塾,朱禹成家自然也不例外。在他家执教授课者,是一位与朱禹成年龄相差无几的本家侄子。这位教书先生系清朝末年最后一次科举中的秀才,国学底子相当深厚。 刚满五岁,朱德萃就开始和两位哥哥一起进私塾读书。除了在不苟言笑的大堂兄的严格督导下,摇头晃脑地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童读本外,背唐诗和临帖写毛笔字也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 朱德萃似乎天生就与笔墨有缘。对他而言,读书识字是遵父命而必须为之的功课,写毛笔字却是非常有趣的游戏。课堂上,他认真遵照堂兄的要求,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地临摹欧颜柳赵各体楷书,从来不曾觉得厌烦。 P3-5 序言 一、2005年10月,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和河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风雅颂杯·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颁奖暨《名人传记》创刊20周年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这次活动是新中国首次为优秀传记文学作家评奖颁奖,意义不凡,反响很大。海内外三十余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多家媒体刊发了获奖作家专访。这十位获奖作家是(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朝柱、叶永烈、石楠、祁淑英、朱晴、陈廷一、胡辛、徐光荣、韩石山、董保存。十位作家均为我国传记文学创作领域的佼佼者,其作品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基本代表了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 会上,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幅明提议,作为这次评奖活动的后续成果,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王维玲和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幅明联合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优秀传记作家文库”,收入十位获奖作家的传记文学代表作品。把当今中国最优秀的传记作家代表作集中推出,可谓同类选题中的开创之举。此套文库的问世,将促进河南文艺出版社传记类图书的出版,实现与品牌期刊《名人传记》的联动。 二、为给传记文学的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一套有收藏价值的读物,文章采取统一的体例:每部作品收入一篇有关作者的特写,一篇作者的创作年表,并收录各界人士有关评论文字若干则。 三、此套文库部分作品为原创。十部作品将从2007年起陆续出版。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6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