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审视角度,研究探讨张家界在湘鄂渝黔边区这个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历史单元中以及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经济环境中的城市定位与发展问题,为张家界城市的发展,既从宏观上提供了一整套战略性思路,也从微观上提供了若干指导意见。作者一反论著的通常写法,用一种近于随感随笔甚而有些如“意识流”般的论述方法,在侃侃而谈中,寓含着作者多年来呕心沥血于旅游与城市工作研究的心得与收获。作者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艺术,向读者阐述的是一些让人既感新颖又觉贴近的理论观点。
本书的论述着眼于张家界市,但若干理论观点的指导意义已远不止于此。这是一本城市领导、城市工作者、旅游工作者以及市民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的最大特点便是理论结合实际,是作者行与思的不懈探索。每一个热爱张家界这块土地的人们,每一位有兴趣了解张家界的人士,只要认真地读读这本书,肯定是会大有收益的。这也是我初读本书的体会之一,我建议大家读读看,或许不仅仅停留在我的体会和感觉上。
“这里适宜建城”的认识始于何时?凭什么选中这里?
读一点有关风水的书、稍微琢磨一下张家界城市四周目力所及的山川形势,答案其实是容易找到的。
“这里适宜建城”的认识源于古人朴素的风水观和风水理论。
如今已是张家界市中心的“古人堤”,可以让我们把历史至少上溯到五千年以前:
群山环抱间,峻岭巍巍、河水悠悠。在这当时还不曾命名的河川上的莽莽林海中,一个部落在首领的带领下,选中了这块被后人称为“古人堤”的濒临河流的台阶地带作为栖息之所。和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靠近水边的土坡或台地上发现一样, “古人堤”因其地基坚实、取水方便、捕鱼容易、不会受到洪水的侵袭等条件而应了后世风水师们提倡的“近水而居”的原则。
1962年,通过对“古人堤”的文化遗层的发掘,考古学家们推定“古人堤”为战国时代的文化遗层。
1980年的再次发掘,则发现了应属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遗层。
我们可以断定:那时候的先民,还没有风水术,更没有形成择地建城的“城市形胜”理论。但是,先民们知道择地而居却很早。《墨子·辞过》云: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所谓陵阜,就正是如“古人堤”这样的河岸边的台阶地带。
可是,人们会疑问:在澧水河谷平川上,像“古人堤”一类的处于河岸边的台阶地还有几处,为什么古代先民最早选中的是这一处呢?后来的约长达两千年的建城史也看好这一处呢?这就有必要从古人堤所处的山川形势去推究。
澧水河谷平川,从上游的大庸所至下游的潭口长约百里,其间虽有数处开阔平川地,但因地势低湿,对于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还很低下的先民来说,不宜择而居之。几处与“古人堤”类似的临河台阶地,如枫香岗庙坎上、二家河罗子岗,还有且住岗,则因为不似“古人堤”坐北朝南而且处于雄伟的天门山麓而不能与“古人堤”相比,也就不能成为古代先人“择陵阜而居”的首选地。
后来的风水学家们把我国城市与地理形势的关系归纳为6类,即.群山环抱类、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类、三面环山一面平原类、依山傍水类、水口交合类、临水类。
作为一个城市,不一定都有山可靠,但一定要临水,无水不能生存。但如果有水又有山,则再好不过。有山可靠,可以防止水淹,又可以取得木材与石材资源。由于早先的人类抗灾能力十分有限,今天的平原,说不定那时候还只是洪荒大泽。中国的地形被地理学家们分为三个阶梯: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部高原至今仍不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而低湿的平原对于还不事农耕的先民们,也不是理想的居住地,惟有海拔在几百米至2000米之间的中间阶梯上最适宜那时候的人类居住。湖北汉阳人张良皋先生近年大胆提出了“三巴寻五帝、百越探三皇”的学术观点,而且惊世骇俗地提出“中国五帝,有两个半出自武陵”。借用以上说词,并非要把“古人堤”与“三皇五帝”牵强附会起来。武陵山中,有太多的历史之谜。这不是本书所要探究的。这里只想说:古人看中的地方都不赖。
六类城市地理形势、张家界居然符合四类。座落于庸中河谷平川,东、南、西、北均有连绵群山,此为群山环抱类;崆峒山延伸两翼(即东边的回龙山、宝塔岗一线和西边卧虎山、白马泉一线)合抱“古人堤”,南临澧水,此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类;北倚崆峒山、南濒澧水河,此为依山傍水类;位于仙人溪汇入澧水交汇处,则又是水口交合类。P2-3
贵君拿来一本厚厚的书稿,要我抽空看看,还请我作序,我竟然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了。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十几万字的书稿,我才真切地感到,就这个人、这本书,我确实想说说什么了。
在张家界这个旅游城市,贵君曾经干了十六年的旅游局长(含副局长)。可以说,张家界旅游从起步到逐步繁荣的这段历史,贵君是身体力行的参与者,是一位资深的见证人。这不仅仅因为他担任着旅游局长这一重要的职位,更重要的是,他对张家界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爱得太深沉。我相信,若干年后,如果有人写一部关于张家界旅游发展史的著作,其中的不少篇章都会提到“田贵君’’这个名字。
一晃眼,贵君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已经有了六年,先后协助三位副市长主管城建工作。贵君是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除去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那几年,他一直生活在张家界。我想,如果不是虔诚地眷念着这个城市,他完全有机会选择离开。他对这个城市的历史及其变迁烂熟于心,对这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实际需求感同身受。于是,我愿意相信,他与这个城市是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的。
贵君自己说早些年他有那么一点恃才傲物。记得曾国藩说过,自古有才之人,大都有棱有角,甚至桀骜不驯。这话说得真有意思。如果贵君真的曾经有点傲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确实有不少过人之处。
贵君平时话不多,偶尔听到一两句,总是透露出机智和幽默,而且耐人寻味。市政府机关里流传着他不少的精彩言论。贵君开会时从不抢先发言,没有成熟的思考,他是不说话的。而一旦发言,必定有分量。挑战主流观点,往往言之有理有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明立场态度,语言很有艺术性,不会伤害别人。贵君长我六岁,我很敬重他。我主持会议时,如果贵君没有发言,我经常会问一句:贵君同志有什么意见?他大都会笑一笑,摇摇头。我想,那意思大概是说,如果有意见,我已经说了。贵君能做到深刻而不刻薄,有主见但不固执,有思想又不失幽默,有学问却不掉书袋,或许是因为他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我不得而知。
这本书已经是贵君的第四本著作了。与前三本一样,这本也是与他的工作紧密相关。只不过前三本是关于旅游的,这本是关于城市的。书中一些关于城市工作的观点和论述,我并不陌生。其中不少观点贵君曾在各种场合提出来,有的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有的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然有的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尚待实践的检验。对于公务员来说,我们反对喋喋不休的争论,同时又提倡有益的探讨。这确是一对矛盾,矛盾总是无处不在的。解决这一矛盾,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务实的精神,抱着对群众、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另一方面,发现问题勇于指出错误、敢于纠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富有效率。我想,贵君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迪的。
贵君是一名公务员,有人说他更像一名学者,也有人干脆说他是一个学者型公务员。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本书,读者自然会有自己的评价。城市工作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如何搞好张家界的城市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当我们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时,我们是不是都动了脑筋、想了对策、尽了责任?看看这本书,我想,我们的内心多少都会引起一点波澜……
是为序。 胡伯俊
2005年12月31日
(胡伯俊同志系中共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这辈子,我在自我修炼中还是颇有所得的。譬如身在官场,对于能见到的某些台面上的“春风得意”以及台面下的“挥金如土”,我还真的修成进入了“不羡慕、不攀比、不仿效、不追求”的境界。而且天地良心,还绝对不是“吃不到葡萄才说酸”,更绝对不是“只有××才仕途顺畅”、“只有××才能花公款如流水”的阿Q精神。
但是,我还是未能达到“目空一切,心静如水”的境界。四五年来,只要大脑有空,我便总是把自己的思维思绪牵向我所居住并就业的这座前景辉煌但眼下却不尽人意的城市,于是,我又常处于对小城的爱恨交加的情绪之中。被这种情绪折磨久了,我又有些原谅起自己来:研究并写完这本书后,再“回归”心头的那块芳洲吧!
由于这是一本讲城市工作的书,我便不揣冒昧地请几位工作上的领导赐序,而几位领导竞欣然同意。这将使我心存感念于久远。朋友们看了书稿或听说了大致内容后,纷纷表示出一种将被我铭记于心的关心与支持。出版界、印刷界的朋友,季有我的同事们也都对我和我的这本小书倾注了友情和关爱。在此我想说:既使我真的回归于心头的那块芳洲了,我也会把领导、朋友、同事们的关爱与友情打包收藏于芳洲的心灵静水的深处。
200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