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在技术主义思想与体制的旗帜高高飘扬的今天,经典阅读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它不仅是维护个体精神世界的独特性与丰富性的手段,而且,作为一道精神屏障,也拉开了人与冰冷的物质世界的距离,拉开了人与世俗的功利世界的距离,给个体的精神与尊严以更多的可能和空间。
人总是不安于命运的安排与现状支配的,总是试图超越现实,寻找理想的人格与人生方式。经典里融化了先哲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这不仅可以慰藉现实社会中饱受侵害与挤占的心灵,而且也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
今天,在经典阅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后,“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与人们的初衷南辕北辙的结果。在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图书市场,本书无疑为想读好书、提升个人修养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和最权威的阅读指南。
本书所依据的书目,是期望为读者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和了解经典著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适当的读书方法,还需要解决选择相关读本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选择原著的版本,二是选择辅助阅读的相关参考书,三是选择可供了解和涉猎的相关读本。针对上述三个层次,本书在体例上设置了相应的板块:“版本推荐”、“精读书架”和“泛读书架”,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静对春风感形化——代序
1.“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
2.中国文化正统的思想之源:《论语》
3.内圣的理想与文章的典范:《孟子》
4.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和基础:《老子》
5.“天下第一才子书”:《庄子》
6.中国禅宗的宗经和立派之作:《坛经》
7.中国文学的辉煌开端:《诗经》
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9.兵学圣典与谋略奇书:《孙子兵法》
10.学术史的经典范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1.哲学家讲哲学史的经典:《中国哲学简史》
12.法律史研究的里程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13.纵贯古今的文章精选:《古文观止》
14.雅俗共赏,流行久远的传世名本:《唐诗三百首》
15.一代词坛宗师指引的词学门径:《宋词三百首》
16.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
17.一代巨匠的绝望与反抗:《鲁迅选集》
18.西方文明史上的丰碑:《理想国》
19.宗教圣徒式的探究和求索:《思想录》
20.民主革命的思想利器:《社会契约论》
21.人类实践领域的深入探究:《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22.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23.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神曲》
24.一曲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
25.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约翰·克利斯朵夫》
附录 54位著名学者推荐的《人文经典应读选读书目》
后记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兵法,集中反映了春秋时期思想家孙子的思想。全书共有6000多字,分为13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如计、作战、虚实、地形等。《汉书·艺文志》记载《孙子兵法》有82篇,到三国时曹操只为13篇作注,认为其他篇目是后人附益增补之作,此后逐渐确立为《孙子》的基本篇目。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传世本。现存影响最大的版本有宋宁宗时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宋神宗时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近世最为流行的传世本。
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经吴国大将伍子胥推荐,孙子以兵法13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知其善于用兵,就任命他为将。此后《孙子兵法》渐次为历代兵家所推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到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诏令遴选和颁行了以《孙子》为首的7部兵书,称为《武经七书》,用以培养军事人才,后来还把《武经七书》作为选拔将领的重要考试内容,确立了《孙子兵法》的官方经典地位。
历代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庞复纷繁,既包括有军事经验的将领,也包括没有实战经验的学者。汉代时,张良、韩信、任宏等人开始对《孙子兵法》进行整理研究,确定了《孙子》的传世底本。三国时期曹操系统地为《孙子》13篇作注,对后世的研究影响很大。此后主要的注释和研究者,南北朝有梁孟氏,唐代有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嗥,宋代有梅尧臣、王皙、何延锡与张预,明清时期还有赵本学、刘寅、茅元仪、邓廷罗、孙星衍、顾福棠等人。
《孙子兵法》的思想恢弘博大,精湛深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和最高成就,被后人尊为“百世谈兵之祖”。它从战略的层面高屋建瓴地总结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且超越了战争本身,富有深邃的哲理思辨和人性的光芒,对中国历代的军事研究和战争实践,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思想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美国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就曾赞誉说:“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他所指的著作是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经典的《战争论》。
同时,《孙子》的影响还不仅体现在军事领域,在哲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它所蕴涵的权谋方略、全局观念、前瞻意识、权衡利弊、明察动静、善用虚实等哲理,使其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的推崇,渗透到政治外交、经营管理、竞技体育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孙子兵法》在8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已经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日本以及许多欧美国家,都纷纷加以研究借鉴,形成了《孙子兵法》热潮,这部本来的兵学圣典也成为了全球性的智慧宝藏。
P86-87
199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了一个读书文化节,当时主要的目的,是倡导读书风气、指导读书门径。由此产生了一个《人文经典应读选读书目》,由国内54位著名学者联合推荐,在当代大学生和青年人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
这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的王守常先生倡议和发起,我是当时的主要组织者。十年过去了,当初推荐书目的学者之中,已有多位故世。再整理这份书目,感怀之佘,更多的是在体味宋儒朱熹的一句话:“静对春风感形化,圣贤体段盖如斯。”回想起我在北大学习和工作的岁月,回想起和先生们的一些点滴交往,确是如沐春风。这春风和煦、温暖,却又在轻柔中透着一丝隐隐的鼓励和鞭策,是感化,是熏陶,更是我人生的珍宝。不禁忆起张岱年先生。那年因为书目之事,我去先生家中拜访。他戴着助听器,一丝不苟地判断着我的每一个词语,间或询问一些人与事。当体力渐已不支时,他那尽力坐直的身躯、快要滑落的老花镜,以及那依然如孩童般诚挚的眼神,使我开始后悔——先生如此真诚,真不该前来相扰,使他这般辛苦。于是匆忙告别,先生一再坚持从二楼的居所把我送到楼下。这位年近九旬的老者与我挥手道别的场景,使我终生难忘。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许多人都把这句话用在了张先生身上,真是谦谦君子,至诚至性。虽然年龄相差悬殊,我并没有机会聆听先生的授业教诲,但这位仁者所播给我的“春风”,却化为甘露,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我的心灵。
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直接去接触这些贤者达人。但是自古以来的贤达,多半会有传世的经典作品,只要你情愿,这些“春风”,随时都会来为你拂面。“静对春风”,你逐渐就会被感化、被熏染。体悟先哲们的心境,你就能自然而然地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会,就能“化与心成”。这也正是守常师来倡导、先生们来开列面前这份书目的一个初衷吧。之所以开列“人文”的书目,而非“学科”的,亦或“科学”的,就在于人文精神、人文养成,对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春风”之用。
所谓“人文”,是一个众说纷纭、中西有别的概念。中国的“人文”,源自《周易》里面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人文化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基因,蕴涵着人生的智慧和求索。那么这个“人文”怎么得到呢?应该是自我观照、向内而求的。西方的“人文”,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是希腊的教育观念被罗马化的解释,它的衍生词humanitatis是指人性的修养。而发展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则是强调人的平等和自由、价值与个性。
我们现在来讨论“人文”,我想还是应该回到它对当代青年的功用之上,因为毕竟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人文’呢?”这是个朴素但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些概念的探讨,必须引申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来。按照我的理解,“人之为人”,一定会有也应该要有精神层面的求索。我们应该去理解和认识人道、人生、人性、人格,应该去思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关注自我心性的修养、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健全、价值的实现。正如帕斯卡尔所说,虽然一棵芦苇弱不禁风,但他这棵芦苇是有思想的芦苇,所以才长成了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作为这个会思想的“万物之灵长”,我们就会有所求、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尽管人生阶段、人生态度、人生际遇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是我们都会需要内心世界的滋养和慰藉。比如,当我们读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会思考生命与人格的尊严;而读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可以体悟到一点淡雅和洒脱。当我们读到《周易》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可以找到愈挫愈勇的奋进动力;而读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又可以寻得稍安毋躁的平和宁静。当我们读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体会到心系天下的悠远;而读禅宗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可以体悟出一点心境的空明……
也许这些就是“人文”所能给予你的。如果一定要解释为功用,那这个功用可以解释为修身持志、怡情养性、经世致用、安身立命;还可以解释为无用,“无用而大用”的“无用”——那就是人的精神归所、本源所在。
我还是想到了“春风”,当我们面对这些人文之“风”的时候,是“静对春风感形化”,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有用与无用之间,恐怕还是在自我的态度吧。在我看来,关键在静、在诚、在恒,不要急迫地想要马上得到什么,欲速则不达,这是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点滴积蓄过程。古诗里面虽然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的句子,但是如果只看到花开的现象,引入我们的话题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不免有些说禅的意味,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可以“顿悟”的。应该仔细体味的句子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求之以诚、持之以恒,自然会浸润滋养出一汪清泉。
典籍之众,可谓浩如烟海;典籍之奥,也可谓难窥全豹。以《书目答问》而在书目学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张之洞,曾经告诫儒生们说:“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读书固然不可三天打渔,也不能全凭意气乱点鸳鸯谱。关于“读什么”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那么,你在读什么呢?今天的青年人,面临的是一个压力多于梦想、信仰抑于物欲、躁动随时会爆破内心平和的时代,自我在内心深处的地位,渐趋模糊,这甚至也是我自己的某种写照。升学、出国、考研、读博、就业——这个时代的人生模板,然后在利益的脸色中任意挥霍着生命。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功利阅读的理由。须知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身心状态都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读书不能只为求“知”(尤其是应试的“知”),也不能简单地去求技术层面的“用”,还应该求“智”、求“怡”,求得生命的观照,这样才能充分地健全和发展自我。比如说,我们要读直接与考试成绩有关的书,也要读跟职业技术有关的书,还可能读些生活应用的书,这些都是所谓“实用”的。但许多重要的人文经典著作,还是应该要读的,因为这是精神层面的滋养,是可以相伴一生的心灵的朋友。
当然,这份书目和导读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或者说只是一把钥匙,打开这扇门,读与不读,如何去读,每个人感沐“春风”的方式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借用守常师修改我文章的话来说,我们并无意要规范大家的读书活动,或代圣人立言,确立一个人文修养的标准。我们一直以为,与“经典”对话、与“圣贤”辩难,可以使人端视自我的心智活动,是人生修养的一种途径。
在本书出版之际,特别需要感念的,是我的老师王守常先生。“静对春风感形化”,就是我们师生之间的最好写照。守常师不乏儒者的关切、又深具道家的洒脱,多年来,他就像一缕习习的“春风”,自然而然地在我心田里播下一颗又一颗种子。他从没强迫过我的意愿,也无所他求,在顺其自然中“涵育熏陶,俟其自化”。虽然我并没有被“化”到什么境界,但是这扇门已经打开,有些时候——在我好不容易从世俗的挣扎中愿意返身而观的时候,我会端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还残留的种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守常师倡导这份书目以来,我一直非常关注读书和书目问题,并且现在能够为读者提供这部书目导读,也是有源于此吧。
2007年3月于山水闲庭
本书的出版缘起,要追溯到十年前的一个读书活动。1997年,由北京大学的王守常先生倡议和主持,在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教务处、北京大学团委、教育部社科司等机构的合力支持下,北大哲学系举办了一个系列读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倡导读书风气、指导读书门径。由此产生了为青年人开列的最基本的人文著作选目:《人文经典应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各30种,由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等国内50余位著名学者联合推荐。书目即成,由王守常、王荣奎、张晓黎共同组编了《应读书目》的导读,邀请乐黛云、费振刚、赵敦华等学者撰写,后以《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为名出版。当时的活动、书目,以及后来的出版物,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有关经典著作的读本层出不穷,图书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必读”、“快读”、“速读”一类的读物,林林总总,难免有些参差不齐。一些有志于推动人文经典阅读的出版人,希望我能对这份权威的书目,依照现在读者的需求,进行重新梳理和导读,于是就有了现在这部著作。
本书所依据的书目,是期望为读者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和了解经典著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适当的读书方法,还需要解决选择相关读本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选择原著的版本,二是选择辅助阅读的相关参考书,三是选择可供了解和涉猎的相关读本。针对上述三个层次,本书在体例上设置了相应的板块:“版本推荐”、“精读书架”和“泛读书架”,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版本推荐”中推荐的原著版本,是通行和公认的较佳版本,适宜研读或者备览。所谓备览,就是当仔细研读的条件还不具备时,可以先作为藏书储备,适当的时候再进行阅读。
“精读书架”开列的是可以辅助阅读的相关参考书,在有兴趣精读时,可以参考使用。当直接阅读原著有困难时,也可以先选择研究性的著作,比如介绍、解读、研究史等,从充分了解人手。当然,这里所说的“精读”;是指一般读者较为深入的阅读,并非指专业研究。所以这里并没有罗列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参考书,而是大都在十种以内,便于大家选用。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对本板块所列的参考书,进行扩大或缩小。
“泛读书架”开列的是可供了解和涉猎的相关读本。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由于时间精力、阅读取向等原因,并不一定要直接去读原著或相关的纯学术性著作,而是倾向于选择各种风格形式的读本,比如故事、漫画、普及性读物等,进行一般的阅读了解。对于本板块所列的读本,可选读其中一至数种,也可根据是否适合自身情况去自选。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参考书和相关读本的开列,尽量推荐可以购买到的品种,并都配有封面的图片。一是为了使用方便;二是希望大家能建立一个藏书计划,有时候错过一本好书,再想找就很困难了。当然,有些已经不再重印但很重要的相关著作也会开列,需要借助图书馆来阅读。一些人文学科方面必备的工具书,例如文学史、哲学史等,本书没有开列,如果有条件应该自备。当然,这些推荐读本的开列,尽管参考了一些专家的见解和意见,但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仍会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大家共同来完善它。
本书所推荐的这些读本,或许会对一些读者有暂时的帮助。但是随着新的相关读物不断出版,以及大家认识的提高、读书需求的变化,势必需要自己掌握选择读本的要领。所以本书的作用更多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逐步提高这方面的辨别选择能力。这里给出几点意见。一是基本的遴选原则。既要内容精到,又要考虑适合自身情况与需要,切忌盲从。二是总体的遴选方法。简单归纳几条:专家意见、此领域内的研究情况、对作者的判断、出版社的出版风格和严谨度等。举个例子说,有些作者虽然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但是七拼八凑、任意署名,甚至谬误百出,恐有误人子弟之嫌;而有些出版社和书商则是利欲熏心,对出版物的价值品质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有文化垃圾之耻。所以选书选版本确实很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总结。
在本书出版之际,要再次感谢开列这份书目的学者们:张岱年、季羡林、邓广铭、林庚、金克木、侯仁之、黄楠森、任继愈、李慎之、阴法鲁、朱伯岜、何兹全、周一良、庞朴、朱德生、赵宝煦、汤一介、乐黛云、厉以宁、袁行霈、叶朗、戴逸、李学勤、余敦康、费振刚、谢冕、吴良镛、刘梦溪……,并深切缅怀几位故去的先生。
作者
2007年3月于山水闲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