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小说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宽厚仁爱的刘备,残暴奸诈的曹操,一身正气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的诸葛亮,以计谋见长的周瑜和司马懿。他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早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演义(原著足本)/名家导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
作者 | 罗贯中 |
出版社 | 未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小说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宽厚仁爱的刘备,残暴奸诈的曹操,一身正气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的诸葛亮,以计谋见长的周瑜和司马懿。他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早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容推荐 《名家导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以教育部“新课标”推荐的书目为依据,切实为广大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一套好书。其参编者,多是作家或特级教师,这是本丛书品质的保证。毋庸置疑,经过他们的悉心指导,阅读会轻松许多,深入许多。本书为丛书之一。 目录 第 一 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 三 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 四 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 五 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 六 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 七 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 九 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第 十 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 十一 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 十三 回 李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 十六 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水 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 十八 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拔矢啖睛 第 十九 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 十 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 十 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 十 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 十 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 十 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 十 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 十 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 十 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锺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导读 试读章节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日:“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支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适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日:“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日:“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日:“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日:“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日:“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日:“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置全身铠甲。共聚乡勇五百余人,来见邹靖。邹靖引见太守刘焉。三人参见毕,各通姓名。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不数日,人报黄巾贼将程远志统兵五万来犯涿郡。刘焉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玄德等欣然领军前进,直至大兴山下,与贼相见。贼众皆披发,以黄巾抹额。当下两军相对,玄德出马,左有云长,右有翼德,扬鞭大骂:“反国逆贼,何不早降!”程远志大怒,遣副将邓茂出战。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后人有诗赞二人日: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玄德挥军追赶,投降者不计其数,大胜而回。刘焉亲自迎接,赏劳军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龚景牒文,言黄巾贼围城将陷,乞赐救援。刘焉与玄德商议。玄德日:“备愿往救之。”刘焉令邹靖将兵五千,同玄德、关、张,投青州来。贼众见救军至,分兵混战。玄德兵寡不胜,退三十里下寨。玄德谓关、张日:“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乃分关公引一千军伏山左,张飞引一千军伏山右,鸣金为号,齐出接应。次日,玄德与邹靖引军鼓噪而进。贼众迎战,玄德引军便退。贼众乘势追赶,方过山岭,玄德军中一齐鸣金,左右两军齐出,玄德麾军回身复杀。三路夹攻,贼众大溃。直赶至青州城下,太守龚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战。贼势大败,剿戮极多,遂解青州之围。后人有诗赞玄德日: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龚景犒军毕,邹靖欲回。玄德日:“近闻中郎将卢植与贼首张角战于广宗,备昔曾师事卢植,欲往助之。”于是邹靖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五百人投广宗来。至卢植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 时张角贼众十五万,植兵五万,相拒于广宗,未见胜负。植谓玄德曰:“我今围贼在此,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隽对垒。汝可引本部人马,我更助汝一千官军,前去颍川打探消息,约期剿捕。”玄德领命,引军星夜投颍川来。 时皇甫嵩、朱隽领军拒贼,贼战不利,退人长社,依草结营。嵩与隽计日:“贼依草结营,当用火攻之。”遂令军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风忽起。二更以后,一齐纵火,嵩与隽各引兵攻战,贼寨火焰张天,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P2-4 序言 《三国演义》产生在元末明初,是我国成就最高的长篇历史小说,同时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慢长的过程。东晋裴启的《语林》、南朝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书中,已记载过三国时的小故事。唐传奇小说《大业拾遗记》叙写隋炀帝观看水上演出,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情节。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也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宋代说唱文学发达,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的“说话”艺人中就有一个以“说三分”闻名遐迩的专家霍四究。又据《东坡志林》记载:当时城市里的人家,小孩顽劣,无法管教,就给他些钱,让其去听说书。在听说三国故事时,每听到刘备打了败仗,就频频皱眉,甚至痛哭流涕;当听到曹操失败,就高兴得拍手称快。这不仅说明北宋时三国故事几乎已是家喻户晓,而且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在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改编为戏剧,如金院本中就有《赤壁鏖兵》、《襄阳会》、《骂吕布》、《大刘备》等;元代及元末明初的杂剧中三国戏就更多,今知剧目近60种(仅存10余种),如戏剧大家关汉卿的《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而作为小说,现存最早的是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该书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一些主要人物形象如张飞、诸葛亮也表现得比较突出,但是附会传说过多,情节离奇,描写粗糙,文词鄙陋,人名地名的错讹亦不少。尽管这部平话本的文学价值不高,但却是创作《三国演义》的必要阶梯。 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参考陈寿《三国志》等正史材料,对三国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写定的,是一个叫罗贯中的人。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约生活在1330—1400年之间,名本。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是太原人,因“遭时多故”,流落江湖,有一个“湖海散人”的别号。心高气傲,“与人寡合”,是一个“有志图王者”。他很有文才,所作“乐府隐语,极为清新”。相传他是施耐庵的学生,曾与他共同创作了《水浒传》。罗贯中的小说创作,除了《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 现存《三国演义》的刻本较多,其中最早的是明嘉靖本,约刻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题签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长洲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整理回目,从而使作品“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加强了,人物性格较前鲜明、统一了,文字更为流畅了,回目对偶工整了,因此,深受历代读者欢迎,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三国演义》所写的史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始,到西晋统一(280年)终,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崛起、壮大、争雄、覆亡的百年历史画卷,罗织了一系列波澜壮阔又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故事,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首先,《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表明了作者渴望明君仁政的社会理想。刘备和曹操,是蜀、魏两大政治集团的首脑,也是一对对立的文学艺术形象,一个仁爱宽厚、“以人为本”;一个奸诈暴戾、劣迹昭彰。刘备在未发迹时,便确立了“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作新野牧时,勤政爱民,颇有政绩,老百姓歌之日“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兵败,他携十几万百姓渡江,曹兵穷追不舍,情势万分危急,但他却断然拒绝了简雍弃民而走的建议;进入西川时,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正所谓:“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在对待部属的态度上,刘备不仅能慧眼识人,而且能推心置腹,始终信用。如对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一贯敬爱器重,言听计从,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谐、和衷共济的典范。他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也是情同手足,从不猜疑;长坂坡溃散之际,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背主投曹了,刘备却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刘备的这种长厚仁爱的君子风范,正是刘蜀集团的凝聚力之所在,也是他们从小到大、克敌制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操虽然也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当世英雄,但却凶残暴虐、机诈奸险,为作者所不齿。他在逃难途中,因猜疑而妄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并亮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借口为父报仇、攻打陶谦时,他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在与袁术作战期间,军中缺粮,他先命粮官王重用小斗发放军粮,后又借王重之头以息众怒。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余党,他利用讹诈手段,将站在“无罪者”队列中的三百多人全部杀死。他痛恨祢衡的狂傲不驯,又不想落下杀士的恶名,便设计让黄祖杀之。他忌恨杨修之才而借扰乱军心之名杀之。为了防范行刺,他故意于“梦”中杀死亲近侍从。凡此种种,足可看出作者在刘备、曹操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投注着鲜明的褒贬爱憎,也表明作者希望结束社会动乱,去恶除暴,由刘备这样“仁德及人”的道德君子一统天下,从而建立一个君臣和谐、君民鱼水、其乐融融的封建秩序的政治理想。 其次,作品对“忠”、“义”的高歌与礼赞,表明了作者厚人伦、正人心的道德理想。有一位叫清溪居士的人曾在《重刊(三国演义)序》中说:“《三国演义》意主忠义,而旨归劝惩。”三国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东汉末年的朝政废驰、群雄争霸,表现在社会道德领域里则是礼崩乐坏、纲常失禁。《三国演义》写出了大量的道德问题,有“臣欺君”,如十常侍乱朝纲,董卓、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士背主”,如吕布的反复无常、数易其主,王朗的弃汉投魏,张松的背主献图,魏延的素怀反心;有“兄逼弟”,如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有“侄陷叔”,如刘封对关羽的见死不救等等。作者为了匡正人心,挽狂澜于既倒,在作品中对一切全忠仗义的志士仁人都给予了充分的道德肯定。如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便把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匡扶汉室”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徐庶认定了刘备是个“英主”,甘效犬马,虽然被曹操设计骗回许昌,却发誓“终身不设一谋”。另如曹魏集团中的郭嘉、苟或、曹洪、夏侯悖,孙吴集团中的鲁肃、诸葛瑾、吕蒙、黄盖,袁绍麾下的田丰、沮授、颜良、文丑等,都是各为其主、忠贞不二的谋士、战将,也都是作者所敬重的人。甚至为了倡扬忠义,而不思避讳顺逆之嫌。如对蔡邕犯禁哭董卓、黄祖的三名家客为主报仇射杀孙策、陈宫死事吕布而不肯降曹、张任的屡捉屡放而宁死不依刘备等,作者也都作为忠节之士给予同情和称赏。而《三国演义》最具光彩的忠义之士则莫过于关羽了。关羽与刘备,始为兄弟,后为君臣:作为兄弟,他一生都牢记着“桃园结义”时的庄严承诺,即使在身陷曹营,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锦衣玉食的包围,也无动于衷,以为“新恩虽厚,1日义难忘”;作为君臣,他为了蜀汉的大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坚守荆州,威震孙、曹,并为此献出了生命。在刘蜀集团中,唯有关羽与劲敌曹操有着撕扯不清的道德联系,而正是这种特殊联系,恰恰最集中地体现了关羽其人的忠肝义胆,正如毛宗岗在“义释曹操”一回的回前总评中所说:“或疑关公之于操,何以欲杀之于许田,而不杀之于华容?日:许田之欲杀,忠也;华容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可以为忠;恩怨不明,不可以为义。如关公者,忠可干霄,义亦贯日:真千古一人。”作品之所以要用浓笔重彩把关羽塑造成“忠义”的化身,并且把“忠义”作为衡量和品评所有政治集团中文臣武将的道德标尺,就是要表明作者看重德行操守的人格理想。 再次,赞美“智”“勇”,表明了作者的人才理想。三国之间的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全面竞争,归根结底也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而构成“人才”的要素,在作者看来,除了道德品质方面的忠、义之外,从能力方面考察,就是智、勇了。三国时代,既是一个“智”的较量的时代,也是一个“力”的角逐的时代,所以,作者于此二者特别着意。我们读《三国演义》,感到最过瘾的常常是那些斗智斗勇的精彩情节和场面,最喜爱的人物也常常是那些多谋善断的智者、勇冠三军的名将。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活动仅28年时闻,在全书却占了67回(38一104)的篇幅,而且是最吸引人的段落。他身居隆中,便有天下三分之识;初出茅庐,就成功地指挥了火烧新野的战斗;舌战群儒,实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踞荆州,取西川,三气周喻,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退敌,火烧上方谷,安居平五路,都是在与高智慧者的较量中显露出他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的。当然,作者对智慧人物的歌颂并不限于刘蜀集团,如对周瑜、张绍、陆逊、郭嘉、荀或、司马懿、杨修、张松、田丰、沮授等,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称扬。读《三国演义》,有很多金戈铁马的场面我们永远不能忘怀,如“温酒斩华雄”、出五关斩六将、“许褚裸衣斗马超”、赵云大战长坂坡、张飞喝断当阳桥、“张辽威震逍遥津”、“甘宁百骑劫魏营”、“赵子龙力斩五将”等等,我们由此得到的印象是:英雄辈出,名将如云。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作者并不推崇那些力敌万夫的匹夫之勇,而是通过“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等情节,强调“智”与“勇”的结合。三国故事题材和元末战乱时世,决定了作者的人才观: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实际上是人才实力的竞争,谁拥有的智者、勇者和智勇兼备的人才最多,谁便能在斗争中占得上风;那是一个深情地呼唤着英雄的时代。 总之,《三国演义》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也有敌视农民起义、历史循环论、因果报应、神怪迷信等消极的、甚至是荒谬的思想杂质,这些思想尽管不是主流,但却是应予指出的。 《三国演义》是最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第一,结构恢宏,又严密精巧。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发展、壮大、消亡为主线,以大大小小的事件、人物为穿插,绘制出了一幅场面壮阔、大气磅礴而又玑珠遍布、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既有历史沿革、王朝更替、大事起末、胜败沉浮的清晰脉络,又有帷幄运筹、疆场拼杀、杂闻轶事、名人雅趣等许多真实的细部和精致的点缀;完整缜密,繁而不乱。第二,长于战争描写。作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全景式军事文学”,《三国演义》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选取典型战例,突出胜败关键。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作品中都有较详细的描写;写“官渡之战”突出军粮问题,因曹操火烧了袁绍的军粮,于是转败为胜;写“赤壁之战”把聚焦点放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上,由于孔明祭来东风,遂使周瑜的火攻计得逞,曹军大败亏输。二是在战争描写中侧重写人。如“彝陵之战”中的双方主帅,一个是阅深历广、德高望重的刘备,一个是年轻资浅、不孚众望的陆逊,但前者却因急于报仇而焦躁、冒进,因小看对手而轻敌麻痹,而后者却少年老成、多谋慎思,终于等到有利战机,以火烧连营而获大胜。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战争胜负背后的人,是人的耐心、机谋等个体素质的较量。三是在写人中突出斗智。如赤壁之战中孔明与周瑜斗智,六出祁山时孔明与司马懿的斗智,北伐后期姜维与邓艾的斗智等,都写得有声有色,有些甚至具有“战争教科书”的价值。四是笔法多变,美不胜收。《三国演义》中的奇计常出常新,如“连环计”,、“诈降计”、“苦肉计”、“反问计”、“空城计”、“美人计”、“二虎争食计”、“十面埋伏计”等等,反映了“兵不厌诈”的战争规律。另外,浪漫笔法的运用,也增强了战争小说的感染力,如孔明设七星坛仗剑作法、呼风唤雨,并不是生活真实,但却是具审美价值的小说技法。第三,成功的人物塑造。毛宗岗推崇《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说它写出了“三绝”,即“曹操奸绝,孔明智绝,关羽义绝”。事实上,作品写人物已经初具立体化、个性化的特点了。如写曹操,既有凶残、暴虐、狡诈,是“乱世之奸雄”的一面,但是也有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每遇大战,能亲定方略、身先士卒,豪爽诙谐,处惊不乱等“治世之能臣”的一面;再如关羽,他既有忠不背主、义不负心、勇冠当世的一面,但也有刚愎自用、不恤人言的一面;即使像孔明这样的大智之人,也有错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的遗憾。人物形象越复杂,便越显丰满,越具有文学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问世后,便在社会上不胫而走,引起广泛的喜爱,“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也”(金圣叹)。而且,这部伟大名著很快地便走出国门,从17世纪以后不断地被译介海外,据统计,至今已有近20种文字的译本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不仅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比较系统、广泛、深入,而且近些年日本企业界竞出现了研究的热潮,他们认为“三国智慧”对其在激烈商战中稳操胜券“大有裨益”。这种广泛、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贺信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