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春编著的《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是一部探讨“幸福人生”的名家经典;面向中小学,既谈人生、谈修养,也谈求学、谈社会,兼回顾个人的青春记忆。从自己的阅历中反思和沉淀,从前辈的经验中探寻与汲取,旨在丰富个人的智慧宝库,提升职业的境界。一本好书,是作者伸向读者的光明之手,它擦去黑暗,开启未来;毋庸置疑,此书正在践行这一理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大夏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木春编著的《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是一部探讨“幸福人生”的名家经典;面向中小学,既谈人生、谈修养,也谈求学、谈社会,兼回顾个人的青春记忆。从自己的阅历中反思和沉淀,从前辈的经验中探寻与汲取,旨在丰富个人的智慧宝库,提升职业的境界。一本好书,是作者伸向读者的光明之手,它擦去黑暗,开启未来;毋庸置疑,此书正在践行这一理念。 内容推荐 王木春编著的《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收录了胡适、鲁迅等30多位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的演讲,主题丰富,既有为了追求幸福人生而努力的启蒙讲演,也有传授为人、做学问等具体方法上的指导。作者挖掘这些深埋在岁月尘埃中的“好东西”,旨在为现在的教育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物。 目录 前言 握住这只光明的手 一 人生篇 人生的意义 在春晖中学的演讲(节选) 养成优美高尚思想——在上海城东女学演说词 奋斗即是生活的方法(1925年5月4日) 勖白马湖生涯的春晖学生(1924年9月) 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1926年11月27日在厦门集美学校讲 在厦门平民学校成立会上的讲演(节选) 学做一个人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对于毕业生之赠言 中学职业指导的问题 (1928年) 中学生的将来(节选) 关于女子(节选) 女性与音乐——在省立南昌女子中学校讲演 二 修养篇 在上虞县春晖中学的演说词 做智、仁、勇兼备的人 中国人所*缺者为体育(1916年5月10日) 青年修养问题(1922年12月) 创造宣言 振兴女子教育——在苏州振华女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教育的重要性 愿诸君多注意于操行 学生之气质 青年与我(节选)——在镇江第六中学及醴陵县教育会 海滩上种花 刹那 三 求学篇 在胶济铁路中学演说词 在厦门中山中学的讲演(一九二七年一月八日) 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阅读什么 谈谈读书——在苏州振华女中演讲 和中学生谈学习(1963年4月8日) 一个判断的实例 过去与未来的中学生(3月10日) 每天四问 怎样读书 学生要得求学之法 造成思想之要素——好奇心·静·无我心 语文的学习 怎样学习国文——在昆明中法中学讲演 同学们要学好科学基础知识 四 社会篇 国难与中学生——在遗族学校演讲词 暑假中学生之作业(1921年5月31日) 槐坛讲演之一段 学生与社会 人生对待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目的 天演进化与民族自决 五 追忆篇 我的母校 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 在母校济南一中的讲话(节选) 难忘的青春岁月——在北京师大附中的日子 振华·读书 关于怎样学科学的一些意见——对香港中学生的讲话(1983年2月19日) 试读章节 人生的意义 人生虽不好说有目的,但未尝不可说人生有其意义。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在创造! 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是于人在万物中比较出来的。 宇宙是一大生命,从古到今不断创造,花样翻新造成千奇百样的大世界。这是从生物进化史到人类文化史一直演下来没有停的。但到现在代表宇宙大生命表现其创造精神的却只有人类,其余动植物界已经成了刻板的文章,不能前进。例如稻谷一年一熟或两熟,生出来,熟落去,年年如是,代代如是。又如鸟雀,老鸟生小鸟,小鸟的生活还和老鸟一般无二,不像是创造的文章,而像是刻板文章了。亦正和推磨的牛马一天到晚行走不息,但转来转去,终归是原来的地方,没有前进。 到今天还能代表宇宙大生命,不断创造,花样翻新的是人类,人类的创造表现在其生活上、文化上不断的进步。文化是人工的、人造的,不是自然的、本来的。 总之,是人运用他的心思来改造自然供其应用。而人群之间关系组织亦随有迁进。前一代传于后一代,后一代却每有新发明,不必照旧。前后积累,遂有今天政治经济文物制度之盛。今后还有我们不及见不及知的新文化新生活。 以此我们说人生意义在创造,宇宙大生命创造无已的趋势在动植物方面业已不见,现在全靠人类文化来表现了。是第二段。 人类为何能创造,其他的生物为何不能创造?那就是因为人类会用心思,而其他一切生物大都不会用心思。人生的意义就在他会用心思去创造;要是人类不用心思,便辜负了人生,不创造,便枉生了一世。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要用心思要创造。 什么是创造,什么是非创造,其间并无严整的界限。科学家一个新发明固然是创造,文学家一篇新作品固然是创造,其实一个小学生用心学习手工或造句作文,亦莫非创造。极而言之,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亦莫不可有创造在内。不过创造有大有小,其价值有高有低。有的人富于创造性,有的则否。譬如灵渠是用了一番大的心思的结果,但小而言之,其间一念之动一手之劳亦都是创造。是不是创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创造。 四 创造有两方面,一是表现于外面的,如灵渠便是一种很显著的创造,他如写字作画,政治事功,种种也是同样的创造。这方面的创造,我们可借用古人的话来名之为“成物”。还有一种是外面不大容易看得出来的,在一个人生命上的创造。比如一个人的明白通达或一个人德性,其创造不表现在外面事物,而在本身生命。这一面的创造,我们也可以用古人的话来名它,名之为“成己”。换言之,有的人是在外成就的多,有的人在内成就的多。在内的成就如通达、灵巧、正大、光明、勇敢,等等,说之不尽。但细讲起来,成物者,同时亦成己。如一本学术著作是成物,学问家的自身的智力学问即是成己;政治家的功业是成物,政治家的自身本领人格又是成己了。反之成己者同时亦成物。如一德性涵养好的人是成己,而其待人接物行事亦莫非成物。又一开明通达的人是成己,而其一句话说出来,无不明白透亮,正是成物了。 五 以下我们将结束这个讲演,顺带指出我们今日应当努力创造的方向。 首先要知道,我们生在一个什么时代。我们实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就整个人类来说,是处在一个人类历史空前大转变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文化需要大改造的时代。而就中国一国来说,几千年的老文化,传到近百年来,因为西洋文化入侵正叫我们几千年的老文化不得不改造。我们不能像其他时代的人那样,可以不用心思。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亟待改造;因为要改造,所以非用心思不可。也可以说非用心思去创造不可。我们要用心思替民族并替人类开出一个前途,创造一个新的文化。这一伟大的创造,是联合全国人共同来创造,不是各个人的小创造、小表现,乃至要联合全世界人共同来创造新世界,不是各自求一国的富强而止的那回旧事。 我们生在今日谁都推脱不了这责任。你们年轻的同学,责任更多。你们眼前的求学重在成己,末后却要重在成物。眼前不忙着有表现,却必要立志为民族为世界解决大问题,开辟新文化。这样方是合于宇宙大生命的创造精神,而实践了人生的意义。P4-6 序言 握住这只光明的手 王木春 选编此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从前的一幅画面。 1984年,我刚上高一。那时,根本不懂得未来,整天迷迷糊糊的,加上学业差,偶尔念及前途,更是一片渺茫。还好,喜欢看点书,虽然在穷乡僻壤,能获得的书籍极其有限。一次,偶然借到巴金的《家》。夏夜,乡下的院子,昏暗的灯光,读到鸣凤跳湖自杀,忍不住泪流痛哭。年迈的祖母走出房间,问发生什么,见我低头不语,又摇摇头进屋。读完小说,我渐渐发觉,周围的世界跟以前不一样了,我的村子原来这么小,所在的海岛这么狭窄……是的,我要像年轻的觉慧那样,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年轻时候,倘遇上一本好书,或一位能引领他的老师,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无缘碰到这样的老师,但我遇见了书。我的生命中,最需要感激的“命运之神”,是《家》。在那段黯淡的少年岁月里,它向我伸出一只光明的手。没有它,我走不出混沌的自己,走不出漆黑的乡村。 多年后,我成了老师,面对眼前流水般哗啦啦穿行而过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就如当年的我,迷茫而晃荡,心里没有光。我企图开导他们,我给他们推荐过《家》,似乎作用都不大。我这才明白,一个人和一本书,就仿佛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或许都讲究点缘分。无奈中,我曾想,如果有一本更好的书——哪怕其中的某一篇文章或几句话,能给予年少无知的他们多一些指导——哪怕一点点的提醒,该多好。 当好友朱永通建议编一本给中小学生看的演讲集时,昔日的心愿瞬间被唤醒,我看到那个“梦想”终于走来了。 近几年,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沉浸在民国教育文献的翻阅中,其间,发现合适的文章,随手收进“篮子”里。集腋成裘,有了这本演讲集。 这些文章的作者,无一例外,均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民国大家,有鲁迅、曹禺、朱自清、徐志摩等作家诗人,有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等教育名家,有胡适、梁漱溟、季羡林等学者,有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杨振宁等科学家。这些大家,大多沐浴过欧风美雨,学贯中西,其思想理念,无疑居于当时的世界潮头,没有一丝一毫的腐朽气息。面对中小学生,他们谈人生、谈修养,也谈求学、谈社会,兼回顾个人的青春记忆。这些观点和记忆,是名家们一路走来的深切体验,是忠实可靠的人生智慧。当然,民国这一代先贤,其所处的环境、所经受的个人与家国遭际,跟今天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沧海桑田,有些话题是永恒的;不管哪一代人,有些事总是无可逃避的。于是关 于这些话题的思考,关于这些事的体会与“忠告”,不仅不过时,反而在历经数十年乃至百来年的时光磨洗后,更加熠熠生辉,其中不少观点,对当下乃至将来的青少年,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每一本好书,都是上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的宝贵财富。人类的文化由此获得延续和弘扬。一本好书,还是作者伸向读者的光明之手,它擦去黑暗,开启未来。希望年轻的学子们,握紧每一只光明之手,走向幸福的明天。 然而,现实常常是沉重的。就在我写下上面这些话之际,朋友从微信传来一个可怕的视频:离我不远的某山区县,一名高考生因一分之差,从教学楼顶层后仰跳下……学生跳楼的事,时有所闻,但这一次,却久久地揪住了我的心。也许这与地域的亲近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当事人的死因——少一分上不了一本。可以推想,在该考生的心目中,大学一本的分量,胜于生命。那么,是谁,影响并形成了这一错误观念的?除去本人和家庭的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也需要反思? 无数次听闻一些领导和教师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他们语重心长“开导”学生的情形,常使我难过又忧虑。在他们激情澎湃的讲话中,我看不到“人”的影子,唯有冰冷冷的分数和变相的“丛林法则”。至于“人生意义”“独立思考”“高尚学问”“良好国民性”等词汇,通通免谈,因为它们都是“虚的”,可有可无,甚至成了“夺取高分”的累赘。在许多人眼里,分数最具说服力,最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成功”,自然,也最能给学校及教师的脸上“贴金”。 再换一个角度看。当下的教育出版界流行着各种班主任“兵书”。这些“兵书”的涌现,反映如今学生的确越来越难“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学校“育人”方向上存在误区。诚然,学生离不开学校的“管”,但仅有“管”是不够的,更需要“理”和“育”。一个教育者,如果能像本书中的名家一样,拥有深远的思想与宽广的视野,对人类、社会、教育、人生等问题有基本的立场和判断,当他/她站在讲台上,就能高屋建瓴地审视和处理教育现场中的诸多难题,从而把学生的求学目的从“看成败”导向“看发展”,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从狭隘引向广阔,而不是恰恰相反。进一步说,如果有更多的教育者认识并做到这样,校园中的悲剧就能减少一点点。 这几年,读过不少民国大家的自传,我益发感到,成功的教育固然离不开教育者点点滴滴的细节积累,但教育的细节,绝不是“兵书”类的管理技巧而已。一个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必要的管理技巧),更需要高远的眼界和开放的胸襟。两者是“术”与“道”的关系。而后者,往往不是师范学校里所能学到的。有心的教师,会从自己的阅历中反思和沉淀,从前辈的经验中寻找与汲取,以丰富个人的智慧宝库,提升职业的境界,并在这本书的出版,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进修提供了一个方便。 就我而言,选编此书的两年里,从海选文章到确定篇目,到最后校看样张,每读一遍书稿,就是一次聆听名家、接受启蒙的机缘,也是一次心灵自我去污的过程。在编书的劳作中,早已年过不惑的我,时时感受着被光明照耀的美好,以及精神成长的喜悦。 我期待着,有更多的学子和老师,与我分享这份美好与喜悦。 2015。0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