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百家烛今古,心存天道仰圣贤。皓首穷经数十载,原汁原味解庄子
。
《庄子》这部书,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对我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本中国人都应该读的经典。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智慧声。本书本书是一本原汁原味、通俗易懂解读《庄子》的精品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子正宗(经典珍藏)/华夏国学经典正宗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马恒君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慧通百家烛今古,心存天道仰圣贤。皓首穷经数十载,原汁原味解庄子 。 《庄子》这部书,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对我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本中国人都应该读的经典。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智慧声。本书本书是一本原汁原味、通俗易懂解读《庄子》的精品读本。 内容推荐 《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庄子》一书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这部书,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对我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一本原汁原味、通俗易懂解读《庄子》的精品读本,主要是以《庄子集释》为底本,参考他书进行译注。本书试图把《庄子》的原意说清楚,尽量利用旧的说法,对一些明显的误解,也只好以《庄子》来证《庄子》。 目录 内篇 第一篇 逍遥游 第二篇 齐物论 第三篇 养生主 第四篇 人间世 第五篇 德充符 第六篇 大宗师 第七篇 应帝王 外篇 第八篇 骈拇 第九篇 马蹄 第十篇 肢箧 第十一篇 在宥 第十二篇 天地 第十三篇 天道 第十四篇 天运 第十五篇 刻意 第十六篇 缮性 第十七篇 秋水 第十八篇 至乐 第十九篇 达生 第二十篇 山木 第二十一篇 田子方 第二十二篇 知北游 杂篇 第二十三篇 庚桑楚 第二十四篇 徐无鬼 第二十五篇 则阳 第二十六篇 外物 第二十七篇 寓言 第二十八篇 让王 第二十九篇 盗跖 第三十篇 说剑 第三十一篇 渔父 第三十二篇 列御寇 第三十三篇 天下 试读章节 第一篇 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字面的意思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游”,泛指人的一切活动。在《庄子》的书里,有时指人的外在活动,有时指内心活动。真正的“逍遥游”指的是文章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至人等。至于提到的大鹏与蜩、鴳的对比,常人与宋荣子、列子的对比,都是在分层次说明获得逍遥的程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庄子展示这些不同层次获得逍遥的人物,意在引导人们逐步摆脱对外物的依赖,渐次进入逍遥游的境界,从而指导自己的一切活动,达到得道的目的。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④。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⑤。南冥者,天池也⑥。 【译文】北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鱼身躯的庞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它变化成为鸟,名字就叫做鹏。大鹏的背脊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奋起飞行时,展开的翅膀像垂挂在天上的云层一样大。这种鸟,当北海发生沧桑变化时就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注释】 ①冥(míng明):又作“溟”(见《释文》),指“大海”。 ②鲲(kūn昆):传说中的海中大鱼。 ③鹏:传说中的大鸟。 ④怒:奋起的样子。垂天之云:垂挂在天上的云层。原文可通,不烦通假。 ⑤是:指示代词这。海运:指大海的沧桑巨变。《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之为桑田。”⑥南冥:南海。天池:天然的大池。 《齐谐》者①,志怪者也②。《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④,去以六月息者也⑤。”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⑥。天之苍苍⑦,其正色邪⑧?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⑨?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⑩。 【译文】《齐谐》是专门记载怪异之事的一部书。这部书里就说:“大鹏海迁徙时,拍击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两翼涡旋出来的旋风直上几万高空,离开北海飞行六个月才停歇下来。”大地上(野马成群驰骤似的)雾左动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着在空中游荡,就是天上那苍苍的蓝色那究竟是天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无限高远而呈现出的颜色呢?大鹏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颜色)也不过如此而已。 【注释】 ①齐谐(xié邪):古代记载怪异诙谐内容的书,今不传。盖为齐人所作,类似《齐东野语》之类的书。庄子这里引用《齐谐》中的话和下文引用“汤之问棘”的话,意在说明自己所言非虚,有文献可证,不是内容的重复。 ②志:记载。“志怪”是说,《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之类内容的书。 ③徙:迁徙。击:拍打。 ④抟(tuán团):涡旋的意思。扶摇:“飙”的分解音,指龙卷风之类的大旋风。 ⑤息:止息。句谓,飞行六个月才止息。 ⑥野马:像万马奔腾扬起的滚动雾气。息:这里指呼吸的气息。 ⑦苍苍:天的颜色。 ⑧正色:真正的颜色。邪:疑问语气词,一般作“耶”。句谓,是天的真正颜色呢? ⑨无所至极:高远得没有极端。句谓,还是因为无限高远而呈现出的颜色呢?⑩其:指大鹏。“其视下”是一个主谓结构作主语,“亦若是”是谓语。句谓,大鹏飞上九万里高空,从上面向下看,也如同人们从下向上看到的天的颜色一样。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②,则芥为之舟③;置杯焉则胶④,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⑤。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⑥,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⑦,而后乃今将图南⑧。 【译文】再说,水如果聚积得不够深厚,那么它就没有足够的浮力漂载大船。在堂屋的小坑里倒一杯水,可以漂起小草似的船,如果把杯子当船放进去,就会漂不起来粘在泥底上,这就是因为水浅而船太大了。(空气的浮力也是如此,)风如果积聚得不够强劲,那么它就不会有足够的浮力托载大的翅膀。所以要高飞到九万里之上,这样才会有足够的风力在下边。然后才能凭借风的力量,背上边像挨着青天,没有任何阻拦,然后才能向南飞。 【注释】①且:递进连词。在庄子的书里一般可理解为“再说”,有时可灵活理解为“而且”、“况且”等。夫:发语词,用在句首一般相当于“要说……”的意思。负:托载。这句话的整体结构是“水之积也不厚”作主语,“其负大舟也无力”作谓语。句谓,水如果积聚得不够深厚,那么它漂载大船就没有足够的浮力。 ②覆:倒出来。坳堂:堂的低洼处。 ③芥:草芥。这里指小草。 ④置:放置。胶:粘住。句谓,把杯子放在水里,杯子就会沉到水底被泥粘住。 ⑤这句的句法结构与注①句相同,见注①。句谓,风(空气)如果积聚得不够深厚,那么它飘浮大鸟就没有足够的浮力。 ⑥培:凭借。培风:凭借风的浮力。 ⑦背负:背靠。夭阏:即“厄”的分解音,阻塞。莫之夭阏:没有什么东西阻挡了。 ⑧图:图谋打算。“将图南”是说才要打算往南飞。 蜩与学鸠笑之曰①:“我决起而飞②,抢榆枋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⑤?”适莽苍者⑥,三飡而反⑦,腹犹果然⑧;适百里者,宿舂粮⑨;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⑩。之二虫又何知⑾? 【译文】蝉与斑鸠讥笑大鹏说:“我奋起而飞,上冲到榆树、檀树的枝头上也就足够了,有时还用不着飞那么高,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冲上九万里那么高才能往南飞?”到郊野旅游的人,带上三顿饭的干粮就足够了,返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如果是到百里以外去旅游,(恐怕带三顿干粮就不行了,)往往要头天夜里就得舂捣出干粮做好准备。如果是到千里之外去旅游,(恐怕头天夜里准备干粮又不行了,)往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积攒干粮。蝉和斑鸠这两种小虫鸟又懂得什么呢? 【注释】 ①蜩:成玄英疏(以下简称成疏)“蝉也”。学鸠:成疏“即今之斑鸠是也”。②决起:腾跃而起。 ③抢:冲上。榆:榆树。枋:成疏“檀木也”。 ④控:成疏:“投也,引也,穷也。”这里相当于落下来。 ⑤奚:何。奚以:即何以。为:这里相当于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适:往。莽苍:郊野的景象,这里代郊野。 ⑦飡:同餐。三飡指一日。反:通“返”。 ⑧果然:肚子饱的样子。 ⑨宿舂粮:夜里舂捣粮食,指准备出门所带的干粮。 ⑩三月聚粮:用三个月时间准备干粮。 ⑾之:这。二虫:指蜩与学鸠。(P1-P3) 序言 《庄子》这部书,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对我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它的解释就格外地丰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玄学盛行,为《庄子》作注的人相当多,有晋人司马彪、崔馔、向秀、郭象、李颐等。这在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里还时见称引。除此之外,《经典释文》里还收有晋人孟氏的注,李轨和徐邈的注音。南北朝时期在士大夫的口里,几乎是无人不谈《庄子》,并以此而知名。梁简文帝也作过《庄子讲疏》。这在《世说新语》里也可见其一斑。但这些注疏的原书大多没有流传下来。只有郭象的注,据说是基本上采用了向秀的说法保存了下来(见《世说新语·文学》)。隋唐时期,注解《庄子》的也不少,但因为《庄子》不属儒家经典,与仕途无关,被保存下来的,只有道家法师成玄英的《注疏》。宋明义理之学盛行,林希逸的《庄子口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焦竑的《庄子翼》、方以智的《药地炮庄》,都是侧重研究《庄子》哲学思想的著作。清朝王夫之有《庄子通》,也是以研究哲学为主。对《庄子》一书,着重于校勘、训诂进行考证的要数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尤其是《庄子集释》,除收集了能见到的前人注释之外,还摘引了清人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成果。理解不同的,还附有郭嵩焘和他自己的意见,可以看成是集大成之作。 本书主要是以《庄子集释》为底本,参考他书进行译注。古注对我们理解《庄子》原文帮助很大,但也时有误解之处。不应通假时通假了,应当通假时又不通假;不应求深时求深了,该求深时又不求深,这也时有发生。比如《天道》篇里的“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辩通办(辨)。办士指具体去做的人,而旧注则以为是“苟饰华辞浮游之士”,这是本为通假而不讲通假。在《马蹄》篇里,说马的习性是“翘足而陆”,“陆”指马的习性是生活在陆地上,同篇还有“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可证。而旧注却说:“陆,跳也,字书作驻。”认为“陆”是“驻”的通假字,这又是不是通假的说成是通假了。《天运》篇里批评大禹为家天下始作俑,说“自为种而天下”,“种”指子孙,而旧注却说是“人人自别”,这是本来浅近的道理讲深了。在《天下》篇里,提到“数度”,本指古人计算天地运行的数据,数是大数,度是零数。比如周年的大数是三百六十天,零数是五又四分之一日。原文里就有“本数”“末度”的说法,甚至还有一二三四,而旧注却说数度是仁义名法。古人用观测到的数据计算天地运行的周期,按周期确定运数,与“仁义名法”没有关系,这又是本来深的道理讲浅了。如上误解,不一而足。今人读《庄子》,全依旧注也不可取。 本书试图把《庄子》的原意说清楚,尽量利用旧的说法,对一些明显的误解,也只好以《庄子》来证《庄子》。《庄子》一书,因为原文有脱误,又无足够的文献可征,有些钉子似的问题古今都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比如《人间世》里的“会撮”、“五管”,《大宗师》里的“与有足者至于丘也”,《天道》里的“若击鼓而求亡子”,《庚桑楚》里的“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徐无鬼》里的“蹢子于宋”,《寓言》里的“卮言”等等。我在原来的讲稿里都是抱着闻疑阙疑的态度做了回避。这次公开出版,觉得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有避重就轻之嫌,于是放胆地做出了推论。然而,一己之见难以全面,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马恒君 2004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