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的追求--张济民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戴光中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长篇传记,它精彩展示了现年83岁的祖籍镇海的美籍华人企业家——张济民是如何从一名身无分文的海外游子到如今的一位超级富翁的。张济民15岁只身闯南洋,备尝艰辛。经多年奋斗,事业终有所成。他的一生不仅是艰苦创业的一生,也是爱国爱乡、不懈追求的一生。张济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为北美华人富翁第四位。该书让我们读到了一代华侨华人殚精竭虑数十年筚路蓝缕,终究铸成宏伟大业的奋斗历程,他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激励人们通于创业、怎样创业的书。

内容推荐

张济民,祖籍镇海,15岁只身闯南洋,备尝艰辛。经多年奋斗,事业终有所成。他的一生不仅是艰苦创业的一生,也是爱国爱乡、不懈追求的一生。他号称“湾区首富”、“地产大王”,却还在不懈地追求振兴中华之梦——出任美国华商总会和新中国教育基金会的首任会长;促使上海与旧金山结成友好城市;独立创办美国华人社会中全力宣传新中国的“华声电视”;还是较早投资西部开发的境外企业家之一,早在90年代初,即投资内蒙包头,至今累计金额已超过3亿元。  张济民先生爱国爱乡的一生不仅是“宁波帮”精神的一个缩影,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为进一步弘扬这种商帮文化精神、激励后人,2001年,镇海海外联谊会经与张济民先生长子张惠中先生商量,准备出书纪念张济民先生。传记作者宁波帮研究会会长戴光中亲自赴美国采访,历经一年,书稿如期完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镇海区委书记闻建耀为该书作序。

目录

上卷 雄起于东亚

第一章 少年壮志不言愁

 一、童年的熏陶

 二、读书不用功

 三、逃难回故乡

 四、决意浪迹天涯

 五、海外第一课

第二章 中年立业善拼搏

 六、贸然闯日本

 七、借祖国的光

 八、万事开头难

 九、“日独”十周年

第三章 “我的经营观”

 十、以人为本

 十一、以诚待人

 十二、“四条件”

 十三、“三原则”

中卷 晚成于北美

第四章 飞越太平洋

 十四、痛苦的抉择

 十五、为了孩子

 十六、挥手从兹去

第五章 地产大王

 十七、手抄税法

 十八、“点房成金”

 十九、超市与维修部

第六章 大器晚成

 二十、开源节流

 二十一、夕阳无限好

 二十二、美梦成真

下卷 报效于祖国

第七章  他只用一个词

 二十三、情牵梦萦

 二十四、首任会长

 二十五、友好城市

第八章  爱国无价

 二十六、亏本不亏心

 二十七、创办“华声”

 二十八、忍痛割爱

第九章  西部开发第一人

 二十九、“中国有稀土”

 三十、一发而不可收

 三十一、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十章  世纪交替

 三十二、千禧之行

 三十三、后继有人

 三十四、尾声

附录

 张济民生平大事简表

试读章节

张济民第一次漂洋过海,毫无经验,买的又是统舱票,位于底层,空气恶劣。他又呕又吐,晕倒在地,什么东西也吃不不下,几乎连胆汁都吐出来了,却没人帮助他,连一句安慰的话都听不到,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这时,他才深切地体会到家的温暖,感到格外的孤苦无依。

好不容易熬过这一关,眼看着新加坡遥遥在望,忽然,统舱里的乘客全被赶上一条小船,遣送到港口外的一座小山。原来,新加坡的殖民政府明令规定:船上房舱官舱的乘客都可立即登陆,但统舱的“下层公民”,则要在那座小山上拘禁三天,接受体检,确实没有传染病的方可上岸。

新加坡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面积五百多平方公里,古称单马锡,归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十八世纪为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也是老牌海盗荷兰的殖民地。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其在军事与经济上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十九世纪初,英国崛起,势力向亚洲扩张,横行海上,与荷兰争霸时,立刻看中了新加坡。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想方设法,将之据为已有,其手段之卑鄙,连英国政府也承认是欺骗行为。而日薄西山的荷兰海盗,自然斗不过上升期的日不落帝国,只得于1824年签订伦敦条约,重新分割势力范围,把新加坡拱手让出。

从此,新加坡就像《天方夜谭》中从魔瓶里释放出来的巨人,令所有的人目瞪口呆。当时岛上只有一百五十名马来人和少数华侨,但四个月后,人口激增至五千人,一年后又翻了一番,使之迅速成为一个繁荣的转口港。据统计,1825年,马六甲的贸易总值刚过三十万英镑,槟榔屿刚过一百万英镑,新加坡则已达到二百六十一万英镑。同时,它也成了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840年,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新加坡是最重要的跳板。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又在马来半岛拼命开拓殖民经济,这里的锡矿业和种植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于是,成千上万的中国移民被吸引过来。但傲慢的英国人,种族歧视极端严重,称前去打工的华人为“猪仔”,是一种“不洁之物”,因此,在登陆之前,必须像动植物一样检查一番,以免影响高贵的白人的身体健康。

张济民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山叫做萨拉山。周围环境很美,拘留所则很像兵营:一座座铅板筑成的长方形的棚屋,都有编号,里面左右分开,两大排铺位,上下两层,浴室和厕所,在棚屋的左近。

他随着大流,在棚屋里找个铺位,稍作安排后,就茫然不知所措了。看看人家,却很泰然,有的躺在自己的铺位上抽大烟,有的在草地上摆一块木板打起麻将来,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高声谈笑,似乎在这块陌生的拘禁地上已经住了很久,俨然是相当熟悉的人间社会。

张济民原先并不知道中国人“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在这里,他接受了深刻的直观教育:中国人在任何困难的环境里、不平等待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他们的忍耐心,恰如水滴石穿,终究能克服困难,打破不平的。张济民的心安定多了。

第三天,他们排整了队伍,被带到一间高大的堆栈似的棚屋下,一个个脱掉了所有衣服,赤身裸体,排队向医生室走去。这让一个十五岁的大孩子特别难堪。检查倒很简单,但医生冷漠的态度,好像在检查一头牲口,令人愤怒、羞耻。

然而,当张济民终于抵达新加坡,雄心勃勃,准备用那二十甏榨菜起家,发财致富时,却有更大更多的茫然、难堪、愤怒、羞耻等待着他。

由于他来自“东方第一大都会”,对于新加坡的第一印象不过尔尔,与上海或香港差不多,商店的招牌都是中英文并列,房屋也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当他来到广东商人家,感觉更像回到了中国。  此人开设一间杂货铺子,货架上堆陈着各种各样的洋罐头和乱七八糟的中国日用品,地上两旁,大缸小瓮,木箱蒲包,毫无规则地排列一地,里面装着米、面、硕莪、红白糖,以及榨菜之类的中国土特产。真是名副其实的杂货铺子,完全中国作风。初来乍到者,通常难免陌生与胆怯,但这种环境,张济民从小就很熟悉,所以心中笃定,认为一切都没问题。

然而,事实却大谬不然。

首先是生活不习惯。

新加坡靠近赤道,属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平常的气温总是在摄氏三十多度,每天都必须“冲凉”,必须多饮水,否则就会因为内热而引起便秘等疾病。家家户户都有一小间冲凉房,里面有一个小水池,池内盛满了水,水池的外面就是水泥地。所谓“冲凉”,就是用一只水桶舀水从头顶往下浇淋,连续浇淋几十次。

张济民刚从温带来到热带,实在吃不消,觉得这里是不分昼夜的酷热,热得人坐立不安,且无处躲藏,恨不得成天泡在凉水里,所以他比别人更需要冲凉。但开始几桶水,仅仅头部感到是凉水,流淌到背部时,感觉就好像已经加过热了,起码要浇淋十桶二十桶之后,淌下来的水才稍有凉意,慢慢地感觉到一点清醒。可是过不多久,便又热迷糊了,头昏脑胀,无法做事,只好再去冲凉。这样冲来冲去,哪里还做得成什么生意?都给冲跑了!

其次是语言不通。

南洋有许多方言组织,也叫同乡会馆。这里的华侨,以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移民为主。他们从东南沿海的各个港口起航,而这些地方的语言又各不相同。从厦门上船的移民讲闽南话,从汕头上船的移民说潮州话,从广州和香港上船的移民说广府话,而这两省的客家人则说客家话。他们在同一口岸上船,说的又是同一方言,因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而然,备感亲切,总喜欢聚在一起,互相帮助。

当他们到达新加坡或马来亚,接触更多的操不同方言乃至外国话的人,愈益感到乡谈的可亲可爱,愈益渴望和谐地聚集在一起。同时,在异乡客地,工作、安全、文化娱乐,都格外需要团结互助精神,于是,一旦条件成熟,他们就会成立同乡会馆,而维系他们的最坚韧的纽带,正是那独特的方言。

在南洋华人社会,流行的方言是客家话、闽南话、潮汕话和广府话。只要能流利地讲其中的一种方言,即可安身立命;能讲二三种的就更吃香了。

可惜,这四种方言,张济民一种都不会讲,一句也听不懂。在上海时,他和广东商人交谈,双方连猜带蒙,勉强可以沟通,因而低估了语言上的障碍。到了这里,没人有这么好的耐心跟他瞎猜胡说。而且,宁波人在上海有极大势力,在这里却几乎找不到老乡,也就是说,他找不到可跟着学习方言的老师。结果自然很糟糕。他无论和谁打交道,不是“鸡同鸭讲”、不知所云,便是笑话百出、尴尬透顶,生意简直无从谈起。

再次是乡土观念及其排他性。

来南洋谋生淘金的华侨,一开始通常是做小买卖,含辛茹苦,积攒了一笔资本,他的店铺就需要雇用帮手了,但在异国他乡,很难找到可以信赖、便于沟通的职员协助他经营店铺,于是,他们通常都返回家乡,从亲戚朋友或左邻右舍中招募帮手。中国人称乡土为“家乡”,正是反映了“家庭”、“家族”与“乡土”的融为一体。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实为血缘性与地缘性的结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亲不亲家乡人”,就是这个道理。(P32-37)

序言

镇海商帮系举世闻名的“宁波帮”鼻祖之一。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当大批洋货倾销宁波并转销内地市场时,一批批镇海有志青年却离乡背井走出家门,跨洋过海闯荡与镇海隔水相望的上海。面对一片陌生的土地,他们用勤奋、诚信和聪慧,开始了雄心勃勃的艰难创业。

是为镇海商帮第一代开拓者。

到了十九世纪末,第一代镇海商帮的佼佼者,已经在人才荟萃的上海脱颖而出,成为申城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实业家。当时,沪上钱业著名的九大家族,镇海人三分天下踞其一。凭借殷厚的经济实业,镇海商帮在上海涉金融、兴工商、创航运、办教育、助慈善,大兴民族经济,独领浦江风骚。他们怀拳拳爱国之心,以民族实业与洋人抗衡,为申城的开埠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是镇海商帮最初的辉煌。

一百年过去了,二十世纪中叶,镇海商帮的后代们,承先驱创业之雄心,以上海为跳板,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全球。相同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与父祖辈们当初闯荡上海一样,除了勤奋、诚信和聪慧,两手空空踏上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新征程。

他们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带着镇海这片土地灵气的开拓者,创造了比他们父祖辈更加骄人的业绩。他们中出现了世界船王、影视巨擘、华人领袖、商界大贾——“宁波帮”因为他们而蜚声全球。

张济民先生,就是他们中卓越的一员。

张济民先生,祖籍镇海贵驷王家桥,1920年6月出生于上海一个专营土特产的小商人家庭。

自少年开始,张济民先生就耳闻目睹宁波帮创业者们勤奋俭朴的好品质、诚信爱国的好风尚。他所处的少年时代,上海正在向“十里洋场”的繁华演变。“五四”运动带来的浓重爱国氛围,以及东方大都会的商业气息,为少年张济民日后的人生道路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在同年龄段的宁波帮后代中,张济民先生是“出道”最早者之一。十五岁那年,他就缀学只身闯荡南洋。张济民先生有句座右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凭借着一份执著,累年苦熬,张济民先生用十四年的坎坷经历完成了他进入商海的第一个历程。

从一名身无分文的海外游子,到一位身价数亿美元的超级富翁,张济民先生的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如果说在南洋的第一阶段磨练了他坚毅不拔的品质、忍辱负重的性格,那么,在日本开拓的第二阶段则展现了他的聪慧天赋和人格魅力。

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一片萧条,百废待兴。张济民先生以独具的慧眼,瞅准了这是一个机遇,便毅然东渡扶桑,开始了展示他经商才华的又一次创业。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张济民先生克服了语言障碍、种族歧视、专业生疏等种种困难,凭着宁波人的诚信、精明、任劳任怨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不仅赢得了事业的辉煌,更赢得了中国人的尊严。

张济民先生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值得可圈可点的是他的第三阶段。“知天命”之年的张济民,辞去在日本的工作时已是身价不菲的千万富翁。但是他并没有颐享天年,而选准全球经济强国美国,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又开始了新的创业。他做地产、办超市、开发老年公寓、创办“华声”电视,一步一个台阶,把事业推向辉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张济民先生怀着报效祖国之挚情,到西部投资办厂,在故里牵线搭桥。虽耄耋之年行动不便,仍然倾注了全部热忱。仅内蒙古一个地方,就创办合资企业十多家,投入资金近四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读《梦的追求——张济民传》,我们分明读到了一代华侨华人殚精竭虑数十年筚路蓝缕,终究铸成宏伟大业的奋斗历程。《梦的追求——张济民传》是一部人物传记,但在我看来,它更是一部激励人们勇于创业、怎样创业的书。

张济民先生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的成功。他将中华民族的勤奋、俭朴、诚信、坚毅作为经营思想的脊梁。对待员工,他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平等的姿态关心他们,言必行而行必果。即便在竞争激烈的生意场上,他宁可暂时吃亏也讲究信誉。与所有成功的“宁波帮”人士一样,这些与生俱来的品德为张济民先生赢得了人缘,赢得了商机。如今虽身为《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北美华人第四位富翁,拥有三亿美元身价的张济民先生,却依然传承着宁波人的好传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济民先生的事迹可以说是“宁波帮”精神的一个缩影——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报效桑梓的赤子情怀,百年传承的深厚地缘文化在张济民先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把几千万海外同胞看成是中国在大发展时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机遇,并以此为依据勾画出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格局。可以这么认为,海外如包玉刚及包玉书先生为代表的包氏家族成员、邵逸夫先生、应行久先生、傅在源先生、赵安中先生、包景表先生、张爱芳女士、汤于翰先生等众多的爱国爱乡赤子,是宁波实现东方大港百年梦想的强有力依托,由地缘文化衍生而来的“宁波帮”精神是宁波人民不可多得的财富。可喜的是这种精神在新生“宁波帮”中又进一步得以彰显。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全国上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正是这种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

这大概是出版这本传记的现实意义之一。

(作者为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书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