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评价都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基础上,胜者可对败者进行一切他们认为应该的凌辱与抹杀,而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对高高在上的人的顶礼膜拜。对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们,我们除了叹息和了解他们的名字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了解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因为纵观历史,他们的名字已被无数个所谓英明或者昏聩的皇帝掩盖殆尽了。
当我们仔细地解读他们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本来有做皇帝的能力,也有成为皇帝的资格。可为什么,他们却没有成为皇帝?!
让他们没有成为皇帝的那些“机缘”,偏偏一定要降落到他们的头上,让我们因此而错过了一段本可以重读历史的机会!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就是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从太子到皇帝的这条路上,看似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
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但却在这条“远耶?近耶?”的路上摔倒了。可以说,皇权之路其实更是一条“母子互通、父子相戟,兄弟仇杀”的争夺之路。
真的是朽木不可雕?
一个朝代灭亡后,留下了许多问题,当然也给后来的皇帝留下了宝贵经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诸多道理。南朝陈后主的灭亡就给隋文帝留下了这样一个道理: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
他把这句话说给杨勇听的时候,杨勇穿着崭新的“文饰蜀铠”站在他面前。见到穿着华丽的太子,他又补了一句:今以刀子赐汝,宜识我心。这句话似乎可以这样理解:我给你一把刀,把衣服给我剪碎。
但杨勇并没有理解老父亲的一片苦心,继续奢侈着。他又广交大臣,略谈得来的便叫进东宫,把酒言欢。其实这并不算什么,一个大隋朝的太子偶尔奢侈一点只不过是在道德上有些差池而已。对于皇室成员来讲,奢侈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过于节俭才显得此人有问题。人们往往称赞节俭,其实,称赞节俭的人大都是穷人,因为他没有奢侈的资本。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那么,“因为穷,才倡节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杨勇面对的却是隋文帝,此皇帝的节俭在历代帝王中是出了名的。可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节俭治家还可,治国便有些“杀牛用割鸡刀”了。至于杨勇的广交大臣,日夜笙歌,与他率意任情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隋文帝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虽然他屡屡训斥杨勇,但没有打消把皇位传给儿子的决心。
隋文帝虽然是一明君,但绝不是道德圣人。儒家那一套对君子的规范,杨勇没有做到,他自己更是没有做到。他的帝位来得就不怎么光明正大。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或许也是杨勇屡教不改的原因。他只能恨杨勇朽木不可雕,而绝对不会把这块朽木一把火烧了。
但杨勇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让父亲摇头叹息的同时,也让母亲为之叹息摇头。
杨勇之母独孤氏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后,这除了她的建议常对隋文帝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宫中称为二圣之外,她的嫉妒心可谓旷古绝今。她不但对自己的丈夫隋文帝宠幸其他女子大加干涉,还对朝中纳妾的大臣嗤之以鼻,并在隋文帝面前恶毒攻击之。
有这样一件事曾被人传诵,大臣尉迟的孙女很美。有一次在仁寿宫被隋文帝看到,很是喜欢,便常常临幸之。独孤皇后知道后,趁隋文帝上朝时将此女杀掉了。隋文帝大怒,但多年来的“惧内”习性让他发泄怒火的方式很特别:他骑着马跑出了皇宫,一路纵驰,进了山谷间二十余里。大臣高颍、杨素等追上他,劝他回去。隋文帝叹息道:“我是天下之主,居然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这个皇帝做来何用?!”高颍道:“皇上难道要因为一个妇人而抛弃天下!”隋文帝当然不会,又骑着马回来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独孤皇后的嫉妒心已是近于变态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她出身于鲜卑大贵族家庭,自然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在道德的衡量尺度上肯定比别人不一样,这或许就是她嫉妒心的来源。
在这位母亲看来,杨勇贪恋女色的确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率性的杨勇曾指着母亲的侍女说,这些都是我的。独孤皇后知道后怒气顿生,当时恰好发生了杨勇正妃元氏暴死的事情,独孤皇后借机说,这肯定是杨勇将其害死的。
杨勇的所作所为其实已经背离了母亲心中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与母亲所提倡的价值观、伦理观相违背的。在独孤氏看来,太子的品行和品德已经不堪继任大统。
此时的杨勇在宫中二圣眼里已成了一块真正的朽木,不可雕了。隋文帝虽无废黜太子之意,但架不住枕头风总是吹,况且,独孤皇后因为没有品德上的劣行,说起话来自然义正辞严,有理有据。这让隋文帝不得不偶尔考虑一下杨勇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其实,在君权社会,平民都是三妻四妾,一个太子身边有几个女人又算得了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碰上了独孤氏这样一个母亲。而这位母亲为了把儿子赶下台去,居然使用上了不足为外人称道的卑劣手段。
有一天隋文帝问重臣高颖:“据说广儿的妃子有神告日:‘广必有天下’,你怎么看?”这显然是征求高颖对自己要废杨勇的意见。
高颖马上就跪下说道:“长幼有序,怎么可以说废就废?”
隋文帝听了这话倒是认可了,但高颖的话传到独孤氏那里后,这位皇后却是另一番打算:想要废杨勇,就必须要高颖滚出隋文帝的信任外去。恰好,过不久,高颖的夫人去世,独孤后跟隋文帝说:“高仆射老年丧妻实是一大不幸,陛下应该为他再娶一个!”
隋文帝便跟高颖说了独孤后的意思,高颖感激得一塌糊涂,流涕谢日:“臣已老迈,退朝之后,唯斋居读佛经而已。陛下的好意我心领了,至于再娶之事,我看就算了。,’
隋文帝明白强扭的瓜不甜,就不提此事了。过不久,高颖的爱妾生了一个男孩,隋文帝大喜,独孤后找到机会了,她跟隋文帝说:“陛下还相信高颍吗?当初您想为他娶妻,高颖却说自己老了,绝不再娶。其实是因为他心存爱妾,而欺陛下。”隋文帝想了一想,觉得这话也有道理,开始疏远了高颖。
杨勇太子之位产生危机之时,高颖苦苦劝谏,隋文帝却只当是一个老头在絮叨,最后居然认为这个老头有某种目的在里面了。当初,隋文帝可谓对这位朝廷重臣高颖的话采纳有加,但高颖之妾生孩子后。高颍的话便不采纳了。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隋文帝的次子杨广粉墨登场了。
P12-15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就是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们。
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历史的评价都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基础上,胜者可对败者进行一切他们认为应该的凌辱与抹杀,而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对高高在上的人的顶礼膜拜。对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们,我们除了叹息和了解他们的名字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了解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因为纵观历史,他们的名字已被无数个所谓英明或者昏聩的皇帝掩盖殆尽了。
当我们仔细地解读他们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本来有做皇帝的能力,也有成为皇帝的资格。可为什么,他们却没有成为皇帝?!
这已经不是一道普通的分析题,而是一个值得让人长时间思考的定律。
虽然,每个皇帝在立太子时都会遵循“立嫡以长”的传统,但历史上也不乏将长子废黜而改立其他皇子的事情发生。作为长子,他们只不过拥有了传统所给予的并不厚重的资本。特别是封建社会帝王的随意性不受任何因素约束,帝王之言便是圣旨。所以,诸多英明之主往往会将一些不配做皇帝的长子以各种理由废黜。而本书中所罗列的他们却完全是皇帝认可并大加培养的,因为作为曾经做过皇帝的父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立的太子是有能力继承自己的衣钵的。
作为储君的他们会成为未来的皇帝,可谓名正言顺。君子得此天道,又遵天理。便以为宫廷太平、东宫安然无恙。谁知却有小人从中作梗,甚者血溅宫廷,为后世怒。李世民的狠毒、杨广的诈伪,异曲同工。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更聪明,前者彻底篡改了历史。
简单地以“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解释诸多太子的未继大统,显然不能服众。他们的失败是多方面的,既有自己道德上的瑕疵而让小人趁势而入,又有对当时形势的把握不准,过分信赖传统与父皇所给予的真命太子之衔。另外,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以及所信奉的“仁义”、“信义”让自己不得不轻信于他人篡改的父皇之命,从而使他们走上了失败之路。秦始皇长子扶苏就是这类悲惨结局的最好代表。
死后被唐玄宗封为“让皇帝”的李成器在诸多史学家那里往往被称颂,称颂他的品德,称颂他的自知之明。但细读那段历史可以发现,他的自知之明是无可奈何的。他的品德要求他绝不可因为自己想继任大统而发生“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当皇位与传统道德并列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在他之前,汉光武太子刘强便是此等道德上的圣人。无论他是否心甘情愿,但毕竟,他的礼让,避免了几千年来血溅宫廷的重复。试想,在以道德为朝纲经纬的皇权社会,若是他们成为皇帝,必将是帝国的明君。
西汉贾谊说,太子正则天下正。不仅说明了太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阐释了准皇帝之位的不稳定。贾谊还说,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这是告诉帝王们,对未来皇帝一定要进行良好的帝王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在他们登基后成为一个好皇帝。
从太子到皇帝的这条路上,看似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
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但却在这条“远耶?近耶?”的路上摔倒了。除了可惜,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有点别的,比如,问问“为什么”。
让他们没有成为皇帝的那些“机缘”,偏偏一定要降落到他们的头上,让我们因此而错过了一段本可以重读历史的机会!
本来是没有什么话还可以说的,但读完了这些太子们的生平后,我忽然发现,历史简直就是一混蛋。该死的人都很好地活着,而糟蹋着历史。不该死的这些太子们,却都一一地死去。惋惜、同情、遗憾,这些词语加诸他们身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中国皇权社会从秦始皇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结束,其宫廷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宫廷斗争最集中的表现恐怕就是太子位之争了,这种争斗是残忍没有人性的。
本书所罗列的太子们,并非都死于宫廷斗争,可他们既然身在宫廷里,难免会有宫廷斗争的阴影笼罩着自己。只不过他们离开人世早了些,而没有作茧自缚罢了。
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看这些人的生时与死后,就可以得知,历史其实就是在和人们开着一个恶毒的玩笑。先是给了这个朝代和后人一个大的希望,然后将这希望打碎。我们无法阻止这些人没有登上皇位的结果发生,当我们思考他们为什么没有登上皇位时,却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死了。但又不简单,因为他们死得都很蹊跷,都让人们可惜,为什么要去死。
人的出生的确无法选择,这可能就是作为太子。其实无论你做太子时的表现有多么好,无论朝野对你的期待有多大,你终归只不过是一个太子。对本书中这些正统太子来讲,从太子到皇帝这条路是非常漫长的,因为他们太正统,他们没有那么多心机来思考如何尽快地得到皇帝之位,他们只靠修身与等待。
他们对皇位的态度与其说是等待,倒不如说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样一种人生态度的豁达。以及他们对太子教育的全盘吸收,他们登基后,无论如何都会是一个好皇帝。
可事实却是,他们没有成为皇帝。如果真的不能解释这种可悲的现象,那么,我们倒不如说,是上天让他们下凡给了他们所在朝代一个大的希望,给了朝野人们一个大的期待,然后又微笑着把他们收回。
下辈子,他们就可来到人世,成为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