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举债度晚年,长眠在高山
朱家骅——学界泰斗挥泪递辞呈,万年贫寒又落寞
马鸿逵——败军之将,赴台马上遭弹劾,无可奈何,终老异国他乡
吴铁城——主沪主粤,是非功过难说清;败逃台湾,倚老卖老遭羞辱
王云五——政治新贵,官居五院之首;花甲之年,再掌商务印书馆
……
他们是国民党高官中最具争议的一群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大书法家,有得的是享誉天下的出版家,也有沾染了人民鲜血的杀戮者,于右任、马鸿逵、王世杰、王云五等数位民国高官在败逃台湾后,又将经历怎样的坎坷命运?杨帆所著的《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3部)》为你揭秘一切问题。
杨帆所著的《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3部)》力求通过最原始史料,揭示他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于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赴台后的最后结局,以及在民国历史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是非功过。
于右任10岁时,他的父亲带着第二个妻子刘氏回到三原。为督促于右任学习,其父每天晚上都在灯下与于右任一起研读诗文与经书,加上伯母房氏的谆谆教诲,17岁时,于右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三原县学,后又到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求学。
1898年于右任参加岁试,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于右任的文章,深受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赏识,称“人关以来,未见第二人”,“作者奇才妙笔,可以自成一家”,誉于右任为“西北奇才”,并着力培养。
于右任也因为叶尔恺的重视而名声渐大。后来沈淇泉(沈钧儒先生的叔叔)督学陕西时,面对陕西严重的旱灾,筹集奖学金开设了三原粥厂,于右任被推荐任粥厂厂长,负责救济灾民。第二年新粮下来,施粥工作才告结束,于右任被送到当时关中著名的陕西中学继续学习。
2.逃亡上海绝处逢生
青少年时期的于右任,由于接受了新思想,对清朝的腐败统治心怀不满。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到西安,于右任所在的陕西中学堂以及巡抚衙门被充当慈禧和光绪的行宫,学堂因此被迫停课。
不仅如此,慈禧一行进入西安前,当局还命令学堂师生出城跪迎圣驾。师生们只好赶到城外,在路边跪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才等来了慈禧的銮驾。直到銮驾进城远去,师生们才被允许站起来离开。
于右任为此十分愤慨,回到宿舍便对同学说:
“如今国难当头,慈禧、光绪逃难中还要如此兴师动众,实在是腐败透顶!”
说完,当即坐到书桌前,给陕西新任巡抚岑春煊写信,请求他“手刃西后,重行新政”,即诛杀慈禧,拥护光绪实行新政。
信写好后,放在书桌上,准备第二天一早投呈,被同窗好友王麟生看到。王麟生大为惊诧,极力劝阻于右任不要投呈此信:
“岑春煊巴结太后还来不及呢,怎可能去杀她?这封信只会给你带来灭顶之灾!”
在王膦生劝说下,于右任这才觉得此举幼稚,遂打消上书的念头。
由于学堂停课,于右任只好离开学堂,返回三原。这一时期,于右任与陕西提倡新政、新学的名人志士多有来往,并拜推行新学最有力、最彻底的朱佛光为师,诗文水平更上一层楼,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喜怒哀乐,视野拓展至亚洲甚至世界的范围,其中《和朱佛光先生步施州狂客原韵》犹有气势:
愿力推开老亚洲,梦中歌哭未曾休。
人权公对文明敌,世事私怀破坏忧。
偶尔题诗思问世,时闻落叶可惊秋。
大平思想何由见?革命才能不自囚! 与此同时,于右任从游关中诸多著名学者,吸取他们所长,提升自己。关中经学家领袖、主持味经学院的刘古愚,享有“南康(有为)北刘(古愚)”之誉,于右任对其推崇备至。
戊戌政变发生后,刘古愚因遥祭六君子,引起清吏注意。清吏暗中调查与刘古愚往来之人,刘古愚的故交好友怕受牵连,纷纷避而远之,一时间,刘宅门可罗雀。
但于右任却在风声正紧时,登门拜访,令刘古愚大为意外,不禁问道:
“你怎么在这个时候来?”
“正因为是这个时候,我才来拜访先生。”
于右任的坦诚、正义与执着令刘古愚十分感动,当即吩咐家人设家宴款待于右任,并让于右任留宿家中,对其学业上的问题悉心指导。
经过众多名师指点,于右任眼界日高,对中国的处境万分担忧,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抨击清末政治的诗篇,自编为《半哭半笑楼诗革》,于1903年冬在三原印发。
P8-P9
1949年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抵达北平,与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
4月20日,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与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阴、西至九江的千里长江一线,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土崩瓦解。
4月2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解放。
5月20日,西安解放。
5月27日,上海解放。
8月26日,兰州解放。
10月14日,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广州解放。
11月30日,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重庆解放。
12月初,解放军从东、南、北三面向成都进攻,取大包围态势,迅速逼近成都。刚刚在此安顿的国民党逃亡政府惊魂未定,便于12月7日,由行政院长阎锡山带领,仓皇飞往台湾。
但此时,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尚坐镇成都,下榻中央军校。
此前,蒋介石企图在成都组织川军,及胡宗南的40万中央军,与解放军展开殊死较量,保住大西南这块立足之地。在将中央政府迁往台湾的同时,将大本营设置于西昌,在成都设置防卫总司令部。
然而,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尤令蒋介石震惊的是,10日,卢汉致电川军首领刘文辉,要刘会同四川各将领,效仿张、杨西安事变之举,抓捕蒋介石。
但蒋介石似乎很镇定,10日上午,当长子蒋经国告诉他今天必须走,车辆已在后门等候时,蒋介石问:
“为什么不在前面?”
“后面离机场近,比较安全。”
“那不行,我从大门进来,一定要从大门出去!”
午后,蒋介石从中央军校前门登车,旋即离去。
下午2时,蒋介石一身戎装,出现在成都凤凰山机场。他面色阴沉,迈着沉重的步子,登上“美龄号”专机。进入机舱前,他在寒风中回首,默默与大陆道别。
与他同时登机的,有蒋经国和侍卫党春明等人。
很快,飞机起飞,在成都上空盘旋两周,即向东南方向的孤岛飞去。
坐在飞机上,蒋介石的沉痛心情可想而知。想当初黄埔起家、北伐督军,势头何等强劲!蒋家王朝的开张盛典,又是何等显赫!想当年,抗战领袖,行宪总统,威震四方。而如今,兵败如山倒,只能逃离大陆,出走孤岛,偏居一隅,苟延残喘。
令蒋介石倍感伤心的是,树倒猢狲散,许多党国要员、嫡系心腹,在动乱之中弃蒋而去,争相逃往海外。
蒋介石的大舅哥、豪门权贵宋子文,早在蒋介石下野第三天便挂冠归隐,携夫人远赴美国;蒋介石的连襟、中国头号财阀孔祥熙,更是于蒋氏政权覆亡前的1948年,偕夫人宋霭龄赴美,一去不归。
孙中山之子、前行政院长孙科,早已挂冠远去;前行政院长翁文灏借赴欧洲考察之机滞留法国不归;东北大员熊式辉滞留香港;数次逼宫最终取而代之的代总统李宗仁,早已经香港远走美国……
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也相继走上不同的归宿,除了阵亡的、被俘的,更有起义的、投诚的……
当然,更多的党国要员、高级将领选择了赴台。尽管他们有的曾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建立功勋,但也因参加“剿共”、内战,站到了共产党的对立面。他们选择赴台,或出于自愿,或出于观望,或出于被裹挟。
赴台之后,蒋介石与他的国民党政权,以及所有赴台高官,他们将怎样在弹丸之地的台湾岛生存、发展?
追究丢失大陆的责任,是蒋介石赴台之后首先要做的一件大事。蒋介石不会自己承担此责任,那么必然要有人承担;
稳定台湾局势,需要美国的援助,亲美派派上了用场;
传位于子,需要扫清障碍,大陆时期的“重臣”只能靠边站;
经济建设,需要起用少壮派新锐力量,大陆时期的“老臣”似乎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
在赴台后的国民党改造中,所有赴台高官都经历了命运的“涤荡”。
有的为丢失大陆承担责任,被迫出走;
有的在权力角逐中败下阵去,身陷囹圄;
有的因原先的派系之争,被监视,被软禁;
更多的,被纳入“中央评议委员会”,颐养天年。
于右任、朱家骅、马鸿逵、吴铁城、王云五、周至柔、余汉谋、王世杰、张厉生、王叔铭……这些曾经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版图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命运,将会怎样?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一批批文献档案被相继公开。
面对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的历史档案,我们不禁扼腕叹息:原来我们以往看到的,许多并非历史真相……
由于《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一部、第二部相继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因篇幅所限,每书仅收录国民党去台高官8—10人,现应广大读者要求,精选在大陆时期地位最为显赫,与蒋介石关系最亲近或最微妙,也因此最富争议的赴台高官10名,推出《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三部。
本书力求通过最原始史料,揭示他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于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赴台后的最后结局,以及在民国历史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是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