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视野丛书》是由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等专家学者通过总结多年从事地球科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经验而著述的一套科普读物。该丛书共有6册,包括:《谈天说地》《探识地球》《健康寻源》《水的警示》《分享海洋》《珠宝奥秘》。本书是从海水、海面、海床与底土等角度全面介绍有关海洋的科学知识,如海洋资源、海洋文明、海洋灾害等。
这套丛书抓住当前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抓住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人民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通过自问自答、讲述引人入胜的典型事例或故事,以及用讨论和思辩的手法,在向人们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唤起人们关爱人类生存的环境——地球,并告诉人们如何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丛书内容丰富,科学严谨,反映了地球科学的最新成果、21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的新课题。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具一定原创性的科普著作。
本书对变幻的海洋、海洋资源及海洋灾害作了较全而的介绍。试图阐明海洋中的所有变化均与人类的生命与财产攸关,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攸关;海洋已有的资源与正在生成的资源,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海洋不仅恩赐人类财富,也带给人类灾准;人类正在创造海洋的新文明,也正在分享着海洋的新文明。
海水中的盐从何处而来?
江水何以味淡,海水何以味咸,即海水中的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气象学》中提出哲学式的假设:“既然水重新落下的量与它先前被蒸发时的量是相等的,那么,海水要么在开初就是成的,要么开初不成,后来也就不会变成。”后来的科学研究,逐步理清了海水变咸的原因,回答了亚里士多德的问题。
从观测资料看,一个海域盐度的变化确实和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平衡关系密切。当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之时,盐度升高;反之,盐度降低。现代的海洋,仅是海洋从诞生、演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历史上的海洋也是在蒸发与降水的过程中时而平衡、时而失衡地不断向前发展。蒸发过程不能带走海水中的盐,只是纯净的水汽。而降水过程包括下雨、下雪以及形成的河水复归海洋等,却含有一定的盐分。据估算,每年约有30亿吨的盐分通过降水被带进海洋。因此,海洋的演化过程是一种盐度趋于增大的过程。原始的海洋盐度较低,未来的海洋盐度较高。
海水盐度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周期性。海水的蒸发,一般具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特点,白天表层海水的盐度较夜晚的盐度要高。夏季大气或海水温度增高,降水量较大,同时极地海冰融化,海水增加,注定盐度在降低,而冬季则相反。
一日或一年之中,海水盐度的变化是应天时的必然结果。科学家更关注的是同一时期海水盐度的变化。比如说每一年春季平均海水盐度的变化。如果说几年之中春季盐度一直在升高或在降低,科学家就会警惕起来,会提出全球气候是否在发生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后果是什么,会不会加强自然灾害等问题。
最近40年海洋观测表明,热带海域海水盐度越来越高,而两极附近海域的盐度却趋于下降。这种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更为明显,热带海域盐度已增高了5%~10%。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是全球变暖的结果。热带大气及海水温度增高,导致蒸发量增大,淡水向两极迁移的速度加快,致使热带海域蒸发量超过降水量,而高纬度地区则蒸发量少于降水量。
什么情况可以让海水的体积发生显著的变化呢?科学家认为在全球水循环之中,惟有极地的冰原以及高山冰川具有惰性,它呈固态,活动能力较差。海水的年龄在1 000岁左右,而高纬度地区的海冰的年龄可以超过100万岁,甚至达到300万岁,这说明在海水积极参与了全球的水循环的同时,冰川则较迟钝。正因为置身度外,如果冰川大规模地形成或融化,则可以明显地影响海水的总体积,从而改变海水的盐度。
地球历史中,冰川的发育曾经出现过几次辉煌。较久远的冰川当数震旦纪冰川,发生在约6亿年前,当时覆盖了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北美、欧亚等大陆,面积巨大。最近的一期,并不算遥远,约2万年前的冰川让亚洲面积的11%、欧洲面积的49%、北美洲面积的70%陷于冰天雪地之中,全球陆地上堆积起来的冰体体积达到405万立方千米,让全球海平面下降了85米。此时,海水体积空前地减少,盐度陡然增高。P19-21
地球——茫茫宇宙中惟一孕育高级生命的星体,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气象万千。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演化、繁衍、摄取、发展,由受控于自然逐步走向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地球的认识、探索、研究、利用,逐渐发展成一门研究地球的形成、特征、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地球科学。
纵横几千里,上下数千年。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球科学获得长足进展。从18世纪开始,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带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飞跃。如煤的大量发现和开采,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当时的工业革命。再如大规模油田的发现和开发,铀、钍等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又为内燃机和原子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球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可能引起生产技术的革命,大大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从资源时代发展到环境时代。迎接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的挑战,保证人类持续发展,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任务。
科学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为科学进步提供保障。地球科学伴随着人类进步,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地质、地理、气象、环境及其有关的边缘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集中了人类最高智慧的新技术手段,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学科基础。地球科学在人类实践和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对于全面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对于反对迷信邪说和伪科学,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国土资源分会,聚集了300多名离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十几年来,他们以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宗旨,坚持老有所为、服务社会,不顾双鬓作雪,始终寸心如丹,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近年来又组织部分老科技工作者,策划、编撰了一套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地球科学丛书,奉献给社会。这套丛书着重针对当前人们在认识地球科学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抓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通过自问自答,讲述引人入胜的典型事例、故事,采用或比拟、或讨论思辨等写作手法,在向人们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告诉人们怎样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是科普丛书中的一支奇葩。
我相信,丛书的出版发行一定会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做出应有的贡献。借此,感谢国土资源分会老科技工作者的春蚕精神!感谢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地质出版社的付出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