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融前沿纵横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王自力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民币汇率究竟有没有低谷?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多少?加息的效力如何?如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怎样看待民间融资的发展?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存款保险机制?如何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维护金融安全?如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者在本书中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希望本文集的出版能够推动对金融改革发展前沿问题更深入的探讨。

内容推荐

本文集收集的7篇文章和9篇访谈,大部分是作者公开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个别是在公开场合的演讲稿。本书在结构上按照专题分为九部分,分别是:金融调控、人民币汇率、金融市场、中小企业融资和民间金融、金融改革、存款保险、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和记者访谈等。

目录

第一章 金融调控

§1.1 宏观调控的深层逻辑

 争议货币政策

 怎样看待当前货币政策的争议

§1.2 流动性过剩难题及其破解

 资产泡沫隐忧:流动性过剩之困境

 国际流动性的疯狂涌人:流动性过剩之根源

 制度重建,“疏”、“堵”结合:流动性过剩之破解

§1.3 加息:下一步宏观调控措施首选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加息是抑制通胀及投资过热的必然选择

§1.4 对当前利率问题的几点看法

 利率政策的基点与作用条件

 加息?目前还需悠着点

 加息的效力不宜高估

 升息周期中的银行利率风险

§1.5 高利贷陷阱与新的货币幻觉

§1.6 信贷政策是金融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内容

§1.7 差别准备金率:不是创新的创新

第二章 人民币汇率

§2.1 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若干基本问题

 人民币到底低估没有,低估了多少?

 人民币升值到底有何利弊?

 汇率改革为什么权衡再三、难以出手?

 防范外汇储备风险已是迫不及待

§2.2 盯住汇率的缺陷与我国汇率机制的选择

 盯住汇率制面临挑战

 两极汇率论备受推崇

 “两极汇率”时代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2.3 人民币升值会否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

 日元升值的历史回眸

 与日元升值不同的人民币升值

 几点基本结论

§2.4 本币升值与股票市场

 本币升值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日、德、韩本币升值对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升值对A股市场的影响分析

 结论与启示

§2.5 外汇储备规模:我们终于有了适度意识

第三章 金融市场

§3.1 经济繁荣背后的金融危机隐忧

 历次金融危机概览

 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

 危机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总结

 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强化中央银行的危机管理功能

§3.2 对票据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认识

 市场发展的基础

 市场功能的创新

 市场之间的更迭

 市场效率的提升

 市场稳健的状况

 市场发展的调控

§3.3 货币资本海外扩张的原动力

§3.4 投机资本如何搅动中国房地产市场

§3.5 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合理利用外资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理利用国际资本,发展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第四章 中小企业融资和民间金融

§4.1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新视野

 市场失灵与中小企业融资难

 定位缺失与中小企业融资难

 制度安排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观念转换、管理创新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4.2 中小企业信贷:动力机制、市场缺失与调控支点

 “香槟塔效应”与中小企业信贷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的市场成效与中小企业信贷缺失

 市场经济与中小企业信贷调控的支点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重点在管理创新

§4.3 怎样看待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问题

 什么是民间金融

 我国民间金融的现状与超常发展的原因

 我国民间金融的定位与引导

§4.4 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讨论民间金融首先必须正确区分灰色

 金融和黑色金融

 灰色金融白色化

 正式金融市场化

 引导民间金融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4.5 地下钱庄合法化?一相情愿的馊点子

第五章 金融改革

§5.1 工商银行IPO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5.2 银行体系改革与资源配置优化

 我国银行体系功能发挥的现状

 我国银行体系功能发挥欠佳的主导原因

 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5.3 提升管理素质与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

§5.4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命运转折关头的第四种选择

 有没有第四条出路

 纳入存款保险体系有什么好处

 分两步走的可行性

§5.5 再说银行收费浪潮

§5.6 央行大区行体制可能回归?

 历史回眸:原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弊端

 改革反思:大区行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抉择:退回去还是将改革继续推进?

§5.7 中国需要优秀的中央银行家

第六章 存款保险

§6.1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6.2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成功三要素

 立法保驾

 制度护航

 协调配合不可或缺

§6.3 FDIC经验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经验

 美国经验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启示

§6.4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分支机构设置与

 问题资产处置

 我国存款保险地方分支机构怎样设置

 我国农村信用社如何参加存款保险

 省级联社参加存款保险的差别费率何从体现.

 对问题机构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

 问题机构资产处置的经验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6.5 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出路

 存款保险机构内设资产处置组织的必要性

 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如何设立资产处置组织

 如何将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结语

第七章 金融稳定

§7.1 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论

 国外学者关于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的研究.

 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的冲突性解析

 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的一致性探讨

 结论

§7.2 金融不稳定:特征、成因与导火线

 金融不稳定的含义和特征

 金融不稳定的深层原因与形成机理

 金融不稳定的诱因与导火线

§7.3 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

 研究区域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重点及难点

 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对策:以广东为例

§7.4 跨国洗钱与反洗钱

第八章 金融监管

§8.1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要求监管创新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趋势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

 国外及台湾地区金融监管体系比较研究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监管难题

 构筑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的设想

§8.2 质疑“超部委金融监管协调机构”猜想

 超部委金融监管协调机构有违

 《中国人民银行法》之嫌

 超部委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与国际惯例相悖

 超部委金融监管协调机构的生命力值得怀疑

§8.3 再监管平台与金融协调机制

 金融再监管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需要

 金融再监管是建立金融协调机制的要求

§8.4 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行为及福利损失分析

 隐性金融干预行为及动因

 地方隐性干预的福利损失分析

 地方隐陸干预的实证

 结论及建议

附录 记者访谈

 央企财大气粗圈地金融 国网国电中石化三箭齐发

 遏制银行业案件的治本之策是改革体制

 收费浪潮是银行改革的延时效应

 银行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保持政策协调比紧缩信贷更重要

 加息作用有限 汇率形成机制是重点

 焦点访谈:宏观调控的深层逻辑

 最后贷款人绝非最后埋单人

 央行货币政策不怕争议

后记

试读章节

毫不怀疑,此轮宏观调控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即使经济手段不尽如人意,行政手段也可在短期内获得显著效果。君不见5月中下旬以来,中央、国务院连发四道通知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不就立刻得到遏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态势即刻迅速回落,各种新开工项目都统统打蔫。然而令人担心的是,这种直接行政干预的办法虽能立竿见影,但会否像过去每次重大经济调整后,都大伤一次元气一样,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以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最好还是慎角行政手段,更多地通过找准通货膨胀的油门和刹车,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来解决为好。

那么,本轮通货膨胀的油门和刹车究竟在哪里呢?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有两种类型,即所谓“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上型”。但不管是“成本推动”还是“需求拉上”,它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价格变动,而不是通货膨胀。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稀缺性的表现,而商品的稀缺性总是相对而言的。当某些商品因为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而变得更加稀缺的时候,另外的商品就会变得相对不稀缺。换句话说,如果出现某些商品因为“成本推动”或“需求拉上”而价格上升的时候,必然有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在同时下降。因此,从市场的角度看,商品的价格只会相对变动,而不会全面地上升或下降。

整个社会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发生商品价格的全面、持续上涨,这就是增加了经济中货币的投放量。道理很简单,经济中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是以货币来度量和交换的,如果社会产出增加的幅度低于货币投放增加的幅度,结果必然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所以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早就强调:通货膨胀时时、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是一个与印钞机有关的问题。

实践中,如每次政府换届后,各级政府官员都有显示其政绩的冲动,他们修路架桥,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财政渠道提供的资金不够,就会通过增发货币来取得这笔资金。直接发钞不行就通过增加信贷,总之,政府要在财政渠道之外取得一块购买力,用来购买建设项目所需的物品和劳务。由于需求增加,这些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必然上涨。这些物品主要表现为钢材、水泥、能源等生产资料,它们的涨价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下游商品的涨价,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人所谓的“需求拉上”或“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于此,而在增加了货币的投放量。比如此轮通货膨胀,到2003年年末,M2达到22.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6%,MO余额是1.9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4.3%,2003年全年累计现金投放量在2002年1589亿元的基础上增长55%,达到了2468亿元,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直至2004年4月末,即使在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的情况下,M2仍达到2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1%;MO余额为1.99万亿元,当月现金净投放581亿元,同比多投放246亿元。显然货币发行过多,M2、M1、MO增长太快,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在调控吗,为什么还会增加这么多货币,货币增长过快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其实这个源头不在别的,就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由于人民币汇率长期被锁定在某一水平,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外资预期有利可图,当然便大量涌进我国。而要维持这个汇率水平的稳定,只能投放货币去收购外汇,于是大量的基础货币便流了出来。当然,央行可以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去对冲,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收回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但这毕竟有限,而且也对冲不完。即使对冲,又能发挥多大效用?在外部不均衡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现有国内货币政策工具来对付通货膨胀,很难说成效有多大。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商品出口不断地扩大,出口换汇行业换取了大量外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汇率由市场自由调节,人民币汇率水平由市场自我生成,那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可能就不是简单的8.27问题。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么出口将减少,也就是说,汇率机制的自动调节会使得外汇的来源减少,从而达到国际收支的自我平衡。但是,如果汇率形成机制僵硬,人民币汇率水平不能自由浮动,则人民币就可能产生被低估而外币被高估的问题。1美元本来不值8.3元人民币,而你非要给8.3元,当然美元就会源源不断地涌人结汇。我国的外汇储备直线上升,部分原因是这样造成的。来者不拒,结果是守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

严格地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越单一,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好。中央银行如果同时兼顾多重目标,比如既要稳定物价、又要稳定汇率、还要充分就业等,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肯定比较差。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历史表明,任务越多,表现越差劲;任务越单纯,表现越出色。因此,如何解决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看来是不能再拖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融合度的不断增加和我国相对经济地位的日益增强,这种变化如果不能在汇率上反映出来,就必然在物价上表现出来。因此,改革目前人民币盯住单一美元的做法为盯住美元、欧元、日元等“一篮子”货币,并让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无论出于政治考虑、经济考虑,还是出于货币政策的主动权考虑,似乎都更合适这样做。P3-5

序言

20世纪后期,亚洲一些国家为自己、为世界标注了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亚洲繁荣。与发达国家每年为1%~2%的经济增长制定财政的、货币的刺激措施相比,部分亚洲国家每年却可以轻易地取得8%~9%的增长。神秘的东方,神话般的经济奇迹,让西方迷惑和惊恐。从政府官员、财团首脑,到专家学者,世界各方将关注的目光一齐投向了亚洲。

许多人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20世纪末的亚洲发展看未来的21世纪,那无疑是亚洲时代的到来。当亚洲人自己和那些研究亚洲经济奇迹的人士感到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时,有一位学者却“不合时宜”地提醒大家要冷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他提醒说:

“如果一个社会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其经济发展的速度迟早会慢下来。”

这也就是人们所指的“克鲁格曼预言”。

就在“预言”发出后不到四年的短短时间内,世界把目光再次聚焦在亚洲,这次人们是以更加惊奇的目光打量着这片创造亚洲奇迹的东方土地。许多人不明白刚刚还在创造“亚洲奇迹”的国家为什么会深深地陷入金融危机不能自拔。

其实,早在危机前,在人们对亚洲充满盲目乐观并对亚洲经济怀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即以学者的冷静和理智分析亚洲了的前途。1994年年底,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质疑亚洲增长“是否奇迹,是否持续”,并对世界经济重心将要转移到亚洲的流行看法提出疑问。

克鲁格曼理论的核心是衡量社会“综合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有一个公式:

经济增长=劳动力的增加+资金的增加+TFP

克鲁格曼对这个公式的解释是:劳动力的增加和资金投入的增加会带来产量的增加,而对劳动力和资金的更有效的利用也会促进产量的增加,而且,他认为TFP对经济的增长有着更持久的影响力。

克鲁格曼通过研究发现:在亚洲经济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TFP提高的因素,而靠的是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换句话说,亚洲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汗水而非灵感。亚洲经济奇迹不是靠技术革新促进生产率提高来实现的,而是依靠对劳动力、对资本高强度投入获取的。这种单纯的投入增长产生的利润会越来越少,而且也是有限度的。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是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增加的结果。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病在于缺乏后劲,因为不可能无限地增加劳动力和资金投入。

如果一个社会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其经济发展的速度迟早会慢下来,这正是前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代遇到的问题。亚洲经济和前苏联50年代的经济成功有着惊人的相似,共同点都是通过“资源总动员”,通过牺牲当前的满足来实现经济高速度,而非有效地利用资源。克鲁格曼的结论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前景“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有限”。因此他指出,展望未来的十几年,亚洲的经济高速度难以再现,世界经济中心转至亚洲的结论也值得商榷。

事实上,经济学常识告诉人们资源是稀缺的,不能无限度地获取;而且,收益呈递减规律。亚洲依赖发达国家高强度的资本涌人和自身高达GNP 30%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无节制地使用资源,其抑制经济增长的恶果迟早会出现。而且,这种苗头已经显露。

与克鲁格曼的疑惑相伴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的代价,亚洲许多城市在世界上排在空气最污浊、污染最严重之列。不仅如此,亚洲贫困人口激增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全球10亿贫困人口中,亚洲占到80%,这势必阻碍经济的增长。  尽管在克鲁格曼提出这一分析结果时,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和攻击,但是,克鲁格曼预言在四年之后变成了现实,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充分说明,过去人们津津乐道_的繁荣是短暂的、脆弱的,而且,克鲁格曼的分析和结论是正确的。

现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去快10年了,亚洲各国是否已经理智地把经济发展的战略由过去的高投入增长模式转入到高效率增长模式,从而避免使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CDP)等同于国内污染总值(Gross Domestic Pollution,CDP)?是否花大气力合理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使经济结构不断趋于合理,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否则,可以肯定,克鲁格曼预言一定会再次被证实!

后记

奇怪,当在键盘上把“后记”两个字轻轻敲人这本书稿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竟然文思枯竭起来,沉吟良久也不知该说点什么,呆呆地看着光标在那儿不知疲惫地闪烁……

是包袱重、压力大?因为有读者早说过:“您的书,我们特喜欢后记,其韵味其哲理欣赏起来远远超过读正文。”本来,后记只是正文结束后,就书中的有关问题向读者所作的补充交代。读者朋友不重视还勉强,一期望过高,也就有了包袱和压力感。

是心力交瘁、脑细胞不够用?因为我新近到任的工作场所遗留问题多,作为主要负责人不知是不是过于负责,把脑细胞用尽了的缘故,整个脑子全都处于瘫痪状态。

显然,两方面原因都有又都没有,反正就是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东东来。

要不,还是落人俗套,对本书的编辑,权且作个说明吧!

毫无疑问,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但每一阶段都会遇到十分棘手的金融难题。几乎所有重大金融政策和改革措施出台的背后,无不经历了从激烈争论到思想统一的曲折过程。众多充满智慧的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全都聚焦于当时的重大金融热点和难点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解决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复杂问题,以各自特有的认识和方式履行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1996年,我将前10年发表过的有关金融难点、热点、疑点方面的文章整理成册,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金融问题探索与分析》一书,2003年,我又结合1999—2003年间关于我国货币政策、金融改革、金融监管、金融风险处置等若干重大问题发表的60篇论文,汇集成《转轨期金融问题与政策主张》一书再次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两本文集相继面世后,曾收到不少朋友和金融界同仁的来信,都是要求探讨文集中的某些观点的。其中,有的是完全赞同,有的是部分赞同,还有的是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学术探讨的精髓并不在于双方意见是否一致,相反,越有争论越会产生灵感,真理也往往是越辩越明。学术上的争鸣与思考,让笔者深受启发。尤其是两本普通文集能够受到这样的关注,从而不断激发起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勉励着笔者更积极地参与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热烈讨论。

2004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又开始面临新的形势。在宏观经济形势方面,国际经济失衡问题突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市场流动性过剩,并刺激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上涨,这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极大挑战。在金融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区域金融业发展不协调,“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同时金融改革和发展也对金融监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金融改革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问题又一次掀起了激烈争论。突出表现在:人民币汇率究竟有没有低谷?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多少?加息的效力如何?如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怎样看待民间融资的发展?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存款保险机制?如何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维护金融安全?如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等等。围绕这些问题,作者一直苦苦思索,不怕献丑,及时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通过辩论这一特别的方式更深入地参与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

三年来,作者先后发表了50多篇文章,累计约30万字,应同事和朋友的建议,决定再次整理成作者的第三本文集。同时,有感于观察金融前沿辩论的紧张刺激,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所行道也”中借来了“纵横”两字,组成一词,作为本集的书名。  本文集收集的7篇文章和9篇访谈,大部分是作者公开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个别是在公开场合的演讲稿。在整理过程中,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除个别文字和标点符号略有改动外,一律未作其他修改。本书在结构上按照专题分为九部分,分别是:金融调控、人民币汇率、金融市场、中小企业融资和民间金融、金融改革、存款保险、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和记者访谈等,其中第一章金融宏观调控第1、4节实际上是由九篇独立文章构成。

当前,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环境,全球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金融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任务相当艰巨,还需要大量有志向的金融业同仁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希望本文集的出版能够推动对金融改革发展前沿问题更深入的探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