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第一人称的笔法,以清代文献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最重要的十三个权臣做一个宏观勾勒。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写入物,梳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历史,讲解清史上的大事,揭开读者关心的诸多清代疑案,以活灵活现的人和激动人心的事,淋漓尽致地呈现一幅幅清代社会、清人生活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权臣回忆录(清代卷)/王朝绝密档案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唐博 |
出版社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笔法,以清代文献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最重要的十三个权臣做一个宏观勾勒。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写入物,梳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历史,讲解清史上的大事,揭开读者关心的诸多清代疑案,以活灵活现的人和激动人心的事,淋漓尽致地呈现一幅幅清代社会、清人生活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内容推荐 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权臣是谁?他们如何发迹又如何收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又是怎样的人生体验?《权臣回忆录·清代卷》首次以“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细说正史,文本独特,揭开清代官场难言之隐,勾勒出一幅跌宕起伏的宦海画卷。 目录 序言 卷一 多尔衮回忆录 多尔衮简历 一、丧父殉母的少年贝勒 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 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 悬案发布会:我与太后的是非真相 卷二 范文程回忆录 范文程简历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 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 四、我的议政生涯——一风烛残年的荣誉流水账 卷三 鳌拜回忆录 鳌拜简历 一、出生入死赴关山 二、临危受命佐幼主 三、四臣并行到独尊 四、遭遇不测终悔过 卷四 明珠回忆录 明珠简历 一、坚毅果敢的少数派 二、控制内阁的意义 三、一切因为外甥,一切为了外甥 四、儿子纳兰性行 悬案发布会:我与索额图 卷五 年羹尧回忆录 年羹尧简历 一、平步青云的包衣时代 二、金戈铁马的西征岁月 三、作威作福的权臣时代 四、连降三级的没落岁月 卷六 隆科多回忆录 隆科多简历 一、我与皇家的亲密接触 二、这一夜雍正即位 三、逐鹿朝廷的明争暗斗 四、恰克图风云 悬寨发布会:隆科多讲述雍正继位之谜 卷七 张廷玉回忆录 张廷玉简历 一、康熙时期的我: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之星 二、雍正时期的我:一颗光彩夺目的希望之星 三、乾隆时期的我:一颗历久弥新的辉煌之星 四、最后时光的我:一颗光泽全无的暗淡之星 卷八 和坤回忆录 和坤简历 一、从宫廷侍卫到军机大臣 二、从办案能手到理财高手 三、从亲信到亲家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悬案发布会:和中堂的家产到底有多少 卷九 曹振镛回忆录 曹振镛简历 一、好事多磨:从盛世到平庸 二、遗诏事件:皇室正统的合法性危机 三、首席军机:碌碌无为十四年 四、嘉庆、道光朝:一个万马齐暗的时代 卷十 穆彰阿回忆录 穆彰阿简历 一、跟定首揆曹中堂 二、拉帮结派成穆党 三、鸦片之祸又加深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卷十一 奕回忆录 奕诉简历 一、较劲:我与四哥 二、韬晦:我与命运 三、恶斗:我与肃顺 四、恩怨:我与慈禧 卷十二 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简历 一、师徒恩:学识闻于四海 二、组淮军:威名闻于天下 三、办洋务:盛名闻于宫廷 四、签和约:耻辱闻于朝野 卷十三 载沣回忆录 载沣简历 一、谨慎:醇王府的品格 二、意外:我的1908 三、争权:踢倒袁世凯 四、下野:末日的钟声 后记 附录: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顺治十八年(1661年),盛京(今沈阳)郊外昭陵。 刚刚即位的八岁幼帝玄烨,在宣布翌年改元康熙之后,匆匆来到这里,按照惯例祭告天地祖宗。年逾花甲,早已退休的我,也接到邀请,从北京赶往盛京,参加在昭陵举行的告祭大典。 这里埋葬着清王朝的第二位君王皇太极,他完成了对关外的统一,并且确定了武力统一天下的总体构想。然而,他没有看到入主北京的那一天。在赶往盛京的路上,在剧烈的颠簸中,我感觉与这位旷世明主共事的美好岁月,似乎就在昨天……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 我的家族在历史上可称显赫。五个世纪之前,曾有一位名叫范仲淹的大臣,领导了北宋著名的“庆历新政”,为改变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困境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尝试。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我,恰恰是他的儿子,北宋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十七世孙。所以,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名门之后,应该继承范家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我出生在关外重镇沈阳。我的曾祖父范■是明正德年间进士,在明嘉靖年间曾担任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而我家位于沈阳附近的抚顺。虽然从祖辈往下算,官是越做越小,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成长。毕竟,我仍旧生活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我自幼好学,博闻强识,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一般孩子为强。十八岁那年,我就在沈阳县考取了生员,也就是秀才,有了最初的功名。从沈阳返回抚顺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下一步如何力争考取举人,而后进京考进士,感受金榜题名的愉悦与快乐。尽管关外的教育水平落后,考上更高功名的几率非常小,那我也要勇于尝试! 正在我踌躇满志,准备步入仕途,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场灭顶之灾降临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在家里操办族内丧事的我,突然听到城外喊杀声震天,不一会儿工夫,街上的行人已经消失殆尽,又过了一会儿,街上出现了一伙打扮怪异的士兵,每个人都骑着高头大马,手里都提着刀枪,脑后拖着一条辫子。我终于意识到了一个现实,抚顺沦陷了。尽管这个现实我不愿接受。早就听说抚顺关外的女真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名日“后金”,其首领“天命汗”努尔哈赤曾经接受过明朝的册封,后来用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关外女真各部的征服。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后金能轻易攻破这座有明朝重兵保护的边疆重镇。几天之后,确切的消息传来,原来,努尔哈赤就在不久前,就打出了为父报仇的“七大恨”旗帜,举兵袭击明朝边关,抚顺守将李永芳没有任何防范,面对突如其来的后金骑兵的冲击,很快就开城投降。我曾经听说过后金军人嗜杀成性,还好没怎么抵抗,没有惹怒这些亡命之徒,否则抚顺连同它的百姓都要化为灰烬了。总兵张承荫受辽东巡抚李维翰的派遣,率兵一万进行反击,结果由于对后金军情形不明,被敌人包围,全军覆没。 后金军风卷残云一般地袭占了关外多个要塞,而后大肆掳掠,扬长而去。他们所获得的三十万人畜,被作为战利品赏赐给有功官兵,而我不幸也成为战利品的一份子,从此由秀才沦为奴隶。 努尔哈赤是个脸庞黝黑的汉子,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家,最终成就霸业的威名我早就听说过。但他似乎对明朝的衣冠人物,包括没有什么资历的儒生十分反感。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必须杀尽斩绝。结果,验明正身之后,我就被送往刑场,即将糊里糊涂地了却残生。但就在我即将引颈就戮的时候,努尔哈赤亲自来刑场清点死刑犯。当我俩目光相遇之时,我再次被他的英雄气概所震惊,而他似乎也被我身上的某些特质所吸引。他一声令下,我从死刑犯的行列里被拉了出来。大概是我硕长伟岸的身躯救了我,努尔哈赤也喜欢跟他一样气质的男儿。接下来的问话,让我距离死神渐行渐远了。我简练的回答让他感到我不是那种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是那种充满官老爷潜质的阔公子,颇知明朝底细和中国历史的他甚至听说我是范鳃的后裔,与范仲淹还有一些渊源关系,竟回头告诉贝勒们说:“此名臣后也,善遇之!”只一句话,二十一岁的我就逃离了死神的怀抱。努尔哈赤把我拨到镶红旗下为奴。好死不如赖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奴隶就奴隶,有朝一日,我还会回到明朝,回到家园的。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一个又一个捷报的传来,让我心里一次又一次备受打击。就在我被俘的第二年,明军主力在萨尔浒战役中被后金军击败,从此丧失了辽东地区的战略主动权,转而采取守势。而朝廷似乎没把辽东的巨变当回事,继续勾心斗角,党同伐异。天启皇帝即位后,重用大宦官魏忠贤,打击贤臣,宠信小人,朝政日趋败坏。辽东边帅一再易主,军事行动总受到魏忠贤的掣肘。就在魏忠贤在北京权势熏天的时候,努尔哈赤攻陷关外重镇沈阳和辽东行政中心辽阳。家乡已经完全沦入异邦,我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看着明朝一天天的衰败下去,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看着后金蒸蒸日上的势头,我有种预感,也许若干年之后,这个关外小邦会成为明朝的劲敌,甚至夺取明朝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天下。那么作为汉人,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怀念故国,还是干脆支持这个少数民族的新政权呢?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山海关外的最后屏障宁远,遭到其起兵以来的最大失败,加之国事家事缠身,他日趋衰老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撒手西归。经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明争暗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登上汗位,改年号为天聪。我们尊称为天聪汗。 天聪汗即位的第八天,便让所辖汉民“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从而使庄园近半数具有奴隶身份的汉民壮丁恢复了民籍。不仅如此,天聪汗还抛弃了其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偏见,多次选拔和荐举汉族与蒙古族官员加以“量才录用”,赢得了不少汉族与蒙古族有识之士的支持,心甘情愿“实心齐力报答皇恩”。天聪汗此举并非偶然,因为从他即位的那一刻起,身边的谋臣就不仅有女真人,而且有了少量早已归降的汉人,这些汉族谋士为上述决策的制定做了大量贡献。天聪初年的政策调整,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如果不能为明朝效力,那在后金博得功名,获得一官半职,似乎也是一条前景看好的通衢大道。 天聪三年(1629年),天聪汗设立文馆,要求文馆“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功之得失”。显然,他是希望效法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名训。一个少数民族的君王,不以自己民族的祖先为榜样,却向汉族王朝里最伟大的帝王学习,这意味着什么? 文馆设立后,便急需有用之才供职其中。同年八月,天聪汗又颁布了一道上谕:“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艺文通明者,优奖之,以昭作人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公同考校。各家主毋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幸好我当年拿到了生员的功名,能够忝列这次文馆选拔考试的考生行列。由于上谕中不许奴隶主干预那些已没为奴的生员参与考试,所以我的报名与应考都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考试的题目甚至比明朝的秀才考试还容易,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新君王的求贤若渴。应考者三百多人,录取了一半多,我当然也榜上有名了。从此,因祸得福的我,由一个不折不扣的奴隶,转变为堂堂的文馆学士,尽管在后金的官场里地位低微,但毕竟由此步入了仕途。在女真的军营里,在异乡的赫图阿拉,陌生感总伴随着我。而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开明的君王——皇太极。他的开明,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为我成为后金和清朝的一代权臣提供了绝佳机会。P22-25 序言 清代高级官员的众生相,在国内首次以“回忆录”的形式书写在广大读者面前,在诸多形式的历史叙述中,这是我们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一条新途径。 在作者笔下,清代大臣在官场上永无休止的权力争斗、清代大臣在生活中的表表里里,以及清代大臣与皇帝的磕磕碰碰,都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节奏不一的情节和亲切可人的第一人称写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想象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大臣已经成了贪官群体的代名词。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当仔细读过这些大臣的回忆录之后,我们会从更生动、更具体的历史图景中,了解清代大臣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为,以及他们之所以如此的某些本质性的内容。他们有的贵为当朝首辅,有的贵为一省督抚,权势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然而,在不可逆转走向衰亡的清廷官场上,他们也往往表现为做官难,做大官更难,做一个清廉又能不遭人妒忌,权大又不招皇帝猜疑的大官难上加难。在文字狱泛滥、秘密政治盛行的年代里,他们无缘书写自己的历史,无法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这一切,让我们通过“回忆录”尝试着揭开这个中的难言之隐吧。 不过,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在“戏说”历史。作者好学深思,专攻清史多年,并参加清史纂修工程课题,有一定的史学功底,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和潜力。作者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写作的基础是建立在翔实文献基础上的历史素材,作者写作时广泛地汲取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不是抽象地、孤立地描述作为历史“个体”的大臣,而是把大臣们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行为感受放置到清朝近三百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不同类型大臣的不同遭遇、不同经历和不同表现,来展现落日辉煌中的清帝国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步步走向衰亡。当然,这不仅仅是清王朝的衰亡,更是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主义的衰亡。 从书中,读者所了解的清代大臣,是多棱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他们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这些大臣的“回忆录”正使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复活”,并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讲述着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不断地给人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于沛 后记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身跨古代和近代的一个重要王朝。我们今天的诸多社会现象,在距离今天最近的这个封建王朝里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影子,甚至一些社会问题就肇始于清代。所以,对清代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我们摄取历史带给我们的智慧,做好今天的事情,造福子孙后代。 皇帝与大臣在权力分配上的此消彼长,从来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在某个时段内大臣权力的增长,为权臣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专擅朝政的权臣,清朝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对朝政、对国家、对皇帝、对宫廷,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权臣现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权臣的存在,权臣势力的扩张,几乎无一例外地是皇帝主观或者客观的需要;当他不再有这种需求,或者他渴望乾纲独断的时候,权臣与皇帝的矛盾就会尖锐起来。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君主在制度上的强势地位,使权臣在与皇帝的较量中不可能占到任何便宜。因此,清代的权臣没有篡权或者干预皇帝废立的任何机会。如果皇帝对他们不满,他们只能任其宰割。因此,清代权臣的结局大都不甚完美,善始善终的很少。 在人们的印象里,权臣也许是专擅朝政的坏人,是祸乱朝纲的罪魁。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权臣都为非作歹。有些权臣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而操劳,成为忠臣的楷模;有些权臣运用手中的权力为皇帝敛财,给皇帝出主意,想尽各种办法取悦皇帝,成为宠臣的榜样;有些大臣运用手中的权力拉帮结派,但并未打击忠臣,只是增添自己在朝廷的影响力,求得群臣对自己政见的长期支持而已。他们不同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出众才能,用不同的手段实践着各自的政治理想。他们是这个王朝的精英,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宠儿。如果我们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受一下他们在不同历史情境中的心路历程,我们一定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权臣的快乐与苦恼,理解这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笔法,以清代文献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最重要的十三个权臣做一个宏观勾勒。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写入物,有助于刻画和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把握人物与其身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拉近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沧桑。我们希望权臣们的“回忆录”,梳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历史,讲清清史上的大事,揭开读者关心的诸多清代疑案,以活灵活现的人和激动人心的事,淋漓尽致地呈现一幅幅清代社会、清人生活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书选取的权臣,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资深谋臣型:比如范文程。他能让皇帝言听计从,他能让自己的建议迅速变成朝廷法令。尽管这样的大臣并没有专擅朝政,但权势依旧熏天。 ——传统专权型:比如鳌拜。他倚仗自己在朝廷大臣中的崇高地位,借辅佐的皇帝过于年幼的机会,在处理国务时较为跋扈,为皇帝所不喜。这与历代传统的权臣,诸如董卓、曹操类似。 ——党同伐异型:比如明珠、年羹尧、隆科多、张廷玉、穆彰阿。这类大臣不是依赖一己之力,而是通过结成官僚集团影响和控制朝政,其中某些集团还形成勾结或者对抗之势。 ——摄政专权型:比如多尔衮、载沣。清代一共曾经有过三个摄政王,其中济尔哈朗很快就被多尔衮架空。作为摄政王,他们掌握着国家实际的最高领导权,是不称皇帝的皇帝。 ——效忠朝廷型:比如奕诉、李鸿章。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朝廷的效忠,因此在权臣序列中,是罕见的善终者。 ——皇帝宠臣型:比如和坤、曹振镛,他们凭借皇帝的宠信长期位居首辅的位置,大权在握。 同样是权臣,多尔衮、范文程和鳌拜身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彰显了清王朝奠定国基的艰辛;同样是权臣,明珠、年羹尧、隆科多身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彰显了康熙、雍正时代开创盛世的雄心;同样是权臣,张廷玉的谨慎与和坤的贪财,彰显了乾隆盛世的两面——一个噤若寒蝉的戮心盛世,一个金钱为王的财富盛世,在拥护与忧虑之间,在信念与现实之间,塑造出一个矛盾的盛世;同样是权臣,曹振镛、穆彰阿的为官哲学,彰显了乾隆盛世负面影响的扩大化,特别是朝臣发言权的丧失,明哲保身倾向的加强以及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政治思路;同样是权臣,奕诉、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努力及其失败,不得不告诉人们:正在经历着数千年未遇之历史巨变的清王朝,在被动应对这一切的过程中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即便是时代的精英也无力挽回;而同样是权臣,作为摄政王的载沣,其悲剧只能说明一个问题:20世纪初的清王朝,在革命的洪流中气数已尽,退出政治舞台只能是他的唯一选择。这些权臣的政治生涯,其实就是清王朝由开国走向鼎盛,由鼎盛走向没落的历史。他们的人生,就是清代历史的缩影。他们在清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由作者独立完成。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资料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图书资料中心提供的文献档案支持,在此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资料室吴玉清、王绪芬两位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于沛教授一直关心本书的写作,并欣然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谨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