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笔散策文思/曹聚仁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聚仁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曹聚仁先生在上海时期的两种散文合集:《文笔散策》内分“历史小品”、“谂痴散策”、“国学扬弃”、“瓢语”四辑,大致是以历史小品为主的杂集;《文思》兼及文艺评论与鉴赏,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等文类,主要探讨的是其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合收曹聚仁先生上海时期的两种散文集。《文笔散策》为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文思》为上海北新书局1937年初版、新加坡创垦出版社1956年重版。此次分别据商务版和创垦版为底本,予以重刊。《文笔散策》内分“历史小品”、“谂痴散策”、“国学扬弃”、“瓢语”四辑。大致是以历史小品为主的杂集,内中还附收了因作者发表于《申报·自由谈》上的两篇文章而引发的一组辩论争鸣文章,作为历史文献。或可借以感受些许30年代文坛的氛围。《文思》“专以谈文为主,可供一般知识青年语文课外读物之用”,兼及文艺评论与鉴赏,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等文类。与《文笔散策》偏重历史不同,《文思》主要探讨的是其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

目录

总序

前记

文笔散策

 前记

 第一分 历史小品

比特丽斯会见记

焚草之变

叶名琛

并州士人

刘桢平视

孔林鸣鼓记

历史小品脞谈

怎样写历史小品

附 略谈历史小品

 第二分 詅痴散策

说因缘

关于适然史观

附 文学上偶然论的抬头

关于或然论和必然论在历史上的应用

所谓“适然史观”

机械论者的观点

“偶然论”在上海

说饿

阿Q的父亲

论“文人相轻”

程克猷的天才

谈魏晋间文人生活

“百无一用是书生”

“盛世危言”

和战得失篇

清末报章文学的起来和它的时代背景

 第三分 国学扬弃

颜李学派之读书论

要通古书再等一百年

无经可读

劝世人莫读古书文

孔子诞辰杂感

我的读书经验

河南考古之最近发现 李济博士讲演

 第四分 瓢语

许由

说轮回

鬼的生活

“元旦书红”

自罪

哲理诗

运命

文思

 前记

 巧

 语文三昧

一、爱情的表现

二、悲哀的表现

三、艺术上的真

四、故事与作品

五、小说中之模特儿

六、社会性与个人性

七、衬托

八、口吻

九、冷嘲

十、双关

十一、一种意境几种写法

十二、一个焦点

十三、神韵

十四、创作前期的情绪

十五、“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十六、阳刚与阴柔

十七、题材

十八、生活经验与创作

 文艺近思录

一、苦痛使我们深思

二、衣袋中的剧场

三、浓厚而永久的人生兴趣

四、小说决不是新闻

五、纯洁与不纯洁

六、醇化

七、人物的创造

 文艺枝谈

一、写文章

二、好文章

三、作者与社会

四、诗铭

五、文艺家的劳作

六、《语丝》的文体

七、不通

八、《雷雨》

九、笔选

十、面对着现实

十一、杂文

十二、南社

十三、明日之诗

十四、文学遗产

十五、文思过半

十六、写实主义

十七、曼伊帕(MEIPE)

十八、药

十九、杨贵妃

 文诌

一、评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及其题诗

二、陶渊明的时代人格与诗

三、诗人心眼里的农村生活

四、新诗家向哪里走?

 诗微

一、赋与叙事诗

二、熟读文选理

三、严范孙诗

四、旧诗的情调

中国小说中的诗话

谈“幽默”

论著作

辨字与辨词

附说字辨

从读书说到作文

白话文言新论

试读章节

杨广擎着酒杯摇摇晃晃地在萧后面前踱来踱去,嘴里含含糊糊地咕噜着连他自己都听不清的混话。杨呆那孩子,依靠在萧后的右膝。赵元楷捧着酒壶在桌边,替杨广一杯一杯筛着滚热的酒。元楷看见杨广快要喝完了,正准备提起酒杯,杨呆那孩子走过来止住他:

“妈,’你看父皇又喝醉了!等回喝醉了,说酒话;‘侬,侬,侬,四不像的苏州腔!’——元楷,你再也不要斟了!”

“侬,侬,侬……”

“我说,四不像的苏州腔来哉!”

“小孩子!耐多嘴!耐喝一杯,侬也喝一杯!勿要紧格!外,外,外,外向有人调排侬,侬也勿怕;侬末长城公、耐末沈后,落得高兴高兴。来,来,来,耐喝那一杯,侬末还要喝一杯。元楷,耐那能勿把我格酒筛满■!”

“妈,不要让父皇再喝啦!父皇真是越喝越糊涂!妈妈,外边很多很多的闲话,父皇还是这么糊里糊涂,天天喝酒,妈!”

杨广全不理会孩子的唠叨,叫元楷筛了酒,整杯喝了下去,向萧后照了杯。萧后在听杨呆的诉说,也不大理会杨广的招呼,她低头吻着杨呆的前额,低声叹息道:

“孩子!我是一个女人,你又是年纪小,这有什么办法呢?”

他俩正在谈论,只听得酒杯摔在地下,珧■一声,把他俩都惊了起来。他俩抬头一看,只见杨广立在镜前,哈哈大笑:

“萧,萧,萧,……你来,来看我这头颈,谁的刀,这们一刀下去就完结了!哈!哈!哈!……一刀下去就完结了!”

“陛下发疯了吗?嗄!”

“萧后,你,你有所不知!酸甜苦辣的味儿,都要尝尝看,试试看!一刀下去的味儿也颇不错呀!是吗?”

“父皇,那末您怎样尽是喝酒,不尝尝别的味儿呢?”

“酒的味儿呀!酒的味儿呀!孩子,你来喝一杯,我给你喝一杯,你就知道了!来,来,来,喝一杯!”

这时,赵元楷退出宫外取酒去了。一个宫女走近萧后面前,在萧后耳边低声说了一些话。杨广坐在椅上尽抚摸自己的头颈。杨呆很留神宫女的私语,只听得她在说:

“骁果们也靠不住了,他们都说要回长安去。外边鹅一句鸭一句,话多得很,有些话,我也不敢说!我看我们的皇上……”

最后一句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到。杨广仿佛也听清这些话似的,忽然立起身来叫宫女走向前来,吩咐道:

“那回交给你的那一坛酒,你放好了没有?到了紧要关头,你不要忘记,你给我送上来!萧后,孩子,一人一杯,大事完结!”

“父皇,你又说酒话了吗?”

“孩子,一人一杯,一杯一人,大事完结!”

杨果回头看看萧后,萧后把头沉沉地垂着,半句话也不响。宫女呆在那里,扶炀帝重复坐到椅上去。整个房间里,死一般地沉寂。

在另一个晚上,炀帝在院子里踱来踱去;裴虔通跟在他的后头。炀帝抬头看见东城火光冲天,人声喧杂,心里大为惊惶,问道:

“火!火!火!虔通,东边半天红,外头怎么啦?”

“皇上,外头草房子失火,老百姓在那儿救火,没有什么!”

虔通支支吾吾回答了炀帝,径自退出殿外去了。炀帝听到殿外叫喊的声音,愈喊愈近,回头看看左右,影子也不见一个。他知道情势危急,连忙脱下龙袍,穿了便服,向西阁躲起来。炀帝刚躲好,虔通和元礼已经带了兵士从左阁打进来了。只听得一阵咆哮的声音:

“那昏君在哪里!”  “那昏君在哪里!”

“那昏君在哪里!”

大家从一张横榻下面拖出一个宫女,把刀搁在她的颈上,迫她说出来;她把手指指西阁;那些兵士一窝蜂似的冲到西阁去,令狐行达拔刀在前面引路,炀帝从窗缝里看见令狐行达快要冲进去,便从西阁走出来:

“行达,你要杀我吗?”

“陛下,小臣不敢!不过,不过大家要请皇上回京城去,请陛下下来,大家商量商量!”

令狐行达扶炀帝走下西阁;炀帝回头见裴虔通也挤在那一群里,停住了脚,问他:

“虔通,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你,你怎样也反啦?”

“皇上,小臣不敢反。大家要请陛下回京师去,我,我也没法!”

“我也正想回京师去;上江米船一到,我就和你们一同回去!”

炀帝没把话说完,只听得四围鼓噪的声音:

“不要听那昏君的胡话!”

“不要听那昏君的胡话!”

“我们要他的命!”

“我们要他的命!”

炀帝深深叹了一口气,只好半句话也不响;那时正在半夜,他自己的卫士都拔了刀变成监视他的人,用各种脸色在嘲笑他。

东方渐渐亮起来了,一处一处的鸡声从远处递过来。炀帝呆坐在那里,尽是摸摸自己的头颈;心头千种百种念头涌了上来,面前一片黑影,暗示这不可知的命运。  

天明不久,外头人声又嘈杂得很。片刻间,虔通牵了一匹马进来,对炀帝说:

“陛下请上马,宇文丞相他们都在那儿,请陛下去商量商量。”

炀帝上了马,刚踏出宫门,四围鼓噪的声音又起来了。

“不要让昏君出去!”

“不要让昏君出去!”

“不要让昏君出去!”

宇文化及在高处指挥他们的部下,手指着炀帝说:

“那家伙!那家伙!还不了结他的狗命吗!把他拖回去!”

虔通、德戡又把炀帝押回后殿去,拔了雪白的刀在他的面前闪动着。炀帝长叹一声道:

“唉!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父皇!我们早就怕要到这个地步呀!”

炀帝听到杨呆接应他的叹息,不觉大吃一惊!

“嗄!孩子!你……”

声音咽住他的喉咙,再也说不下去。

“父皇,孩子和父皇死也死在一块!”

炀帝刚想接说一句,只听得一个咆哮的声吼过来:

“那昏君!只管自己穷开心,哪管老百姓的性命!你倒高兴,老百姓苦死啦!我们替老百姓要你的狗命!”

“呸!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真对不起老百姓!你们,哼!你们也够享福了!哼!替老百姓,替老百姓什么!哼!——今天的事,谁是首领!”

“那昏君!人人可杀!大家都是首领!”

“大家都是首领!”  

“大家都是首领!”

“大家都是首领!”

四围又这样吼了起来。杨呆突然挣脱左右的监视,走到炀帝的身边,牵着炀帝的袖子,对炀帝哭道:

“父皇,你早有这么一点点勇气,就不会到……”

话未说完,虔通的刀已经劈了过来:杨呆的头滚在地上,尸身斜在脚边,左手还拉住炀帝的袖子;满炀帝的襟袖,都是鲜红的血迹。炀帝掩面流泪,顿足道:

“完了!完了!”

虔通又想挥刀劈下去,炀帝忽然十分镇静,道:

“天子自有死路,哪得动刀!——取我自己那一坛酒来!”P11-15

序言

曹聚仁先生是位多产的作家。他从1921年来到上海时起,到1972年他临终前一个月,他手中的笔就未曾放下过。他几乎每天都写,有时一日要写三四千字。他曾为自己统计过,自称一生写了不下四千万字。他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多种报纸及杂志刊物上,抗日战争时期,更见诸他发的战地通讯和专栏中。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曾先后结集成书,约七十种。

曹聚仁的一生执过教鞭、当过记者、办过报纸。他的文字,涉及面甚广。早期以杂文随笔见长,20世纪30年代曾出版过《文思》、《笔端》、《文笔散策》等。他对国学也有研究,较著名的有他年轻时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笔录整理的《国学概论》和晚年在香港出版的《国学十二讲》(后以《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为书名由北京三联书店在大陆出版)。

抗日战争烽火燃起,曹聚仁带笔从戎,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当了一名战地记者,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这些新闻类的文字在抗战中曾结集出版过(《大江南线》;抗战胜利后曾与著名新闻摄影家舒宗侨合作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收一千多张真实的照片,四十万字文字史料,是当时最为完整的有关中国抗战这段历史的记录。以后在香港又陆续出版了《采访本记》、《采访新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采访外记》、《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人事新语》等新闻采访、时事评论类的著作。其中也真实地记录、剖析了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

作者对文史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他著述的《文坛五十年》、《上海春秋》(曾以专栏形式发表在香港报纸上,后由作者家属依手稿整理在大陆出版)、《万里行记》、《万里行二记》以及他晚年致力编著的《现代中国通鉴》(他原本计划写五卷,但只完成了甲编,就因病重无力写下去了),应都属于这方面的著作。

曹聚仁先生一生博览群书,写下了许多书评和读书笔记。在他生前,曾出版过《书林新话》;在其身后,他的家属又将他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这方面文字整理出版了《论杜诗及其他》、《曹聚仁书话》和《书林又话》。

由于集作家、教师、记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曹聚仁生前曾广泛接触过文坛、政界、新闻圈等各方人士,也曾留下了“人物志”一类的大量文字。其中一部分他曾收在自己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中。他故世后,遗稿中的人物类文字由女儿曹雷编纂成《听涛室人物谭》和《天一阁人物谭》二书,在上海出版。作者生前与鲁迅先生友情甚笃,60年代他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前者于20世纪末曾在大陆和香港再版。而作者的《蒋经国论》和《蒋百里评传》二书,在香港出版后,也曾在台湾和香港再版。

作者生前也写过小说。抗战时期,他写过反映一群学生在战乱中生活和命运的小说《灯》,在战时的报上连载。他还曾打算用说书的形式结合评述战况分多天来讲演这部小说,不料场子接洽好了、海报也张贴了,却赶上日机炸毁了发电厂,也炸毁了他当一回说书人的梦想。50年代初,他在港报上连载过小说《新双域记》和《夜半》,都未成书,原稿也失散了。他的小说《酒店》,反映了50年代从大陆流落到香港的一个特殊人群的苦闷和彷徨,曾在香港出版,并于近年再版。他生前在香港出版的另一部章回体的小说《秦淮感旧录》,则描绘了国民党政坛人士逃离大陆时的纷乱和错综复杂的心理。

《论杜诗及其他》是作者的妻子邓珂云根据作者遗稿《杜诗二十证》整理,并补加作者生前有关旧体诗的论述成书出版的。

《浮过了生命海》则是作者晚年病中的随笔。

作者喜爱中国的戏剧,一生未曾停止过对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他曾写过相当数量的剧评和有关戏剧史研究的文字,在他的《人事新语》和《万里行二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方面的评述。作者晚年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深爱的祖国艺术瑰宝和他崇敬的艺术家们大受摧残。在这样的萧瑟气氛中,作者将他收集多年的艺术类刊物、杂志、剪报,加以编辑影印,出版了一本《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书中收入两千多张自1949年以后国内各舞台剧种及电影剧照,设立了梅兰芳、周信芳等多位艺术家的专辑,这是他努力想保存下来的资料。  《集成》中还有作者的撰述、评介文字二十多万字。1985年,这本大书中的文字部分,经女儿曹雷整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听涛室剧话》。

作者晚年写下的那部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先后有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三个版本,均面世于作者身后。每版都对前一版有所增补,以山西北岳文学出版社的最为完整。详情可见各书的出版说明。

作者生前所写文字已不可能收集完整。结集成书的作品,除三四十年代上海出版的以外,大陆见到的不多。80年代后,大陆的出版社陆续再版了他在香港的一些作品以及由作者家属从他的遗稿中整理出的作品。这二十来部作品分散在各个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书店、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等,其中以北京三联出版书种最多。

此次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曹聚仁作品系列,计划五年内将曹聚仁的代表性著作分批出版。其中有一些将重加整理,使其更为完善。更有不少则属首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作品,读者或可对作者及其文字生涯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而有志于曹聚仁研究的学者自然也有了更丰富的文本资料和可靠的版本依据。

“曹聚仁作品系列”的出版,得到各出版社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单位的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