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自有出处——弗洛伊德简介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人成年以后的思想、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他过去的生活经历,那么,若要理解弗洛伊德的思想,就应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弗赖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羊毛商。在弗洛伊德4岁时,全家迁居到了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一直住到1938年——由于受纳粹迫害而不得不避难伦敦。弗洛伊德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在弗洛伊德出生时,父亲已经41岁了,母亲才21岁。父亲与第一个妻子有过两个儿子,在弗洛伊德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同时也做了祖父;而母亲则正好与父亲前妻的次子同岁。这样的家庭结构,加上弗洛伊德又是他母亲所生的六个孩子中的长子,深得她的宠爱,这使得弗洛伊德和他的母亲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当深厚的强有力的依恋关系。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同与母亲的关系恰好相反,母亲赞许他、溺爱他,允许他充当兄弟姐妹中的王,但父亲则没有这样偏袒,有时对他显得冷漠和粗暴。比如,父亲会因为他的淘气而大发雷霆:“这孩子绝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和母亲对他的评价形成很大的反差。种种迹象表明,弗洛伊德早早地对父亲存有潜在的反逆心理,他的早年生活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
弗洛伊德聪明好学,17岁就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学习期间,弗洛伊德最初对生物学感兴趣,曾解剖了400多条雄鳝来研究它的生殖系统。虽然没有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性的研究。此后,他的兴趣转到了生理学,在著名的生理学家布鲁克的实验室工作,这位专业严谨的学者的人格对年轻的弗洛伊德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1882年,弗洛伊德爱上了他妹妹的朋友玛塔·贝尔纳斯。玛塔比弗洛伊德小5岁,出身于汉堡一个颇有名望的犹太家庭。弗洛伊德很快认识到自己必须干一种比较实际的工作,而不是那种纯粹的研究。他对玛塔说:“我要娶你,让你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正是这句情侣间的誓言,使得世界上少了一名外科医生,而多了一名伟大的心理学家。4年后,弗洛伊德开起了自己的诊所,与玛塔结婚时,弗洛伊德写给玛塔的信已经很厚很厚,而玛塔为两个人的家庭所编制的窗帘、被子、毛巾之类的东西则是20年也用不完。弗洛伊德有一个漫长和幸福的婚姻,他与玛塔共同生活了53年,育有3男3女,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
二、心理的无意识机制
有史以来,神经性疾病一直是不解之谜。
维也纳综合医院神经科医生弗洛伊德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这种病症的发作:身体扭曲、言语恍惚、举止怪异、行为错乱。而医生对精神病通常的治疗方法是:镇静、电疗、囚禁,直到有一天病人自伤或是自杀,这种无法治愈的病痛才会结束。
1885年,弗洛伊德来到巴黎,见到了世界上第一个开设神经病诊所的沙科教授。沙科教授鼓励弗洛伊德去发现一些潜藏的事实真相。他告诉弗洛伊德:“人们都说我有所谓的第六感官,我告诉你这第六感官是什么,这是一种高度诚实的直觉,依靠多年严格的观察和探索,提出前人未提出过的问题并寻求其答案。”
在老师的鼓励下,弗洛伊德为人类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所谓传统的“心理”只是这一结构的表面,即意识层,而在心理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秘和富于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心理如同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见的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无意识层,它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二是前意识层,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 用弗洛伊德的比喻,无意识好像一个大前房,与它紧紧相连的是一个小房间,这是意识的住所。通向两个房间有一扇门,门口站着一个守门员。在无意识房前的冲动和欲望,若走近门口,就会被逐回,所以它们只好压抑下来。
借助于这一立体结构,弗洛伊德指出,原来心理学为人们所描绘的以理性意识为中心的精神生活图简直是自欺欺人,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有个“心理决定原则”,这个原则的依据是:人的一切行为绝非偶然,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切行为表现都是无意识的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或者是激发出来的。他运用这个原则来解释遗忘、失言、口误、笔误等一些看起来是很“碰巧”的事情。P21-23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心理学是什么——可能的回答
二、关于人格心理学的这些那些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英雄自有出处——弗洛伊德简介
二、心理的无意识机制
三、不同声音的对抗——人格结构理论
四、以性的色彩看人格——人格发展阶段
五、伟大的人物也有缺憾——如何评价他
六、与古典精神分析相关的一项研究——防御机制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共同的基调
二、弗洛伊德的“皇太子”——荣格
三、自我补偿论——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四、人的基本焦虑——霍妮的人格理论
五、成人依恋——新精神分析的一项相关研究
第四章 人格是习惯的派生物——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二、从斯金纳箱中打开的世界——斯金纳的理论
三、偏僻农场中飞出来的光辉思想——班杜拉的
社会学习论
四、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关的研究
第五章 特质流派人格理论
一、特质——人格维度的建构
二、对弗洛伊德的反抗——特质流派的特征
三、特质理论开天辟地第一人——奥尔波特
四、从表象到深层的研究——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五、特质流派的新发展——五因素模型
六、害羞,让我们远离人群——特质流派的一项研究
第六章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一、共同范式下的基本信念——自我实现
二、四大核心内容
三、接力赛的第一棒——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四、以来访者为中心——罗杰斯的理论
五、与人本主义有关的有趣研究
第七章 认知主义人格理论
一、人格千差万别——源于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二、人格认知理论的灯塔——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理论
三、米歇尔的认知——情感人格系统
四、与认知主义人格理论相关的研究
第八章 人格评估
一、基迪翁选用的士兵——最早的人格选拔
二、真假囚犯——史料分析法
三、从谈话中来了解你——访谈法
四、于细微之处见人格——观察法
五、陈述你自己——问卷法
六、内心想法的一面镜子——投射法
七、环境中的表现让你暴露自己的人格——隋境法
第九章 人格障碍ABC
一、什么是人格障碍
二、谁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凶手
三、细数人格障碍的类型
第十章 人格治疗——心病还要心药医
一、请闭上你的眼睛——精神分析疗法
二、行为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认识有错吗?
四、相信别人就是对他最大的关爱——人本主义疗法
人格是个心理学的术语,又是生活中的术语。人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谈及,某个人会喜怒无常,无事生非,别人一惹就毛,人格有问题;某个人品行良好,与人为善,能应对各种压力,人格很健康。因此,虽然人格研究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人格又离我们很近,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和过程,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通俗地说,人格就是我们的某些特征。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人们像剧本中的角色一样表演种种行为;另一层是人们又在这个角色下隐藏了真实的自我。人格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动态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静态是指在特定的过程中人格的行为表现是稳定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对人格之谜的求知更是如此。人们一直致力研究人格的秘密——它怎么形成?来自何方?为什么会出现异常?如何塑造完美人格……
无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章节安排,本书均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脉络。就整体结构而言,首先介绍烟波浩渺的人格理论中最为著名的几种。如精神分析流派、新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流派、特质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主义流派等六大学术领域,让读者对心理学的经典大家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等人的论述重新审视。本书强调不同人格理论中的闪光点,探寻人格发展理论的内在含义。然后陈述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和认识人格。接着,简单介绍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和缘由,最后为读者推荐几种人格治疗的具体方法,以期能达到帮助读者心净如明台,增强心理障碍预防和自我保健的效果,起到重塑完美人格的目的。
在行文方面,本书尽量用通俗凝练的语言、趣味精悍的标题来表达整体的内容。且配用一些短小的测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小知识,让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人格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用人格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好友宋怡、朱华珍和张玲的帮助。在这里,我首先向给予我帮助的朋友致谢,他们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能为我提供很多章节中的材料。我还要感谢崔丽娟教授,如果没有她的信任,我是没有机会将自己关于人格心理学的理解梳理出来。而且崔教授还能在百忙之中对书中内容进行仔细斧正和指导,正是她无私的支持和宽广的热情,让我有信心把自己的知识呈现给大家。同时,我要感谢我的恩师陈国鹏教授,陈教授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他一直对我的工作给予厚望和鼓励,让我自知不能辜负先生的抬爱,唯有一路前行才能腆以报答。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李煜希先生,他默默关爱,悉心呵护,让我顺利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最后,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地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本书力求用通俗的言语、趣味的表述,并配备一些短小的测验和日常实际中的小知识,让读者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应用,还能用人格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本书首先介绍烟波浩渺的人格理论中最为著名的几种。如精神分析流派、新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流派、特质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主义流派等六大学术领域,让读者对心理学的经典大家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等人的论述重新审视。本书强调不同人格理论中的闪光点,探寻人格发展理论的内在含义。然后陈述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和认识人格。接着,简单介绍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和缘由,最后为读者推荐几种人格治疗的具体方法,以期能达到帮助读者心净如明台,增强心理障碍预防和自我保健的效果,起到重塑完美人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