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至宝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日)对中如云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那些中国历史陶瓷器里,隐藏着一件有着令世人惊讶的谜与历史的名宝。那就是,被称为“世界陶瓷史上的奇迹”、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的官窑——柴窑”。柴窑,知道的人都了解,它被赞誉为拥有极致之美的陶瓷器艺术品、堪称至宝中的至宝。但是,世界之大,却没有一个人看见过、触摸过。各位读者将会成为世界上的学者、研究者的先驱,最先了解到这个发现、成为“至宝柴窑”的最初的目击者和证人。

内容推荐

对中先生是一位知名学者,他对日中文化的渊源关系有深入的研究。接触他的人无不被他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炽热情怀所感动!先生发起并领导了“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对流寓到日本的中国文物非常关注,《至宝·千年之旅》一书就是他研究中国瓷器的重要成果。这是以雨过天青觚为标本研究柴窑的一本专著,也许会给人以石破惊天的感觉!

柴窑,相传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其器皿“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由于窑址没有发现,所以世人对于柴窑及其制品的存在便产生了疑问,其命运就像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以前一样,成了一个历史之谜。谜总是需要破解的,“金百有声,不动不鸣;管萧有音,不吹无声。”对中先生便是破解这历史之谜的学者。

目录

第一章 相遇

 不可思议的蓝色陶瓷器

 古代美术商业界的“处子”

 狗盆变三百万日元的故事

 日本存有大量中国陶瓷器

 名门出来的,身份不明的“花瓶”

 中国陶瓷器估值的两个要点

 从没见过类似的作品

第二章 愈发难解的谜

 众多专家,仍然是“不知道”

 中国陶瓷器史上最大的谜

 后代的仿制品也有国宝级的价值

 证明假设遇到的难题

 既不能肯定,也无法否定

 与雷诺阿或毕加索相匹敌的市场价值

 柴窑一片值千金

 同时具有“唐朝”和“北宋”的风格意味着什么

 上海博物馆的原学艺员说的一句话

 与“御用”相当的家境背景

 “附有折纸”的原本意思

 被丰臣秀次授予的“古笔”的名字

 由明朝皇帝赠送给足利义满

第三章 历史上的“柴窑”

 陶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使用了彩釉的原始陶瓷器的产生

 越州窑的神秘色彩——青瓷

 白瓷和唐三彩

 宋代的“五大名窑”

 汝窑——排名第一的北宋青瓷

 钧窑——色彩复杂的青瓷

 官窑、哥窑——南宋的青瓷

 定窑——白瓷的名作

 龙泉窑、建窑——日本人最喜欢的名窑

 元、明、清时代——景德镇的全盛期

 日本接受“唐物”——茶文化

 日本小说中描绘的柴窑

 从北京送来的“天蓝色”的古代陶瓷

第四章 验证

 空棘鱼的大发现

 从历史文献得知的简介

 后周皇帝柴荣所追求的“青”色

 追求“青”的中国瓷器和德国麦森瓷器的共通点

 “觚”为何物

 发自何处的美妙“鸣声”

 外观上的特征与文献完全一致

 修复痕迹的验证

 复制所有历史名品的清王朝

 两个“孔雀绿釉花觚”的真面目

第五章 科学鉴定,然后给予定论

 探索“没有亲眼见过的事物”之本来面目

 找不到否定的材料

 所谓鉴定家的年代推定精度

 根据“热发光法”来进行年代测定

 美术工作者不进行科学鉴定的理由

 好,去牛津吧

 一个月后的“结果发布”

 干分之一的奇迹

 如果不是柴窑的话那又是什么

 男性化的钧窑,女性化的砦窑

 可能为柴窑的乾隆陶枕

 北宋钧窑的始祖——柴窑

 柴窑既不是“传说”也不是“幻想”

后记

翻译本书的经纬

附注

关于“青百合花瓶”的英文说明

试读章节

众多专家,仍然是“不知道”

“古代美术品的大发现,往往是来自局外。”这是长期担任冈苍天心先生的秘书、大名鼎鼎的近代美术史研究先驱盐田力藏先生的话。这里的局外,是指美术界里非权威的那些人。

人们大多都有这样的印象,就是但凡有重大的发现,都是权威的国家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在某一领域里完成的。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比如在天文学领域,业余爱好者发现了新的小行星或彗星的情况也不少。对古代美术品的发现,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

在权威的美术馆或博物馆中收藏的历史文物中,有很多都是由一些非权威的爱好者、收藏者们最初带着“这是什么”的朴素疑问从而开始研究,最终成为重要发现的。举例来说吧,被认定为重要文化遗产的锅岛瓷“彩绘松竹梅桔纹瓶子”(个人藏)、稀有的尾形光琳所作肖像画“中村内藏助像”(大和文华馆藏),都是几十年前在街头巷尾的小店里,在满是灰尘的地方被并不知名的人士发现的。

“处子”会在哪里出现,谁也不知道。我想盐田先生那句话的意思也是想告诉我们,不能忽视非权威的局外研究者的意见。

我自身和权威是无缘的。在美术收藏界里,也常被称作另类。也正因如此,我才能得以自由地并带有野心地进行研究。本来研究也不是权威的专利。满怀热隋、努力探究、解明真象,这才是研究的真谛。

陶瓷器的研究鉴定,要从把握物体的实态开始,首先要对作品进行反复观察。在这样的观察中,我认定,“青百合花瓶”这件陶瓷器以其精湛的制作水准、完美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应该是“官窑”出产的。

“官窑”是指专门用来制作皇帝和贵族使用的陶瓷器的窑。一般的老百姓日常使用的陶瓷器都是民窑出产的。在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当权者都有指定的官窑,烧制专用的陶瓷器。官窑不仅有技术高超的工匠,在取材上也都是采用价格昂贵的釉药和经过严格筛选的陶土。

所以,在中国陶瓷器历史上的名品,基本上都是官窑出产的。而且“官窑”窑址一般是已经被确定的,窑址的发现是研究陶瓷器年代的十分重要的参考。这一点在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然而,“青百合花瓶”却和我们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官窑都不吻合。这也许是件好事,通过研究它的年代,我们有可能探索到被历史掩盖着的目前尚未发现的官窑。

假设它不是通过官窑烧制的,这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发现。没有皇家贵族的支持,却可以烧制出如此精美的陶瓷器,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世人惊奇了。

总之,这已经不再是“这个值多少钱”的商业问题,而是在学术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了。

话虽然是这样说,我们还是应该先来核实一下,到底有没有与其相符的官窑。

不管有多少经验积累,一个人的知识还是有限的。我必须要让更多眼光锐利的人来看一看,听听他们的意见。

自从1998年遇到这件作品以来,除了日本,我还走访了许多国家,听取、搜集了众多学者、专家对于此作品提出的意见和见解。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没有见过和这件陶瓷器类似的作品。当然,我也没能得到什么明确的回答。这意味着,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件众多学者、专家都不认识的作品。

这让我不禁想起已故的小山富士夫先生的一席话:

“古往今来,中国的陶瓷器,一直在向世界各地流传。为什么?因为它在持续发展,至今没有结束。但更珍贵的是,流传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陶瓷精品,有许多还没有被发现,努力去发现这些作品,探求它的来历,是我们的首要课题。”

小山富士夫先生是日本陶瓷器研究的泰斗,也是我最为尊敬的前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每次听到学者们“不知道”的回答时,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但同时,更有一种力量从心底涌起。那么多专家都一致说这是一件好作品,却又不知是什么,这表明我没有看错,也就是说我们还会有更大的更新的发现。 人们都是只能知道自己知识范围内的事物。无论是怎样的专家,对于他所不知道的、没见过的古代美术作品也都无法辨别。那么,我们只能自己开拓一条新的探索之路了。我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以小山先生为首的前辈们托付给后辈学者的使命。同时,由于这件不可思议的陶瓷器在日本被发现,也让我觉得,只有竭尽全力对它进行探究和解明才是对日本文化的恩师——中国的回报。P21-23

序言

自有记载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友好亲善交流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特别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就是自己语言文化的母国。

现在的日本人吃米饭、喝茶、使用汉字、穿和服等等,追究其来源也都可以说是从中国那里传来的。

日本这个民族,最初也不是在这个岛国上由猿进化而来的,可以认为日本民族的主流文化,是先史时代的中国人将各种先进文化带来的。

有关秦始皇时代的徐福和吴国太伯的传说似乎也在证明这些。

最早记载日本历史的史料,是《汉书·地理志》,从一世纪后半叶的汉代,日本才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此之后,许多日本的使节团和学僧陆续远渡中国,学习并吸收中国先进的文化,对以后日本国家的形成和日本文化的创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日本文化的源头是中国的古代文化,如果想要研究从古代到中世纪的日本文化,那么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反过来说,由于日本文化中还保留有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时,将日本文化拿来作参考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尤其是在考察日本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时,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显著。

现在全世界除了中国本身,日本是最多保留有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国家。

这樽“青百合花瓶”可称得上是目中友好交流的一个历史的见证。

本书仅是我历经八年,对于这樽花瓶的探访、研究和调查的记录。

“青百合花瓶”是柴窑的可能性能有多大呢?难道在中国古代陶瓷的窑中真的就没有类似的作品了吗?

评价与定论就不是我的工作了,而是日中两国人民、研究中国陶瓷专家、学者们的事。

我确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发现、考古挖掘的进展,“青百合花瓶”的真实身份一定会被定论。我也期待并坚信“青百合花瓶”被证实是柴窑的那一天。

即使在这种目前尚无法定论,依然是我个人推断的情况下,我还是坚持出版此书,因为我确信,除了能让日中两国人民知道发现了这样一樽深不可测美丽的瓷瓶之外,而这樽瓷瓶也一定能够成为曰中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后记

在本书结束之际,有几件事要对有心于发现的读者说明。

改写历史的发现和发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山仰止的学者专利。也许明天读者中间,就有人会成为某某“发现者”。很多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或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就会成为划时代的契机。

你们现在所读到的柴窑发现记就是一个例子。我不是什么权威的研究者,“青百合花瓶”也不是什么陈列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伟大收藏。虽然我是个书画鉴定名家,但是“青百合花瓶”的发现,确实是在一家普普通通的茶具店里。

如果没有K先生偶然去了那里,遇到了“青百合花瓶”的话,就没有这次发现了吧。就算遇到了,如果他没有觉得奇怪,将花瓶拿到我这里来的话,“青百合花瓶”也仅仅只是个漂亮的古花瓶,继续在历史的寂静中沉睡吧。还有,如果一味地相信经验和常识,也只会将它当作宋代历史中某一个窑的作品。

不仅是这个发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提供给我们一次又一次偶然的机会。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在意,因此与它们失之交臂,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青百合花瓶”让我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从出生到百年,我们都是寻找梦想的旅人。读者们的心中,一定都有人生的梦想,请一定不要放弃这些梦想。人生是坎坷的,因此,我们才更需要梦想。

我研究“青百合花瓶”的八年之旅,也是梦想之旅。这期间,我去了很多国家,遇到了很多让我难忘的事和难忘的人。这些事、这些人在我心中都有着无法取代的位置。现在,通过这本书,让读者认识了“青百合花瓶”,我的旅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是,经历了千年岁月的“青百合花瓶”因为大家的参与,它的旅程却未有停歇,也许真正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过程。

又要踏上不可预知的未来旅程了。前方有什么东西在等候呢?我希望能和读者们共有这个梦想,一同关注它的未来。如果可以和你们一起观望到最后的话,我将感到十分的荣幸。这正是我在专家和学者评论之前,先向读者们公开自己学说的理由。

我们总是盲目地固守即成的概念。但是,那并不代表一切。要有敢于怀疑即成概念的勇气,有积极打破常识性前例的野心。这样的话,就可以开拓崭新的未来了。现代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所以我觉得,应该先把日本发现的世界文化遗产向读者通报,然后再向专业领域传播,这个途径也是一个日本研究者的选项之一。

此外,文中有许多相同的重复,还有不少难懂的词汇。对于这一点,我在此向各位道歉,感谢各位读者坚持读到最后。我就此搁笔了。

最后,感谢以下各位对我的这次研究,和本书的编著所给与的指导和支援。再次表示感谢。他们是:

史树青(中国国家文化鉴定委员会副主任)、王农(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徐国伟(国际钧窑研究会副理事长)、汪庆正(上海博物馆前副馆长)、方龙骧(香港中国陶瓷研究家)、韩芳(香港中国陶瓷研究家)、铃木正文(札幌meissen美术馆馆长),Doreen Stoneharn(牛津博物馆鉴定员)Clay Bussinger(常磐大学国际学部助教授)。

另“青百合花瓶”已成为平成十一年起源的东洋美术研究会共有的学术研究资料,现在也依旧持续着研究。补充说明一点,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可参加研究会的演讲和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昔人论柴窑日: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明代《博物要览》

柴窑,历史上惟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窑,同时,也是惟一一个久己被历史的尘埃深深掩埋得踪迹全无的官窑。

我极力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书。那是因为这本书是包括欧美书籍在内的我读过的最与众不同的书。

常磐大学国际学部

Clay Bussinger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