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故事主角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她尝过贫穷的滋味,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她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儿钻后门,飞上高枝。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她懦弱温柔,驯顺地随命运播弄。从贫贱进入富裕的道路很不平稳!富家女的运途亦多坎坷,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构成一个引人关怀又动人情感的故事。穿插的人物形形色色,都神情毕肖。萨克雷富讥智,善讽刺,《名利场》是逗趣而又启人深思的小说。
穷画家的女儿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绝顶聪明。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从寄宿学校毕业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师起步,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削尖了脑袋钻进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交际明星。这一尤物的发迹历程,在滑铁卢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下,展现了堪称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一个女冒险家艺术形象。萨克雷的词锋犀利,机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入微。本书问世将近一百六十年来,一直被誉为一面讽世明镜、一部警世宝典。
赛特利小姐爱哭也爱笑,因此,在离校的时候,她不知所措,哭笑不得。回家让她兴奋,可她又舍不得离校。孤儿罗拉.马丁像小狗似的接连几天尾随其后。她至少收了十四份礼物,也照例回赠了十四份礼物,还得郑重其事地应允每星期都给十四个朋友写信。赛尔泰小姐(顺便提一句,她衣着寒酸)说道:“你的来信,让我祖父台克斯特勋爵转交给我就行。”斯瓦兹小姐说:“宝贝儿,你可要天天给我写信,别舍不得邮费。”这位有着羊毛似的鬈发的小姐容易冲动,可是待人大度热情。小孤儿罗拉·马丁(她刚学会写圆体字)拉着赛特利小姐的手,痴痴地瞧着她说:“爱米莉娅,我给你写信的时候,就称呼你妈妈。”我敢说,要是琼斯在他的俱乐部里看到书里这些细节,准会说这些过于琐碎、无聊,矫情做作极了。不难想象琼斯的神情:他刚吃过羊肉,喝了半品特的酒,满脸红通通的,拿起笔来在“无聊”“废话”等字样底下画着粗线条,并加上几句,说他的批评“太对了”。他真是个超凡的天才,不论在小说里还是在生活中,他只赏识英雄好汉的丰功伟绩。看来,我不得不提醒他,到别处去寻找那种业绩吧。
言归正传。萨贝把赛特利小姐的花儿、礼物、箱子和帽盒子装上了车子。这些行李中有一只破旧的小牛皮箱,上面整整齐齐的贴着夏泼小姐的各种名片,萨贝嬉笑着把箱子递给车夫,车夫讥讽地嗤笑着把它装在车子上。于是,分别的时刻到了。平克顿小姐冲着她的学生大发了一番训导,把爱米莉娅的离愁别绪压了下去。不是因为平克顿小姐的临别赠言开导了她,使她镇静下来,心平气和起来,实在是因为校长的训导过于冠冕堂皇,而且又长又闷,让人难受。何况赛特利小姐原本就很怕校长,怎敢在她面前因为自己的儿女情长而流泪?那天,客厅里摆了一个香草子蛋糕和一瓶酒,就像家长来校时那样隆重。大家吃过点心,赛特利小姐便动身起程。
这时,一个姑娘独自从楼上下来,手里提着纸盒子,谁也没有留意她。吉米玛小姐见了,对她说道:“蓓基,你应该进去向平克顿小姐告辞。”
“我也是这么想的。”夏泼小姐不动声色地说,这直让吉米玛小姐觉得诧异。吉米玛敲开了门,随着平克顿小姐的一声请进,夏泼小姐大摇大摆地来到屋里,用纯正的法语说道:“小姐,我来向您告别。”
平克顿小姐不懂法文,她只会指挥懂法语的人。她咬住嘴唇,高高的扬着她那长着罗马式鼻子的脸——她的头上还包着一大块缠头布,看上去着实令人敬畏——她说道:“夏泼小姐,早上好!”海默斯密斯区里的“赛米拉米斯女王”一面说话,一面把手一挥,表示和夏泼小姐告别,也特地伸出一个手指头,给了蓓基·夏泼小姐一个和她握手的机会。
夏泼小姐却交叉着双手淡然一笑,鞠了一个躬,她并不希罕校长的赏脸。“赛米拉米斯女王”怒火中烧,高高地扬起脸。就在这当儿,这一对老少一经交锋,竟是那老的占了下风。于是她故意搂着爱米莉娅说:“老天会保佑你的,亲爱的。”她说着越过爱米莉娅的肩头,冲着夏泼小姐狠狠地瞪了一眼。“走吧,蓓基。”吉米玛小姐顿时惊恐起来,她连忙拉住夏泼小姐说。于是客厅的门被关上,从此再也不向我们打开了。
接着,楼下便是告别时的忙乱,那情形实在是难以形容。所有的人都蜂拥而上,佣人、朋友、同学,还有刚刚到达的舞蹈老师,大伙儿争先恐后,拥抱着,亲吻着,哭泣着。那个在校长家里寄读的斯瓦兹小姐竟在房子里呼天抢地,叫唤不已。此情此景,不仅难以形容描写,甚至让那些感情脆弱者目不忍睹。拥抱完毕,便分手了——应该说是赛特利小姐和她的朋友们便分手了。至于夏泼小姐,她早在几分钟之前就悄然坐进了马车,没有人为她的离去而哭泣落泪。
瘸子萨贝替他哭哭啼啼的小主人啪地关好了车门,纵身跃上了马车尾部。这时吉米玛小姐手拿一个小包从门口冲出来,“等一等!”她对爱米莉娅说,“亲爱的,这儿有几块三明治,留着你们饿了的时候吃。哦,蓓基,蓓基·夏泼,给你这本书,我姐姐她——我的意思是——这本约翰逊的字典是我你总不能不拿字典就走。再见!走吧,车夫!愿上帝保佑你们!”
P8-10
在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威廉·马克皮斯·萨克雷(1811—1863)的作品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名利场》与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并称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两大瑰宝,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萨克雷一生创作浩繁,全集多达三十五卷。萨克雷是一位风格独具的作家,他笔锋犀利,语调幽默,素以其淋漓尽致的社会批判而著称。这种对现实社会冷嘲热讽的创作风格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使他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后来英国的乔治·艾略特、美国的霍桑,甚至法国的普鲁斯特的创作都曾深受其影响。人们评论他是“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堪称当代欧洲作家里第一流的大天才。马克思也对萨克雷给予过很高的评价。
萨克雷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感悟息息相关。他小说中的人物所处的环境、所经历过的事件,无不带有他现实生活的真实痕迹。
一八一一年七月十八日,萨克雷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阿里帕,父亲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他是个独生子,四岁时父亲去世,留给他一万七千英镑的遗产,使他得以在六岁时被送回英国求学,进入为世家子弟开设的学校。但他并不喜欢那一套教育,在中学对功课不感兴趣,只爱读课外书籍;在剑桥大学,学校着重算学,而他却爱涉猎师生们瞧不起的文学。后来,他没拿学位就去德国游学,广泛阅读英、法、德语作品,始终保持着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回国后,他在伦敦学法律。在此期间四处游历,广泛体验伦敦的各种生活。一八三三年冬,萨克雷存款的银行倒闭,使他几乎失去了所有的遗产,只剩下每年一百镑的收入。这使他不得不从养尊处优的懒散中振奋起来寻找生活的出路,既然破产后失掉了贵族生活的保障,他也就从此跳出了腐蚀他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彻底放下了绅士的架子。经济上的日渐拮据,使他不得不为生计犯愁,他曾经到巴黎去学习创作和经营油画,后来,又做过报社记者,为报刊撰稿,鬻文糊口。
一八三六年,他与_位爱尔兰陆军上校的孤女依莎贝拉·萧相爱结婚。他所供职的报社不久停刊,他只得靠自由写稿谋生。他处境虽然贫困,家庭生活却很愉快。妻子依莎贝拉貌美而体弱,为他生了三个女儿,其一夭折。一八四○年,妻子产后精神失常,甚至企图自杀,因医治无效,疯疯癫癫而死,这使萨克雷的家庭生活完全破碎。一八四六年,萨克雷爱上了他朋友的妻子,她貌美多才,心仪萨克雷的为人,但却无法报以热爱,这是萨克雷人生中的又一悲剧。婚姻与爱情的不幸,直接影响了萨克雷作品的感情基调——萨克雷日后的作品中的悲观色彩,便是他本人最真实的体验和态度,那是由婚姻生活的现实遭遇、冷酷无情的社会环境和无法改变的阶级立场而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综合反映。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很多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如痴迷赌博、渴望成功、妻子久病而亡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写作。
与萨克雷坎坷的日常生活相伴的,更是一条崎岖不平的文学之路。萨克雷曾经先后创办过杂志,写过小说、特写、诗歌、评论等等。他的创作之路充满了无奈与辛酸,为了妻儿的生活,他几乎一度成为一个雇佣文人,杂志老板要什么,他就写什么。当时,英国的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极其低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入流。小说家的地位不高,雇佣文人更是常常被人讥笑。但萨克雷自认为他干的是娱乐公众的行业,甚至自比为逗人开心的小丑。
但他并不甘心写小说仅供消遣,他刻意寓教诲于娱乐,要求自己的小说描写真实,宣扬仁爱。他主张揭发、批判现实生活中的虚伪丑态,使深陷名利场中的人们自知惭愧,同时告诉人们:追求名利未必得逞,费尽心机争夺倾轧,即使如愿以偿,也未必幸福快乐。对于如何写人或描写人性,他强调真实,主张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但他从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和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人情的好恶,他面面俱到,既不遮掩善良人物的缺点,也不遗漏狡猾、鄙俗者的可取之处。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萨克雷开始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幽默、讽刺和感伤。他在报章杂志上投稿很多,用了不少笔名,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幽默故事、特写和诗歌,中期开始创作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他出过几部书,都获得过好评。直到一八四八年,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名利场》发表,才终于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上的地位,生活也渐趋稳定和富裕。
《名利场》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的状况,塑造了一个个带有时代烙印的典型人物。当时,英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海外殖民地不断扩大,依靠压榨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巨商富贾等资本主义新生势力主宰着这个社会,中上层社会各种人物都忙着争权夺位,争名求利。在追逐名利的博弈中,英国社会分裂成贫富悬殊的两个阶层,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出身贫寒但野心勃勃、同时又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从小就立志不惜以任何手段进入上流社会。凭着美丽的外貌和谄媚奉承、投机钻营,她终于飞上高枝。作为陪衬人物的是她的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她懦弱温柔,温顺地任凭命运摆弄。两个人物此起彼落的遭遇,构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而穿插在故事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无不神情毕肖。
《名利场》并没有严密的故事结构,通过两个主人公的命运,描绘出了当时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众生相,透过资本主义五光十色的繁荣外表,让人们看到它的本质——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没有道义,没有情分,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名利场》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唯势是趋、唯利是图的抢夺与欺骗的世界。
《名利场》有一个副题:“没有英雄的小说”。这也是最初的书名。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说这部小说没有主角,因为它并不是以某个主人公为中心的;这部小说最初在杂志上发表时,副题是“英国社会的速写”,由此可以证明这一点。另一种说法是这部小说里没有英雄,它描述的人物都是一些受环境和时代制约的普通人。这两种说法也并不矛盾。萨克雷在《名利场》开卷第一章就指出:这部小说写的是琐碎庸俗的事。萨克雷认为:理想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应该属于悲剧和诗歌,而小说,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社会。((名利场》写的就是浮沉在时代浪潮里的一群小人物,他们的悲苦命运不是悲剧,只是人生的讽刺。《名利场》描述的不是一桩故事,也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幅社会的全景图。
《名利场》的真实性使其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它使读者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形象再造的能力。它尽可能地调动读者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小说里所描述的,只不过是一个记录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万花筒,而读者自己的判断才是现实的真实。小说的意图并不仅仅只是描述,它所表现的事物更会在读者的意识中引发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作家的写作目的,并不仅仅只是表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现实,而更在于为读者提供一种看待现实的方式,从而启发读者的能动作用,使他们觉得,正是由于他们的判断,虚构的世界获得了现实的本质。
萨克雷成名之后,也曾一度向社会上层靠拢。他竞选过议员,还曾经两次赴美国演讲。贵族社会生活的体验,使他能够洞悉当时资本主义的现状。而作为资产阶级出身的他,也并不否认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在晚年时,萨克雷甚至看破一切名誉和地位,只想死后为他的女儿留下一点积蓄。
一八六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圣诞节之前的平安夜。萨克雷在经受了一段时期的心脏疾患的折磨后,突然在伦敦去世,年仅五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