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为官之道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是历事三朝、忠心义烈、可与日月争光的“救时宰相”;他是抵抗外族入侵,取得北京保卫战全胜的民族英雄;他就是——明朝救时宰相于谦!本书对其一生的功过荣辱、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介,既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传记作品,也是一部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通俗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朝救时宰相于谦/中国名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河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的为官之道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是历事三朝、忠心义烈、可与日月争光的“救时宰相”;他是抵抗外族入侵,取得北京保卫战全胜的民族英雄;他就是——明朝救时宰相于谦!本书对其一生的功过荣辱、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介,既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传记作品,也是一部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通俗作品。 内容推荐 明朝救时宰相于谦 (1398-1457), 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青年时代曾写下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著名的《石灰吟》诗篇。在30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在明正统十四年(1436年),身为兵部尚书,率军大败入侵的瓦剌人, 取得北京保卫战的全胜,被《明史》称赞为“英迈过人,历事三朝”,“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目录 土木堡全军覆没 出任兵部尚书 马上巡抚 清风两袖惹了杀身祸 战云笼罩着北京城 再立一个皇帝 京师保卫战 治军才略无人可比 走向恩荣的巅峰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试读章节 王振的教学成绩不得而知,但明英宗朱祁镇被立为东宫呈太子时,他便侍奉英宗去了。主振聪明透顶,也狡黠透顶,有一套常人不及的谄谀取媚的本事,年幼的英宗很喜欢他,叫他“大伴”。东宫太子叫太监不呼名而称“伴”,就很客气,“伴’’而“大”,就更不得了。相当于今天人们说的“头号哥们儿”。英宗即位后,置宫中许多老资格太监于不顾,破格提拔,让他的大伴掌管内宫司礼监。 司礼监这地方,可是太重要了。明代内廷太监数千人,分设监、司、局共24个衙门,其中司礼监权力最大。内廷一应礼仪、赏罚管理、门禁出入、皇帝的随身太监,都归司礼监统管。内外官员提给皇帝的本章都要由司礼监验正,再向皇帝呈览。然而这还不是最要紧的。 要紧的是司礼监有所谓“批红权”。皇帝批奏章时很少自己动手写批语,按老规矩,对内外百官的奏章,内阁⑧早就为皇上拟好了批语的草稿。草稿用墨笔写在一张纸条上,称作“票拟”,也叫“阁票”。皇上可以完全照tt阁票,,批出,也可以对票拟加以斟酌增删,也可以把票拟弃之不用,自己另来。不过有的皇帝或荒于朝政,或幼不更事,自己亲批几本之后,便交给司礼监太监去处理,有的索性全部交给司礼监,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笔批出,这就是圣旨。这时的司礼监太监就成了实际上的皇上。 司礼监还有一个厉害之处:它还管着一个“东厂”和一个“锦衣卫”。东厂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特务机构,有侦查、抓捕、审讯权,朝野吏民都在东厂监视之下,可以很轻易地干掉朝廷要员。锦衣卫就是皇帝的亲兵,平时负责侍卫,有朝会、出巡时做警卫、仪仗。抓捕、审讯任务也由它来执行。锦衣卫本身有监狱,叫镇抚司,专门办理皇帝交办的案子。 明朝虽不设宰相,但当时人们都习惯地称司礼监的提督太监为“内相”,称内阁首辅为“外相”。其实王振这个“内相”的权力比“外相”大得多。从职权范围来说是内,而他一旦假手于皇帝,权势不但可达于外,而且可达于天下。不过王振操纵朝政,飞扬跋扈,还是近几年的事。在此之前,王振还有所畏惧。 王振畏惧的第一个人是英宗的奶奶、明仁宗的皇后张氏,英宗登极后尊其为“太皇太后”。英宗的父亲明宣宗崩逝时,英宗才9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娃娃,而中国皇帝的权力又实在太大,弄不好就会发生灾难性后果。太皇太后品性端懿,秉公持正,又熟谙先朝典令,在明宫后妃中是最有令名者之一。大臣们提议由太皇太后听政。可是老太后天性就不是武瞾式的女性,恪守宫妃不干政的祖制,正色拒绝。老太后有两个兄弟,都因有大功而封伯爵,掌管五军,当时也很有威望。老太后本人不干政,还谕诫她的两个兄弟“凡朝政不得参与”。当时阁首辅是杨士奇,此外还有杨荣、杨溥,号称“三杨”。当时朝中还有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一位是英国公张辅,另一位是礼部尚书胡淡。 太皇太后把“三杨”和张、胡五位大臣找来,把9岁的小皇帝拉到跟前,对他们说:“先生们皆为先朝老臣,向侍帝于左右,殉国忘身,屡历艰辛,故得先帝眷宠。先帝崩前亦有重托。今将帝托先生们,愿卿等绳愆纠谬,悉心辅之,使成尧舜之君。”当时老太后对王振似乎也感觉到点什么,特意当众警告王振:“汝小心侍候皇上,必导以向学勤政,节俭宽仁,使帝德器日益端凝,学业日益精进。倘有不轨,必严加究治。”虽然都是嘱托,但太皇太后对外阁、对内廷,一方是温语慰勉,一方是严词警告;一方是春风拂煦,一方是秋风肃杀;一方是隆遇有加,一方是利剑悬头。以王振的透顶聪明,能看不出这个火色来? 太后不光是说说了事,此后还真教训了王振两次。一次是太后命王振去内阁问事,王振对“阁票”是否妥当发了一番议论。杨士奇大不高兴,一连三天没上朝。太后问明情由,王振吃了一顿鞭子。太后又让他到杨士奇家去谢罪。太后还警告他:“再尔,必杀无赦!”还有一次,太后召见五位大臣,让正统皇帝站在一边,告诉小皇帝今后凡事要听这五位的,接着便把王振叫来道:“汝侍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后经五大臣和小呈帝求情,才罢了。 对王振来说第二个威慑力量就是“三杨”。这三位大臣早在建文⑨时期就为朱家王朝效力了。从建文帝、成祖、仁宗、宣宗,到英宗,他们已经是五朝元老了。三人皆年高德劭,奉职端谨,善于应对,对历朝皇帝都多有匡补,深得宠信,对百官又是宽厚长者,威望极高,而且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也极融洽,邪小无间可乘。三个人的品级也都很高,都加授师保衔⑩,当朝一品,位极人臣,在皇帝那里说话自然是极有分量的。前朝皇上召见他们时都不呼名,而客气地称他们为“先生”,太皇太后也称他们为“先生”,9岁的英宗也不例外。“三杨”在普通老百姓中威望也高。当时过春节也贴春联,叫“春贴”。人们在大街上印卖的春贴中就有这么一副云:“雨露有恩沾万物,乾坤无处不三阳。”“三阳”即隐指“三杨”。对“三杨”,王振怎么敢碰? 无奈时间对王振有利。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先去世。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崩逝。正统九年、十一年,杨士奇、杨溥也先后去世。先后人阁的是翰林院侍讲学士马愉、曹鼐,翰林院修撰陈循,翰林院侍读学士苗衷、高谷等人,品级都很低,刚人阁时都是五品六品,破格提拔一下,也仅为右侍郎。内阁的职权因人而异,此时的内阁已由协助皇帝决策的班子变成了纯粹的秘书班子。王振岂能把这班小白脸放在眼里?两股遏制力量迅速消失,王振便从巨人的阴影下走出来。而且正由于当年受到很大压抑,此时的权欲膨胀也极具爆炸性与疯狂性。这就使王振成了明代历史上第一个擅权乱政的太监。 朱元璋在世时,在进入乾清宫的门前立了一块三尺多高的铁牌子,上面铸了八个大字:“内官不得干预朝政”。铁打的牌子铁铸的字,表示此为大明朝的铁律,千秋万代不得改易。王振看这块牌子怎么看都不顺眼,总觉有芒刺在背。在抑制他的两股力量消失之后,这块牌子也被他摘下去扔了。 王振在皇城东为自己造的私宅楼阁玲珑,辉煌壮丽,规模宏大,与皇宫相伯仲;站在紫禁城的高处就可以看见。英宗皇帝问随侍,那是什么建筑,听说是王振的豪宅,也禁不住啧舌头。跟历朝相比,明代的官员俸禄较低。即使位至九卿,手里也没多少钱,建不起这样的私宅。即便有钱,明朝对各级官员家庭住宅的规模,也有明文规定。谁敢在皇帝鼻子下抖威风?王振就敢,而且拥有这样的豪宅多处。家里所用器物之珍贵,服饰之绮丽,有时胜于皇宫。 要问王振哪儿来这么多钱?一是卖官鬻爵,二是巧取豪夺。权力,从来就是资本。凡是想当官的,凡是想把官当稳或再“进步”的,凡是违法犯科或不称职怕丢官的,都去找王振好了。想见王振一面,底价是100两银子。100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要是用来买米,可供200人吃一年。要是能送上1000两银子,王大太监才能管一顿酒饭。即使这样,大小官员怀里揣着银子在王振门外排着队等候召见,还是有不少人排不上号!至于巧取豪夺,就更难一一记述。 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