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什么?在我们还没弄清楚真义时,工作已经无声无息地进驻我们的生活,占据我们的生命。对于工作,有的人乐在其中,有人欲迎还拒,有人反对到底。本书作者郝明义则显然当作是一种生命的觉悟。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工作了几十年的资深人士。不论你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职位;是正在品尝和享受成功的滋味,还是刚被拔擢准备一展身手;是在为挫折和中伤感到泄气,还是正在犹豫着要不要换跑道,为下一步该怎么走而苦恼: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和指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工作DNA(鸟骆驼和鲸鱼的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郝明义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工作是什么?在我们还没弄清楚真义时,工作已经无声无息地进驻我们的生活,占据我们的生命。对于工作,有的人乐在其中,有人欲迎还拒,有人反对到底。本书作者郝明义则显然当作是一种生命的觉悟。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工作了几十年的资深人士。不论你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职位;是正在品尝和享受成功的滋味,还是刚被拔擢准备一展身手;是在为挫折和中伤感到泄气,还是正在犹豫着要不要换跑道,为下一步该怎么走而苦恼: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和指引。 内容推荐 本书是少数从既深且广的界面来谈“工作”,又能提供极为受用的实务经验作佐证的著作。作者把工作中的人,按资历的深浅,分为三种阶段:进入社会不久的新鲜人、中层干部与高层主管。并将这三个阶段新颖地比喻为三种动物——鸟,骆驼和鲸鱼。三种动物各有不同的特质,各有不同的机会与风险。如果读者能认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工作,就能更了解自己在不同层次的角色,也能摆脱一些接近于宿命的纠缠。 目录 自序 从一个想当皇帝的年轻人谈起 Part 1. 某些看法 鸟、骆驼与鲸鱼的故事 工作比床重要 游泳和上班族的世界 不敢独享的八个字 意念与志向的不同 体育竞赛与工作 四种竞赛的本质 “坐三望二抢一”的谬误 Part 2. 如何开始第一个工作 怎样寻找一个心爱的工作(之一) 怎样寻找一个心爱的工作(之二) 爱情与第一个工作 一个排斥了三十年的工作 工作选择之一:大企业 工作选择之二:小公司 工作选择之三:政府机关 工作选择之四:自由职业 新出校门不建议的两个选择 Part 3. 当我们在基层的时候 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的事情 怎样善用公司这所学校 小螺丝钉的光芒 不要让自己成为一种很讨厌的人 比尔·盖茨和沈从文 泰坦尼克号之外 卡麦隆的另一个故事 宇宙旅行与Homepage 杰伯斯的故事 如何开始改变工作基因 梁启超的一句话 Part 4. 基本功 情绪的力量 承诺的范围 纪律的作用 诚实的定义 羞耻的推动 工作伦理之一:公私之别 工作伦理之二:主从之分 工作伦理之三:不背后说话 刘备的两个提醒 Part 5. 某些人 爱唱歌的汤姆 微笑的彼得 赚钱的高手 黑泽明的条件 迟来的拳王 有一个朋友的重要 有一个对手的重要 为受伤而叫好的时刻 Part 6. 进入中层干部的时候 更上层楼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机会和“类职位” 起步的三个注意 你有过这样的回忆吧! 行业与职业的时态 创造还是交换 细腻的心思 最佳状态 我的同学和普拉蒂尼 所谓“业余” Part 7. 某些训练 我们能掌控什么? 立场的层次 方向的风雨 方法的左右 惯性的掌控 犯错之后 电动游戏的秘诀 过关之前 过关之后 贵人是怎么出现的 贵人的真面目 Part 8. 当我们成为决策者的时候 高层主管的主客观条件 如何思考策略 如何养成气魄 如何决定成长的速度 戚继光和李成梁的故事 止谤莫若无辩 功遂身退 下台的品位 Part 9. 巢些参考 我曾经有过的周末 微型人生 如何消除压力 创意的解析: 从一个计程车司机的绝招谈起 时间送的神秘礼物 大亨信条 Part 10. 某种结语 壮阔的四句话 悲智愿行 一个医生的启示 信心不是帮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 后语 第一个把工作概念带进我生命的人 附录 一个出版者对21世纪的一些想法 博客留言 试读章节 我爱看四种运动竞赛:足球、篮球、棒球、高尔夫。四种竞赛,竞的是四种不同的力量。 足球,是想象力。 足球场不比篮球场,那么大一片面积,不论是场上的球员还是场边的教练,都不如篮球那么好掌握。时间,也比篮球长得多,又没有暂停。因此,教练没法在半途面授机宜,他只能靠中场休息和三次更换球员的机会,传达他调整策略的讯息,改变整个球队的进攻或防守策略。在这么多限制的条件下,足球比的是想象力。不论教练还是场上的球员,如果仅仅靠拼体力、拼斗志、拼个人技术,甚至拼团队作战,都和其他运动相差不多,突出不了足球的微妙。 足球的想象力是什么?2006年澳大利亚对日本之战,最后八分钟,希丁克连续换将,那是教练在场外想象力的一个杰作;阿根廷对塞黑之战,经过二十六次传球之后踢进的那美妙的一球,是球员在场上想象力的一个杰作。没有想象力的足球,赢了多少场都不算是精彩的足球。 篮球,是进攻力。 什么运动比赛结果动辄以数十分计,甚至达到一百多分?篮球。如果篮球没有进攻力,是没劲的。篮球不但要比全场的进攻力,更要比最后关头的进攻力。伟大的篮球巨星,都是有能力在比赛剩下最后几秒、甚至零点几秒的时候,在自己球队还落后两分的情况下,稳稳地出手攻下三分球,改写胜败。 1998年NBA冠军战公牛对爵士的那一场比赛,公牛几乎是整场落后。最后五点四秒,爵士在马龙的控球下,要发动最后一次攻击的时候,乔丹却吐着舌头从他身后把球抄走,最后以一分之差完胜爵士。乔丹之所以被称为大帝,不只是他经常在关键战有四五十分的得分,还在于他在最后关头总有取胜的进攻力。 棒球,是坚持力。 没有任何运动竞赛像棒球这样,起码在理论上,是可以永无时间限制地一局局延长赛下去。并且,不要忘了那句名言:“棒球,是从九局下半二人出局之后开始的。” 2001年的美国职业棒球总冠军战,是世界大赛代表之一。亚利桑那响尾蛇与纽约洋基鏖战七场,不论是洋基赢的第四战和第五战,还是最后响尾蛇封王的第七战,战局都是到九局下半改写的。2004年世界大赛,波士顿红袜队碰上世仇洋基,在连输三场之后又连赢四场,一扫百年耻辱。这场比赛也是在第四场到第九局下半仍以三比四落后时,才开始吹起反攻的号角。 棒球比赛,玩的是在球队落后十分到九局下半二人出局后,只剩下你最后一名球员进攻,球数又停在两好无坏球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微微一笑,告诉自己“啊,比赛现在终于要开始了”。 高尔夫不是比进攻数多的,而是比进攻数少的比赛。十八个洞,每一个人每一洞四杆,共七十二杆标准杆。谁能用每洞少于四杆,十八洞少于七十二杆的杆数打完,谁就是胜利者。高尔夫最有趣的,又在配组上。每一天,你总是要和自己成绩最近的一人配成一组一起比赛。在这种压力下,大家比的是杆数少,更是失误少。 1985年,台湾选手陈志忠参加美国高尔夫公开赛,开赛第一天就打出美国公开赛开赛85年首见的“双鹰”,接着一路领先。然而到最后一天,却在压力之下,连连犯下不忍卒睹的失误,最后与冠军失之交臂,屈居第二,令人扼腕。当时美国的报纸就说:“日后,大家记得的不是谁拿到了今年的美国高尔夫公开赛冠军,而是陈志忠怎么输掉了他的冠军。” 高尔夫,玩的是老僧入定,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不论别人表现如何,每一杆你都只求全力把自己最好的成绩表现出来。 看这四种比赛多年,我感谢那么多球队与球员在比赛中给了我那么多启发——不论在人生还是工作之中。 P22-24 序言 《工作DNA》第一版在1998年出版之后,很快就有大陆的出版人来找我谈,希望能够出一个简体字版。 我一直犹豫着,没有答应。 犹豫的理由,在于当时(其后当然更是)大陆经济蓬勃发展,那么多人掌握机遇,不论在创造财富或事业规模上都有极为惊人的成绩。在那么多成功的表率之下,一本不谈如何发财,不谈如何成功,而只是一个人在谈他如何看待”工作”这件事情的书,很可能难免喃喃自语之讥。 我很想跟大陆的读者分享我的经验与心得,但是,又很希望打算出版的人能告诉我,他为什么认为在今天这个”一切往钱看”的社会里,这本喃喃自语的书有出版的意义,以及如何把这个意义传达给读者。 这两个问题没有人回答我,我也就把这本书的出版搁在那里了。 所以,今天终于能有简体版的出现,我要先谢谢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的创办人。 苏里是多年老友。每次来北京,他的书店是我必去之地,一去总要逗留几个小时。那个书店,不论从平台还是书架上,总是能让我找到一些其他书店不容易找到的书。 2006年3月见面的时候,他告诉我,最近他写了篇文章谈《工作DNA》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多年前送给他的,一时好奇怎么他最近会写文章谈它。读了文章后才明白,原来他束之高阁多年,最近才翻出来读到,因而极为用力地推荐了一把。他文章里的溢美之词,我不敢当,但是对他后来建议我一定要出个简体版这件事,倒引发我又搬出原来那两个问题,很认真地和他讨论了一次。 他先回答了我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版这本书。 苏里承认:大陆的社会环境里,大家对发财致富这件事情的关心,仍然特高。那一天,他还特别唱了一首很流行的手机彩铃歌给我听: 我挣钱了,我挣钱 我右手拿着NOKIA,左手拿着MOTOROLA 我买油条买两根,吃一根,耍一根 我买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所以,他回答我要出版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正因为现在谈发财、谈挣钱的人太多了,所以,需要有人提提不同的观念。 他感叹地说,现在很多人不是家庭第一,也不是工作第一,都是“挣钱第一”。有个跑面的的人,因为妈妈订下每天不跑六百元,不准回家的规矩。所以他拼了四年,结果腰直不起来了。 苏里说,正因为我这本书不是谈挣钱、谈发财,所以应该介绍给大家。 他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比较少人关注工作本身这件事情,所以,照他的观察,太多人不知道怎么工作。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有:搞不清楚岗位、职责、职位、工作这些概念,往往不做自己该做的事,却去想不该想的事。 那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他店里一名职员的故事。 那位职员来自农村,很年轻。苏里原以为他会非常刻苦耐劳。但事实不是,他非常松懈。纳闷儿了一阵之后,苏里决定去找他谈谈。 这位年轻人果然很不快乐。对这件事不快乐,对那件事也不快乐。 苏里听了半天,问了他一句话:“那我知道了。你一定是很羡慕一种人。我说给你听听,你看对不对。”接着,他说:”你,是不是很想当皇帝啊?” 那位年轻人,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天,苏里还谈了许多其他的观察,譬如许多人有的“宝马情结”啊,总是这山看那山高,吃亏在自己啊等等。但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个跑面的的人,以及那个想当皇帝的年轻人。 的确,我不应该顾忌这本书与社会气氛的不搭,相反地,正因为这个理由,才应该出版这本书,以便对有需要的人(即使不多),产生点儿参考作用。 我这样开始了这本书大陆简体字版的出版准备工作。 首先,我在新浪开了个博客(gzdna.com),拿我过去的文章,来看看读者的反应。 另外,我着手大幅增写文章,针对大陆读者可能更实际的需求,扩大一些内容。 我自己从这两件事里收获很多。 第一,从博客的响应里,固然看到有人提出“为什么不谈赚钱而要谈工作”的质疑,但是更多响应让我感受到我所谈的主题,也是他们所关心的。有一些响应,甚至可以让我哈哈大笑。譬如,《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的事情》那篇文章,就有一位回应:“三十岁之前,女朋友跟人跑了,也不要太计较。” 第二,我有了近八年前的著作的全新修订扩增本。这也就是现在你所看到的这个版本。 七年前,《工作DNA》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一位朋友提醒我,DNA(基因)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工作DNA》这个书名取法有问题。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能随时面对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特质,并利用其中的机会与风险,应该就有摆脱各种桎梏的可能,工作的DNA也就有可能进化。这样看,书名《工作DNA》应该还是可以成立的。 感谢这几年时间里,一直鼓励我在大陆出版这本书的朋友们。 后记 第一个把工作概念带进我生命的,是我父亲。 我父亲是山东人。20世纪20年代,他十来岁的时候,就出外谋生,1949年之后,定居韩国。 和大部分韩国华侨不同的是,他没有做餐厅生意。早年他在上海商行里当学徒,所以在韩国做的也是贸易,韩战之后尤其做得意气风发。 我在家里最早看到的照片,都是他来往香港、日本等地,风流倜傥地在飞机和吉普车上留的身影。我最早接触的玩具之一,就是他收集的各式各类派克名笔。 也因此,多年后我走在路上,还是可以听到街坊邻居的韩国人指指点点地叫我“那个富翁的儿子”。 他们会指指点点,是因为感叹那个富翁在他这个患了小儿麻痹的儿子身上花了多少金钱。“你知道吗?你爸爸就算用黄金来打造你,也高过你的个子啦。”这种话,我一路听大。 他们更感叹,这个富翁后来就那样一下子垮掉了。 1957至1958年间,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位远房亲戚为我遍寻名医而显了不少本事,我父亲因而赏识他,并经由他的引介认识了一些人,决定在釜山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投资兴建一家观光饭店。 饭店建到七楼或是八楼的时候,我父亲发现自己中了圈套。这是个什么样的圈套,他从没有说过。道听途说,就是投资出去的钱被席卷,几个该负责的人都失踪,饭店建不下去,他只能变卖所有的财产来善后。 所以,我幼年另一个清晰的记忆,就是在一个阴雨天的下午,从一个四十五度的仰角,看他端着家里的电话出去。 那一年,他应该是五十岁。 从此,我的父亲不再是富翁,也不再是侨领。唯一庆幸的是,保住了自己住的房子。 他写得一手毛笔字,打得一手好算盘,所以,有段时间,在外地做一些账房之类驾轻就熟的工作。 因为他经常在外地奔波,所以小时候还有个记忆,就是妈妈带我到一个可以望得见铁路的高坡上,看那远处来去的火车。 妈妈去世后,他回釜山落脚。在釜山华侨协会里做一个类似收费员的工作,专门在釜山地区收取华侨商号每个月要缴给协会的会费。 会费的金额很微小,他就这样每天搭着公交车兜来兜去,挨家挨户地去收那零头小钱。 而晚上,不时会看到他聚精会神地计算白天的账目。最后,会听到他噼里啪啦地把算盘打个一通,然后说一声:“嘿,一毛不差!” 就这样,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他靠着每个月还不够他以前一顿应酬的薪水,加上一点儿分租的房租收入,大致维持了一个略带拮据的小康家庭。 这段时间,还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就是:尽管这样一份工作,他却每天都讲究西装笔挺,衬衫雪白,领带亮丽。不论晴雨与冬夏。 高中时,我对他逐渐有了不满。 有一天,我听一位同学说他父亲如何在垮掉之后再重新致富的故事。这个故事勾起我一个疑惑:为什么我的父亲在五十岁的年纪摔一跤之后,却就此一蹶不振?五十岁还是壮年嘛。 这个疑惑生根之后,再看他每天为那区区一点点会费东奔西走,晚上还要锱铢必较地打那个算盘,我就开始觉得有点儿无聊,进而怀疑他当初是以什么气魄去做的贸易。 为什么这个人再也拿不出本事重振雄风?为什么这个人仅仅为了把一笔笔零头小钱算得清楚,就心满意足?为了有人来求他写一幅字,就满面春风? 我也受不了他的一些叮咛。 他操心将来我在社会上怎么有个立锥之地,不时提醒我要什么谨慎为人,小心从事等等。 这些话听烦了之后,我有点儿气愤这个父亲对自己的儿子如此没有信心,也更鄙视他那只因自己的一时失足,就要把世事看得如此灰暗的心理。 我们因而大吵过两次,冷战过很长一段时间。 然后,我就来台湾了。 和父亲真正有交融,是多年以后的事。 我庆幸19己在种种无知、不孝的作为后,在他晚年又回到了他的身边。其实,他一直都在等待我,是我已不肯回去而已。 我们虽然还是分隔两地,见面时候他的话也越来越少,但是彼此的心意沟通已经无碍。不过,有几次要他谈陵当年中的圈套,让我长点儿见识,省点儿经验,他却总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多说。 他身体一直维持得不差。过世的那一天,则是读过我给他的一封家书之后,在午睡中长眠的。 享年七十九。 真正开始了解他,又是他去世以后多年的事。 那一年我也四十岁了。自己也遭到了工作生涯上一个重大挫折。 起初,我也很沮丧。 有一天,我在家里的祖先牌位前上了炷香。坐在那里,突然想起了我父亲。想起我曾经为他五十岁遭到一个打击而没能东山再起,就鄙视他了那么长的时间。 我感觉到他好像笑呵呵地就站在我面前,拍拍我的肩膀,说:“嘿,小子,没关系,来,给我看看你四十岁碰到一个打击怎么应对吧。” 这个世界上会有“惭愧”这两个字,就是为了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吧。 近年来,工作的心境和方法开始有了质变,对他也有了一层层更深的体会。 我体会到他为什么从不肯再谈当年是怎么中的圈套,怎么垮的。 我体会到他为什么有本领白手起家,挣来巨富之后,最后屈身为每家那一丁点儿的会费而奔波营生,甘之如饴。 我体会到他为什么从事这样一份工作,却每天都讲究西装笔挺,皮鞋雪亮,多年如一日。 一个工作者,不为自己的过失找任何借口,或解释。 一个工作者,为最低下的工作也付出自己最大的心力。 一个工作者,不论进退,永远华丽地昂首前行。 成败,只是机遇。 现在,我对他最终的思念,还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有一天,我搭出租车,遇上一位女儿也患了小儿麻痹的司机。他女儿在1964年患病,比我晚几年。 “开始我以为是感冒,就买了退烧药。后来看她站不起来,敲膝盖也没有反应,我想:完了,是小儿麻痹”他说。 我很了解他的心情,可以帮他把话接下去:“她这一辈子以后怎么办啊。”可是,他讲的下一句话却是:“我想,这下子我们的经济状况要很惨了。” 当时看一场电影只要一块六毛,他在机械工厂里工作,一天拿二十多元。他们老板在三重买一栋三层的楼房,总共也不过四万元。结果他花了八千元治他女儿,拖了好几年的债…… 他一路说着。 但是从他讲“我想,这下子我们的经济状况要很惨了”开始,我脑中想的一直都是我父亲。 我父亲在我病发的时候,想的一定不是他要花多少钱吧。 当然他很有钱,不在乎这些。但也就因为他太有钱,最后间接因为我的缘故,而把全部家当都赔了进去。 我第一次清楚地体会到:在我扭曲变形的脊椎里,每一个关节,每一节脊椎,都有他的投资,他的牵念,他的爱。 我真是他黄金打造的儿子。 在车上,我没有哭出声来。 我的父亲郝英有,字杰民。 书评(媒体评论) 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给职业经理人和一般职员读。它让我们的工作更充满乐趣,使我们的工作更符合生活本来的意义,也使我们在工作中看到生命的光芒。我相信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冯仑万通集团董事长 这是一本有着古典的职业理想与教化情怀的著作。假如你还没有被一夜成名的成功秘笈引入事业歧途,这本用数十年的经验与坚持写就的工作宝典,将让你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体会成功并收获幸福。 ——李多钰知名媒体人 兴致盎然的故事集,朴素而敏锐的工作领悟。它理应登上每个年轻人的阅读榜单,它不一定使你刚刚开始的职业生涯更成功,却一定可以使它更欢乐。 ——许知远青年学者 《工作DNA》,你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图书类别,它是一位男子汉对工作的宣言,是一位待工作有如生命的人的人生宪章,是一位出入江湖的“大哥”为自己“立此存照”的座右铭。 ——刘苏里万圣书园总经理 郝明义是我知道的最厉害的出版人,如果将来数字出版有所大的进展,一定会和他有关联所以他的《工作DNA》一定对你有所助益。 ——蔡志忠著名漫画家 如果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很多事并且都做得很好,那么他的工作DNA一定比别人更强。 ——畿米著名漫画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