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如果没有钢铁,世界就缺少坚强;如果没有钢铁,生活就失去重量;如果没有钢铁,世界就没有风采;如果没有钢铁,理想就不能启航。
一个经济大国,必然是一个钢铁大国。工业化,城镇化,没有足够的钢铁支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钢铁的粮食是铁矿。我国属于铁矿石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采购国。2005年我国生铁产量3.45亿吨,粗钢3.56亿吨,高炉钢3.14亿吨,铁矿石原矿产量3.97亿吨,进口铁矿石2.75亿吨。到2010年,我国生铁产量约5.75亿吨,粗钢6.26亿吨,高炉钢5.17亿吨,铁矿石原矿产量lO.72亿吨,进口铁矿石6.19亿吨。更要命的是,中国买啥啥就涨价。2005年涨了71.5%,钢铁企业多支付480亿元成本。此后铁矿石平均进口价格年复一年不断上涨,2006年上涨14%,2007年上涨lO%,2008年涨价140%;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比上年上涨了40美元/吨,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成本上涨了大约1960亿元。粗钢产量的高速增长,加之中国的废钢蓄积量少,铁矿石消耗量急速上升。由于铁矿石国内供应潜力不足,近年来对外依存度均在50%以上,还将上升。
资源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威胁远远超过一般的公共危机。我们的经济建设正在突飞猛进,而我们需要的大量的钢铁却在告急!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顾问焦玉书指出,中国要确保铁矿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1亿吨、自给率应达到.50%以上,才能冲破国际铁矿业的垄断局面。
中国自产铁矿石的产量成了抵抗国际矿业公司“寡头垄断”的关键所在。而中国目前已经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为613亿吨,其中富矿仅占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末的两次铁矿勘查高峰期,形成了鞍山、本溪等十大铁矿石生产基地。之后,铁矿勘查陷入低谷,投入大幅度下降,铁矿勘查工作从1996年到2002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每年的铁矿钻探工作量不足万米,资源储量多年皇现负增长。尽管2004年有所复苏,但还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0年的平均水平。不找矿、找不到矿,哪有储量增加?没有储量,哪有资源可以开发?没有铁矿,哪来钢铁?
“这几年,每次看到铁矿石进口价格大幅上涨,我就感觉像被人卡住了脖子,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我们就不能实现铁矿勘查大突破吗?”掌管全国地质找矿的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忧心如焚。
“找不到矿,何以见江东父老?”地质人心头的阴影挥之不去。
铁矿!铁矿!铁矿在哪里?
地质人在苦苦寻觅。
浩浩长江奔流而下进入安徽,在八百里皖江段中部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在地图上甚至难以找到的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泥河。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型的铁矿,用“泥河速度”刷新了全国从找矿发现到矿山开发的新纪录,以“泥河模式”为发端,创造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全国地质找矿新机制。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上至共和国的部长,下至普通地质队员,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谱写了新世纪地质找矿的新乐章。
泥河突破如一声惊雷,刹那间响彻全国。 站在泥河这片广阔的原野上,我们的眼前已经闪现出雄伟的高炉,奔流的钢水,喧腾的城市……
让我们循着泥河的足迹,去探寻它成功的秘密吧。
P1-2
时值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收官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创作的《为祖国寻找宝藏》大型纪实文学作品集问世了,可谓正合时宜。
《为祖国寻找宝藏》以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找矿成果为载体,真实地再现了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风雨历程。其描写大调查的场面气势恢宏,波翻潮涌,刻画能源资源格局的篇章纵横捭阖,深刻精辟,读起来倍感亲切,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也含有浓郁的知识性。世界矿产资源的格局,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都在作品中做出了生动的回答。
面对世纪之交,温家宝总理曾经高屋建瓴地指出:“地质工作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地质科学发展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直至世纪之交,地矿领域呈现了世界范围的不景气,地质工作严重滑坡,许多国家地质勘查机构陷入生存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应对措施,重新定位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功能,调整国家地质工作的发展战略。我国也是如此。转型期的中国必须面对资源与环境双重挑战。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我国加快推进地质工作根本转变,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就在这种背景下拉开了序幕。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国家工程,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规模前所未有:国家财政斥资120亿元;其中近70%投向西部;数万名地质工作者全力以赴,历时长达12年!
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成了国土资源工作者的神圣责任与使命。而中国地质大调查的队伍则承担了国土资源大调查中75%的地质大调查的工作量。从1999年的春天到2010年的秋天,中国地质人立足于全面科学地评价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立足于为国家宏观调控决策服务、为国家近期战略任务目标服务、为国家重要经济区发展服务,在我国辽阔的陆域和海域内,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综合调查评价工作。从碧波荡漾的南海,到白雪皑皑的北国,从辽阔的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来自全国51个省(区、市)的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地勘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184个单位,每年出动1.5万至2万人,向地质空白区、原始“无人区”展开了前无古人的地质调查攻坚战。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质人长期形成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一经融入时代的激流和伟大的社会主题,便如同大河开闸释放出惊心动魄的精神冲击力。面对共和国资源危机,我国地质人风雨兼程,填补了地质调查史上的空白,冲破了无人区的历史记录,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承受了超乎常人的压力,终于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顽强拼搏,向祖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基本摸清了我国的资源家底,提供了大批后续勘查开发基地,新发现一批大型矿产地,藏中铜矿、滇西北有色金属、东天山有色金属、罗布泊钾盐等十大新的资源基地初显雏形。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取得新发现,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圈定了58个重要含油气盆地,评价了海域油气资源量超过400亿吨油当量。新疆东部吐哈盆地等地区探获千亿吨巨厚煤炭资源。在我国南海北部和祁连山冻土区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开辟了新的能源领域。如此种种重大发现与突破,缓解了国家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急剧恶化的趋势,为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奠定了基础。
张洪涛编著的《为祖国寻找宝藏》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创作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为祖国寻找宝藏》以一批有着重要影响的找矿成果为载体,真实地再现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风雨历程。其描写国家级大调查的场面气势恢宏,波翻潮涌;刻画能源格局的篇章纵横捭阖,深刻精辟,读起来倍感亲切,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同时也含有浓郁的知识性。世界矿产资源的格局,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都在作品中做出了生动的回答。可以这样说,中国地质人用心血汗水在祖国的版图上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群作家又以满腔热情为中国地质人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洪涛编著的《为祖国寻找宝藏》以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找矿成果为载体,真实再现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风雨历程,反映了新时期地质工作者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私奉献。本书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浓郁的知识性,是一部弘扬地质工作“三光荣”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是地质文化建设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