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政府新闻学(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政府新闻学研究丛书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叶皓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党和政府是新闻媒体的管理部门,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的监督对象;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工具,但同时又具有代表人民群众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政府与媒体关系的阐述,构建一门新的学科体系——政府新闻学。

从学科定位上看,政府新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覆盖和渗透到新闻学、政治学、行政学、公共关系学等诸多知识框架。它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学,后者是培养记者和编辑的,而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政府官员的。它实际上是一门从行政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当代政府如何应对媒体、从而发挥好媒体的社会功能的实践性科学。

目录

第一章 导言:应对媒体

 第一节 新眼光:认识媒体

一 社会转型更加凸显了媒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二 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媒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三 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闻执政的要求

四 信息社会带来了媒体时代

五 网络时代向传统的新闻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六 市场经济会带来媚俗、庸俗、低俗现象

七 西方新闻观念对年轻的新闻从业者的影响不容忽视

八 新闻媒体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第二节 新意识:重视媒体

一 忧患意识:党管媒体,事关存亡

二 管理意识:掌控媒体,天下同理

三 责任意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第三节 新思维:借助媒体

一 重在“策划”,借媒体之力做好正面宣传

二 重在“督辅”,借媒体之力做好舆论监督

三 重在民意,借助媒体之力做好政府决策调查

四 重在设计,借助媒体之力做好政府形象塑造

 第四节 新技巧:引导媒体

一 新闻发布: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

二 新闻预案: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

三 突发事件:把通稿在第一时间分享给记者

四 横向沟通:把换位思维传递给记者

五 批评见面:把不同声音展示给记者

 第五节 新态度:善待媒体

一 理解新闻

二 尊重记者

三 宽容舆论

四 服务媒体

 第六节 新学科:研究媒体

第二章 绪论:新学科的探索

 第一节 政府新闻学的定义

 第二节 政府新闻学的基本架构

一 基础理论:重新认识媒体

二 核心策略:“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

三 操作方法:应对媒体的具体手段

 第三节 政府新闻学的特征

一 针对性

二 政治性

三 实践性

四 交叉性

五 开放性

 第四节 政府新闻学的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二 比较的方法

三 借鉴的方法

四 实证和实践的方法

五 系统的方法

六 制度的方法

第三章 新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

一 新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 新闻学的分类

三 我国新闻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 西方主要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

一 主要理论流派

二 重要的传播学概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一 马克思、列宁的新闻观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闻思想 

第四章 认识媒体、记者和新闻

 第一节 媒体

一 媒体的定义

二 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三 媒体与舆论的关系

四 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记者

一 记者的界定

二 记者的队伍结构

三 记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四 记者与政府的关系

 第三节 新闻

一 新闻的定义

二 新闻的类型和特点

三 新闻价值

四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第五章 政府新闻议程

 第一节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

一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_

二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

 第二节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意义

一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二 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 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

 第三节 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原则

一 新闻性原则:围绕热点、引领关注

二 目标性原则:主导舆论、凝聚人心

三 工具性原则:政府主导、服务中心

四 整体性原则:总体规划、具体策划

五 示范性原则:形成范例、规范议程

六 灵活性原则:信息把关、有增有减

七 情感性原则:弘扬主流、以人为本

 第四节 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

一 议程级别分类

二 议程功能定位

三 议程目标设定

四 议程主导设置

五 议程媒体选择

六 议程角色安排

七 议程互动设计

八 议程防范预设

九 议程总结回顾

第六章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

 第一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内涵和意义

一 争夺社会舆论主导权

二 赢得新闻宣传工作主动权

三 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影响力

 第二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一 宣传策划的价值取向

二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种类

一 策划主体分类

二 策划对象分类

三 策划目的分类

四 策划时机分类

五 策划功能分类

 第四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 策划目标

二 策划准备

三 策划方案

四 策划实施

五策划评估

第七章 政府新闻的发布

 第一节 新闻发布

一 新闻发布的定义

二 新闻发布的意义

三 新闻发布的原则

 第二节 新闻发言人

一 新闻发言人的定义

二 新闻发言人的形象

三 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第三节 新闻发布会

一 新闻发布会形式

二 新闻发布会的全程设计

三 提高新闻发布会的质量

第八章 危机新闻处置

 第一节 危机的处置

一 危机的定义

二 危机的特征

三 危机处置的基本原则

四 危机处置中的政府责任

五 危机处置的步骤和措施

 第二节 危机新闻处置的原则

一 时间原则

二 导向原则

三 层次原则

四 先例原则

五 统一原则

 第三节 危机新闻处置的程序

一 现场控制

二 初步表态

三 组织通稿

四 沟通媒体

五 滚动发布

六 防患未然

 第四节 危机新闻处置中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 认真制订新闻预案

二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三 牢牢掌握报道主动

四 有礼有节对待记者

五 冷静处理媒体炒作

六 高度重视网络影响

第九章 政府形象的媒体塑造

 第一节 政府形象的界定

一 什么是政府形象

二 政府形象的要素构成

三 政府形象的特点

四 政府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政府形象设计

一 政府形象设计的立足点

二 政府形象设计的原则

三 政府形象设计的目标

四 政府形象策划要略

 第三节 政府形象的媒体塑造

一 政府形象传播

二 塑型传播与矫型传播

三 政府形象管理

 第四节 政府官员形象的媒体塑造

一 政府形象与政府官员形象

二 政府官员形象的影响因素

三 政府官员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第十章 政府工作的新闻监督

 第一节 新闻监督的含义和特征

一 新闻监督的含义

二 新闻监督的特征

 第二节 新闻监督的意义

一 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二 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 具有调节社会的功能

四 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 接受新闻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一 闻过则喜,过而能改

二 不纠缠细节,以免弄巧成拙

三 自曝自身不足,赢得工作主动

四 及时公开真相,切忌粉饰过失

五 不说“无可奉告”,主动配合支持

六 抵制不良行为,依法维护权益

 第四节 新闻监督的策划和运用

一 建立机制

二 选准主题

三 把握力度

四 措施跟进

第十一章 政府工作的媒体调查

 第一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界定和意义

一 政府媒体调查的五要素

二 政府媒体调查的类别和作用

 第二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特点和原则

一 政府媒体调查的特点

二 政府媒体调查的原则

 第三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一 调查策划

二 调查实施

三 调查总结

 第四节 政府媒体调查现状和展望

一 得到增强的官方调查统计机构

二 迅速成长的民间统计机构

三 越来越融入政府议程的综合社会调查

四 走向未来的中国政府媒体调查

第十二章 政府的新闻管理

 第一节 新闻管理的意义

一 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二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

三 引导媒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 满足公众媒体需求的需要

 第二节 新闻管理的对象

一 社会各层次信息来源

二 媒体与新闻从业人员

三 新闻产品与社会效果

 第三节 新闻管理的原则

一 党委政府主导原则

二 依法管理原则

三 和谐发展原则

四 服务公众原则

 第四节 新闻管理的方法

一 坚持党管媒体和分类管理

二 强化市场竞争和行政监管

三 完善自律和他律机制

第十三章 网络媒体的运用与管理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起源与内涵

一 互联网的产生

二 网络媒体的定义

三 网络媒体的特征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功能与局限性

一 传播功能

二 监督功能

三 网络媒体的局限性

 第三节 网络媒体的运用

一 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二 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三 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

 第四节 挑战与对策

一 网络媒体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二 依法管理,从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三 加强网络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

四 建立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

第十四章 政府与媒体的协调

 第一节 协调媒体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作用

一 现行管理体制的补充

二 政府行政的政治需要

三 沟通民意的社会需要

四 有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第二节 政府与媒体协调的基本原则

一 服务原则

二 平衡原则

三 合作原则

四 多赢原则

 第三节 协调媒体的组织形式

一 新闻媒体联席会

二 新闻宣传例会

三 新闻报道策划会

四 新闻作品评审会

 第四节 协调媒体的工作内容

一 信息沟通

二 思维沟通

三 情感沟通

四 服务沟通

第十五章 政府官员的新闻素养

 第一节 政府官员的受众特点

一 角色特殊性

二 天然关联性

三 个体差异性

四 鲜明职务性

 第二节 新闻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一 新闻素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二 新闻素养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

三 新闻素养是优化政府形象的必备条件

四 新闻素养是适应传媒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新闻素养的构成要素

一 知识要素

二 态度要素

三 形象要素

四 技巧要素

 第四节 新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 增强意识:让新闻融入工作

二 主动锻炼:抓住每一个机会

三 学习借鉴:吸取成功的经验

四 加强培训:让干部充满活力

五 激励引导:让提高成为自觉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