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华民族能人志士的智慧源泉与精神支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发图强,以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傲立于世界民族之顶峰。本书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主旨,秉承知识性、通俗性、实用性的编写方针,全面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帮助读者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乃至失传的文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传统文化精要普及读本(共3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殷旵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洋洋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华民族能人志士的智慧源泉与精神支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发图强,以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傲立于世界民族之顶峰。本书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主旨,秉承知识性、通俗性、实用性的编写方针,全面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帮助读者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乃至失传的文明。 内容推荐 本书第一册“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深入传统文化最精髓的部分,把易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释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中历经两千多年而依然充满生命力的智慧展示给读者;第二册则系统介绍中华传统诗、词、歌、赋、曲等经典文化让读者去欣赏、品味,并从中找到中华民族辉煌发展的文化基因,让读者在传统文化的大智慧中陶冶身心,启迪心智;下册对中华武术、杂技、琴、棋、书、画等娱乐文化,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与酒文化作以概述。 目录 第一册 第一章 六经 易经 概述 《易经》的形成 易的来历与含义 八卦的卦画、卦象、卦德 六十四卦 诗经 概述 《诗经》的产生 《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的艺术价值 书经 概述 《尚书》的主要内容 《尚书》的主要思想 《尚书》重点篇章简介 礼经 概述 仪礼 周礼 礼记 乐经 概述 音乐与古代文学体裁的关系 《乐记》 《乐书》 春秋 概述 《左传》 《公羊传》和《毂梁传》 第二章 儒家 总论 孔子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观及其对上古文献的整理编修 《论语》概说 《论语》的篇章特点和思想内容 《孔子家语》 孔子的世界影响和现代意义 曾子 《大学》 《曾子》 子思 《中庸》 《孝经》 孟子 孟子思想概说 孟子思想的影响和现代意义 荀子 《荀子》思想概说 董仲舒 《春秋繁露》 韩愈 《原道》 周敦颐 《太极图说》 程颢、程颐 《二程集》 朱熹 朱熹的思想 《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本义》 朱熹及其著作对后世的影响 王阳明 王阳明的思想 《传习录》 王阳明对后世的影响 王夫之 《思问录》 《周易外传》 儒家学派及其思想的影响和现代意义 第三章 道家 总论 《道德经》 老子其人其书 《道德经》哲学思想概说 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地位与影响 《庄子》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哲学思想概说 庄子及其著作的地位与影响 《列子》 《列子》一书的来历 《列子》的内容和主要思想 第四章 佛家 总论 佛家思想 佛家的流派 佛家的影响和意义 《心经》 解题——真理的智慧 经文导读 理论与实践——“空”的真谛 “蕴”和“苦” “我空”和“法空” 色与空的关系 空亦为空 彻悟于空 因缘的证悟 四谛与无执 无有恐怖 证悟的真实结果 人生的真言 《金刚经》 解题 故事缘起 《六祖坛经》与禅宗 六祖慧能其人其事 《坛经》的思想 慧能之后 玄奘与因明、唯识 玄奘的身世和经历 玄奘的思想 《 大藏经》 概说 历朝汉文大藏经略说 第五章 兵家 总论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司马法》 《尉缭子》 《黄石公三略》 《兵经百篇》 《百战奇略》 第六章 墨家 总论 《墨子》 《墨子》的内容与主要思想 后期墨家观点 墨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 法家 总论 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来源 “法治”思想的提出 “法治”思想的推行 “法治”思想实践的结果 管仲和《管子》 管仲生平 《管子》 《管子》——经国治世的百科全书 子产 李悝和《法经》 吴起 商鞅 《商君书》 慎到 《申子》 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 《韩非子》 韩非的得与失 李斯 法家的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 第八章 名家 总论 名家的起源与发展 名家学说的内容与特点 名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惠施 惠施的思想 公孙龙 公孙龙其人及《公孙龙子》 公孙龙的思想 第九章 纵横家 总论 纵横家的崛起与发展 纵横家的思想与精神 纵横家思想的评价及影响 鬼谷子 《鬼谷子》纵横思想 《鬼谷子》的评价及影响 苏秦 苏秦纵横思想概说 苏秦的影响及评价 张仪 张仪纵横思想 张仪的影响及评价 子贡 子贡纵横特点及思想 子贡纵横思想的影响 张良 张良纵横思想 张良纵横思想的影响 第十章 农家 总论 许行和汜胜之 许行 汜胜之和《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对农家的全面继承和发展 唐宋时期的农家和农书 唐代的农学家和农书 宋代的陈■和《农书》 元代的农学家和三大农书 《农桑辑要》 《农桑衣食撮要》 《农书》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农家思想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第十一章 杂家 总论 《吕氏春秋》 奇货可居 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的架构 《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 天地有始 法天地和因则无敌 认识论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吕氏春秋》与诸子学说 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子》 《淮南子》 《淮南子》的思想内容 《淮南子》的影响 附《尸子》 第十二章 小说家 概说 杂事类 《西京杂记》 《世说新语》 异闻类 《山海经》 《穆天子传》 《神异经》、《搜神记》、《续齐谐记》 琐语类 《博物志》 《述异记》 《酉阳杂俎》及其《续集》 结语 第十三章 阴阳家 概说 邹衍其人其书 邹衍思想 阴阳家其他代表人物 阴阳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册 第一章 诗 诗的家族 诗歌古今有别 古体诗 近体诗 以言论诗 诗歌创作要点 读懂四声 诗歌的平仄 诗的韵感 如何写作古体诗 格律诗 粘对规则与对仗 先秦诗歌 秦汉诗歌 魏晋诗歌 南北朝诗歌 隋唐诗歌 两宋诗歌 明代诗歌 清代诗歌 唐代三大诗家 一代诗才天骄 乱世诗人 白居不易 诗歌名家名篇 三曹风骨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谢灵运的山水诗 北方诗歌《木兰辞》 初唐四杰的代表作 以诗入画的王维、孟浩然 高、岑的边塞诗 苦吟诗人孟郊、贾岛 中唐诗鬼 晚唐小李杜 王安石的《明妃曲》 苏轼的《百步洪》|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陆游的《游山西村》 文天祥的《金陵驿》 郑板桥的咏竹诗 王士稹的《秋柳》 袁枚的《马嵬》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第二章 辞赋与骈文 楚辞与屈原 与《诗经》比肩的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 屈原的影响 赋的演变 汉赋华彩 《高唐赋》与《神女赋》 贾谊的《鹏鸟赋》 枚乘和《七发》 《子虚赋》与《上林赋》 张衡的《二京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赋 王粲的《登楼赋》 曹植的《洛神赋》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江淹与鲍照 唐宋文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 前、后《赤壁赋》 骈文 骈文流变 千古奇文——《滕王阁序》 第三章 词 词句字数 词的分类 词牌与词谱 词的韵律 词的平仄 唐五代词 宋词的繁荣 元明清的词 婉约之美 三变屯田郎——柳永 钱塘才子周邦彦 巾帼词人——李清照 词坛游士——姜夔 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东坡的革新 以诗入词 苏轼的真正传人——辛弃疾 名篇鉴赏 柳永的雨中情——《雨霖铃》 周邦彦的《柳阴直》 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名篇《赤壁怀古》 豪放婉约的结合一《水调歌头》 辛弃疾的《永遇乐》 岳飞与《满江红》 第四章 曲 多样化的元散曲 散曲的形式 元代的散曲创作 元代散曲六大家 关汉卿的泼辣与伤感 马致远的虚无 张可久的工丽 乔吉的俗雅 睢景臣的嘲讽 张养浩的矛盾 明代散曲 南北散曲风格的不同 嘉靖盛曲 可比元曲家的冯惟敏 梁辰鱼及晚明散曲 第五章 古典散文 先秦散文 秦汉散文 三国两晋散文 隋唐五代散文 宋元散文 明清散文 古文运动 文风之巨变 一代宗师数韩、柳 韩愈的散文 柳宗元的文章 古文衰落与骈文复兴 王安石的哲理散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名篇赏析 李斯的《谏逐客令》 王充的《论衡》 曹植的《与杨祖德书》 诸葛亮的《出师表》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李密的《陈情表》 鲁褒的《钱神论》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刘禹锡的《陋室铭》 刘基的《郁离子》 归有光的《沧浪亭记》 姚鼐的《登泰山记》 林嗣环的《口技》 第六章 史传文学 先秦历史散文 《国语》 《战国策》 《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人物刻画 《史记》的悲剧风格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班固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 集体创作的《隋书》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艰辛工作 《资治通鉴》的特点 成就及影响 第七章 传统小说 成熟的小说艺术 汉魏六朝小说 唐代传奇 宋元话本 明代小说 清代小说 近代小说 乱世中的宏伟史诗——《三国演义》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摇曳多姿的写作技巧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悲壮的英雄谱——《水浒传》 官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水浒传》的影响 幻化中的真实世界——《西游记》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千古奇书——《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影响 第八章 民间文学 人类的想象——神话 盘古神话 西王母神话 夸父神话 羿神话 嫦娥神话 女娲神话 伏羲神话 黄帝神话 不断演绎的历史——传说 大禹传说 愚公移山传说 鲁班传说 孟姜女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 白蛇传说 粱祝传说 清官传说 神医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 民间文学形式 民间故事 民间叙事诗 民间笑话 民间说唱 民间小戏 民间谚语 民间谜语 第九章 对联 概述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 装饰环境 启迪世人 传递感情 祈祝吉祥 陶冶情操 鞭挞邪恶 社会征联 对联的谋篇和创作 立意 取象 言志 抒情 章 法 对联的特点 形式对称 内容相关 文字精练 节奏鲜明 对联中的几种格式 工对 宽对 当句对 单句对 借对 正对 反对 流水对 对联的词类和词性 名词对 动词对 形容词对 数词、量词对 代词对 介词对 副词对 助词对 连词对 叹词对 对联的种类和应用 喜庆类 哀挽类 装饰类 行业类 文苑类 其他类 对联的音律和平仄 对联的修辞和技巧 嵌名 拆字 易字 易词 歧义 同旁 复字 重字 连珠 转类 绕口 拟声 顶针 同音 回文 分总 同出 组串 连环 落帘 卷帘 脱靴 集引 对联的格式和要求 款式、布局、称谓 第三册 第一章 书法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总论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宋代书法 元代书法艺术 明清时期 明代书法 清代书法 第二章 绘画 概述 先秦时期的绘画 汉代帛画 魏晋南北朝绘画 隋唐绘画 五代两宋的绘画 五代绘画 宋代画院 宋代人物画 宋代花鸟、禽兽画 宋代山水画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 辽、元画家及其作品 明清绘画 明前期绘画 宫廷绘画 明中期绘画 明代后期的绘画 清初的绘画 清中期绘画 清后期绘画 清末民初的绘画 壁画 墓室壁画 汉画像石 秦汉画像砖 北朝石窟壁画 石窟墓室绘画 元代壁画 绘画基础知识 第三章 雕塑 概述 雕塑萌芽 青铜器时期 陶俑时期 石窟艺术 唐代雕塑艺术 唐帝陵内的雕塑 宋代雕塑 元代雕塑 明代雕塑 清代雕塑 第四章 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文人音乐 宗教音乐 中国民歌特色 民歌发展流变 传统乐器 鼓吹乐 笙管乐 江南丝竹 琴 琵琶 占筝 二胡与板胡 笛子 传统舞蹈 原始舞蹈的产生和发展 周代雅乐舞 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 俗乐舞兴盛的两汉时代 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融合时期 唐代燕乐 宋代舞蹈发展及其戏剧因素 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明清时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变异 少数民族的舞蹈 第五章 棋类 围棋 围棋的源流 围棋入门 对弈之法 比赛规定 明朝皇帝与棋手 中国象棋 象棋起源 棋子的走法 五子棋 孔明棋 麻将 麻将与古博戏 麻将与马吊 麻将的打法 第六章 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始于离者,终于和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元代戏曲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传奇 清代戏曲 戏曲程式 京剧——国粹 京剧概述 京剧角色 京剧的前身 京剧成熟 北方剧种 评剧 豫剧 吕剧 秦腔 南方戏曲 川剧 黄梅戏 越剧 粤剧 闽剧 汉剧和楚剧 昆曲 第七章 民间风俗文化 民间文化 姓氏由来 家谱 丧葬习俗 民间艺术 剪纸 皮影戏 泥人张 变脸 刺绣 刺绣发源 刺绣的发展 明代刺绣 刺绣的鼎盛时期 彩灯 彩灯与佳节 唐代灯会 宋代灯会 元明清的灯会 第八章 武术与杂技 武术 武术基本套路 武术的特点及作用 少林武术历史 杂技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 杂技的由来 杂技艺术门类 杂技与体育游戏 舞中幡与舞狮子 杂技之乡——吴桥 民间娱乐 中国式摔跤 西藏的恰堪塔旭 蒙古的赛马 其他传统娱乐 风筝 木鸢的诞生 风筝的发展 第九章 传统节日 春节 年的意义 春的节日 春节习俗 春节食俗 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习俗 清明 清明节来源 清明节习俗 端午 端午的由来 赛龙舟 食粽子 七夕 中国情人节 牛郎与织女 七夕习俗 中秋 秋暮夕月 嫦娥奔月 赏月和吃月饼 中秋地方习俗 重阳 重阳习俗 各地风俗 腊八 腊八的起源与习俗 腊八粥各地食俗 祭灶节 祭灶节的由来 祭灶习俗 除夕 除夕的由来 各地除夕习俗 第十章 中医 中医历史 中医分科 针灸 中医按摩 食疗 食疗的三大基本原则 中医基本知识 热症 中医病案 病案的学习 中医名家 神农与伏羲 扁鹊 张仲景 华佗i 孙思邈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第十一章 古代科技 四大发明 火药 指南针 造纸 活字印刷术 天文与历法 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著作 天文星占著作 古代杰出天文科学家代表 郭守敬与天文观测 古代冶金技术 青铜冶炼 铁与钢 锌的冶炼 冶金燃料 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初期 发达的制造业 天下名巧——马钧 水利 古代的防洪灌溉 四大水利工程 李冰修都江堰 京杭大运河 水文观测 中国古代建筑 我国古代建筑特点 建筑类型 宫殿建筑 园林建筑 建筑祖师爷鲁班 中国古代的造船业 早期的筏子和独木船 木板船的诞生 秦汉造船的高峰 造船技术的缓慢发展 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 明朝的造船高峰 纺织技术 纺织原料多样化 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织品的染色 主要织品 古代纺织业革新家黄道婆 第十二章 茶文化 茶的分类 茶文化的内涵 品出文化 餐茶文化 茶食 茶膳 茶菜 八大名茶 安溪铁观音 杭州龙井 黄山毛峰 苏州碧螺春 庐山云雾 白毫银针 武夷岩茶 普洱茶 茶文化的传播 茶入朝鲜 茶入日本 茶入俄国 茶具的分类 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唐代茶具 宋元茶具 明代茶具 清代茶具 茶人茶事 茶圣与《茶经》 茶诗 茶谚 茶道 茶与禅 第十三章 中国酒文化 中国酒的历史 酒的类别 酒的别名 酒的来源 各代酒器 酒德与酒礼 杯中文化 酒的典故 酒与民俗 酒与音乐 京剧与酒 酒与武术 酒徒逸事 杜康醉刘伶 第十四章 中国饮食文化 八大菜系 鲁菜 粤菜 闽菜 J11菜 湘菜 苏菜 浙菜 徽菜 古今名宴 满汉席 孔府宴 全鸭席 文会宴 烧尾宴 蒙古亲藩宴 延臣宴 万寿宴 千叟宴 九白宴 节令宴 满汉全席 古今八珍 八大怪吃 闽西宁化老鼠干 一片柔肠与肝胆相照 石子馍 独头蒜炖干贝 腊桥——鸭尾 人造海蜇皮 素菜趣味 中华食源 黄帝的创举 饺子历史 面点源流 火锅的历史 名食与名人 美人与美味 杜甫与五柳鱼 东坡佳肴 汤与名人 东北饮食文化 华北饮食文化 西北饮食文化 华东饮食文化 中南饮食文化 西南饮食文化 试读章节 秦汉诗歌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秦末汉初,以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为代表的楚声短歌,最为盛行。汉武帝及以后时期,由于正式建立了乐府官署,民间歌谣得以广泛搜集并保存,再加上皇帝招揽文人、教习女乐,所以社会上的俗曲开始流行,这就是人们常提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其形式有四言、楚歌及杂言。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及谣辞,多数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其显著特点是,题材比较广泛,思想内容比较丰富。它们多采用叙事的形式,揭露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抨击社会黑暗,也夹杂一些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神仙长生等消极思想情绪。 相对于汉乐府民歌而言,汉代文人的诗歌很少,成就也不大。到了东汉,诗歌逐渐朝着五言诗方向发展,梁鸿的《五噫歌》是四言加上叹词,显示着四言诗努力摆脱古奥的困境。班固的《咏史》,表现东汉前期文士开始采用俗曲五言体作诗。其后,张衡的《同声歌》已具情采。蔡邕的《翠鸟》,郦炎的《见志诗》,赵壹的《疾邪诗》,孔融的《临终诗》等都是较好的五言抒情诗。 东汉末年还有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如《古诗十九首》,抒发了下层文士失志伤时、离愁别怨、讥世刺俗以及人生无常的不满情绪,表达了他们向往仕途、渴望完美、要求爱情忠贞和友谊诚挚的美好愿望。其中一部分古诗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日益成熟的新阶段。 魏晋诗歌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最重要的标志在于,从两汉时期的侧重写作辞赋、搜集民歌,转向了文人热心创作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东汉末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这一段时间是诗歌变化的关键时期,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 正始诗歌的主要代表诗人是阮籍和嵇康。当时正是司马氏父子擅权的年代,政治形势十分险恶。阮、嵇对司马氏都持批评态度,在诗歌创作中对黑暗现实都有所揭露,他们继承了建安诗歌重现实的传统。不过由于客观政治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采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这些人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浮浅者较多。在艺.术表现上,大多追求辞藻的华美,形成中国诗歌史上讲究形式美的风气,尤以陆机、潘岳为最。 西晋东晋之交的诗人,以刘琨、郭璞为代表。他们都生活于乱世,并直接处于社会矛盾的大旋涡中,因此诗篇的现实色彩颇为浓厚。 东晋时期,玄言诗占据了诗坛的统治地位,主要作家有孙绰、许恂,他们以诗歌阐述玄理,淡乎寡味,这一阶段诗歌创作进人了衰落时期。 好在东晋末年出现了伟大诗人陶渊明,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的诗,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陶渊明的五言诗在写景和抒情两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广。他现存诗歌120多首,不少是歌唱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的,《归田园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代表作。从陶渊明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南北朝诗歌 东晋之后,宋、齐、梁、陈四朝,均据南方之地,史称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据北方之地,史称北朝。南北朝在文学风格上,存在着不少差异。 南北朝时期,主要作家多在南方。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文学,特别是诗歌,远比北方繁荣。南朝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北朝乐府民歌现存的有60多首,以“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数量虽不及南朝多,但反映的生活十分广阔,风格也比吴声歌和西曲歌质朴。《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它们异曲同工,先后辉映。《木兰辞》是一首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压倒须眉的巾帼英雄,她勤劳、淳朴、勇敢、坚强,集中了我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质。 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近500首。吴声歌是长江下游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这一地区的民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等为代表;西曲歌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 南朝文人诗歌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刘宋时期,流行了100多年的玄言诗逐渐被山水诗所代替。代表作家是“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年和鲍照(元嘉是宋文帝刘义庆的年号),其中谢灵运是元嘉之雄,他开创了山水诗派。 第二阶段为南齐和梁初,此时的诗歌,以“永明体”为代表。这种新体诗是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格律,有“四声八病”之论,为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为梁中叶到陈末,在该时期产生了以萧纲(梁简文帝)、萧绎(梁元帝)为代表的描写宫廷贵族审美情趣的宫体诗,其中徐搞、徐陵和庾肩吾、庾信(前期)的宫体诗称为“徐庾体”。这些诗的格调都比较柔靡,历来评论者多数对此持否定态度。 北朝文人诗歌兴起很晚,创作远不如南朝繁荣,诗歌数量少,也没有什么特色。P17-19 序言 有句国人常说的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有个令国人费解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应该从哪里人手? 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精要普及读本》正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全面地了解五千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出版的,可对读者作一次有意义的导读。导读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在“博大精深”中找到一个“人处”;二是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一个“出处”;三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个“用处”。 (一) “人处”在哪里?“人处”在结构中,结构又在层面上。何以这样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重文化积层,每个积层又呈现出多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分布着异彩纷呈的知识点。所谓知识点,就是历史上的人物、典籍、事件,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品类等。如果只是知识点的简单串联而不划分层、面,则就没有一定的结构,就会使读者成为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孤帆。所以本书按照文化艺术类别、历史时期搭建成有系统的结构,当读者翻开目录时,就像找到了一份类似系统编程的“菜单”,只需照单点菜——所点之处便是人处。 (二) 进得来,还要出得去。孙悟空能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一逃、一跳之间,便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迹象,把握了这种迹象,才能既“逃”得出,也“跳”得出。那么,当你一头闯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神秘宫殿,孜孜以求、流连忘返的时候,千万要记住蚕给人的启示:桑叶吃完了,“为学日益”了,又要把它吐出来,直到把自己裹住,完成了“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阶段。此时,蚕成了茧中的蛹,不吃不喝也不动,似乎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其实它正在滋长翅膀而变成了蛾。蛾咬破茧,展开翅膀,自由飞翔,便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是蚕的“出处”。那么,本书设计的“出处”在哪里呢?在“精华”之中。 所谓精华。就是对每个知识点的精解和导读。获得这些知识点的精义内涵,就能快捷地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结构。知识积累多了,功底深了,正面的和负面的效应也会同时产生。正面的效应是厚重感和自信,自然上升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为道境界;负面的效应是故步自封,甚至走火人魔,钻了牛角尖。之所以会出现负面效应,原因就在于进得去,出不来,沉迷于知识的茫茫大海之中。而本书的结构既提供了进入的通道,也设计了出离的通道。也就是说,当你沉浸于某个人物、某篇经典、某类艺术时,眼前不仅仅只是导读文辞的精妙,同时还能看到历史的背景和时空的定位。你能将某个人物与同时代其他人物比较,将某个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分析……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像行走在大城市茫茫人海之中,熟悉地理环境的,随时都能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地形再复杂也不会迷失方向;反之则分不出东南西北。这也是我几十年自学的体验。十年前,为了研究《易经》,我开始研究“夏商周”三代以上的历史,同时对照《古希腊哲学史》,将中国历史放在人类文明史大平台上,形成一个新的坐标系,把《易经》放在这个坐标系上,便有了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这个高处,就是出处。 (三) 那么,什么是“用处”呢?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这个“用处”即在“常”处。何谓“常”?继《说文解字》之后的又一部大字典名为《玉篇》。《玉篇》解日:“经,常也。”经,指经线,同时也代表了纬线,用经线和纬线织成布。最初的布制成的是“常”(裳)。这种常实际只是一种短裙。这种短裙既无保暖的功能,也无装饰的作用,仅仅为了藏羞而已。《说文》:“羞,进献也。”罗振玉说:“羞,谓为持羊进献之象。”古代人视羊为吉祥之物,所以常用作供品、礼品。这种“进献”有一种人之常情的味道。以送礼为例,送礼者拎着礼品有一种不好意思的心态,收礼者同样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送少了不好意思,送多了也不好意思;收下不好意思,不收也不好意思。正是双方都有这种不好意思才最有意思,如果连这点意思都没有,才真是不好意思了——这就是我对“常”和“羞”的感悟和理解。而这种感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体验才能获得,所以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用处”,就在“常”处。 (四) 此时,或许有读者要问:能不能再举些例子讲讲这个“用处”?可以,《易》,是群经之首,说说学《易》之用吧! 学《易》之用,需从老子用《易》和孔子用《易》讲起,再讲讲明清时代的“四大名著”用《易》。 老子学《易》,拜殷商末期的商容为师,商容传授的是《归藏易》。《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坤卦的卦象是纯阴(纯柔),卦德是顺(柔而顺)。所以,一本《道德经》五千言,都是围绕一个“顺”字阐明用易的道理——顺其自然,以柔克刚,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 孔子学的是周文王的《周易》,《周易》以乾卦为首卦,乾卦的卦象是纯阳(纯刚),卦德是健(刚而健)。所以,孔子所作的《易传》首先主张:“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范蠡、张良、刘伯温效仿老子的用《易》之道——顺其自然,功成身退;诸葛亮由于刘备托孤,不得不效仿孔子的用《易》之道——终日乾乾,鞠躬尽瘁。故古人日:“半部《论语》治天下。”另一半则要用《道德经》。这样才能刚柔相济,恩威并重,“保合太和”,“万国咸宁”。 (五) “四大名著”与《易经》有直接联系吗?翻开《西游记》、《水浒传》第一页第一段,开卷点题借用的是易理,推出的人物是邵康节。邵氏何许人也?乃宋代著名的易学大师,后人将他的占卜之法编成了一本书,名为《梅花易数》,几乎成为当代人占卜的教科书。不过,《西游记》、《水浒传》所借用的并不是《梅花易数》,而是邵康节的《皇极经世》和《渔樵问对》这两本书中的易理。这里不多赘述,读者可以自己去品读。 《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见面时,贾宝玉与贾母有四句对话: 贾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姊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她?” 贾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看着面善,心里像倒是旧相认识,恍若远别重逢的一般。” 贾母笑道:“好,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贾宝玉第一句话是凭感觉说的,说出了初次见到林黛玉时的真实感受;贾母第一句话是凭经验说的,一个是孙子,一个是外孙女,他们有没有见过面,贾母当然最有发言权。 接下来的对话,如果双方各自坚持己见,宝玉就会陷入一种痴迷,当初的感觉就会转化为幻觉,好在宝玉并没有执著于自己的感觉,一个“虽然”——念头转过来了,只是对自己的感觉作了些补充;而贾母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没有再次责备宝玉“胡说”,而是以长辈的身份把他引导到“更相和睦”上。 这两个人物、四句对话,正好吻合了《易经》“乾卦”中两句话:一句是“潜龙勿用”,吻合了宝玉没有执著于自己的感觉。因为感觉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只有当感觉上升到理性阶段时,才能认清事物的本法(真相)。宝玉的第二句话不仅仅是感性了,而是很有理性了。如果把感性阶段比作“潜龙”阶段,那么“勿用”就是不痴迷于感觉,不把感觉到的东西当做真实。再者贾母第一句话责怪宝玉“胡说”,虽然是笑着说的,但责怪之意溢于言表,“可又”,说明贾母仅凭经验、凭印象。第二句话连说两个“好”字,就有一种“悔”的意思了。四句话都是笑着说的,说明这两个人是在一种敬与爱的和谐气氛中对话的,尽管意见一开始有分歧,但没有各执己见、偏于一端,而是趋向中行,达到了中和。 如果把这两个人物转换成今天的上下级、业务对象、同事、夫妻等关系,如果双方并没有像宝玉和贾母之间那种“敬”与“爱”的感情基础,那么后面的对话可能会发生争执,甚至闹得很不愉快。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往往是在这种不经意的对话中萌生的。所以说,学习传统文化的“用处”就在“常”处。 “四大名著”中与《易经》吻合的例子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今年,我曾经在北大和有关企业作过专题演讲,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说明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孔子说:“道不远人”,所以,“经,常也”。经典都在日常之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梁漱溟先生说过,孔子的学问就是他的生活,孔子的生活就是他的学问。也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这里,承接开头那句话再续一句: 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中华传统文化早日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谨以此书为媒,紧紧地握住国人的手——互相勉励,共同努力吧! 殷旵 2007年6月于北京龙腾苑 书评(媒体评论) 传统教育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我们现在的教育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没有真正顾及国家和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人计。但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的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 ——国学大师南怀瑾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样东西,在我们的时代给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变化,一个在文学上,另一个在战争上,第三个是在贸易、商业和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革。这种变革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没有一个宗教教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的事业产生更持久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哲学家培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