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视觉日记(珍藏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小慧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人只有一生,王小慧却像创世纪那样创造出了“九生”的艺术视域,堪称不可替代的非凡,因此世界给了她戴上了与“九生”相配的桂冠。她用摄影“写”日记,无私袒露了她的心灵。可以说,这是真正堪称心路历程的一本书,是发自心底的那种爱,那种美丽,那种忧郁,那种伤痛,那种通达,那种不甘倒下的勇敢和坚强,那种超然,那种执著,那种不懈的苦苦的追求,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选择,那种对自我的放逐和挑战,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无论对谁,那都是对心灵的一次美好而清澈的荡涤。这就是王小慧。

内容推荐

被香港凤凰周刊评为“影响世界未来五十们华人”的著名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自传性纪实文学《我的视觉日记》于2001年出版,因她小说般的传奇经历和优美的文笔配上她的摄影作品,使本书自面世起即好评如潮,受到几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长时间在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并先后获“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奖”和“全国女性文学奖”。本书因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又成为青年励志的范本,王小慧的成功以及她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更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她也因此为大家所熟悉和喜欢。

本书六年来已再版二十次,是近年来很难得看到的生命力这么强的传记文学作品。为了钟爱王小慧的读者,我们特制了精装的“珍藏版”,增加了彩图并更新了部分内容。

目录

引子

我们可以飞了

路伸向何方

燃尽的蓝蜡烛

走过我自己

我的二十四小时

远处的光

重返布拉格

莎乐美舞

破碎的月亮

万里魂牵

我的孩子梦

推迟七年的书

关于死亡的联想

从眼睛到眼睛

理想主义傻瓜

抓住感觉

再生繁花

附录 艺术活动年表

试读章节

没有鲜花,没有婚纱,没有戒指,没有仪式,没有宾客和喜宴,也没有朋友的祝愿,因为并没有人知道,也不能让人知道。只有一张印刷粗糙而俗气的结婚证书,大红的底色上印着金色的双喜,里面有我和俞霖的照片。那是两张年轻而稚气的脸,看上去像兄妹,笑得甜美。这是我对一生中唯一“大喜日子”的所有记忆,其他便是那似乎永远整理不完的行装,因为要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那是1986年的9月29日,去德国留学的前夜。

在八十年代初,出国的机会比现在要少许多,尤其是取得公费奖学金,更是难上加难。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建筑学系的两个班级,各抽出一名学生去进修德语,准备一年后选拔出一名学生派往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当时我和另外一个班的名叫俞霖的学生被选出,这样我和他便偶然地碰到一起。

俞霖是被当时的系主任称为“不可多遇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后来学院的院长也说过“像他这样的人才,七、八年才会出一个”。他的设计作业和画作总是挂在系走廊的陈列橱窗里当作范例供人参观,自然他的名字在同学中也颇有几分名气。我印象中的他个子瘦瘦高高的,有一张孩子气的脸,总是笑眯眯的,举手投足之间不时透出一股灵气,好像话并不多。

遇到学习中有难题的时候,许多同学愿意去找他,据说他和善谦虚、乐于助人。有些设计图经他一改分数就会高出许多。我没有去找过他,但每次去他的教室时,总会看到有同学站在他桌旁请他帮忙,我感到他一点也不像有些高材生那样自私和保守。

当我得知被选派专职学德语时,一高兴把全部课本都送给了同学,一心只想学好德语去留学。而他仍然坐在他教室里的老位子上继续做“老班级”的功课。这让我有些惭愧而且后悔,因为我太轻率而没考虑到万一有什么意外不能去进修的话,我会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

直到开始去学习德语时,我们才正式认识。学习了几个月后,不知怎么,那个留学名额分给了外语系的学生。

由于我们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恢复高考的“七七级”学生,和后面的“七八级”相差只有半年,而德语学习整整耽误了一年时间,我们很想抓紧补习以便跟上“七八级”课程以及研究生考试,因此像散兵游勇一样,同时在两个年级听课、补习,进进出出几乎形影不离。

那时比较熟悉的老班级同学喜欢和我们开些善意的玩笑,说我们是一对“金童玉女”,我们自己却傻傻乎乎的,为完成一个个考试而疲于奔命。那年没有去成维也纳,反而成全了我和俞霖的缘分。我们在一起学习那么愉快,那么开心。因为太忙,没有很多时间和闲情逸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更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为了补上这半年缺少的课程,我不得不忍痛放弃许多业余爱好,像看电影、读小说、缝衣服,以及刚刚开始允许跳的交谊舞。只有假期的旅行和学生摄影协会的活动,我不愿放弃,因为太喜欢摄影了,几乎到了着迷的地步。那时会在假期拍许多照片,然后整夜在暗房里冲印、放大照片,没有专业书籍和指导教师,浪费了许多胶卷、相纸。假如没有这些浪费,也许不会有今天。

在那几年中,我们有过三次机会去德国留学,其中有两次是俞霖到德国后博士第一导师贝歇尔(Max Baecher)和第二导师史密特(Peter Schmidt Thomsons)邀请的,当时他们在同济大学做客座教授,作几个月的短期讲学,我俩不光听课,也担任翻译及陪同,所以与他们交了朋友。贝歇尔教授当时问过我名字中文的意思,此后,他们夫妇亲昵地把我称做“小精灵”。他来讲学时曾把德国一项他主持过的建筑设计竞赛拿来当练习题让我们做,学生们挖空心思想在这块空地上造一个漂亮的公共建筑,设想五花八门。我当时什么建筑也没考虑,而是将它搞成一个有绿化、水及雕塑的公园,他为这个想法叫好,因为没人想到。他说可惜投标早已过去。他还是给了我很高的分数,而且还把这设计方案拿到德国专业杂志上发表,并把我的设计图带回德国,多年来一直挂在他的教研室里。

他们的好意邀请被我们婉言谢绝,因为我们不想太麻烦朋友,还想靠自己的努力考公费奖学金。

还有一次是我的好友格尔达(Gerda Cordes)女士邀请的,她是我当时在上海的好友,她在华东师范大学里教了两年德语,很想学习普通话,我也很高兴有机会练习德语。在那几年中,我们常常周末见面,一起看展览或看电影,然后去和平饭店的咖啡厅坐坐,那时的上海咖啡馆寥寥无几,大部分宾馆则要有外国人一起时才可随便进出。她也知道我和俞霖一直在等出国机会,有一天,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她与作为建筑师的父亲商量,准备邀请我们俩去德国读书,由她来做经济保证。我们虽然很高兴她能这样主动与诚恳,而且也盼望快一点出国,但仍想等待公费奖学金,而且相信,以我们俩的成绩只要有留德名额是非我们莫属的。只是那时这种机会太少太少,特别是去德语国家。

我和格尔达的友谊至今已有二十年,她常常把这件事讲给其他朋友听。她说在中国教过那么多学生,很多都曾经请求过她帮助出国,她没有能力帮助那么多人,但主动提出帮助我们,虽然我们的拒绝使她深感意外,但也使她感到我们之间的友谊非常纯洁,没有利益等因素掺杂其中。

终于在1986年等到了公费出国的机会,这与1980年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奖学金机会相差了整整六年。俞霖已是我们当时系主任、中国建筑界元老冯纪忠教授的助手,我则刚刚读完研究生毕业留校。这两个奖学金来之不易。我们天天盼望能早日成行,生怕夜长梦多。

我们有意将婚期拖到不能再拖,直到一切稳妥,不仅通过了各种审查考试,护照拿到手,签证也已取得,机票是9月30日下午的。29日下午匆匆去结婚登记处领了证书,没能来得及与家人吃顿晚宴庆祝一下便又继续去整理行装。那么多想要带的东西全要精减到二十公斤的箱子里,多少心爱的东西不能带走(我后来拍摄出将这层含义引伸开去的摄影作品,被收入西方摄影史书)。那一夜我们虽然很累心情却非常愉快,等待了六年的机会终于到来。当时并不知道这一走会改变我整个一生,但无疑这是我有生以来最重要的也是最远的一次旅行。P3-7

序言

亲爱的“小精灵”:

当我1981年在同济大学做客座教授时,怎么可能想到现在会为你的新书写序言?我只能写封信给我的小慧,如果要给一本关于你生活的书写序的话,它本身就会是一本书了。

那年,我走进课堂时,眼前的座位上是一片蓝色,几百张好像是相同的脸孔在注视着我。对中国人来说我们这些欧洲大鼻子一开始看上去也都一样,甚至都穿牛仔裤,除了上衣是不同的。但我很快发现有三张脸孔与众不同,因为他们在笑。那时的上海还很少能见到这样的笑脸。一个穿着红白细条衬衫的女孩子,一张纯真的圆脸,两个男孩坐在她的左右;那就是你和俞霖、陈宇波。

我习惯于讲课后学生向我提问,并且共同探讨一些问题,但不同的习惯阻碍了我这个陌生的外籍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只能通过我的夫人尼娜和你们悄悄地传递纸条来交换信息。否则,我们后来不可能在锦江饭店见面,我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你,不知道你、俞霖和宇波的想法和愿望。我们也有许多想要知道的事情,我们自己跑遍了全城并且发现了上海弄堂这种有魅力的住宅形式,它由老式中国院落演变成一种中西结合的近代城市建筑形式,怎么会没人对这种建筑形式感兴趣?

那是“文革”后不久,对“四人帮”的诉讼尚未结束,但人们可以觉察到在地底下有什么在涌动,想从地下冲向光明。那时,我们就曾打算在德国共同搞一本关于上海里弄住宅的书。

五年之后,站在我达姆施塔特大学教研室里的是相亲相爱的一对:你和俞霖。你们终于来了。

几年后,你已经在慕尼黑建筑学院教书,俞霖在写他的博士论文。当你来参加尼娜的生日晚宴时随意地告诉我们,你内心已经与你的建筑师生涯告别了。我们大家都如坠云雾。那是1991年2月5日。谁知这竟是我们与俞霖的最后一面。

在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承受苦难的能力,我们对此充满崇敬和惊叹。年长的一代人能承受人格的侮辱、精神的压抑以及失去一切的困境,他们唯一没有失去的是他们的尊严。现在的年轻人也有承受对他们命运打击的能力,这点被你证明了。你的孩提时代不是生活在铺满玫瑰的摇篮里,你早已尝过苦难的滋味,但你现在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自己去塑造它。我们的“小精灵”成了一个“大勇士”,但你仍然是你。

德国有句成语:“困境造就美德。”它里面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含义,包括物质生活的日益舒适常常与精神文化的消退联系在一起。但怎样才能对几十年来生活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压抑中的人们说明这个道理?难道必须到人们十分富裕后才能明白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物质的东西?难道必须先把一些东西摧毁了才能找到自我?

那时,谁能想到你会这么迅速地成名?赞美你的作品其实并不是我的任务,你的作品已经在为自己说话了。不过,你的电影《破碎的月亮》对我来说是理解你作品的关键。你看过表现主义电影大师的作品吗?你知道Jean Cocteau的表现主义电影或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了不起的作品吗?我在你的电影里也看到了同样的魅力。

从那时开始,对你来说便只有工作了。这是不是一种逃避?我想不是。我更相信你在工作中找到了你的快乐。传教士Salomon变得明智后写道:“没有比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愉快更美好了,因为这是他的幸福。”老子是不是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大思想家都是心心相通的。

你是个以世界为家、到处漫游的长途跋涉者,你常常问自己你的家乡在哪里,你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属于哪里?十九世纪德国最重要的诗人海因里希.海涅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巴黎,他也常常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家乡”,一个理想中的家乡。当我欣赏你的摄影作品或是阅读你的文字时,我知道你在到处寻找你的家乡,但你在哪儿也不会找到,除非在你自己那里。你就是自己的家乡,你只需要丰富她。

现在,你非常著名了,很多人会把你当作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文化使者来看。有些人搞的所谓文化交流好像是把不同的酒调在一起,但每一种酒都把另一种酒变糟。我们真的想把本来已经很小的世界变得更小吗?我们真的想要那种到处都味道相同的“多元文化混合稀粥”吗?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架起桥梁是对的,为了和平目的相互沟通理解也是很好的,但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我们不应忘记对别人的创造表示赞赏,小慧,但也不能马上不加评判地陶醉其中,或表面化地模仿。文化要有独创性,而独创性不可能没有风险。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家,这个国家太久只靠传统来滋养,而且为皇权统治服务的儒家思想体系还有很牢固的根基。我肯定中国会产生一种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不是由西方文化来滋养,也不仅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我很羡慕你能够参与创建这种新文化。德国已经在开始与自己的文化告别,可惜人们只有在失去它时才发现这一点。这是一种割断自己历史的衰退了的文化,除了消费以外毫无目标。在电视广告的间歇中,字幕上总是一句话:“我还想要更多!”他们把秩序和自由对立起来,并没有认识到它们之间本是统一体。自由中有秩序,秩序中也有其自由。你可以选择你想走的那条道路,它们相互并不排斥。我在你的摄影作品中发现了这两条原则的统一:对主题选择的自由和拍摄时的严谨与准确性。

没有人比你更加着魔似地去拍照,成百卷拍好的胶卷放在你的柜子里,但你从没有去看过它们,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这使我回忆起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时,去造访当时著名的哲学家Ernst Bloch,在他的房子里所有的墙壁直至天花板都摆满书,我不禁肃然起敬:“这些书您都念过吗?”“多么愚蠢的一个问题!”他以教训的口吻回答,“当然没有!”就像他占有几百万页思想杰作一样,你占有一个无数照片的世界。对你来说重要的是抓住有意义的瞬间。不过,小慧,你总会找到时间在你的照片世界里散一回步的。

谁会料到你从一个有才华的建筑师变成一个著名的摄影家?我没有想到,但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你当然是一个建筑师!几乎没有一个学科像建筑学这样把那么多不同的、看去毫不关联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通过绘画我们学会观察;通过艺术史和建筑史我们学会辨别;通过高等数学和力学我们学会抽象思维;通过结构工程我们学会支配材料;通过设计我们学会综合和整体化能力。不过,学业只是学业,并非职业。你搞摄影、编导电影、组织展览、写作书籍、到处讲学……还有许多许多,这一切也都是在“建筑”。关键不在你学了什么,而在你建树了什么。

我的小精灵,我还有好多想写,但再写下去就得写一本书了,可这是你的书啊!你不要逃避你自己,你应该赏赐自己一些时间来生活,给予自己一些时间来赢得灵感,为了你的下一本新书,我已经为那本书感到高兴了。

你的老师马克斯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视觉日记》我读了三遍,看一遍流一次眼泪。看过之后,我想我和无数的读者一样,深深爱上了这本书的作者王小慧。

——陈鲁豫

她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艺术既不是很中国,也不是很西方,而只属于她自己。

——杨澜

那是真正堪称心路历程的一本书,是发自心底的那种爱,那种美丽,那种忧郁,那种伤痛,那种通达,那种不甘倒下的勇敢和坚强,那种超然,那种执著,那种不懈的苦苦的追求,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选择,那种对自我的放逐和挑战,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无论对谁,那都是对心灵的一次美好而清澈的荡涤。这就是小慧。

——赵玫

往事让王小慧体会到了生活的力量,使她在艺术的遒路上马不停蹄,用她的相机和笔记录下自己的一切,这也使她重新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敬一丹

每个人只有一生,王小慧却像创世纪那样创造出了“九生”的艺术视域,堪称不可替代的非凡,因此世界给了她戴上了与“九生”相配的桂冠。

——祖慰

王小慧的摄影创作几乎涉及到摄影史的全部问题。

——岛子

你真的会相信,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从摄影到电影,从装置到影像,从建筑到文学,王小慧游走在这些不同艺术中间,自然而轻松地跨过一个个门槛。人们习惯于把这类人称为天才。

——张英

用笔写日记的人已不多,用摄影“写”日记也许更适合现代人生。作为一种“日记”的形式,面对面的直接冲突,获得的岂止是人们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摄影家自己心灵的无私袒露。

——林路

这些对美好瞬息的珍爱,不期而遇的欢愉,还有淡淡的惋惜,构成一种低调的人生诗,一种又苦又美的心境,一种抓住感动了她的事物便牢牢不放而刻骨铭心的气质。这是好的作品,其实也是她自己。艺术的发现都是发现自我,艺术是把自己个性的灵光投射在世间万物上,然后再一点点收回到自己的作品里。

——冯骥才

难以置信,一个人怎么能够做那么多,如果说这是六个人的话,这六个人可能各用几十年都做不成这么多事情。她到哪里都更像是明星,而不是艺术家,我想没有其他艺术家能像她一样受到明星的礼遇,也不知道哪个外国人比她更有名,这可能使我们当地的艺术家嫉妒,而我无法解释她为何像明星一般受人欢迎。

——慕尼黑市长 Christian Ude

王小慧的生活经历,在她的作品中重新得到体现,这位敏感的女摄影家的经历,如同已生活过一百年。其作品表现的是生命的灵魂与气魄,形式被重新创造,生命再一次诞生,感性使你身临其境。

——柏林亚太周艺术节主席 Jochen Hahn

王慧本身蕴藉的惊人故事,像电影剧本中虚拟的人生,转折与高潮不断。她的艺术,早就和她的传奇一生无法切割,而她的艺术更加深了她的传奇色彩。很少见到一位艺术家,像王小慧一样拥有这么强力的磁场,导引她作品中呈现的所有元素皆指向她。  ——旅美艺评家Victoria Lu

在她面前你会觉得很惭愧,觉得自己至多是个中等水平的人,而且无可救药地懒惰。王小慧把她的七个生命在一个生命中渡过。

——南德日报记者Kai Strittmatter

王小慧是一个深深根植于东方文化的世界漫游者。她传奇般激动人心的经历对她的创作有着决定性影响。她的摄影是对女人命运沉思的叙述,这种沉思是在她东方式的思维感觉方式及西方式的文化的张力之中进行的。

——科隆路德维希美术馆主任 Reinbold Misselbeck

摄影家王小慧可谓新一代人中之精英。她的作品是将人们吸引到一起的大师之作,在其中我们可以认识别人并认识自己。

——德国作家 Tilman Spengler

身为女人,却也喜欢过很多其他的女人,看得多了,一般的女子也就觉得平常而普通了些。因为自己觉得还算是有些不同经历的人,可是自遇见王小慧之后,才觉得自己那点原来也算不上什么经历,才发现和她生在同一个时代里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在满眼平常与普通的故事中,骤然就多了这样的一种命运的色彩与传奇。

——旅德作家 Chen Ping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