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下许多禅宗、佛法、心灵治疗等生活书的最大区别是,本书感性流畅的文字背后是严谨理性的思考。如果你欲寻生活之要义而不得,那么本书为你提供了一种解答,在阅读中寻找到人自身。
作者对众多思想家和科学家如笛卡尔、达尔文、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解读游刃有余,深入剖析了他们的精神内核与寻找生命意义的关系,阅读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关怀与美好,闪烁着人性化的光泽。
本书设计简约时尚,是高校学生和普通读者比较理想的口袋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活有意义吗/行思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英)约翰·科廷汉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时下许多禅宗、佛法、心灵治疗等生活书的最大区别是,本书感性流畅的文字背后是严谨理性的思考。如果你欲寻生活之要义而不得,那么本书为你提供了一种解答,在阅读中寻找到人自身。 作者对众多思想家和科学家如笛卡尔、达尔文、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解读游刃有余,深入剖析了他们的精神内核与寻找生命意义的关系,阅读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关怀与美好,闪烁着人性化的光泽。 本书设计简约时尚,是高校学生和普通读者比较理想的口袋读本。 内容推荐 说白了,人生之旅,不过是一次由空而来向空而去的旅程。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渴望,自己的生命是明确的旅程而不是无目的的漂流。本书一环扣一环,终于在“虚空”的人生中攥住了“实在”的意义,为亘古而宏大的人类问题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者不光告诉你生命意义之所在,还一步步地引导你如何找到它。当你随着阅读一步步探测到自己的脆弱时,你会终于明白到底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在阅读中抵达关怀与美好,在关怀与美好中获得成功。 目录 第一章 伟大的问题 无法摆脱的问题 科学和意义 有个理论总比没有强 这是一个宗教问题? 上帝名义下的意义 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多样性、意义和评价 意义到底是什么意思? 意义和德行 人性和坦率 第二章 通向意义的障碍 虚空 现代性的挑战 达尔文的阴影 科学、宗教和意义 进化和“盲目”动力 进化机制的“肮脏” 物质和多余的苦难 宇宙的特性 第三章 意义、脆弱和希望 道德和成就 徒劳和脆弱 宗教和开悟 脆弱和局限 心灵和内心转变 教义和现实 从现实到信仰 结语:意义的宣言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宗教问题? 很显然,宗教是人类找到的可以赋予生命某种意义和目标的途径。但这是否是唯一的途径?爱因斯坦曾直言不讳地讲道:“要想探讨生命意义,就意味着皈依宗教。”20世纪另外一个巨匠,弗洛伊德同样认为:“生命的话题与宗教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当然并不是说这种想法是自动生成的网络,最终形成这样的宗教立场可以说是受到某种东西的蛊惑。弗洛伊德本人把宗教所提供的解释看作是人类精神世界里引向不健康和无序的皮条客。 在问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他就感到不舒服……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只是承认体内储存了没能得到满足的、需要释放的力比多,这是一种导致伤心和失落的酶。 根据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的观点,信仰上帝乃是源于婴儿期的反映:儿童期的受恐吓“无助的感觉”所引发的“得到保护的需求”——通过爱得到保护——父亲提供的;并且这种无助的意识萦绕余生,这使得依赖父亲的存在显得尤为必要,但此时需要更威严的父亲。 弗洛伊德式的诊断影响深远,它传达了这样一个概念:很多同时期的无神论者也谈道,上帝只是一种回应人类没有安全感的接收器。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寻求宗教寄托的两个动因。第一,尽管婴儿期令人怜悯的无助感是我们的脆弱人生的一个阶段的表象——脆弱,用弗洛伊德的分析来说,显然不是仅限于婴儿期。我们的无助,以及我们亲人的无助,死亡、病痛、意外是人类境遇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事实也如此,恰当地意识到这一点是每一个正常有理性的人所应做的(甚至认为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是息有神经病的症状)。第二,把上帝视作接收器最终并不是激化有神论和无神论者的争论,因为无法解决指向外部空间的愿望没有客观的对应物。脆弱的、无助的人类想要寻求上帝的保护,这当然看似合理。但宗教笃信者同样认为,既然我们真正的命运掌握在创造人类的上帝手中,我们当然会感到无助和不安;直到找到上帝。事实上,正是后者成为很多古代作家反复谈到的有神论精神世界的主题——灵魂生来就可感知无限仁慈的上帝,最终也只能在上帝那里找到安宁和满足。因此,上帝作为接收器的争论最终打和,人类强烈需要上帝的爱的呵护,然逻辑上来说没有谈到这种呵护是否真实存在。 但是,论述至此,此时我们假想没有所谓的神灵——没有客观对应物能够让我们对生命意义进行脚踏实地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生命会是空洞和毫无意义吗?如果上帝死了,如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的著名台词所言:万事可行。同样,如果没有上帝,难道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上帝名义下的意义 抑郁,如学者所说,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人可能因为失去工作或亲人这些外在的因素而感到失落;也可能因为内在的不适,或自发的,不存在外在因素而莫名烦躁。作一个类比,生命的意义或许也可划分外在和内在,人们也可以根据主张提供终极价值观和意义的“那个”造物主的意愿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但是,或许人们会找到“内在”的意义,由内心建构起具有自我抉择和遵守承诺的作用的意义。尼采曾因“上帝之死”学说声名鹊起,他十分清楚在后有神论的社会里,人类一定会从内心挖掘意义——而且事实上这是所有价值观的唯一源泉:最终,人类发现无法在事物上寻找答案,只能是借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发现——我们称之为科学,和相关的发现——艺术、宗教、爱情、傲慢。 意义源自内心的概念——人类是造物主和他自身意义制造者的观点——对于现代和后现代文化影响深远。尼采观点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表于《快乐科学》(The Joyful Science,1882)杂志上的“上帝之死”观点。一个疯子光天化日之下高举灯笼跑进市场,喊道他要寻找上帝。围在他周围的无神论者嘲笑道:“他迷路了吧?”或是蔑视他说:“要不他正要出远门,或要移民?”最终,这个疯子宣称:“我们杀死了他,你和我。”之后,他绕着镇上的教堂唱起“安魂曲”——戏仿大众传唱的歌词,并非是颂扬上帝让死去的人安息,而改换成上帝——上帝自己安息了。 一个世纪之后,尼采首创的惊世的论断稍显黯淡。现今在欧洲西部的古老城镇中,不到百分之十入去参加教会的活动,置身其中,人们不觉会想起那个疯子的挑衅:“这些教堂除了用作上帝的墓穴之外,还有何存在的意义?”教堂使得各种宗教仪式显得如此重要——一生中每个人要经历的出世、结婚、下葬的仪式;播种和收获季节更迭的庆祝会;社区内每个礼拜日的聚会;每年冬天耶稣诞生和春天耶稣复活的庄重的纪念日——这些文化代码支撑所有的复杂且微妙的宗教结构,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如果说不上上帝完全消亡,也似乎形同虚设,或很快就会化为尘埃,随风逝去。 在这些地方应验了尼采预言的第二个阶段。正如佛陀死后,“他的巨型可怕的影子在洞中始终萦绕”。因此,上帝死后几千年,“可能也有类似这样的洞穴看到上帝的影子——这仍需要我们征服其阴霾”。摆脱上帝如同放弃相信燃素存在于可燃物中的信念,并非简单的过程,同样,宗教信仰也不是我们头脑地图中一个独立的角落——因为擦去它,整个地图就会缺失。正相反,宗教位于信仰、观念和感觉之网的中心,它微妙地联系着各个部分。拆解它,并化解由于拆解导致的后果,必定引发激烈的动乱。这样的动乱并不只是发生在认知的领域,与调整和修改科学假设不同,而是用原始的方法,动乱意味着超理性(pre-rational)层面上的转变,涉及人们理解现实社会的道德、审美和心理的定位基础。相当多的人也许已经正式放弃了信仰上帝的世界观,但相对来说,却很少有人真正有“归宿感”。很多人反而有种模糊的不适感,表现在面对俗世,他们因无道德目标而感到不安;另一些人表现为时断时续被某种信仰的时髦替代物所吸引;还有一些人则表现为因对某种信仰怀抱希望和虔诚而产生忧郁的怀旧情节。 由此产生尼采所述的第三阶段。尼采的预见并非具有毁灭一切的力量,他也不会发誓要用强劲的科学扫把扫除一切宗教乱石(如同当代俗世辩论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宣称的敏感又智慧的无神论)。相反,疯子的呐喊浸透着的热情的向往,充满哀伤的控诉丧失“世间还未拥有的最神圣和强大的力量”,以及决心构建代替死去的上帝的一个英雄般的使命。“难道完成这项使命对我们来说不够伟大吗?难道我们不能成为诸神以便显得这样做是值得的?”不论付出任何代价,我们必须揭示生命的意义,因为失去这一鲜明的目标,生命就会流于乏味和陈腐。为了找出生命的意义,尼采提出了来世轮回的存在主义神话: 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会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然而,每一样痛苦、欢乐、念头、叹息,以及生活中许多大大小小无法言传的事情皆会再度重现,而所有的结局也都一样——同样的月夜、枯树和蜘蛛,同样的这个时刻以及我。那存在的永恒之沙漏将不断地反复转动,而你在沙漏的眼中只不过是一粒灰尘罢了! 这并不是说,正视永恒轮回的生命就可以赋予生命客观和外在的意义。究竟是何种无限的时间或是无尽的重复使得我给予月光中的蜘蛛不同的意义?在尼采的世界里,人类实际上孤独,除独自努力外,完全没有他法可寻,也没有他认为的用来给予脆弱的人宗教式的安抚。我们周围充斥着无尽黑暗,唯一能够提供光明的,是我们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是我们强有力的说出“是”的决心,即使面对每一个瞬间存在、永恒反复的生命,我们仍能用意义照亮一切黑暗。“你是否就想这样一成不变地因循苟且下去?”这个问题会“如同重担压在你行动的肩头!”你只能通过坚定的誓言克服,以至于“你宁愿放弃一切去狂热地追求终极信念和誓言”。 在尼采的眼中,意义完全从人的内心产生。上帝死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记录在叶芝的著名诗行中: 夜空中的火焰 总会把人类流脂的心灵滋养。 P18-27 后记 “人是什么?”这个永恒的斯芬克思之谜一直困扰着人类。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终极意义问题,其实是对人自身的哲学思考,也就是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追索,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反思。有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索是无限延伸的,从未停歇。当我们饶有兴致去了解关于人的种种思考时,在前人的孜孜不倦的哲学追索轨迹中,会发现我们自身的价值。可以这样说,人在哲学思考中存在,或通俗些,人活在精神生活中,这才是人的最高存在,而如果人的哲学思考对象正是人自身的话,那么这一最高境界存在形式与其思考内容就合而为一。 本书是一本精简而见地深刻的对人自身的哲学思考的通论——既适合大众读者,也能使资深的哲学家感到惊心动魄,受到挑战。即便持无神论和不可知论的读者,看了也可以激荡头脑。本书作者约翰·科廷汉(John Cottingham)是一位出色的英国哲学教授,秉承西方哲学里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他从哲学、宗教、科学、伦理等领域的哲人先知的才思中旁征博引,扼要地总结和评述前人智者的观点,并深入浅出地对这个宏大的问题进行现世意义的分析,使读者很快进入思考状态,跟随他畅游理性和神性世界,寻找自我人生之意义,它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隽永的。 译者谨识 2007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清晰易懂而又极富创见,饱含深省与思辨,科廷汉为时代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答案。 ——《国际哲学期刊》(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我强烈向哲学家、神学家以及有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这是一本阅读、思考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结晶,篇幅如此之短,内容竟如此丰富。不管我未来会读什么书,我想这本书都会留在身边。 ——约翰·霍尔丹(John Haldane,英国著名生物学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