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的脸谱(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亚瑟·亨·史密斯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第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因此对后世的学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它曾长期作为来华传教士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一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弓J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能够使人警醒与深悟。本书所概括的中国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书中也就难免褒少贬多,因此笔触也略显低沉,还不乏偏颇之辞。同时,由于作者的身份是一位西方的传教士,所以他的立场和观点,无疑会受到这一身份的局限。他的视角与结论也就无法摆脱西方的价值观。

目录

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人的德行

第一章 面子生存法则

第二章 勤俭持家

第三章 劳动是生活的主题

第四章 万事礼为先

第五章 淡薄的时间观念

第六章 凡事不较真儿

第七章 善用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艺术

第九章 顺从背后的固执

第十章 混乱的思维

第十一章 灵魂的麻木

第十二章 轻视“蛮夷”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意识

第十四章 抱残守旧的习惯

第十五章 极强的适应能力

第十六章 顽强的生命力

第十七章 坚忍的性格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的心态

第十九章 尊老爱幼的美德

第二十章 积德行善的传统

第二十一章 同情心的缺失

第二十二章 功不可没的和事佬

第二十三章 株连与守法

第二十四章 猜疑的弱点

第二十五章 漠视诚实守信的原则

第二十六章 多元的信仰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与未来

后记

试读章节

“面子”之于中国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然而在中国,“面子”不仅仅指人的脸面,它更是一个复杂的复合性名词,其含义远远超出我们所能表达的范围,或许比那些心领神会的词语的意义还要广泛。

想要弄清“面子”的意义,就算只能部分的理解,我们也要事先考虑有关的一些事实:作为一个种族,中国人赋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戏剧本能。几乎可以说,戏剧是这一种族唯一的全民性娱乐方式。中国人对戏剧的痴迷程度,同英国人对体育、西班牙人对斗牛的狂热不分上下。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触动,中国人都会沉迷其中,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戏剧中的人物。置身于戏剧的场景之中,中国人会像戏中人物一般行礼、下跪、躬身、叩头。

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行为即便不会被认为是荒唐的举动,也会被看作是一种无趣的表现。而中国人正是借助这种戏剧术语来思考的。每当中国人的自我防御心理启动的时候,即便只有两三位听众,他们也会像面对上百万民众一般,慷慨激昂地说:“我不仅要对你说、对他说,我还要对你们大家说。”假如麻烦得到了解决,他们就会像绅士般自称自己是在一片赞扬声中“走下舞台”的;假如这些麻烦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们就“下不了台”。如果你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你就会发现,这一切与现实毫无瓜葛。

事实永远不会成为问题,而问题只是一种形式罢了。如果人们总能适时地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说出一段漂亮的话,那根本就是做戏。我们不会到帷幕的后面探个究竟,因为这样做只会破坏戏的美感。在纠结着各种复杂关系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去探究,因为这样才会有面子。如果不这样做,抑或忘记这样做,时时中断表演,就是‘丢面子”。

一旦正确理解“面子”的含义,你就如同得到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中国人的特性”之锁的钥匙。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西方人通常不能完全理解面子的运作规则,以及这一规则所能获得的利益。他们总会忘记戏剧这一重要元素,而不断地纠缠于无足轻重的现实领域里。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面子如同南洋岛的“塔布”,存在着一种无法否定的势力。但面子更加神秘莫测、无章可循,只能按照中国人的观念来判断和变更。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无法否认这一点,因为在同一件事情上,他们之间从来没有达成过共识。即便在解决村民吵架这样的小事上,“和事佬”也需要认真掂量面子的平衡问题,就像欧洲政客们思考力量均衡的问题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不在于公正——尽管理论上要求这一点,但对于东方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调解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法律的仲裁。很多时候,诉讼都只是一场没有胜负的比赛。

送给别人一份厚重的礼物,就是“给他面子”。如果这份厚礼是个人送的,那就只能收下其中的一部分,不过很少,或者说还没有出现过将礼物全部回绝也表示给对方面子的先例。要想保留面子,就必须这么做。如果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也是丢面子的事情,即使证据确凿,也要予以否认,只要能保全面子就好。

例如一只网球不见了,恰好被一位苦力拾到。当苦力把球归还给网球的主人时,主人却表现得非常气愤。他带着大家走到丢球的地方,很快“发现”地上有一个球(实际上这个球是从他的袖子里掉出来的),然后理直气壮地说:“瞧,‘丢’的球就在这儿!”一名女佣把客人的铅笔刀藏在主人的房问里,事后客人发现丢了东西,她又会装模作样地把铅笔刀从桌布下面拿出来,并声称是自己找到的。

在这两个事例中,当事人都保住了面子。如果仆人不小心弄丢了一把银勺,当他知道为此要付出一笔不小的赔偿金时,就会马上辞职,并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说:“我的工钱就留着赔那把勺子吧,我才不要呢。”这样做他便觉得没有伤到自己的面子;一个债主明知钱已经要不回来了,却还要到债务人那儿,严厉地斥责、威胁一番,以显示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却保住了面子,从心理上得到暗示,以后不会再像这样要不回钱。一旦仆人得知自己因为失职或激怒了主人而将被解雇时,他们很可能会故意继续犯错,然后主动辞职,以保全自己的面子。

对我们来说,为了面子而丢掉性命,并不见得是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但我们总会听说在中国,作为一项恩赐,允许犯罪的官吏穿着官服接受死刑,这样做也是为了保全他们的面子!

P2-4

序言

中国人谁不想中国真伟大啊!其实称人伟大,就是不懂之意。以前有黑人进去听教师讲道,人家问他意见如何,他说“伟大啊”。人家问他怎样伟大,他说“一个字也听不懂”。不懂时就伟大,而同时伟大就是不可懂。试想想他的国度曾经有五千年历史,希腊罗马早已亡了,而他巍然获存。他所代表的中国,虽然有点昏沉老耄,国势不振,但是他有绵长的历史,有古远的文化,有一种处世的人生哲学,有文学,美术,书画,建筑足以西方媲美。别人的种族,经过几百年文明,总是腐化,中国的民族还能把河南犹太民族吸引同化。这是西洋民族所未有的事。中国的历史比他国有更长的不断的经过,中国的文化也比他国能够传遍较大的领域。据实用主义的标准讲,他在优胜劣败的战场上是胜利者,所以这文化,虽然有许多弱点,也有竞存的效果。所以你越想越不懂,而因为不懂,所以你越想中国越伟大起来了。

中国虽有此南北之分,与外族对立而言,中国民族尚不失为有共同的特殊个性。这个国民性之来由,有的由于民种,有的由于文化,有的是由于经济环境得来的。中国民族也有优点,也有劣处,若俭朴,若爱自然,若勤俭,若幽默,好的且不谈,谈其坏的。为国与为人一样,当就坏处着想,勿专谈己长,才能振作。有人要谈民族文学也可以,但是夸张轻狂,不自检省,终必灭亡。最要紧是研究我们的弱点何在,及其弱点之来源。

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变成君子之德。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所以西人来华传教,别的犹可,若是白种人要教黄种人忍耐和平无抵抗,这简直是太不自量而发热昏了。在中国,逆来顺受已成为至理名言,弱肉强食,也几乎等于天理。贫民遭人欺负,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预缴三十年课税,结果还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然而越“安排吃苦”越有苦可吃。若如中国百姓不肯这样地吃苦,也就没有这么许多苦吃。所以在中国贪官剥削小百姓,如大鱼吃小鱼,可以张开嘴等小鱼自己游进去,不但毫不费力,而且甚合天理。俄国有个寓言,说一日有小鱼反对大鱼的歼灭同类,就对大鱼反抗,说“你为什么吃我?”大鱼说:“那么,请你试试看。我让你吃,你吃得下去么?”这大鱼的观点就是中国人的哲学,叫做守己安分。小鱼退避大鱼谓之“守己”,退避不及游入大鱼腹中谓之“安分”。这也是吴稚晖先生所谓“相安为国”,你忍我,我忍你,国家就太平无事了。

这种忍耐的态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学来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气炼好,脾气好就忍耐下去。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天赋给我们练习忍耐的机会,因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妇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团圆局面。这种日常生活磨练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这并不是我造谣。以前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问何诀。张公艺只请纸连写一百个“忍”字。这是张公艺的幽默,是对大家庭制度最深刻的批评。后人不察,反拿百忍当传家宝训。自然这也有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无处翻身,在家在国,同一道理。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

所以要中国人民变散慢为团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态度,非几句空言所能济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会环境,就是给中国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范围之内,可以各开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扫雪,并且管霜。换句话说,要中国人不象一盘散沙,根本要着,在给与宪法人权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这一点道理,真正参悟这人权保障与我们处世态度互相关系的人,真寥如晨星了。

后记

《中国人的脸谱》一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第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因此对后世的学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它曾长期作为来华传教士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作。

本书一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弓J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能够使人警醒与深悟。本书所概括的中国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书中也就难免褒少贬多,因此笔触也略显低沉,还不乏偏颇之辞。同时,由于作者的身份是一位西方的传教士,所以他的立场和观点,无疑会受到这一身份的局限。他的视角与结论也就无法摆脱西方的价值观。

但是,客观地讲,他在揭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晚清政体同中国现代化之间的深刻矛盾方面,的确不乏真知灼见。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有不少启迪的作用。书稿载翻译的过程中参考了秦悦、林欣、陈新峰、秦弓等学者的中文译本,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由于之间仓促,以及译者的水平有限,肯定存在着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谨识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大体上很可以说是一幅中国人的逼真写照。

——潘光旦

明氏观察精密、独具慧眼,而且他那描摹入微、写实逼肖的能力,岂但在西洋人中没有几个可以与他比拟的。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国人中间也是少如凤毛麟角吧。

——李景汉

美国人心目中对中国的映象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来加以完成的,即明恩溥牧师所著《中国人的脸谱》。

——费正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