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依据乾隆到辉县微服私访的历史事件而虚构创作的长篇小说,虽非严格的史实考据,却也有乾隆遗迹的再现和清代辉县风土人情的展现。书中刻画了乾隆的政治抱负与澄清吏治的决心,也描写了太行山的景色和卫河畔的风土人情,以及乾隆君臣所到之处的逸闻趣事,将这次乾隆的中州之行详细铺陈,其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朗朗乾坤(乾隆辉县私访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润祥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依据乾隆到辉县微服私访的历史事件而虚构创作的长篇小说,虽非严格的史实考据,却也有乾隆遗迹的再现和清代辉县风土人情的展现。书中刻画了乾隆的政治抱负与澄清吏治的决心,也描写了太行山的景色和卫河畔的风土人情,以及乾隆君臣所到之处的逸闻趣事,将这次乾隆的中州之行详细铺陈,其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乾隆皇帝到河南辉县地区微服私访为线索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将乾隆与纪晓岚、刘统勋等人在卫辉周围察访民情、审断冤案、惩治贪官等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书中刻画了乾隆的政治抱负与澄清吏治的决心,也描写了太行山的景色和卫河畔的风土人情,以及乾隆君臣所到之处的逸闻趣事,将这次乾隆的中州之行详细铺陈,其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目录 引子/1 主要人物表/2 第一章 乾清宫心系民生乾隆爷意在私访 一、君臣商议出访事/3 二、太后不忘辉县米/9 三、帝师治病缺全虫/14 四、河南坠子唱冤情/21 五、钦差先行卫辉府/25 第二章 药材商唇枪舌剑啸台上怀古思幽 一六、码头遭遇卖艺人/31 七、谈生意互相试探/36 八、夜宿百泉白露园/42 九、苏门山纵论古今/45 第三章 刘墉巧施钓鱼计黄天霸黑道呈威 十、设计谋打草惊蛇/59 十一、钓大鱼兵分两路/65 十二、钦差住进了黑店/69 十三、高庄客店品大菜/74 十四、对暗语平息纠纷/82 第四章 黄爷邂逅牧羊女土豪有眼不识珠 十五、修桥梁帮人分水/91 十六、西耿村村霸欺人/95 十七、细心探访香米案/100 十八、寻源结识牧羊女/106 十九、深山峡谷涌宝泉/115 二十、打秋风佃户发难/125 二十一、牧羊女二救皇上/128 第五章 刘统勋便衣审案李留义盗米救民 二十二、卫河神秘搬运工/139 二十三、母女新乡寻知县/146 二十四、知府传授腐败经/149 二十五、中堂大义救县官/158 第六章 韩聪儿深夜来访莫邪剑沉睡黑潭 二十六、女首领竹林访友/165 二十七、道长深山说阴阳/174 二十八、清晖阁里话邵雍/180 二十九、星夜急驰上八里/187 三十、黑老婆潭大拼杀/194 第七章 白云寺佛道弘法王巡抚阳奉阴违 三十一、太行山中游古刹/205 三十二、佛道儒禅房论道/212 三十三、望京楼下访秀才/222 三十四、刘中堂智斗巡抚/227 三十五、福康安直隶调兵/234 第八章 神童巧对显奇才民女举证办铁案 三十六、君王吟诗农家乐/241 三十七、神童现身朱桥村/247 三十八、以孝为政奖孝子/254 三十九、开棺验尸断冤案/267 第九章 点将台指点江山侯兆川大兵压境 四十、鳌中王凶潭取宝/283 四十一、点将台说古道今/288 四十二、李知县血染县衙/296 四十三、官兵包围侯兆川/303 四十四、黄天霸飞镖显威/307 第十章 耿芳吮毒捉全虫纪昀用智了诉讼 四十五、卫源庙皇后遭蜇/319 四十六、花烛夜新娘出对/327 四十七、南关智断赔鸡案/333 四十八、共城巧判不孝子/338 四十九、文庙征联捉淫贼/348 第十一章 安乐道长话长寿丹分村中观灵芝 五十、老道长太行引路/355 五十一、大佛殿指点迷津/364 五十二、郭亮村且说郭亮/369 五十三、万仙山丹房探秘/375 第十二章 乾隆泽被白莲教贪官伏法扬正气 五十四、司寨敞开返乡路/387 五十五、周轼恳请失察罪/394 五十六、让利农户减田租/405 五十七、凯旋畅饮百泉春/409 五十八、惩治贪官快人心/412 尾声/418 后记/423 试读章节 公元1750年农历八月中旬。 东方天际刚刚显露出L抹鱼肚白。紫禁城沐浴在微微曙色之中。 乾清宫里烛光灿烂,“正大光明”匾额下面,虬龙盘飞的龙座上神采飞扬的乾隆端坐在那里,指着龙案上厚厚的奏折,缓缓地却又按捺不住兴奋地说道:“中秋还没有到,十九个省巡抚衙门已有十六个报来了大丰收的折子,河南王士俊的折子上说,河南今年新垦荒地二万三千八百六十四亩,不但大田能够增收三成以上,且新田也能达到大熟,实在让朕高兴。” 和亲王弘昼、军机大臣阿桂,还有刘统勋、纪晓岚等一班文武大臣肃立在大殿两旁,虽然人数不少,却一片寂静。 乾隆继续说着:“朕临朝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哪,朕没有片刻偷懒,想着朕的祖宗、想着朕的亿兆臣民,朕真是恨不得把晚上也当白天过,也算祖宗照应,苍天开眼,连着几年都是大熟,傅相在大小金川那边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照现在这样的势头,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班师……朕高兴哪!” 乾隆端起龙案上的茶杯,轻轻地呷了一口茶,然后又把茶杯放下。“臣民食可以饱腹、衣可以御寒,四海安然,国库日渐充实,粮仓已无法再纳新粮,朕心足矣。” 趁着乾隆再次呷茶之际,军机大臣阿桂朗声说道:“吾皇洪福齐天。这十五年,皇上励精图治,上苍虽说也不时地给些小灾小难,但还算风调雨顺,满朝的奴才们大多也在努力当差来报答皇上。正如皇上所讲,国库日渐充盈,粮仓再无纳粮之地。臣请旨,可否让各省再建一些大的粮库,以备灾荒之用。” “此奏可行。”乾隆茶杯还没有放下,便作出了反应,说道,“居安思危,这是寻常之理。纪晓岚——” 纪晓岚朗声答道:“臣在。” “你拟旨,明发十九省巡抚衙门,着省督们择地建造粮仓,一月内把图纸报到户部,而后户部拿出一个实施细则,再来廷议。” 纪晓岚答日:“臣领旨。”可是他却犹豫着又补充了两个字,“不过……” 乾隆说道:“纪晓岚,有话就讲,不必吞吞吐吐。” “是。”纪晓岚不再迟疑,大声说道,“臣以为,扩建粮仓固然对备战备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省各州府都要扩建却也耗资巨大。从丰年备荒年要义上讲,最好的粮仓还是建在老百姓家中为好,一来可以省下不少白银,改投其他重要的工程,二来也可省下很多劳力。重要的是,这些粮仓就建在老百姓家中,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他们会安下心来干别的事情,更何况粮仓在自己家中,他们会精心保管,防霉、防盗,也防硕鼠。此乃利国利民、一举多得之事。” “不可。”阿桂反对道,“皇上,此举断不可用!粮仓建在百姓家中,一到战时荒年,朝廷拿什么作军粮?拿什么赈灾?” “不然。”纪晓岚反驳道,“阿桂大人多虑了。民富国才强,只要老百姓手中有粮,战时荒年只要有银子,自然就能从他们手中买到粮食,从军赈灾,老百姓也是通情达理的,怎会误国?” 阿桂还要分辩,乾隆抬手制止住,缓缓说道:“你们所言均有见地,朕以为粮仓还是要扩建,只是要适当。纪晓岚建言把粮仓建在农民家中,朕也有此意,然此事须从长计议,断非一个十五年所能奏效。” 二人同声应答:“皇上圣明。” 乾隆说道:“纪晓岚,明发各省巡抚的旨意你拟一份草案来,朕看过后再发。” 纪晓岚应道:“臣遵旨。” 乾隆把手中的茶杯放到龙案上,谦和却又不失威严地说:“各位臣工,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这是一个能让天下臣民欢乐的节日。朕现在告诉大家,八月十五那天,诸位臣工不必再来上朝,在家里陪同父母妻儿过一个团圆节吧。从朕临朝那天起,朕就说以孝治国、以仁治国。朕虽说是大清皇帝,但朕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阿玛、额娘,‘百善孝为先’么。八月十五那天朕也要在后宫陪同额娘和皇后、太子过一个团圆节。高云从,让和亲王和上书房的几位大臣留下,其余的臣工退朝吧!” 御前太监高云从由乾隆身旁站到龙案前,拂尘一甩,操着尖细嗓子喊道:“上书房大臣留下,——退朝。” 在乾清宫的东暖阁,乾隆由太监宫女侍候着换下朝服,穿着便衣坐在炕上,对着毕恭毕敬站立着的和亲王弘昼、阿桂、刘统勋、纪晓岚等人,语气肯定而又诚恳地说道:“把你们几位朕的亲兄弟和股肱大臣留下来,是要告诉你们,朕并不相信那些个奏折上说的让朕高兴的话全是真的,什么‘民富而乐业’、什么‘四海归心、天下一统’。朕知道,朕十五年治理天下的心血不会白费。但是,是否真的就是折子上说的那些,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可以‘高枕无忧、安享太平’?朕是断然不会全信的。” 乾隆说到这里,顿了顿,对着高云从说道:“给五爷赐座。” 高云从连忙给和亲王搬过来一把椅子,让和亲王弘昼坐下。 看着和亲王坐下,乾隆不紧不慢,语气更加亲切地说:“你是朕的亲兄弟,公开场合,咱们是君臣,私下里,咱们是亲兄弟,今后在后宫,你都给朕坐着,不必还是公开场合那个样,没有一点亲热,朕心里难受。” 和亲王感动至极,哽咽着说:“臣弟遵旨。” 乾隆又对着阿桂、刘统勋、纪晓岚说:“你们是朕倚重的朝廷重臣,朕要的是你们跟朕一条心,帮朕治理好大清天下。治理、治——理,就是要治得‘理’在大清的天下里落到实处,治得‘理’在大清的亿兆臣民之中畅通无阻。五弟,打从太祖爷爷算起,到朕已经是第六代了吧!太祖、太宗他们出生入死创下了大清基业,世祖、圣祖他们耗尽心血、励精图治平定了天下,先帝在位十三年多,刷新朝政、严理藩库、整饬吏治,给朕留下了这座江山。朕虽说没有亲眼看见过太祖、太宗们统领三军、横枪跃马、血染征袍、开创江山的英姿,却亲眼目睹了圣祖、先父为江山社稷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孜孜求治的身影。朕不敢说要超过先辈的伟业,但朕绝不做躺在祖辈伟业上睡大觉的败家子。否则,朕上对不起祖宗先人,下对不起子孙后代。当然,也对不起朕的亿兆臣民。十五年了,朕的天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否真的能够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是否真的能够老有所养、少有所教?是否真的天下归心、四海太平?朕心中无数啊!因此,朕早就准备到下边去走一走、看一看,看看朕这十五年治理的国家到底怎么样了?你们都是朕信得过的大臣,朕今天就先给你们打个招呼。” 东暖阁里非常静谧,没有什么声音,这几个朝廷的股肱大臣们都在屏声息气地听着乾隆从容自如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思。他的话音落了好一会儿,刘统勋轻轻地一躬他那高大的身躯,问道:“请问皇上,是御驾公开摆銮前往呢?还是微服私访呢?” 其他几个人也都把目光射向皇帝,看来,刘统勋问的这个问题也正是他们几个想问的。 然而,乾隆却没有回答,他一边喝着高云从递过来的参汤,一边面带笑容缓缓地反问道:“你们的意思呢?” 东暖阁里又是一片寂静,不知是这个问题问得突然,还是大家习惯于听皇帝发号施令,一时间竟没有人回答。 短暂的寂静以后,乾隆放下手中的参碗,点着名道:“阿桂,你先说吧。” 阿桂只好把头一低,跨前一步,说道:“臣还没有想妥。既然皇上让臣先说,臣斗胆把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请皇上酌定。臣以为,还是微服私访的好。” “为什么?”乾隆看着他问。话音虽轻却透着无限威严。 阿桂毕竟是位老臣,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既然是想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真实情况,当然微服私访是最好的方法,可以不显山、不露水,在下面官员不设防的情况下,看到真实的情景。臣以为,这是其一。” 乾隆专注地听着,笑着问:“还有其二吗?一并说来。” “其二嘛……”阿桂犹豫了一下,咬了咬牙又说,“皇上微服私访,可以省去一大笔财政支出,可以省去很多麻烦……”说到这里,阿桂没有再说下去。 “朕知道你要说什么。”乾隆收敛了脸上的笑容,“朕不能说朕的臣子里没有刮地皮的贪官。先皇在位十三年,严整吏治,只要贪,格杀勿论。朕虽说以仁为本、宽以待吏,但却也痛恨贪官。朕不知道则罢了,只要朕知道了,对贪官也一样要严惩不贷。”说到这里,他把脸转向刘统勋,“你在刑部,今年秋决时就要特别注意,凡官员贪污的,只要证据确凿,决不准赦。到行刑那天,要让在京的大小官员一律到菜市口观看,以儆效尤。” “臣遵旨。”刘统勋再次答应着,并趁机说道:“臣以为阿中堂见解可行,臣也是这么个看法。微服能够看到最实际的情况,不动声色中见到的才是真实的。” “臣赞同二位中堂的看法。”纪晓岚在刘统勋的话刚停就接过来说道,“不过,臣以为要强调两方面,一是要注意保护皇上的安全,这是绝对要万无一失的。再者就是要机密,决不能走漏任何风声,否则,就失去了微服的意义。” “这是自然。”乾隆顺口说了一句同意的话后,猛然威严地扫视了一眼周围的太监宫女,狠狠地说道,“谁敢透出一丝口风,朕扒了他的皮、诛他九族!” 东暖阁里的宫女和太监们一个个吓得冷汗淋漓。 P3-6 序言 1750年,清朝乾隆皇帝继承皇位十五年了。十五年过去,他从二十五岁长到了四十岁。这十五年,是他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阶段,也是他一生中最有成就、最为辉煌的阶段。在这十五年中,他冷静地总结了先帝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误的教训,灵活地把“宽”、“严”的为政宗旨糅合在一起,宽严相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始终大权在握,朝纲独揽,选用新人,打击朋党,将清朝的繁荣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乾隆主张以农为本、勤政爱民、藏富于民,他曾数次颁诏普免全国的钱粮征收,因受灾而减、免征的田赋则更多。在这十五年中,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京城,但他却非常想到紫禁城外走一走,看一看,去亲自了解一下下边的情况,也想检验一下这十五年中他励精图治建立起来的政权是否稳定。于是,经过一番策划,在这一年深秋,他带着皇后,侍奉着太后,来到了河南辉县,驻跸百泉白露园。在辉县的这十多天里,辉县秀美壮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丰饶的土产让他和太后赞不绝口,为此,他留下了十多首赞美辉县的诗篇。当然,乾隆在辉县期间也处理了一些朝廷的重要事务。这十多天,他不仅对辉县的山水风光和土特产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而且也验证了他政权的巩固与否。他察看了基层民情,了解了吏治情况,为他回朝后的施政方针找到了依据。辉县之行的成功,使他早就萌发的巡视江南的想法付诸实施。从1751年起,他开始了六下江南的行动,而六下江南前的辉县之行,应该是他六下江南行动的热身。六下江南使他了解了民情,但由于奢侈摆阔耗资巨大,也为清朝的衰败埋下了病根。辉县之行史家很少涉及,但辉县之行在乾隆执政的六十年中,却是很重要的一节,不可或缺。 本书是依据乾隆到辉县微服私访的历史事件而虚构创作的长篇小说,虽非严格的史实考据,却也有乾隆遗迹的再现和清代辉县风土人情的展现。 后记 再次对这部四十多万字的作品修改后,仍觉得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认真想想,又觉得可笑,辉县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绝非一两部几十万字的作品所能够写得完。 别的暂且不说,单单现在世界上民主国家采纳的共和理政而又用“共和”二字作为特别标志的国家名称都是出自几千年前的辉县,就足以说明这块地方历史悠久了。目前,走向以“共和”为民主标志的国家越来越多。假如这个名称是知识产权、是专利的话,单单这项“专利”的收入,能够为辉县人赢来多少效益!这应该是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异乎寻常的宝贵历史财富。假如这是个项目,辉县人拿它去联合国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话,谁会投反对票?他又有什么理由投反对票? 我是土生土长的辉县人,我很为这一点自豪。但近些时我却一直在想,相比较而言,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共城”或者说“共州”,比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辉县”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都要厚实许多,为何不用“共和”的诞生地这一不争的事实为理由,把市名改回到几千年前的“共城”市或者“共州”市呢?然后再用这块无可辩驳、举世公认的金字招牌来“申遗”呢?至少,申报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十拿九稳的吧!到那时,咱也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享受享受“知识产权”在咱们身上的无比荣耀,我肯定会比现在还要自豪。 我家住在苏门山后的那个小村,翻过苏门山就是百泉。苏门山上孙登隐居吹啸的“啸台”、孔子讲学的“孔庙”、乾隆和太后在山上休息过的“龙亭”,还有邵雍讲学的“安乐窝”、岳飞在凤凰岭上的“点将台”,自然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就是山下的百泉湖,湖中的那些建筑物:清晖阁、湖心亭、金梭桥、长虹桥、涌金亭、钓鱼亭、牛郎桥……也是我常去玩的地方。辉县百泉是全国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1957年的药材大会,正是我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时候,辉县历史上的文庙虽说已改为辉县一中,但仍是全辉县乃至周边几个县的小学生向往的学校,竞争自然十分激烈。然而,药交会上一个说评书的老先生在百泉白露园旧址前打了一个场子,下午说《三侠剑》,吃过晚饭后说《乾隆下江南》。这老先生很有点意思,刚开始时,去听的人是想给个钱就给个钱,不给钱的也可以白听。可是两三天后,故事深入了,悬念也把听众的胃口吊起来了,他就开始卖票了,五分钱一张票。我一开始是偶然间去白听的,可是听了两天后,不去听不行了: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上午第一到第四节课,老师讲的什么我几乎全不知道,一门心思想着下午要去听书。可是,这每天五分钱实在不是个小数字,家里根本不可能给我,于是,我就和那位老先生商量,每天吃过午饭后,我去给他打扫场子内的卫生、去给他摆好凳子,希望他让我白听书。老先生笑着答应了。于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对“乾隆六下江南”、“黄天霸十二金钱镖”……诸如此类的故事如醉如痴。为此事,老师在批评无效后曾经家访过,父亲在劝说无效后曾经痛打过我,说我“冥顽不化”。然而,那一年我还是如愿地考上了辉县一中。到了初中后,在百泉碑廊见到了乾隆曾经来过百泉的“御碑”,在白云寺见到了乾隆游览“白云寺”后写的“钟声白云里”的诗歌……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见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叫嚣着要反攻大陆,国家动员适龄青年参军入伍,十八岁那一年,我离开了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到了东南沿海。从此我成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然而,在以后几十年里,辉县一直都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等到后来,我在新闻出版部门当了编辑、当了记者,我总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到辉县去,在完成采访写作任务同时,也更多地对辉县这块土地进行了解,而这个时候的了解,已经从儿时的幼稚和好奇变成了成熟和理性。 前年,我退休了,编辑部的工作已远离我而去,我有了时间在家乡小住。这时,辉县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来看我,希望我把对家乡的了解写出来,并且提出了可用乾隆来百泉这一事件作为载体。然而被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时,正是清朝故事占据着出版业和荧屏的高潮时期,况且优秀作品也已很多,如果此时再来写这一题材,除有步人后尘之嫌外,更有拾人牙慧之疑。更何况,辉县确实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能写长篇的知名作家则有好几位,我怎敢班门弄斧?然而,辉县领导的想法没有动摇,再三提出。我被他们的执著所感动。再说,一个辉县人宣传辉县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也在支持着我,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答应了下来。半年之后,作品初稿37万多字被我从键盘上敲出来了,怀着“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思想,我先把它交给了我的好友、曾经的同事、新乡市委宣传部长邢亚平同志来看。没想到,仅仅过去一个星期,那天上午,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一听,竟然是亚平的,他兴奋地告诉我,作品他看完了,是日夜兼程看的,尽管工作很忙,但因为作品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他看得很快。他先是给了一番鼓励后,接着又很详细地提了几点意见……这个电话打了两个多小时。按照他的建议,“请辉县的领导看看,再听听他们的意见”,我这才把这份初稿交给了辉县的领导。又是没有过多久,这天吃过午饭,我照例准备要小憩一会儿,却不料辉县市委宣传部的司机闯到家里来,要我马上跟他走,说是辉县的主要领导下午要讨论这个作品,让我三点以前务必赶到辉县市委小会议室。两个小时的路程,我准时来到了辉县市委,只见辉县市委书记贾生祥、市长王可明、市委副书记耿梦杰、宣传部长王颖、副部长刘金城等市委和市政府的十多位领导同志都已在会议室里等着我……会议十分热烈,领导同志不但看了稿子,而且每人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些意见,除了鼓励和支持之外,都是希望作品能够修改得更好。贾书记、王市长和耿副书记,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支持,让我感动。这次讨论会一直开到晚上八点钟才去吃晚饭。后来,我又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再次把作品送给上述的领导和朋友征求意见。遵照他们的建议,把作品送到了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果然,上海人民出版社不但很快就和辉县市委取得了联系,而且还通过辉县市委宣传部和我取得了联系,这时我才知道,托朋友带到出版社的稿件上因我的疏忽并没有我的署名。编辑是从作品中写的真实地址找到了辉县,然后从辉县市委才又找到了我,这件事本来就让我很感动了。更让我感动的是取得联系后不久,在总编辑、历史学家、著名学者李伟国先生的带领下,责任编辑龚维才老师、特邀编辑管志华老师,在工作非常繁忙之间,都来到了辉县,和新乡市委宣传部长以及辉县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见了面,就作品的成功和存在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且再次把我接到辉县,详细地给我提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辉县期间,他们还不辞辛劳地深入到作品中所涉及的一些实地进行考察,其深入实际,务实的工作作风、其尊重作者的谦虚精神,让人钦佩。 现在,作品已经修改完了第三遍,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时间所迫,只好这样交稿了。确实还有很多想说而没有说的话,好在还有机会。 朱润祥 2006年10月8日23时30分于郑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