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是清末北洋海军的军旗。北洋海军的兴衰史,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龙旗下曾聚集着总体实力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一支近代化海上军事力量——北洋海军。两位军旅作家,对这一沉重历史题材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将史学思考与文学描述紧密结合起来,详尽展现了这支军队从结胎、诞生、发展,直至覆亡的全过程。本书是关于清末北洋海军兴衰的一部长篇历史纪实。 这是关于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大起大落的悲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中国海军三部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舟欲行//黄传会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龙旗,是清末北洋海军的军旗。北洋海军的兴衰史,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龙旗下曾聚集着总体实力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一支近代化海上军事力量——北洋海军。两位军旅作家,对这一沉重历史题材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将史学思考与文学描述紧密结合起来,详尽展现了这支军队从结胎、诞生、发展,直至覆亡的全过程。本书是关于清末北洋海军兴衰的一部长篇历史纪实。 这是关于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大起大落的悲歌。 内容推荐 龙旗是清末北洋海军的军旗。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龙旗下曾聚集着总体实力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一支近代化海上军事力量——北洋海军。 这支军队的兴建过程,长达数十年。而从成军到覆灭,不过数年。至于最后的海上决战,仅历五个多小时。 北洋海军的历史,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龙旗梦断的悲剧,是中国命运的悲剧。 本书作者是两位海军作家,他们经十余年缜密的史学研究和艰苦的文学创作,撰成这部史料详实、描写生动、结构恢弘、立论精深的长篇历史纪实,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北洋海军从结胎、筹议到成军、发展直至决战、覆亡的历史全景,而且提出了大量引人深思、令人愤激、促人警醒的问题,对解读历史思索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录 引子 寻觅龙旗/1 第一章 风雨宫阙/7 一出长剧的背景/8 御座上的另一位青年/17 走近主角/26 谁赢得了战争/39 海防大筹议会/46 激战紫禁城/56 第二章 东亚长夜/71 牡蛎是怎样变成螃蟹的/72 不是冤家不聚头/81 白虹刀客/87 天皇挥舞皮鞭/97 天朝风景中的人们/103 怎一个“买”字了得/108 无人送别的远航/116 泰晤士河畔的碰撞/124 骡车上的海军统帅/136 李——赫大斗法/149 铁甲舰之梦/158 第三章 龙旗猎猎/167 一个女人的铁腕/168 衙门奇观/180 北洋海军大阅兵/188 汉城暗夜/196 长崎事件/207 养虎者说/218 龙旗初升/223 旅顺建港/238 降旗风波/246 第四章 山雨欲来/259 颐和园黑幕/260 舰队东巡/270 战云初聚/281 紫禁城举棋不定/295 第五章 太阳浴血/303 遭遇丰岛/304 海上屠杀/317 东京沸腾了/330 决战前夜/337 黄海大海战/346 第六章 落日楼头/369 风雨撼龙廷/370 屠刀下的危城/386 兵败威海卫/395 尾声 穿越历史的胡同/429 主要参考书N/451 跋/455 试读章节 一出长剧的背景 夏日的一天下午,北京气象部门报告: 今日,本市继续高温天气,下午14时市内地表温度 41摄氏度。 41℃的时候,人感觉的不是热。因为这种感觉不常出现,人们只是觉得奇怪。 行人比往常稀少多了,连京城的鸽子似乎都躲进了空调房间。酷烈的阳光下,城市的节奏也缓慢下来,杨树叶儿懒洋洋不肯晃动,车流滞重地喘息着爬行。 几辆喷水车经过天安门,朝着滚烫的广场喷水降温。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几个中学生,“飙”起山地车追着飞溅的水幕狂奔,稀奇古怪的花短裤和T恤衫被浇了个透,贝克汉姆式的“莫西干”头型湿唧唧的。少年们欢快地大呼小叫,活像一群戏水的小猴子。他们“飞”过警察岗亭,有点挑衅地朝着警察叫喊:“Yes,Sir!”“No,Sir!” 广场东头儿岗亭里那个汗透衣衫的中年警察,平时总板着一张训练有素的脸,此刻,看着小猴子们呼啸而过,竟也宽容地咧嘴笑了起来。 我们——本书的两位作者,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天安门的。,我们的目的,是探寻一百多年前,另一个少年的怪异足迹。 穿过广场一路向北,进天安门、端门,前边那“凹”字型的高大红墙下,就是午门了。 午门的券形门洞高大、幽深,站在门洞里,一阵穿堂风掠过汗湿的腋下,我们热昏昏的头脑突然间清醒了许多——前边,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当年的清宫“大内”。穿越这道门洞,我们的双脚将踏人一片繁复丛杂的历史中。 踏着故宫滚烫的“金砖”前行,过金水桥,穿太和门,绕过巍峨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左行经过狭小逼仄的军机处旧址,再往北,就是养心门了。养心门后面,即是养心殿——清代几代皇帝居住与日常办理政务的地方。那里,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我们在心里默算:出养心殿直到紫禁城外,往南,起码要过七八道宫门;往北,要从御花园一带绕到神武门。 一个多世纪前,这森严的重重宫门两侧,不知道站立着多少警惕的侍卫、狡黠的太监和多疑的宫女。而那时,偏偏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可以躲过无数双眼睛的监视,趁着昏昏夜色,多次偷偷穿门过街,出入紫禁城。 我们再一次向自己提问:这可能吗? 我们不是戏说历史的闲人。对于什么皇上带着伶牙俐齿的小“答应”微服私访啦,什么在酒楼上挥着扇子和妙龄侠女打斗啦,什么巧遇失散多年的大眼睛“格格”啦,也不大以为然。 我们本来要书写的,是关于一个帝国和它的舰队的命运。这,是一出长长的历史悲剧。可我们觉得首先必须解决的仍是这个疑问——那个十几岁的满族少年——大清国的同治皇上,真的可以随意出宫去嫖娼吗? 这,是这出历史长剧开幕时的背景。我们无法绕过它而直奔主趑。 没有答案。 故宫正在整修,拉着砖瓦砂石的小型货车穿梭在红墙间,几个民工头顶着湿毛巾,一边扛杉篙,一边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哼着周杰伦的歌儿。养心门前倒是安静,但它朱红的大门紧紧关闭着。门前,是一对雕刻精美的狮子。它们已经很老了,它们见识过宫闱深处那层层密密的刀光剑影、风急云暗。它们隐含着笑意的嘴巴张了几百年,却严守着那些秘密。那僵死在脸上的笑容,对我们这两个戴黑色贝雷帽,一门心思要破译历史的海军军人,近乎嘲讽调侃。 然而,一百年前后的暗夜烛光下,的确有无数摇动的笔杆,言之凿凿地记录过如下故事: 那是一百多年前——1874年的京城。 那是个黑沉沉的黎明,卷着尘沙的干风在皇城外的大街小巷中游荡。天阴沉着,却久久不下雨。时辰还早。这个时候,黑蒙蒙的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此刻,大概只有城南的歌楼妓馆儿里“红烛未尽,香裘正暖,残酒尚温”吧。 那19岁的满族少年,就是在这个清晨离开天桥的花街柳巷的。 他身材瘦弱,削肩细眉,青袍马褂,黑缎子小帽上迎门缀一方和田美玉,胸前银链子上挂着西洋珐琅嵌金丝的怀表,腰系精工绣五福捧寿坠点金翠旒苏的褡裢荷包,大拇指上套着寸宽的翠玉扳指。无论从这身行头,还是那张倦意迷离的面庞看,他都是个冶游厌归的风流阔少。 谁又能想到,这个少年人,真的是“威仪天下,广有四海,位居九五,德被华夷”的东方大国之君——大清国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呢?此刻,他刚刚在某个妓女的床榻上结束了疯狂的情欲之夜。现在他要按照原路,悄悄溜进养心门,溜回养心殿——那里,有他料理一个大国事务的威严御案。 路不平,便装的太监小心地牵着马嚼环,另外两位太监紧傍轿车,手扶车辕,一行人匆匆而行。 颠簸中,困意袭来,载淳觉得头痛耳鸣,眼皮一沉,困意已袭来。 载淳的父亲咸丰皇帝,20岁登极,做了十来年的忧患君王,30岁撒手归西。万里江山、千年社稷,就这样丢到了后宫那张铺着明黄被褥的婴床上。婴床的主人爱新觉罗·载淳,是咸丰皇帝和懿贵妃的亲生儿子。这孩子6岁就被套上龙袍,扶上了宝座,成为清入关后的第八代皇帝。可怜小小一个人儿,面临着三重的苦差事:他必须黎明即起,辨色视朝,在各种应景儿仪式上饰演天下最重要的角色;又要恪尽孝道,时时到东、西两宫皇太后面前问安侍膳,充当天下最孝顺的儿子;还要到弘德殿看折读书,学满汉蒙文,研究天下最吃力的学问,那滋味儿,真不是人能忍受的。 “当皇帝”和“做孝子”两件事是要认真的,这是因为有母亲慈禧太后那锋利如锥的眼睛监督着,他不敢含糊。惟一能糊弄的,自然就是读书了。于是,气象森森的弘德殿,成了这个少年天子的牢笼和他施展调皮捣蛋本领的舞台。 皇上的师傅翁同龢,字叔平,江苏常熟人。说起常熟翁家,那可不得了。有清一代,翁家累叶清华,一门中出过20个举人、9个进士、2个探花、1个状元,其中在各省任地方官儿的有17人,做了京官儿的有12人。世家门第出身的翁同龢,是朝野公认的饱学忠笃之t。父亲翁心存官居大学士,也给同治当过师傅;他自己更是咸丰年的状元,在清朝的114个状元中,得以人军机处的只有3个人,而他一人就两次入军机。翁同龢学问好,不但做同治皇帝的师傅,还为太后进讲《治平宝鉴法编》。而且,他的书法也名冠当时,他早年学欧、褚、柳、赵,中年学颜,得其风骨,更出入苏、米,晚年学隶,力追静穆,并创回腕之法,时人称赞他的书法“在石庵、完白间,于本朝可称第一”。这翁师傅还有个好习惯——爱写日记。他的《翁文恭公日记》流传了下来,成了研究清史特别是同、光两朝史的宝贵资料。对于那位皇帝学生的学习,他在日记中做过如下记录:……P8-11 序言 那还是2002年的4月23日,我们两位海军作家开始撰写《中国海军三一部曲》的第一部——《龙旗》。 这是关于清末北洋海军兴衰的一部长篇历史纪实。 这是关于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大起伏、大跌宕的悲歌。 开始动笔写作的这一天,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 透过楼窗,可以看见一队年轻的水兵正在忙碌着张挂“满旗”。 旗帜是海军的语言。这些五颜六色,或尖或方的亚麻质旗帜,原本各有其名字和含义,它们有的叫“玻璃旗”,有的叫“斧头旗”,但一旦按照“满旗”的规矩以“两方一尖”的漂亮节奏同时悬挂起来,它们就将代表一个共同的意义——节日到了。 是的,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海军建军53周年的纪念日。 高高悬挂起来的“满旗”在春天的暖风中飘扬,让海军机关的楼宇和广场热烈、生动了起来。此时,每个经过旗帜之下的海军军人,心底里都会涌起一股自豪的冲动——那旗帜飘动的声音,总是让他们想起驾乘军舰在海上驰骋的情景。 这自豪的冲动,是海军军人所独有的。 我们特意选择了这样一个日子,开始了这部沉重书稿的写作。 我们是有着二三十年军龄的海军作家,这样的节日,我们经过了多次。每当我们站在迎风飘舞的“满旗”下,为不断强大的共和国海军而骄傲时,我们的思绪就常常不自觉地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中。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经过无数的艰辛和曲折,中国曾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上武装力量——清末北洋海军。它的实力,一度在当时排位世界第四、亚洲第一。 它曾拥有过一面黄底色绣着青龙红日纹的海军旗。 在那面旗帜之下,曾排列着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最接近的近代化铁甲巨舰; 在那面旗帜之下,曾聚集着一大批接受过完备的西方海军教育的军事精英。 龙旗,曾是中华民族自强、御侮的标志; 龙旗,曾猎猎飘扬在中华民族抗敌御侮的最前线; 龙旗,包含着多少人的奋斗,寄托了多少人的希望! 百年沧桑,转瞬而逝。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曾固执地要寻觅到那曾经飘扬在大洋上的龙旗。我们试图亲眼看一看它,抚摩一下它华丽的缎面和精美的绣纹。也许,我们还可以亲手拂去龙旗上的硝烟,让那段历史在我们眼前变得更清晰。 我们曾在史籍中看到过龙旗的图片; 我们曾在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旧址上,看到过它的仿制品; 我们曾出入无数个博物馆,希望寻觅到当年的实物。 我们甚至祈望有一天出现一个奇迹,让我们真正触摸到那面龙旗,使我们隔着一百多年的云烟岁月,与它做一场军人间的对话。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一位热心的友人突然打电话来说:“在北京鼓楼上的古玩旧货摊儿上有一面旗子。”我们兴奋极了,驱车穿过繁华热闹的市区,攀上鼓楼陡峭的木梯去寻觅龙旗。但我们依旧失望了。那角落中落满灰尘的并不是北洋海军的龙旗,而是一面清军绿营的旗帜。 在丁汝昌故乡和墓地,在大鹿岛的邓世昌雕像下,在威海环翠楼前的纪念广场上,我们始终在寻找,但龙旗始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当数千年前的彩陶、铜鼎、竹简不断重现于世的时候,一百多年前还兴奋飘扬的龙旗,却似乎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消失得一干二净。 数年努力,数年不得。 一百年,仅仅一百年,那面龙旗就如羚羊挂角,杳无痕迹了。 然而,我们并非一无所获。寻觅龙旗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到:龙旗的历史,远比我们已知的要复杂得多,滞重得多,黏稠得多。我们在寻觅龙旗的过程中不断走进北洋海军的深层,逐步接近它的真实,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 是的,在公元1894—1895年那场关乎民族命运的大搏杀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龙旗也随之没人波涛。从龙旗初升到龙旗垂落,总共不过数年,而整个战争的过程,前后仅仅数月,真正的海上决战,则只有五个多小时! 是哪一阵疾风吹送它升上军舰高高的桅顶?又是哪一阵狂浪摧折它转瞬间黯然垂落? 是什么力量使这支舰队超离了中国几千年几乎一以贯之的传统轨迹,在东亚的海洋上划出全新的航迹?又是什么力量使它重新埋入推却不开的历史雾霭,最终迅速滑向灾难的深渊? 龙旗的飘扬,曾经使我们中华民族获得过怎样一些机遇?而它的缔造者和护持者又怎样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在与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的过程中诠释着历史的必然与无情? 不知从何时开始,国人已经习惯于忽略那面龙旗的存在。人们似乎常常宁愿在风流皇上和俏丽格格的言情闹剧中落泪,宁愿流连于所谓“名君贤臣”的痴梦或者在深宅大院的家长里短中傻笑,而不耐烦对那些为探求民族出路而苦苦挣扎,为捍卫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的逝者投上深深的一瞥。是什么东西使我们的思考因为缺乏历史的维度而显得过于冷漠、功利和浮躁?是历史本身过于严肃沉重,还是我们的思维过于粗疏轻佻? 寻觅龙旗,令所有这些问题浪山一样向我们扑面压来,穿行在这浪涛黑暗的迷宫中,我们的思想之舟随时有被颠覆的可能。但是,我们仍以军人的固执和作家的良知摸索航行,并相信:我们正在不断接近它真实的底蕴。 ……在这样一个春天,我们决心用我们的笔,尽量详尽真实地展示那面龙旗的全部命运悲剧。 我们不知道能否完成这样的夙愿。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对于今日之国人,龙旗的故事是不得不言说,不能被误读,不可被遗忘的故事。我们愿意做这个故事忠实的叙述者。 这是对历史迷宫的一次“擅人”,其过程使我们异常痛苦和兴奋。 我们的故事将从龙旗之梦的结胎时开始,直至它的终结…… 后记 《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是《中国海军三部曲》的第一部,陆陆续续写了多年。写作过程中虽然艰辛备尝,但也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此,致以真诚的感谢。作为一部历史纪实,必然会大量引用历史资料,借助古今学者的论述,所参考的书籍论毒开列于前,并致谢忱。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海军指挥学院高晓星副教授、海军工程学院苏小东教授等专家的帮助,原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苏读史研究员为本书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对上述诸位先生,特致诚谢。 在此书顺利出版的同时,谨对学苑出版社孟白社长表示感谢。 作者 2006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