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化旅游读本。该书以湖北省为旅游地点,分武汉之旅、鄂东之旅、鄂西之旅、荆州之旅四部分,介绍了那里的山水故事,抒发了作者的山水情怀,并借以唤醒读者的这种情怀。全书融景观审美、掌故传说、山水诗文和风土人情于一炉,可读性、文化性、趣味性很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水中国(湖北卷)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段宝林//江溶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本文化旅游读本。该书以湖北省为旅游地点,分武汉之旅、鄂东之旅、鄂西之旅、荆州之旅四部分,介绍了那里的山水故事,抒发了作者的山水情怀,并借以唤醒读者的这种情怀。全书融景观审美、掌故传说、山水诗文和风土人情于一炉,可读性、文化性、趣味性很强。 内容推荐 这是本文化旅游读本。全书分四部分:武汉之旅、鄂东之旅、鄂西之旅和荆州之旅。主要介绍了湖北省的山水故事,并借以抒发了作者的山水情怀,融景观审美、掌故传说、山水诗文和风土人情于一体,可读性、知识性都较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山水中国》总序 卷首语 第一编 武汉之旅 武汉 【三镇锁大江 名城历千秋】 东湖 【湖光山色共旖旎】 【鄂渚泽畔留诗魂】 古琴台 【高山流水话知音】 伯牙与钟子期 古琴台今安在 古琴台的碑刻 鹦鹉洲 【祢衡和鹦鹉洲】 “芳草萋萋鹦鹉洲” 恃才傲物祢处士 借物抒怀《鹦鹉赋》 李白赋诗斥不平 黄鹤楼 【江南千古名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黄鹤名楼历沧桑 历代诗人咏黄鹤 归元寺 【汉阳古利归元之所】 与众不同的格局 令人叹为观止的五百罗汉 文化宝库藏经阁 盘龙城 【江南军镇 商国南疆】 张居正墓 【宰相之杰”】 武昌起义纪念馆 【惊世首义 辉煌一顶】 第二编 鄂东之旅 鄂 州 【东景故都 以武而昌】 蒲圻赤壁 【折戟沉沙“武赤壁”】 寻访赤壁古战场 蒲圻赤壁与周瑜 拜风台与诸葛亮 风雏庵与庞统 黄州赤壁 【大江东去“文赤壁”】 苏轼与乌台诗案 躬耕东坡 二赋堂与前后《赤壁赋》 酹江亭与《念奴娇·赤暨怀古》 坡仙亭与碑阁 蕲州 【神奇医圣李时珍】 逆水行舟 医药巨典 美好传说 【翠竹黄花四五祖】 通山李自成墓 【闯王墓地九宫山】 第三编 襄阳之旅 古隆中 【诸葛大名垂宇宙】 隆中卧龙 三顾茅庐 卧龙出山 两处“卧龙之地” 鹿门山 【名士隐鹿门】 孟浩然白首卧松云 皮日休吁嗟逢橡媪 米公祠 【书画双绝米南宫】 四大书家与米点山水 “米癫”怪癖 地以人传 随州擂鼓墩 【煌煌荆楚吟】 宏伟的地下音乐殿堂 辉煌的科学艺术宝库 第四编 鄂西之旅 西陵峡 【昔日险滩鬼见愁】 孔明藏兵书屈原献米粮 牛肝偕马肺黄牛朝暮见 灯影伴西游蛤蟆有传奇 流水若鸣琴一关分缓急 三游洞 【天钟地鼓前后“三游”】 秋风亭 【“豪杰何心后世名”】 秭 归 【屈子家乡】 孤忠流芳屈原祠 屈平词赋悬日月 神鱼·屈原沱·端午节 香炉坪·照面井·读书祠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宝坪村 昭君和亲千古评 香溪长流传说美 神农架 【一个永远的神话】 神农与神衣架 原始风光与奇洞异穴 神奇植物与名贵草药 珍稀动物与“野人”之谜 卞和得璧与苍茫史诗 武当山 【道家一统天下】 举世无双的古建筑群 真武修仙 金殿真武像与永乐皇帝 张三丰与武当拳 第五编 荆州之旅 楚都遗址 【纪南觅胜访楚都】 旧貌依稀 楚史茫茫 【辉煌灿烂楚文化】 物质文化之彩 精神文化之光 荆州古城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历代兵家重荆州 刘备巧计借荆州 鸡鸣岭·拖刀沟·换帽冢 关羽大意失荆州 当 阳 【当年三国古战场】 长坂雄风 当阳横矛 【玉泉寺和土地庙】 明显陵 【皇陵特例天才杰作】 试读章节 [三镇锁大江 名城历千秋] 武汉地处我国的中原,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是华中最大的都市。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的交汇之处。横贯中华大地的长江自雪山高原奔泻而来,闯过了三峡险阻之后,又携着滚滚波涛,从武汉斜穿而过。发源于陕西汉中的汉水,千曲百折,也恰在武汉注入长江。于是,两条江河就很自然地将武汉切成了三个部分。长江东南岸为武昌,而长江西北岸的汉口和汉阳又被汉水从中间分隔开来。这种二水分三城的城市格局是不多见的。由于依长江、临汉水,武汉又有“江城”之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在此吟咏过“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句。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方面,武汉扼守着长江中游的咽喉,西可经三峡人巴蜀,东可下皖赣、通吴越,是东西水路交通的枢纽。另一方面,武汉雄踞华中,北可连豫鲁、达燕晋,南可越洞庭、抵两广,又是南北陆路交通的要冲。因此武汉素来被称为“九省通衢”。特别是在今天,先后两座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横卧在长江的烟波之上,使千古“天堑”变成了“通途”。武汉作为一座古城,也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武汉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留下了原始人类的最初足迹。据传大禹在治水时,曾到过这里。传说坐落在长江西北岸的龟山,即由当年辅佐大禹治水的灵龟化成。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楚地。武昌一带名“鄂渚”,汉口一带名“夏滴”。今日武汉尚留有古琴台等多处楚文化遗迹。据考证,伟大诗人屈原曾被流放“鄂渚”。屈原在《涉江》中写道:“乘鄂渚而反顾兮,欺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御余车兮方林。”在《哀郢》中写道:“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这些诗句,都记载了当年屈原在今武汉附近的行踪。秦时,这里属南郡。汉代,这里属江夏。至汉末三国,魏、蜀、吴三方拥兵鼎立、逐鹿中原,这里也成了兵家争斗的要地。曹魏鲸吞江北,孙吴据守江南,成对峙之势。西蜀则既联吴抗魏,又与东吴明争暗斗。百余年间,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现今武汉附近遍布三国遗迹。沿长江,蛇山有“黄鹤楼”,龟山有鲁肃墓和关羽“洗马口”;江中有因祢衡《鹦鹉赋》而得名的“鹦鹉洲”;东湖一带,较著名的有磨山顶上的刘备郊天台,以及南端的关羽卓刀泉和北端的鲁肃白马冢等。这些遗迹,几乎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故事。到唐宋时,三镇逐渐兴盛。众多文人墨客曾来此游历,睹物兴情,留下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此地的富庶繁华,更是令人瞩目。南宋陆游《人蜀记》称其“市邑雄富,列肆繁错”,“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范成大《吴船录》也称其“沿江数万家,匡闸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明代成化(1465—1487)初年,汉水下游改道,将原为一体的汉口和汉阳分为两处。因位于汉水之北而得名的汉阳,反倒成了汉水之南。这以后,商埠从汉阳移至汉口。汉口从一片芦洲上迅速崛起,发展成了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齐名的“四大名镇”之一。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太平军曾三次攻克武昌,四次攻克汉口、汉阳。东湖九女墩,即是当年武昌保卫战中太平军九位无名女英雄的墓葬地。19世纪末,任湖广总督的著名洋务派人物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建芦汉铁路,并编练江南自强军,设立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强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说过,中国民族工业的建立不能忘记三个人,张之洞即是其一。进入20世纪之后,武汉为曾经充满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册翻开了辉煌的一页。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的。后来,叶挺等率领的北伐军又在贺胜桥、汀泗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不朽的丰碑。 [湖光山色共旖旎] 东湖,位于武昌东郊,是武汉市著名的风景名胜。整个区域约有8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中国城市中自然湖泊面积最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水相依,风景清秀,一年四季各有佳境。 东湖本由郭郑湖、水果湖等若干个湖泊汇聚组成,湖与湖之间若断若连,港汊蜿蜒交错,堤岸曲折参差,素有“九十九湾”之说。湖面上水鸟相戏,渔舟出没,万顷碧波平洁如镜。湖的南岸,峰峦叠嶂;湖的东岸,丘冈连绵。青山绿树,投影水中,更为东湖增添了魅力。 东湖自1951年正式辟为风景区后,按自然环境,又划分成了听涛、珞洪、磨山、白马、落雁、吹笛六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听涛区在湖西岸,绿草如茵,繁花竞艳,林圃错落,亭阁相望,听涛轩、行吟阁、长天楼、湖光阁等均集中于此。另有九女墩,安息着太平天国起义军九位女英雄。当年,这九位无名女英雄在保卫武昌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老百姓不顾清朝统治者的淫威,将她们的遗骨合葬在一起。1950年代后,又建台立碑,以志纪念。 珞洪区地处东湖西南,主要包括珞珈山和洪山。珞珈山原名落驾山,相传春秋战国时楚国国王曾“落驾”于此,现为武汉大学所在地,一组宫殿式建筑依山临水,掩映于绿树浓荫之中。洪山与珞珈山遥遥相望。山上的千年古刹宝通禅寺古朴庄严。寺后山坡上是始建于元代的洪山宝塔,八面七层,高13.7丈,十分巍峨;寺西有无影塔,塔身虽小,却为武汉一带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风雨。施洋烈士墓坐落在洪山西麓的常青松柏之中。施洋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武汉工团联合法律顾问,于1926年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斗争中牺牲。烈士的半身塑像就安放在墓前石座上。 磨山区位于湖东南,因磨山而得名。磨山三面环水,六峰并峙,逶迤八里,民间称“十里长湖,八里磨山”。山上奇松滴翠,怪石峥嵘,清泉澄澈,曲径萦回,环境极为幽静。东峰形似磨盘,顶端有刘备郊天台。相传三国赤壁大战前夕,刘备曾至此设坛祭天,向上天祈祷,由于情意诚挚恳切,感动了天帝,孙刘联军才得以火烧曹军,大获全胜。西峰建有朱碑亭,亭前立一方朱红色石碑,石碑匕镌刻着朱德1954年为东湖所书题词。其中“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两句,将武汉东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较,充分肯定了东湖的美好发展前景。峰南是植物园,遍栽奇花异卉,供人观赏。磨山梅园是全国四大梅园之一,此外还有全国最大的樱花园及梅花研究中心。磨山最高峰118米,登顶四顾,浩淼烟波尽收眼底。 白马区在东湖最北端。这一带环境清幽,最著名的是白马洲。小洲四面环水,西侧有鲁肃马冢。据传三国时,吴国鲁肃协助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后,路经此处,误闯沼泽之中,结果胯下白马陷入淤泥而死,葬于此。 落雁区夹在白马区与磨山区之间。南来北往的雁群,经常在这里歇息;各种水鸟,更是这里的常客。古清河桥遗址与磨山东峰上的刘备郊天台遥遥相望。传说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军与反叛的令尹斗越椒大战于此。庄王亲自击鼓督战,神射手养由基则大显神威。现建有楚天台。 吹笛区在磨山区之东,这里山拥水抱,别是一番景色。临湖的吹笛山,相传是朱元璋第六子朱祯常来吹笛的所在。另有马鞍山,海拔138米,是附近最高的山峰。 P5-12 序言 经过几载的劳作,《山水中国))与读者朋友见面了。 这套丛书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山水故事”,一是“山水情怀”。 山山水水背后“故事”的丰富多彩,是中国山水的主要特色。由于悠久的文明与历史积累,长期的农耕生活陶冶,使得我国山水背后的“故事”特别多,亦即是说,人文景观特别丰富,历史文化的积淀特别深厚。 山水故事与旅游质量的关系极大。古人曾把山水审美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个精神层次。应目,即指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等形式美给感官以愉悦。会心,是说欣赏者与山水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亲。畅神,是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即是游心物外、物我两忘,在生命的本原上求得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与超越。怎样达到畅神的审美境界呢?山水故事是重要的动力、媒介和思想库。当你面对奇山异水惊诧莫名或在残庙断碑前茫然寻思之时,一首古人的山水诗可能沟通你和景物间的“灵犀”,一个历史掌故可能为你打开厚重的历史帷幕,让你尽享发现的喜悦,让你“千古兴亡,百年悲欢,一时登览”…… 正是为了帮助读者朋友在旅游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本丛书熔景观审美、掌故传说、山水诗文和风土人情于一炉,送大家一本“山水故事大全”。 山水情怀,是我国先民在长期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态。 这种情怀,表现于同自然山水的关系上,就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林泉之心”。即如王羲之,“游名山,观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如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种情怀,表现于日常生活,就是情趣化、艺术化。《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郑板桥“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贫寒之中收获精神的富足:“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居室之外,亦无处不是情思:雪后寻梅,霜前访菊;望秋云,神飞扬,临秋风,思浩荡;“谁与同座,明月、清风、我”…… 这种情怀,表现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礼乐心境。即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数千年来,这种情怀,不仅使许多社会个体获得特别丰富的人生,也使中国秉有一种令世界羡慕的特别美丽的文化精神。 这种情怀,这种文化精神,在人被工具理性异化为生物标本、精神世界被分割为七零八落的文明碎片的现代社会,无疑有着特别的意义。本丛书定名“山水中国”,就是意在呼唤这种情怀和这种精神的回归。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新世纪国人文化寻根途中一片心灵的绿洲,一泓精神的清泉。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丛书能以现在这样的面目问世,是许多同道和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为保护文化遗产踏遍青山的罗哲文先生和顾棣、李玉祥、吴荫南、李翔德等著名摄影家提供了大量文物古迹和山水艺术图片,为本丛书增添了浓郁的古典诗意;河北教育出版社邓志平、张子康二位同道提供了诸多现代山水名怍,更为本丛书倡导的山水情怀作了最好的现代诠释。在此,我要向他们,同时也向所有为本丛书付出辛劳和关爱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谢忱。 二0O四年冬 于北京大学寒暑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