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
(1)陈云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两条基本原则就是“读好书”和“做好人”。
1970年,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在北京远郊怀柔县的一个山区公社当乡村教师。有一次,她给父亲陈云写信报告说,已经在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书籍。陈云很快便回了信。一向给人以内向、沉稳印象的陈云在这封信中却展现出他内心世界的另外一面,那里跳动着一颗作为父亲的慈祥爱护之心。眼见孩子一天天地成长,特别是开始学会主动找一些富有教益的书来看,令陈云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写信鼓励道:“你虽然已开始工作,但还年轻,坚持下去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的。时间有限,每天要挤时间学习。”同时,还谆谆嘱咐女儿,要注意保持,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越要坚持下去。
这封信深深打动了陈伟华。自己只不过刚开始有所动作,父亲就给了这么多的支持和鼓励。自己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坚持读好书,她在小学是个好学生;进了中学,很快人了团;下乡后,能吃苦耐劳,父亲都不曾给过她什么特别的表扬。可现在,当她翻开马列主义的书时,父亲却“万分欢喜”。她不能不从父亲的“欢喜”中感受到父亲对自己应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所抱的希望;不能不从那字里行间,体会到尚身处人生逆境之中的父亲所保持着的坚定信念。
(2)叶剑英平时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经常教育子女勤奋学习,礼貌待人,讲究道德,艰苦朴素。1947年,叶剑英的一个女儿在苏联学习,每当收到女儿的信他都特别高兴,总要反复看上几遍。在深夜,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他总喜欢给女儿写回信。他在信中常常鼓励女儿好好学习,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对身边5岁的小女儿妞妞更是疼爱,但也绝不放松要求。记得1947年夏的一天,后委机关行政处王克昌来叶帅住的院子检查卫生,妞妞听到大家热情地喊老王,也学着喊了一声“老王”,这一喊声被正在门口看文件的叶帅听到了,当即批评妞妞没有礼貌。妞妞知道自己错了,赶忙叫了声“王叔叔”,以示道歉。
叶剑英还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一次妞妞吃饭时把一些不喜欢吃的菜扔到桌上。晚饭后叶剑英领妞妞到村外河边散步,当时正是农忙季节,农民正忙着浇水、收菜、翻地,汗流浃背,衣服都湿透了。叶剑英指着劳动的人们告诉妞妞:我们吃的饭、菜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来之不易。你把一些菜扔到桌子上,很可惜,也是不尊重农民的劳动果实,以后要爱惜饭菜,不能浪费。从此以后妞妞再也不挑食了。
(3)毛泽东特别重视对子女做人方面的教育,这里举两件小事。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国,毛泽东抓住机会培养儿子,使儿子成为一个了解中国国情,深知人民疾苦,能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的人。毛岸英遵循父亲的意见,穿上父亲的打过补丁的灰布衣服,背了一斗多小米,徒步23里走到农村。他同大家一同下地于活,掏粪担粪,从不嫌脏。他学会了犁地,种洋芋。毛岸英劳动肯干,吃得苦,生活上也很俭朴。他和农民同吃,同住窑洞,睡土炕。每天劳动之后,晚上总要认真读些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有时晚上还教农民及孩子们识字,给小朋友们讲故事。通过在农村的锻炼,毛岸英的思想觉悟和意志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1959年考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毛泽东在日常生活方面,仍严格要求她。她吃住在学校,和同学一样睡上下铺,一样认真听课,一样下乡参加劳动,一样挤公共汽车。李讷总是齐耳短发,蓝布制服,黑布鞋,生活十分朴素。
【点评】
陶行知先生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两句话虽然是针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但是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却带有普遍性,同样是家庭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子女,首先就要使他们成为一个诚实、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也就是首先教育子女“做人”。
做人教育之所以重要,首先是由子女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在子女的成长、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其实质就是教育和矫正子女的任性行为。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光靠孩子年龄尚小的本能和自然本性是领悟不到的,而必须对其加以教育、培养,并通过孩子自己的努力,按照应该做的去做,才能使孩子逐渐成人。树不剪不直,人不教不正,教育的本质是反其性,而不是顺其性。同时,做人教育还是其他教育的重要基础,决定着其他教育的价值方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多种多样,做人教育是全部教育的基石。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修养、人格素质不过关,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更遑论做好其他工作。
从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实际出发,做人教育的内容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第二,道德观教育和高尚情操培养;第三,文明修养和行为举止的教育;第四,吃苦耐劳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四个方面的教育互相联系,交互作用,缺一不可,在做人教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只重点谈一下吃苦教育和合作教育问题,因为这两个方面在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中是比较急迫的课题。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吃苦耐劳精神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吃苦耐劳精神的培育被忽略了。一些家长生怕孩子受苦,不仅在吃、穿、用等方面关心过度,而且在家务劳动方面也不给孩子应有的锻炼,使许多孩子成了温室中弱不禁风的花朵,成了好吃懒做的现代少爷、小姐,进人社会后经不起任何风雨的考验。多年前关于中日儿童夏令营较量的事被炒的沸沸扬扬,曾经刺痛了无数家长的神经。无论当时的情形到底如何,实际上根本无须深究,它所提出的诸多问题如中国儿童缺乏吃苦精神和自理能力等,的确是我们应当承认并深思的。关于合作精神,在独生子女教育中也是有所欠缺的。独生子女在许多家庭都被视为掌上明珠,娇生惯养,缺乏约束,为所欲为,以至于被人们称做“小皇帝”。“小皇帝’,式的独生子女不仅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且缺乏合作共事精神。这一问题如果不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有朝一日,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将很难找到一些团结一致、合作共事的群体或组织,相信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