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人格障碍的种类及产生原因,重点介绍了“边缘型个体障碍”和“自然型个体障碍”两种主要种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治疗作为突破口,帮助患者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早日健康地融入社会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压下的人格障碍--心理专家帮你改善人际关系(图解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日)市桥秀夫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人格障碍的种类及产生原因,重点介绍了“边缘型个体障碍”和“自然型个体障碍”两种主要种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治疗作为突破口,帮助患者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早日健康地融入社会生活。 内容推荐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但在交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疑心很重,有些人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有些人过于追求完美,有些人的依赖性很强,还有些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避……为什么他们的差异如此之大呢?其实这些都是人格障碍(个性障碍)的表现。本书对各种人格障碍以图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剖析,从引发障碍的背景到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治疗人格障碍的最佳指南。 目录 关于个性障碍你知道多少? 第一章 什么是个性障碍 [小贴士] 人格障碍现在多被称为“个性障碍” [什么是个性?] 个性指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什么是个性障碍?] 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引起很多纠纷 [个性障碍的种类] 个性障碍可分为三大类型 [起因是什么?] 个性障碍构成复杂,探究原因没有意义 [心理发育①] 幼儿期是培养“安全感”的时期 [心理发育②] 培养坚强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性格 [能治吗?] 绝不能自行判断病情,要向专家咨询 [专栏] “疾病”和“障碍”有区别吗? 第二章 “别抛弃我!”边缘型个性障碍 [小贴士] 在数据和研究中发现的边缘型个性障碍表现形式 [诊断标准①] 被抛弃的不安全感是其根源 [诊断标准②] 内心存在“多个自我” [诊断标准③] 多发异常行为,周围人受到牵连 [接受诊断的时机] 患者希望变得正常就是治疗的开始 [治疗①] 确定遵守就诊时间等规则 [治疗②] 学习面对孤独 [治疗③] 塑造一个非黑非白的“灰色自我” [处理的基础] “错了”、“忍耐”、“没问题”是关键 [家人的反应①] 除了探求原因,更要平和面对 [家人的反应②] 用平静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 [周围的人] 能做到的就明确同意,不能做的就拒绝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对异常行为要采取坚决态度 [专栏] 治疗需要多长时间? [小贴士] 自恋型个性障碍也是一面反映现代社会的镜子 [特征①] 把弱小的自我隐藏在强大的自尊心之下 [特征②] 完全没有“踏实”、“适度”的自觉 [背景①] 认定没得到称赞就是不受欢迎 [背景②] 竞争社会使人想到“如果失败 [接受诊断的时机] 当愤怒、抑郁、退缩成为生活的常态时 [治疗] 培养真实的自我 [无论患者还是家属] 不只是结果,过程也很重要 [家人的反应①] 这也是家人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 [家人的反应②] 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模式 [专栏] 健康的自爱是什么? 第四章 “为什么做不好呢?”各种类型的个性障碍 [小贴士] 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人格的不平衡 [与众不同的人] 有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等三种类型 [冲动的人] 不稳定的表演型、反社会型个性障碍 [强烈不安的人] 比较常见的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个性障碍 [专栏] 什么是被动-攻击型个性障碍? 第五章 由医疗机构进行的治疗 [小贴士] 觉得是个性障碍,就可以找医生咨询 [药物疗法] 对不安全感等症状采取的辅助疗法 [精神疗法] 修正心理的动荡和失衡 [住院时机] 思考究竟为什么住院也是一种治疗 [家庭疗法] 考虑是否借机建立新的家庭关系 [专栏] 性格圆滑?还是变得圆滑? 试读章节 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引起很多纠纷 个性,决定自我与外界的联系方式。 不能适当发挥个性的作用、不适应社会,这种状态就是个性障碍。 ■认为“恐怕应该这样做” 个性受其生存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很深。感觉上思想和行为模式是由自己决定的,但实际上还要以社会公认的观念、礼仪、常识为标准来判断。因此,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人对对方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出预测。 但是,患有个性障碍的人却超越了对这种默认的了解,而明显地表现出思维及行二模式的偏执。这样一来,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纠纷。而且,由于无法顺畅地与人交流,使其他人和患者自己都很痛苦,患者的社会生活也会变得很糟糕。 ①思维方式严重偏激 脱离多数人思考的模式而显得偏激,思维方式偏执而无法接受其他想法。 ②个性顽固 不能根据实际的环境和对象随机应变,无论何时何地总是采取极端偏激的对策。这种偏执的特征不仅存在于某种特定的范围,还扩展到整个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 ③没有特殊原因 没有药物因素和其他明显的致病原因。大致在青春期一青年期(18岁以上)可见此倾向并一直持续下去。 A.明显偏离其所属文化允许范畴之内的经验和行为的持续性模式。下列情况只要出现两种即为该模式。 (1)认知(即感知、解释自我、他人及事件的方式)。 (2)感情(即情绪波动反应的范围、强度、不稳定性以及适度性)。 (3)人际关系功能。 (4)冲动的控制。 B.其持续陸模式无变通,在个人生活及社会环境的范围内扩展。 C.其持续性模式在临床上可引起明显的痛苦,或者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引发功能障碍。 D.此模式稳定且长期持续,起始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年期或者成年期早期。 E.其持续性模式无法用其他精神疾患的表象或结果来说明。 F.其持续性模式不存在物质性(例如:滥用药物、被投药)或普通身体疾患(例如:头外伤)等直接生理学依据。 在使用美国通用的DSM-IV标准时,由于各国之间存在社会和文化差异,因此,不能原样照搬,需进行修订。 ■诊断很重要,但不用过分介意 诊断个性障碍的一项重要作用是它可成为治疗的契机,虽然也许一些人会感觉这没什么必要。而且如生搬硬套DSM-IV的标准,还会给不一定需要治疗的人罩上“个性障碍”的“恶名”。 DSM-IV是美国社会的产物,使用时不得不考虑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尤其要考虑患者的情况。 作出“个性障碍”的诊断对精神科医生来讲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请记住,普通人不要给别人妄下“个性障碍”的诊断。 个性障碍有多种分类法。这里介绍的是依据各种倾向和特征而制定的DSM-IV分类法。 A类:思维方式和行为异于常人,是典型的个性障碍,并可发现与精神分裂症相当类似的倾向。 ●偏执型个性障碍 疑心极重,总是认为周遭的事件或周围人的行为对自己有恶意。 ●分裂样个性障碍 以前被称为具有精神分裂症性质的个性障碍。与社会的联系淡薄,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 ●分裂型个性障碍 不善于建立人际关系,追求事物的方式和思维方式异常,多半脱离现实。 B类:感情冲动而不稳定的类型,其反复无常的戏剧性行为极易困扰周围人。 ●反社会型个性障碍 伦理观和道德观淡薄,易发生异常行为的个性障碍。依存于周边环境,一旦切断周围环境的支持,就会出现激烈反应的类型。 ●表演型(癔病样)个性障碍 总是把自己想像成悲剧的主人公,以便引起他人注意的类型。 ●自恋型个性障碍 极少关心他人感受,只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感受,喜欢获得他人的赞赏。 C类:具有强烈不安感的个性障碍类型。此外,还包括诸如被动一攻击型个性障碍(P78)等其他(无法分类)的个性障碍。 ●回避型个性障碍 遇到问题不是勇敢面对,而是反复逃避、退缩。 ●依赖型个性障碍 自己不能决定、判断事情,经常让周围人决定。 ●强迫型个性障碍 完美主义者,执着于自己的习惯和顺序。 主要原因受多方面影响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个性障碍主要受“培养”或“教育”方式的影响,但事实绝非如此。这里所说的主要原因是相互间施加的复杂影响,很难确切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 对患者、家人以及周围人最重要的是,与其追究患病原因,不如考虑“从现在开始怎么做最好”。消极地追究责任起不到任何作用 总是有人指责父母对孩子的患病负有责任,特别是有的母亲也会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无论哪一种做法都不对。 一旦把责任推卸给某个人,不仅会使患者感到无来由的负罪感,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③环境·教育方式 除了亲子关系外,父母之间的关系、教育环境对孩子的个性也有影响。 ④社会状况·时代背景 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子女怀有什么理想等很多时候都反映出社会的倾向。可以说在现代社会竞争极端激烈和崇尚自由的反面,不重视道德及社会规则的风潮对个性的影响也很大。 ⑤剧烈的变化 与亲密之人的分离和遭遇巨大失败等都有可能引起个性障碍发作,往往是在不顺心的情况下不能从容面对挫折。个性障碍构成复杂,探究原因没有意义了解个性障碍因何而起,相关要素是什么是很重要的。但是,即使清楚病因也不等于治疗,这一点更为重要。 ①天生的原因 即便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性格也有差异。既有活泼的或者稳重的,也有易受伤害的(易感受压力)、好奇心强的,而其中大部分倾向会稳定在某种程度上。 ②大脑发育障碍 儿童的大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就是“大脑发育障碍”。当然并不是所有发育障碍都会带来个性障碍,可是要知道,幼时患过多动症(注意缺陷)和学习障碍等疾病,但未接受治疗的人被诊断为个性障碍的比例相当高。(P6-11) 序言 个性障碍也被称做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这个概念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人性善的本质,我也很难把这个病症的涵义表述给患者。 这本书里使用了比较客观的“个性障碍”概念。虽然我国精神神经学会尚未统一意见,但包括相关的各种诊断名称,全都可以称之为“个性障碍”。 个性障碍在青春期就会表现出来,与其相关的因素极多,其中尤其是社会竞争加剧、小家庭化、子女年幼化等现代化因素对其影响最深。但是,个性障碍的治疗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还有很多人存在着“这是本人的个性问题,不需要治疗”这样的误解。 利用适当的精神疗法并改善和家人、周围人的关系,个性障碍绝对可以得到改善。 有些类型的个性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不治疗,其异常行为也会一点点得到改善。不过这个时期一般是在30岁以后,患者不得不忍受极大的困扰度过从青春期到20多岁这十几年的时间,而就是在这段时期里,治疗是最可能见成效的。这实在太过可惜。 本书以最近常见的“边缘型个性障碍”和“自恋型个性障碍”为重点,介绍了先进的治疗方法,以及家人的对待方式、应对措施。本书以治疗作为突破口,倘若对于患者和周围人建立更加良性的关系能够有所帮助,那将是极大的幸事。 精神科医生 市桥秀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