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青年报》著名栏目,国内最著名的公益咨询热线“青春热线”16年来的经典案例结集。该书选编了“青春热线”咨询案例中涉及家庭关系、亲子互动、婚恋困惑等问题的部分,尤其对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几类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庭(爱与碍)/青春热线精选丛书/大夏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汪文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青年报》著名栏目,国内最著名的公益咨询热线“青春热线”16年来的经典案例结集。该书选编了“青春热线”咨询案例中涉及家庭关系、亲子互动、婚恋困惑等问题的部分,尤其对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几类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青年报》著名栏目“青春热线”16年来的经典案例结集。本书选编了“青春热线”咨询案例中涉及家庭关系、亲子互动、婚恋困惑等问题的部分,尤其对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几类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丛书主编陆小娅女士系“青春热线”督导,是“青春热线”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中建树颇丰;本书主编汪文系《中国青年报》记者、“青春热线”咨询员,有多年的家庭问题咨询经验。 目录 自序 谁来承接爱的链条 家庭互动 迷失在抑郁的母爱中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竞争:父女各有各的靶心 在母亲不幸的半径中越走越累 擦去抑郁模板上的家庭阴影 我是不是把儿子逼得太紧了 因为什么条件爱与被爱着 “赏识教育”向左走向右走 不幸沦为C类家长 身为教师子女的双重压力 为被动孤独孩子的未来捏一把汗 高三考试焦虑:求解成人期望值 买房:我在前方,父母在后方 22岁,依然牵着母亲的衣角 我为什么总是倒霉 18岁的抉择 停留在“阿姨”出现的“断层” 隔代教养,越界还是互补 我恨你,我真的有点儿恨你 生于80年代,代沟很浅,快乐很多 你对号入座了吗 我的成长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童年对抗后遗症 情感舞步 相敬如宾的情感游戏 划定幸福的底线 影响亲密关系的N个瞬间 她为什么要当“逃跑新娘” 恋爱是两个人的联袂出演 为恋父情结所困 家庭观点 青春在恋爱暴力中窒息 父母无为乃大为 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爱也是一种生存能力 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 父爱缺失是一种家庭隐患 在7A原则下重建亲子关系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太失望了,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杨杨的妈妈不到40岁,衣着人时而得体,一丝不苟。在叙述过程中,我总能从她不悦的面色、抱怨的语气中感受到愤怒和无奈,但看得出,她在竭力控制情绪。杨杨父亲的外形稍显粗犷,一看就是个精明强干的人。 二人坐在我面前,表示非常担心杨杨的学习。杨杨小学时成绩一般,进入一所普通初中后,成绩下滑得很快,现在已经到了全班倒数三四名的程度。自从他迷上了网络游戏,就整夜打个不停。父母不让他玩,他就说:不让玩我就不好好学。期中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后,他又养起了狗。为了让他抓紧时间,父母把狗强行送了人,杨杨非常不满。几次冲突之后,杨杨索性摆出“破罐子破摔”的架势。当时正是足球欧洲杯大赛期间,杨杨放学回来就守着电视,对书包动都不动。 “其实,我对他的学习抓得还是很紧的。”杨杨母亲似乎想解释自己对儿子很负责。 确实,杨杨妈妈对儿子管得很严。从小学到初中,她每天晚饭后都陪杨杨一起学习。小学时,妈妈常常在他做作业前给他把当天学的知识再讲一遍。然后,杨杨写作业,妈妈在一旁看着,一看哪儿做得不对了,立刻拿起橡皮帮他擦掉……再替他检查、整理书包。上中学后,妈妈辅导不了,就给杨杨请了好几个家教。她还经常去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频繁地和老师通电话。 为了督促杨杨学习,妈妈几乎推却了所有同事、朋友相约的休闲娱乐活动,夫妻俩晚上从不看电视。家里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可杨杨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妈妈反映“这孩子贪玩得厉害!学习自觉性太差,不知道努力。我尽量不给他玩的时间,可他还是经常偷着跑出去,上周五晚上直到12点才回家……” “看来您对杨杨的表现很失望。” “我太失望了!我没上过大学,我希望我儿子能有好前途,可现在,我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杨杨妈妈缓慢地诉说着,脸上带着无尽的哀愁和疲倦。 从前,杨杨妈妈是个非常勤快的人,在单位工作认真,人缘也不错。在家是个贤妻良母,每天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家务活全包了。可她现在仿佛变了一个人。整天无精打采,不爱说话,上班好像是在混日子。回到家,只要跟杨杨一生气,立刻回卧室往床上一躺,什么活儿也不干。就这样,她还老觉得累得很。 杨杨的外公外婆看着女儿整天愁眉苦脸,非常着急,心疼得直掉眼泪。倒是杨杨的爸爸觉得妻子这样不对劲,催她去看病,结果,精神科医生诊断杨杨的妈妈患了抑郁症! 妈妈居然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得了抑郁症!听到这儿,我也感到吃惊。很多学生的父母曾在咨询室诉说他们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不解、不满甚至是愤怒,也因为内心深处的失落、沮丧和挫败感而默默流泪,但痛苦到产生抑郁症的母亲,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对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我有了更多的疑问。 “跟我爱人的想法不同,我认为应当首先解决她的心理问题” 我注意到,在杨杨妈妈倾诉的时候,做爸爸的始终凝神倾听,一声不吭。即使妻子谈到了他,他也没有开口。 这些年来,只要杨杨不学习,妈妈又管不了,就立刻给杨杨爸爸打电话,不管他是正在开会,或者是在谈生意,都要求他必须马上赶回家。他对“紧急事件”的处理往往是粗暴的,一般是到家就把孩子打一顿。有时候,杨杨妈妈还不让他上班,让他在家看着杨杨学习。 看得出妈妈在这个家的“权威性”。可杨杨的爸爸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当我把问题抛给他时,他居然直截了当地回答:“跟我爱人的想法不同,我不同意她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应当首先解决我爱人的心理问题。” 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使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更像是不良的夫妻关系、错位的家庭关系的结果。父母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当的沟通和互动模式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而这才是冰山之下的暗流。可惜,很多为子女的学业焦急如焚的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听起来,你对杨杨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 “对!他妈妈太疼孩子了,对孩子太上心了!”杨杨爸爸的神情郁虑起来,开始了滔滔不绝的叙述: “自从有了儿子,我爱人像得了个宝贝,我马上就退居其次了。为了早晚照顾孩子,从杨杨出生起,我爱人一直与儿子一起睡,我单独睡另一个房间,这种状态持续了14年。 即便后来和孩子分开睡了,她还总是不放心,几乎天天半夜去儿子屋里,给他盖被子……对于孩子衣食住行的照顾就不用说了,真是太细致、太周到了! 另一方面,她对孩子又太较真,要求高、限制多、爱挑毛病,很少表扬,总想让孩子向她想象的那个方向发展。 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着急,我能理解,但家里没别的话题,就是学习,这样孩子能不烦吗?而且,杨杨长大了,不可能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可我爱人接受不了。有时我看她气极了,就憋不住把杨杨打一顿,其实打完之后我也很后悔!” 杨杨的父亲十分直率、情绪激动,这些话好像在心里憋得太久了。我感觉他更担忧他妻子的问题。 “不光对孩子,她对我也总有好多要求,我没按她的意思去做她就生气。比如吃完饭后,我想歇会儿再刷碗,她说不行!必须马上去;想看会儿电视,不行!影响孩子学习。我喜欢交朋友,可她从不让别人来我家里玩。看什么都不顺眼,她能高兴得起来吗?” 杨杨妈妈的确很能克制自己,丈夫已经在数落她的不是了,还竟然一言不发。但看得出,她虽然表情淡定,内心却也漾起了波澜,时不时整理一下衣襟,掩饰自己的不安。 过于控制情绪会让自己感到能够掌控局面,但同时也会带来自我压抑。这次谈话结束时,我讲了对他们这个家庭的印象,并简略介绍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由于重要人物——杨杨的缺席,我建议杨杨下次能够到场,同时我也将继续关注妈妈的问题。 P4-7 序言 家庭对于人的影响如此深远,我们几乎都可以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寻找到原生家庭的烙印。女友C是学心理学的,每次谈起亲子关系都头头是道,可她却对我们说,每当自己的儿子表现得不够机敏、学得不够快,她第一个反应就是数落他:“教过多少遍还不会,你怎么这样笨!”要知道,她的儿子还不到两岁啊!当然,每次批评完儿子,她心里都一阵内疚。她明白,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源于自己对“笨”与“聪明”特别在意——X的父母都是理工科大学生,在X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拿她和妹妹的智商做比较:“你看,你就是没有妹妹聪明。”“你脑子慢,就应该笨乌先飞!” 实际上,X的脑子并不慢,她考上名牌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比她妹妹如今的境遇强很多。可“笨”似乎在X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她说,一旦生活有不如意之处,或者遭遇挑战,她马上自先气馁,总觉得别人的成功,“首先是由于他非常聪明”。 我们都能判断聪明并非是人成功的唯一因素。c也明白,但落实到儿子身上,却还是昔日重现。假如她一直以这样的态度评价儿子,智商阴影的链条还会传递下去。 心理学的背景让C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有了改变的基础。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也都越来越重视家庭对人的影响了。因此,才会诞生那么多讲座书籍,也使我们当父母当得小心翼翼——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来自家庭的伤害,总希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到尽善尽美,但这又会使我们陷入另一种惶惑,不知道自己这句话对不对,那句话该不该?怎样才能使孩子在童年避免受到伤害? 有时候,父母真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对的。过于溺爱纵容,可能会导致孩子独立性差;过于严厉苛刻,又担心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所以许多戒律信条也由此诞生:“不该向孩子说的×句话”,“在×场合下不该说NO”,但我们会发现,有些信条照搬过来并不好用,甚至,不同的书介绍的方法会有很大出入,有时意见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什么是我们应采取的方法?其实,这并没有一定之规。应当说,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即便是再小心谨慎,你也可能与孩子发生冲突,和孩子出现分歧,使双方受到伤害,即便这种伤害微乎其微。 我们无法做到行为统一。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是社会、家庭等各种成长因素的集合,带有过去,现在的综合印记,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对父母都说标准语,行为举止都是标准动作。而且,凭什么要求人们在做父母方面尽善尽美?这对父母来说公平吗? 当然,在家庭文化建设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编辑每一组有关家庭的专题稿件时,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为了迎合父母的要求,孩子会以各种方式去努力,如勤奋、温顺、叛逆、内疚、甚至自残……我们接触的大量个案故事证明: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能从父母那儿找到原因。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父母检视自己的做法,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时,首先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需要还是我的需要?我是否在爱的名义下实施了暴力?孩子不听话,我为什么会发怒?我的权威是否不容挑战?如果他不够优秀,我是否接受不了? 假如你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能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为原则,给予孩子爱与尊重,让他最大限度地享受亲情和成长,那么,何必在乎自己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呢?孩子自然能体会到你的爱,也有能力自己发掘成长的乐趣。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传递了怎样的态度,而他又接收到了什么。 在此前提下,父母也不必对自己要求过高。你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教育,比如你太忙、太累,可以直接对孩子说:“请让妈妈歇一会儿。”如果你觉得自己做错了,下次改正就好了。父母都是不完美的,做80分、70分的妈妈就好。 说到底,孩子的成长责任最终还是要由他们自己承担。这几乎和“相由心生”的道理相通——35岁之后,我们的容貌要由自己来负责了。在你成年之后,如果还总是抱怨:“我之所以自卑,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太苛责”“我父母不善言辞,所以我无法当众演讲”——那你的确很难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了。家庭也许制造了一些负面的链条,而假如你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可以把这些链条砸断。 本书所选择的专题和稿件是4年来有关家庭故事的积累。通读书稿可以发现,它们更多强调的是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作用。的确,在过去的日子里,很多父母都不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但如今,我愿意同样强调孩子自身对成长的作用。家庭关系是互动的,让任何一方单独背负重任都有失公平。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成长是相依相伴的: 后记 这是“青春热线”的第三套丛书。 编完这套丛书,正迎来“青春热线”创办15周年。 15年来,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和《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块专版共有的名字,“青春热线”走进了很多青少年朋友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伙伴。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听到有人说“我是伴着‘青春热线’长大的”,我都会对“青春热线”的影响力感到吃惊。他们当中,有名牌大学的学子,有大都市里的白领一族,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有面临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还有监狱中的少年犯……可以说,是青少年朋友给予“青春热线”的信任,使得它能够坚持到今天。所以,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他们——那些《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读者们,那些愿意通过电话和我们共同探索成长困境的不知名青年朋友们。 其实,15年来,很多次我们都想放弃,毕竟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大家都是志愿服务,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但是最终我们没有放弃,一天天地坚持下来,一年365天,整整15年! 我已经记不清15年来在热线服务过的所有志愿者的名字,也许“青春热线”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我也无法历数志愿者们所做的工作,除了接热线电话和撰写稿件,他们还参与校园危机干预、学校团体辅导、在网络上创建和维护咨询员论坛、编辑内部刊物,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救助轻生者。在SARS危机中,虽然“青春热线”被迫暂停服务,但是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自己学生、同事、病人、朋友最好的心理支持者,并用人性的光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我为“青春热线”拥有这样一批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也为“青春热线”志愿者团队在北京首次优秀志愿者评选中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团体)”称号而欣慰。谢谢每一位志愿者的付出,也谢谢所有志愿者的家人,感谢你们给予志愿者的理解与支持。 15年来,《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编辑已经换了四代,但“青春热线”始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之一。年轻编辑的进入,总能给版面带来新的活力。特别是近几年,“青春热线”版在汪文和郭韶明的操持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青年需要。这套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她们创造性的劳动。 对于“青春热线”来说,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以说是它的父母。2000年,“青春热线”电话迁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实验室后,一直得到社工系师生的大力支持。社工系的几位老师,成为了热线的督导,他们作为志愿者,为提升“青春热线”的服务质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青春热线”另一个支持力量是心理学界、心理治疗界和社工专业的专家学者,包括许多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外的专家学者,他们或者为“青春热线”提供稿件,或者为热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很多培训都是无偿的。至此丛书出版之际,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陆小娅 2006年10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套有趣的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千姿百态的人和事,看到精神轨迹的追索和变化。在我们所有的行动下方,都潜伏着我们的情感和理智。发现它们的踪迹,理智地辨析来龙去脉,是我们走向更健康更快乐的钥匙。书页里静静地悬挂了若干把钥匙,期待着你开启心扉。 ——毕淑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