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出色的期权交易员和分析家,麦克米伦写作的这本书已经位列股票、期货和期权界的必读书。可以说,你的藏书中是否有这本书,标志了你在衍生品研究和交易领域里的涉水深浅。
本书的作者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身体力行地从内部揭示了各个市场之间在运作中如何相互关联的机制。“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无论是到美国这样的市场中去寻找投资的机会,分散和平衡投资组合,还是在国内研究和发展自己的衍生品市场,看一看别人的经验有好处也有必要,在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方面,可以见仁见智。有人说它们扩大风险,有人说它们规避风险,无论我们的看法是什么在世界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中,衍生品交易的迅猛发展是一个事实。重视它并对它进行研究,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麦克米伦谈期权》是一部奇书,这不仅因为它博大精深,而且因为它难以归类——它是一部期权书,可是又用大量的篇幅探讨期货交易;它是一部交易实践指南,提供了大量的短线交易例证,可是理论色彩又很浓,特别是在对波动率的分析方面;它是一部关于衍生品的书,但是对股票等标的物的交易又有许多基于亲身经验的真知灼见,甚至提到应当怎样利用季节性趋势在什么时候买进股票,什么时候卖出股票;它介绍的是交易和投资的策略,但是又手把手地教导读者应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办法、利用什么样的指标来交易黄金、大豆或者标普指数这些标的工具以及它们的期货和期权;它是一部投资手册,可是又教给读者许多投机交易的策略;它是一部经典,然而,在第2版中又收入了许多最新的投资哲学和交易策略。
像麦克米伦这样30多年始终活跃在交易场内,并且在理论追求方面孜孜不倦,既精于期权策略,又在几乎所有的交易市场上纵横捭阖的佼佼者,即使在美国也是不多的。他用自己的经历,将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以及同一市场的不同领域串连起来,以自己的投资和交易哲学为焦点,将经验同市场的综合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1章 期权的历史、定义和术语
今天,有许许多多种挂牌期权在交易:股票期权、指数期权和期货期权是其中的主要类型。本书的目的是要从期权的多种用途中选出一些进行探讨,并且通过一些实际的演示来帮助读者获取盈利。
期权在范围广阔的实际应用中都可以起到作用,它们可以用来建立光是使用期权的策略,也可以用来取代其他的工具,它们还可以用来增强和保护投资者在标的工具中的头寸,无论这个标的工具是股票、指数或者是期货合约。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发现,期权在实际应用中的用途要远远比他想象的多得多。就像前言中所说的,本书不是为新入门的投资者所写的,不过它提供的平台,为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了所有必要的定义。
1.1标的工具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术语的定义开始,以此来建立进一步讨论的基石。在谈到什么是期权(option)之前,我们对期权是以什么东西为基础的应当有一些概念。作为各种挂牌衍生证券(期权、权证,等等)之基础的标的工具(underlyinginstruments)究竟是什么呢?普通股股票是最简单的标的工具。股票期权(stock options或者equity options)是赋予投资者以买进或卖出普通股股票之权利的期权。
另一种非常流行的标的工具是指数(index)。创造指数的方法是将一组例如股票这样的金融工具组合在一起,并且按某种方式将它们“平均化”,使得由此产生的数字成为一种指数,这种指数是用来代表这组特定金融工具之表现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是最著名的一个指数,不过还有许多其他股票组合的指数,譬如说,标普500指数(Standard&Poor’s 500)和价值线综合指数(Value Line Index)。同时,也有许多跟踪同一行业中各个不同股票集团的股票指数,譬如说,公用事业指数、石油指数、黄金和白银指数。有的期权的标的物甚至是在美国挂牌的外国股票的指数,它们包括日本指数、中国香港指数、墨西哥指数以及若干其他相似的指数。不过,指数并不只局限在股票上。商品也有指数,譬如说商品研究局指数(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Index)。另外,债券和利率也有指数,包括短期利率指数、政府债券指数以及30年债券利率指数。这些以指数为标的物的期权叫做指数期权(index options)。附录A包括了一份现有的指数期权的名单。
最后,第三种广义的标的工具是期货合约(futures)。这类标的工具恐怕是最少为人理解的了,不过在我们谈到策略时你可以看到,期货期权是极其有用和非常重要的。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期货和期权几乎是同样的东西。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看法更离谱的了。对期货的“不带水分”的定义是: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它要求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交割特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者是交割现金。在现实中,拥有一手期货合约同拥有股票没有多大的不同,所不同的是期货的价格是同标的商品的价格相关,而且期货合约有确定的到期日。因此,同股票一样,期货合约的价值也可以无限地上涨,而且从理论上讲,同股票一样,它们的交易价格也可以一直跌到零。此外,期货可以用百分比很小的保证金交易,因此,拥有期货合约的风险相当大,而潜在的回报也相当大。我们在后面将详细讨论期货合约,不过,这个简单的介绍对下面期权术语的讨论来说,已经奠定了足够的基础。正如读者可能已经猜想到的,期货合约上的期权叫做期货期权(futures options)。
1.2期权术语
期权是按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某一标的证券的权利,这个权利只有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效。下面是期权这个定义所特有一些术语:
·类型(type)。类型所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看涨期权(call option)或看跌期权(put option)。如果我们说的是股票期权,那么一手看涨期权给它的持有者以买进股票的权利,而一手看跌期权则给持有者以卖出股票的权利。可以用多种方法来使用期权,如果我们说的只是买进期权,那么买进一手看涨期权就是看多,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标的股票价格上涨,而买进一手看跌期权则是看空,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股票下跌。
·标的证券(underlying security)。标的证券是一个期权的持有者可以买进或者卖出的特定的东西。在股票期权的情况里,它就是可以买进或售出的实际股票(譬如说,IBM股票)。
·定约价(strike price)。定约价是标的证券可以按此而买进(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标的证券的价格。挂牌期权的定约价是标准化的。譬如说,股票和指数期权在定约价之间都是间隔5点。此外,如果股票期权的定约价低于25,它们之间的间隔就是21/2点。因为标的期货的性质不同,期货期权的定约价要复杂一些,但是对每一种商品来说,它们仍然是标准化了的(例如,债券是相隔1点,而对波动率较大的商品,譬如玉米,相隔就是10点)。
·到期日(expiration date)。到期日是在那一天期权必须平仓(也就是在公开市场上卖掉)或者履约(也就是转换成作为期权合约标的物的实际工具,即股票、指数或者期货)的日子。交易所交易的挂牌期权的到期日同样也是标准化的。对股票和大多数指数期权来说,这个日子是到期月的第三个星期五之后的那个星期六(这就使得这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五自然成了最后交易日)。不过,对期货期权来说,这些日子之间的差距很大,后面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这一点。交易最频繁的挂牌期权通常是生存期不足9个月的期权,不过,如果是股票或指数期权的话,也有长期期权可以使用,这些长期期权可以延续到两年甚至更长,它们叫做LEAPS。
这4个术语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将任何一个期权合约同其他的期权合约区分开来。通常使用这4个术语来描述一个期权是按照这样的述说顺序:标的物、到期日、定约价和类型。例如,一个被描述成IBM7月50看涨期权的期权就完整地描述了这样的事实:这个期权给了你在7月的到期日之前按每股50美元的价格买进IBM股票的权利。与此相似,一个被描述为美国长期债券12月98看跌期权的期货期权,给了你在12月期权到期日之前按98美元的价格出售作为标的物的30年政府债券期货合约的权利。P1-3
学勤和玉辰翻译了麦克米伦的《麦克米伦谈期权》,要我为他们写一个序言,我答应了。这部书反复强调的一点我比较欣赏,那就是利用不同金融市场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手段,保存住投资的既有盈利,同时也不放弃进一步获利的机会。
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美国这样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制中,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过不少文章和著作从理论上论证它们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本书的作者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身体力行地从内部揭示了各个市场之间在运作中如何相互关联的机制。“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无论是到美国这样的市场中去寻找投资的机会,分散和平衡投资组合,还是在国内研究和发展自己的衍生品市场,看一看别人的经验有好处也有必要,在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方面,可以见仁见智。有人说它们扩大风险,有人说它们规避风险,无论我们的看法是什么在世界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中,衍生品交易的迅猛发展是一个事实。重视它并对它进行研究,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金融事业发展的枢纽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为十几亿人民管好他们用“粒粒皆辛苦”的方法积累起来的财富,是我们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管理好我们创造出的财富,是静态地管理还是动态地管理;是关起家门地管理,还是同国际接轨地管理;是固守我们已有的工具来管理,还是发展出新的工具来管理;是仅仅依靠政策调控来管理,还是借助市场调节来管理。上述这些都不仅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且是需要培养起大量人才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尽可能如实地在这方面介绍引进一些好的和成熟的经验,对培养起我们自己的队伍来,无疑是一件好事。
我读翻译的金融书往往有一种不尽如人意的感觉。不是中文不够流畅,就是专业方面有明显的错误。这个译本给我的感觉则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两位翻译的人都是行家,再加上其中之一是学习文学出身,沾了先天之光吧。
项怀诚
这部书反复强调的一点我比较欣赏,那就是利用不同金融市场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手段,保存住投资的既有盈利,同时也不放弃进一步获利的机会。
……
本书的作者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身体力行地从内部揭示了各个市场之间在运作中如何相互关联的机制。
……
我读翻译的金融书,往往有一种不尽如人意的感觉。不是中文不够流畅,就是专业方面有明显的错误。这个译本给我的感觉则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两位翻译的人都是行家,再加上其中之一是学习比较文学出身,沾了先天之光吧。
——项怀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