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穆藕初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高俊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穆藕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具有先驱者意义的实业家。他身兼士农工商,脚踏东西文化,享受过巨大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严重失败的苦恼。动荡多变的时代风雨在他的身上留下道道印痕,上海文化中通达睿智等特点在他身上体现得彰明较著。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穆藕初本人的著作手稿、未刊文稿、往来信函、报刊文献、外文档案,以及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同时代人物的传记及回忆录等,叙述穆藕初的生平活动,着重分析他的西学思想,实业与教育思想,重农、兴农思想,以及社会改良思想等的形成、实践及创获,试图全方位梳理和分析这位具有开拓者精神的爱国实业家的时代贡献及历史影响。

内容推荐

穆藕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具有先驱者意义的实业家。他毕生秉持以实业求振兴的理念,探索西学,兴办纱厂,资助教育,扶持昆曲,参与政务,做出了卓越的社会贡献。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穆藕初本人的著作手稿、未刊文稿、往来信函、报刊文献、外文档案,以及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同时代人物的传记及回忆录等,叙述穆藕初的生平活动,着重分析他的西学思想,实业与教育思想,重农、兴农思想,以及社会改良思想等的形成、实践及创获,试图全方位梳理和分析这位具有开拓者精神的爱国实业家的时代贡献及历史影响,作为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种尝试。

目录

序言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儒商人生

二、研究动态

三、资料说明

第二章 早年岁月

一、家乡与家世

二、私塾·花行·海关

三、1901年:南洋公学

四、从书院监学到铁路警长

第三章 在美六年

一、壮岁出洋

二、特科生·洋硕士

三、万里投书

第四章 知识创业

一、“赤手成功”

二、内地建厂

第五章 “新兴商人派”

一、推广经验

二、开发浦东

三、资助教育

四、力倡国民外交

五、扶持昆曲

第六章 为国纾难

一、主张武力御侮

二、推进战时生产

第七章 生前身后名

一、赍志而殁

二、时人、今人评价

第八章 学以致用的西学探索

一、立“求西学之决心”

二、决计赴美

三、专习农学

四、研习科学管理学说

五、应用公司制

第九章 实业振兴理念的实践与创获

一、振兴自棉业始

二、为棉纺织业张本

三、植棉改良试验及推广

四、持“世界之眼光”

五、捍卫民族经济利权

六、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考

第十章 实业、教育互动思想

一、“实业种因于教育”

二、塑造实业人才

三、提倡职业教育

第十一章 重农、兴农思想刍议

一、重农思想溯源

二、科学兴农

三、改善农业大环境

第十二章 社会改良思想综述

一、伦理观

二、秩序理念

余论

附录一:藕初五十自述

附录二:穆藕初年表

附录三:穆藕初著作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由此可见,选择在郑州设厂,是经过对原料、人工、市场、交通等综合因素的科学分析后才做出的决定。所以尽管股东对他此举并“不甚赞成”,他还是坚持己见。实际上他自己此时也并非有完全把握,在很大程度上是抱着试验的心态,当然这种冒险精神也是一个成功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在近代实业建设史上,穆藕初是大规模向内地推广实业的先驱。

对于穆藕初拟在河南设置新厂之举,上海各界的反应却出奇地热烈,“有志于工业之士要求投资合作者,人数之多,出于意料之外”,这些有意投资的人,多是出于对穆藕初经营能力的信任。经过穆藕初的一番动员游说,薛宝润、贝润生、刘星耀、刘象义、吴善卿、吴麟书等纷纷解囊,为新纱厂集资了200万两白银,穆藕初本人投入15万两,占股最多,兼为发起之人,被董事会推举为纱厂董事长兼总经理。穆藕初遂以留美机械学硕士顾维精为纱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专驻郑州负责豫丰纱厂筹建事宜,他自己也多次亲赴郑州考察工程进度。

1919年4月,豫丰纱厂破土动工,共占地200亩,由上海南洋建筑公司设计承建。穆藕初投资内地的举动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920年3月间《申报》在《纱业发展之调查》的报道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近两年来全国十六处纱厂扩充锭子的情况。其中“郑州豫丰纱厂”一则云:该厂厂基在河南省郑州县,距该县之火车站约一里许。计地近百亩,申账房附设于厚生纱厂批发所内。该厂机锭计一万支,系美商慎昌洋行经手,向美国塞克鲁威而厂订购最新式纱线机,限阳历年内到齐,现已先到四百余箱。厂屋系一层平屋,亦由该洋行仿美国最新式打样营造……阴历年内可以动机试车。该厂现又添加资本五十万两,增购纱锭二万支。无论是规模还是设施,豫丰纱厂在当时国内纺织业界都首屈一指。

1920年5月间,豫丰纱厂的部分机件投入生产,当年6月初,穆藕初赴郑州准备为豫丰纱厂举行正式开工仪式。《申报》再次以《豫丰纱厂行将开幕之消息》进行报道:“沪商薛醴泉、吴善庆、穆藕初等联合同志,集资百万,在河南创办纱厂,定名豫丰,购机筑厂。一年于兹,延聘留美学生顾维精为总工程师,吴文庆为协理,内部布置,现已完备。昨该厂沪上股东接穆君由郑州来函云,该厂已于前日试机开工,订于本月二十七日(6月13日)行开幕礼。”6月12日,应穆藕初之邀,薛宝润、贝润生等二十五名上海工商界人士专程赴郑州参观豫丰纱厂,并进行实地调查。1920年6月13日,豫丰纱厂举行开幕礼,河南当地各界人士八百余人及数十名欧美人士莅临祝贺。穆藕初在开幕式上致辞,再次阐述了他以实业求振兴的具体规划:

以一年之期,而工厂告竣,在交通便利之通商口岸,原不足奇。惟本厂辟处内地,交通艰阻,而获此速效,不得不谓快事……工厂本社会之一份子,工厂愈多,劳动家以劳力易金钱愈易,而社会之状况亦蒸蒸日上矣。资本家如无私心,则可称之为新式资本家,其投资目的有二:一、将本求适当之利;二、促进社会公益。对待工人一律平等,须知无工人无以兴实业,彼此实相依为命,不可须臾距离。资本家须随时注意工人使用劳力之程度、方法及其饮食起居与卫生。现拟于城市中,开凿井,供民饮用,以重卫生,设藏书楼、青年会,附办学校及职业学校,以培植贫苦子弟,使各有一技之长。诸君须知,工厂并非三数资本家之厂,实为在厂工作者公共之厂,即可为郑人之厂,深望地方人士,遇事辅助之,庶国人咸知振兴实业救国之要图。

豫丰纱厂是穆藕初在内地推广实业的“试验田”,从1920年6月到1940年8月辞去豫丰董事一职,整整二十年间,穆藕初为这家纱厂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虽然由于军阀混战、天灾人祸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豫丰纱厂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但是作为内地第一家现代化的大型纱厂,豫丰在中国工业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抗战期间,豫丰纱厂内迁重庆并很快恢复生产,成为大后方为数不多的几家棉纺织厂之一,为战时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建国后,1951年,郑州市政府又在豫丰原址建成郑州市国棉二厂,许多豫丰当年的技术工人又回到了从前的岗位,在他们的带动下,郑棉二厂的生产很快走到行业前列。1953年至1958年陆续建成的郑州市国棉一、三、四、五、六厂,也经常派员到郑棉二厂学习取经。可以说,豫丰纱厂是河南现代纺织工业的奠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穆藕初创建豫丰的初衷已经基本实现了。

除亲手组建的德大、厚生及豫丰三家纱厂外,穆藕初还于1919年间参与创建了上海的恒大纱厂及维大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两家纱厂中,穆藕初均有资本投入,被委以董事之职。

P44-46

序言

高俊之《穆藕初评传》,系由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付梓之前,向我索序。忝为业师,义无可辞。前两年穆藕初先生哲嗣家修先生编订《穆藕初先生年谱》时,我已有一序,关于穆老先生的评价,尽在其中。翻检旧序,思之再三,难有新义添加,兹将旧序大意,撮要于后。 穆藕初去世后,董必武曾赠挽联:

才是万人英,在抗战困难中,多所发明,自出机杼;

功宜百代祀,于举世混浊日,独留清白,堪作楷模。

综合穆氏一生事功道德,品味董氏的评价,我以为用一“贤”字比较合适。品藻人物,古人有圣人、贤人、常人之分,圣人不世出,是星空中的月亮,孔子之后,除了亚圣、诗圣之类,无人能副此盛誉。贤人亦难得,既能且德,方能副之。

不同时代,贤之内涵自有不同。近代贤人,有的引进西学,启迪民智;有的兴办实业,富民强国;有的复兴绝学,赓续国粹;有的奖掖青年,为国育才。穆藕初集引进西学、兴办实业、复兴绝学、奖掖青年于一身,识见高远,赴事果毅,襟怀旷达,乐善好施,为社会进步、民族兴旺,是一个大写的贤人。

考其一生言论事功,我以为穆藕初难能可贵之处有五:

其一,自修英文,壮岁留学。近代中国留学西方的很多,有的出自公费官派,如严复、胡适,有的源于教会支持,如容闳、颜永京。出国留学时的年龄,多为少年、青年。穆藕初在上海当学徒时,白天劳动,晚上进夜校学习英文,34岁时在友人资助下远涉重洋,留学美国,六年中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学位。若非锐意上进,刻苦攻读英文,所谓穆藕初者,最多就是上海滩上一普通商人而已。壮岁留学,并能圆满完成学业的,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并不少见,但在清末相当稀罕,非目光远大、胸有大志、意志强毅者不能为。穆藕初在美国专攻农学、纺织,这两方面人才均为当时中国所急需。他之所以作此选择,是有感于中国虽为农业大国,但农学不振,“读了书不种田,种田的不读书”,他要振兴中国农业,图强图存,御侮雪耻。这就是大志。英文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基础不厚实,年齿稍长,记忆力渐衰,这些都是他留学的特别困难之处。穆藕初迎难而上,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读书、实习、考察,终于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其二,知识创业,大获成功。穆藕初回国以后,在短短的七八年中,创办了德大纱厂、厚生纱厂、豫丰纱厂,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实业家,棉业大王。他的起家,并没有万贯资财,也没有良田百顷,更没有特别的政策倾斜,靠的是丰厚的学识、科学的管理。他在美国求学期间,就结识有科学管理理论之父之称的泰罗博士及其弟子,与他们讨论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问题,后来将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译为中文。他将科学管理方法贯彻到自己的企业中,效益大增。他是近代中国靠知识创业的杰出代表。

其三,资助昆曲,保存国粹。昆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种种原因,到清末走向衰落,濒临灭绝。为了保存昆曲,振衰救弊,穆藕初出资成立昆曲保存社,创立昆剧传习所,培养了许多著名昆曲演员。传习所办了三年,他包下了全部办学费用,共计出资五万元。他还出资为昆曲大师俞粟庐灌制唱片,使得昆曲艺术一缕不绝,薪尽火传。昆曲现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单,穆藕初功莫大焉。所以,直到今天,昆曲界说到穆藕初,依然有口皆碑,称道不绝。

其四,奖掖青年,资助留学。有鉴于中国人才匮乏,穆藕初将大量金钱投到教育事业中。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以后,他捐助大笔资金,以后又常年捐助。1920年,他捐赠白银五万两,资助北京大学罗家伦、段锡朋、康白情等5名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以后,又资助张纯明、方显廷、万云骏等20多人出国深造。罗家伦等人学成归国后,饮水思源,集资设立“穆藕初先生奖学金”。1940年首批获得该奖学金的,就有日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内。

其五,支持抗日,研制纺机。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日本人侵上海,穆藕初挺身抗击,供职于上海市救济委员会,从事抗日工作,后赴重庆,担任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主持后方农业、手工业技术推广。鉴于当时民生凋敝,民族纺织业衰微,穆藕初以自己的专业特长,组织专家设计、制造了著名的七七手工棉纺织机,推广后大获成功,为发展中国棉纺织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以自己的专业为国效力解忧,正气凛然,光耀后世。

见识远谓之英,善发明谓之慧,能吃苦谓之毅,擅聚财谓之能,善散财谓之仁谓之义,抗日救国、挽救绝学谓之勇谓之强。一人而兼具仁、义、强、毅、英、勇、慧、能诸美德,能不谓之贤乎!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阅读穆藕初,感到他对于财富的通达最为难得。他并不拒绝财富,而是热情拥抱财富,努力发财致富,能够发财致富。盱衡古今,放眼中外,在短期内由平民而至巨富者,若不靠军功,不倚权势,其人必不寻常,必有过人之眼光与能力。穆藕初堪称致富能人。这种人百不出一。穆藕初始终是财富的主人,没有沦为财富的奴仆。成为巨富以后,既不花天酒地,一掷千金,也不傲视群伦,不可一世,而是安之若素,自奉俭约,为国纾难,为民散财,扶持文化,资助教育。这就显出了他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深厚的学养。颜回以安贫乐道为贤,子贡以擅聚财为贤,穆氏则致富乐道,擅聚财,亦善散财。穆藕初贤得大气,贤得具有时代特色。这种人万不出一。董必武称穆藕初“才是万人英”、“功宜百代祀”,并不过誉。

穆藕初身兼士农工商,脚踏东西文化,享受过巨大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严重失败的苦恼。动荡多变的时代风雨在他的身上留下道道印痕,上海文化中通达睿智等特点在他身上体现得彰明较著。这样经历曲折、富于传奇色彩、富于文化内涵的人物,正是学术研究中的上佳个案。高俊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以穆藕初作为研究对象,我极表赞成。

高俊出生陕西内地,天资聪颖而肯下功夫,眼快手快记性好,先后在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读书。他攻读的学位属近代史范畴,但在古代史方面也下过一番功夫,参加过考古发掘,涉猎甚广,这使得他评人论事时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有比较好的分寸感。在本书中,他精心梳理了关于穆氏的研究动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力搜集相关资料,仔细研读穆氏著述,对穆氏家世、求学、创业、从政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对其经济伦理思想、社会改良思想深入剖析,对其引进科学管理方法、振兴棉纺织业、维护经济主权、实施职业教育等方面着墨尤多,论述富己见,持论皆有据。

前辈学者曾有《为序十难》之叹,列举为人作序的种种难处苦处,包括面子难驳、众口难调、美文难得、积习难改等,自是经验之谈。这些年随着马齿渐长,也不时为人作序置评,深感其中之难苦不足为外人道也。独有一难,最为微妙,即为学生作序,其评说的对象,既是他,也有我,说好有自吹之嫌,说差则“教不严师之惰”,进退失据,左右为难,但是,难说也得说。想到这里,对于本书的优点我就不便一一细说了,只能笼统地说:这是一部关于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它的问世,对于拓展上海史、近代史、留学史、管理思想史研究,都会有一定价值。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年8月16日

后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负笈沪上,瞬逾十载。

一如穆藕初在《自述》中时时感念人生路上的知遇者,值此书稿付梓之际,回首二十余年来的求学生涯,真可谓点滴在心头。十年前,李学昌老师予我一晋读机会,人生境界始得上层楼。六年前,在工作和继续学业两难之际,幸遇月之师,使我能以在职方式就学而无生计之虞。先生向来对学生提携有加,本书从选题到立论到成书,都是在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从先生学,实为生平之最大幸事。

本所芮传明老师、周武老师、张启民老师、吴桂龙老师、杨国强老师、马学强老师,多年以来,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和帮助,“平生风仪兼师友”,这样的感动,于我实在太多。

感谢姜义华老师、王国平老师、戴鞍钢老师、苏智良老师、许纪霖老师、章清老师,为我的研究所做的指导和建议。

感谢我的大学老师、现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工作的李雪梅博士,帮助我校订了书稿中的外文资料。

感谢王敏师姐、褚晓琦师姐、张剑师兄、马军师兄、甘慧杰师兄,为书稿所提出的修订意见。

感谢市委宣传部的齐全胜老师、杨德华老师、陆祖鹤老师,以及李晓东、朱惟妙、郭荣贵、莫璟华诸兄。书稿人选出版项目之际,正是我工作最为忙碌的阶段,宣传部的同志给我提供了许多便利,使我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书稿的修改。市委宣传部的工作经历,是一段值得永久珍藏的记忆。

感谢穆藕初先生的哲嗣穆家修先生。家修先生每有新资料发现,都会在第一时间告知我,或电话,或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或数码传真,他老人家对时尚的稔熟让我敬佩不已。

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罗湘老师为编辑书稿所付出的心血,由于她的认真和负责,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

由于学识有限,书稿中难免存在诸多纰漏和不足,好在近年来,有关穆藕初的论文时有佳作发表,“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权当这是一部引玉之作吧。

是为记。

高俊

2007年10月6日于新加坡肯特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