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不逢时,一生坎坷。然而在他下世400年后,他的墓地、骨骸以及他的一些碑刻手迹被发现。现已于淮安河下打铜巷重建吴承恩故居,马甸乡的二堡村吴承恩墓地也修茸一新。
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吴承恩,字汝忠,另外还有一个字,叫以忠,人们不大知道,我是在一幅字画的题跋中看到的。淮安在汉代曾经叫射阳县,县的东南边有一湖泊叫射阳湖,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与他有交游的人都称他为“吴射阳”或“射阳先生”。而他自称“射阳居士”。后代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这大约是不准确的。他有一方篆文印章,刻的就是“射阳居士”4个字,我们现在发现的几件墨迹和碑刻上,皆钤盖这方图章,没有一件称“山人”的。淮安地处淮河之南,秦汉时期为淮阴县。唐代为楚州,一度时期也曾改名叫淮阴郡,所以他在署名时,前面往往加上“淮阴”或“淮南”二字,自称“淮阴吴承恩”或“淮南吴生”。这是明清时代两淮地区文人的普遍风气。又因为明代淮安府所辖范围为淮海地区,故有时又自称“淮海”人,如“淮海浪士”。
吴承恩先世涟水人,是后来迁居到淮安的。他在《先府宾墓志铭》一文中说:“他家原籍在涟水,不知是什么时候迁到山阳县的。”涟水、山阳明代都是淮安府的属县,山阳就是淮安府城所在地,即今楚州。他说,因为家里既贫寒又孤单弱小,又没有了家谱,所以从他高祖父以上的事,就说不清楚了。迁到淮安肯定不是他高祖时候的事,还要再向上推一代或几代。按照这样的分析,吴氏迁淮当在明代初年,离吴承恩生活的时代已有一百几十年的时间了。
元朝末年战争频仍,淮安所遭战祸尤为严重,土著居民死散殆尽,人口锐减。《山阳志遗》卷4云:宋理宗时(1225~1264)文本心做楚州太守,无事可做。他上给宰相贾似道的书中说:楚州“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太守若头陀,两粥一饭”。人少了事情就少了,事少了太守除了吃饭就无事可做,所以有这种状况。明初,明太祖针对江北居民稀少的现实,实行移民政策,动员江南富户到江北垦荒,是有开发江北的目的的。当时是用行政手段“赶”来的,淮安至今农民中仍有“洪武赶散”的说法。同时因为淮安处在大运河与淮河交叉点上,南北纷争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就在这里设立四个卫,调来大批军人驻守。同时跟着来淮的是这些军人家属,又是一大批人。来淮的移民很多,甚至多于本地土著。至今淮安许多人寻根溯源,说起自己的老家,都说是在江南的苏州或其他一些地方。吴承恩家是元末明初由北向南迁徙,自然不属于这个潮流,大约是破产农民的流迁。
当时迁淮的人中有的是军籍,在淮安卫、大河卫、宽河卫等卫所当兵守土;有的是商籍,从事商业活动;也有一些人是先人在淮做官而定居下来的;有些人家从事医业,如潘家、卢家;还有很多人家从事儒业,依靠读书做官吃饭;等等。吴承恩家不是军籍,也不是做大官人家的后裔,也不像一开始就是读书的人家。他家来淮后住在淮安城西北的河下镇,经营的是小商业。
当时河下北边是淮河(黄河夺淮后,这一带淮河下游也是黄河的下游,所以当时也叫黄河、大河),西边则是运河,河下处在两河之间,是一个天然条件特好的商埠。当时从各地来淮安的商人,大都聚居在这里。这些人后来都逐渐入了山阳籍。他家迁淮后落脚于河下,处在家家经商的街市之中,受其影响,从事某种小商业来谋生,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现在他家在河下的周围环境来看,正是这样的情况:西边是打铜巷,东边是钉铁巷、粉章巷,北边是估衣街,包围在他家的四周。这些巷子里的居民,基本上经营着巷名中所列的行当,销售铜器、铁件、石灰、衣物等日用商品。吴家处在这环境之中,也就跟着经营起小商业,具体是什么行当不清楚。
当经商有了盈利,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就向读书做官的方向进取,并且有了一些成效,出现了连续两代人在学校里做官:曾祖吴铭做过浙江余姚县的训导,祖父吴贞是个例贡生,后来也做过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的教谕。教谕就是县学的校长,训导低一级,相当于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据说吴贞的贡生出身是捐款获得的,这正好证明他家既有读书子,经济上又小有富余。这时,他家便抛弃了原来所经营的商业,成了官宦人家。学官虽然是不入流的小官,名声却是要好得多。于是,他家的生活来源,就靠做学官的微薄俸禄来维持。
训导与教谕都是收入很少的小官,远离家乡,颠沛流离,妻儿往往不能团聚在一起。当吴承恩的父亲吴锐4岁时,其母梁氏,带着他一起去仁和,夫妻父子团聚,以享天伦之乐。团圆的日子还未过数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吴锐的父亲即吴承恩的祖父吴贞竞因病死于杭州。梁氏无奈,只得带着4岁的孤儿吴锐回到淮安。由于他家两代经营的是“九儒十丐”的“穷儒”,既没什么积蓄,更无其他收入,所以家境越来越穷。因为穷,又无亲友接济,吴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不能上学,比别人家孩子迟了好几年,才开始进入教育条件最差的社学读书。当时的习惯每逢岁时过节,都要给社学先生送礼,送了礼关系自然要好一些,礼如果重一些,先生自然对该学生要偏爱一些。因为吴家无钱给社学先生送礼,社学先生对吴锐的关心,自然要往别的学生后面挪挪,就不怎么教他。但是,吴锐很聪明,在旁边专心听先生给别人讲,居然学到了所有的课业,并且学得很好。吴锐的聪慧感动了社学先生,得到了先生的赞赏,推荐他到乡学去继续读书,但终因吴家家计困难而没有去成。梁夫人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吴家两代都是教人家读书的,现在竟落到这般田地,这样孤苦伶仃怎么活呀!”先是梁夫人哭泣,接着吴锐也跟着哭,母子俩抱头痛哭一场了事。
年轻失学的吴锐,到20岁的时候,娶了小商人徐家的女儿成了家。徐家世代卖花边花线一类小商品,吴锐便承袭了他家的行业,半主半奴地坐在店堂里,成了一个小商人,一下子又退回到了小商人的地位。这对于吴家来说,祖上经营过的职业,后人重新拾起,轻车熟道,一般情况下是很自然而不突兀的。
吴承恩用两个字来说他家的境况:“穷孤。”所谓“穷”,主要是指经济上困难。如前所述,他家确实不富裕,有时比较艰难。另外,也可能“穷”是与“通”、与“达”相对而言的,兼有指命运不太好的意思。几代以来曲曲折折不发达,没有交上当大官、发大财的好运;已经做了两代小官了,结果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又回到了原来的地位,陷入艰难困境。所谓“孤”,大概指人丁不兴旺,几代单传,势单力薄,人口不多。吴家困难了,无人资助,受人欺侮了,也没有人为他撑腰;吴承恩的父亲受尽了官府胥吏的敲诈勒索,也没人为他说句公道话。这些明显看出他的家族是多么“穷孤”、寒微。家族内既没有做大官、赚大钱的人可以作为他家政治上或经济上的靠山,恐怕本族中的兄弟叔伯都很少,现在还没发现他的家族中其他人的记载。种种迹象表明他家可能是几代单传。P3-P6
介绍古典小说《西游记》及其作者的书,已经出了好几本,题目都叫《吴承恩和(西游记)》。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其中就有潘兆明先生的《吴承恩和(西游记)》。70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过王俊年先生的《吴承恩与(西游记)》。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小文学知识丛书》中,有胡光舟先生的《吴承恩和(西游记)》。只有90年代,已故的苏兴先生写的那本介绍吴承恩的书,编入《中华历史名人丛书》,由新蕾出版社出版,只简单地题作《吴承恩》。大概那套丛书都是以名人的名字为书名,为了保持体例的一致,所以未能叫这个名字。最近,中视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筹拍的演绎吴承恩生平的电视剧,也叫这个名字,只不过中间“和”字改为“与”字,意思还是一样的。7月份,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潘灵剑先生约我写一本同样题材的书,并建议也用这个作题目。我考虑再三,似乎只有这个书名最平实,也最能概括书中的内容,所以就同意了,并非是我存心附骥于前辈与时贤。
关于吴承恩的事,前辈时贤的书中都已说了,而且很全面、很到位,我这本书中难免有些重复的地方。不过,其中有些内容,虽属于我个人的浅见,可能是一些比较新的发现。比如,吴承恩早年十分看重科举,但屡次碰壁以后,便改弦易辙,功名利禄的心情淡薄了。在《陌上佳人赋》中,吴承恩将功名比作美女,认为那是“水底之月,镜中之灯,风外飞絮,波间泛萍”,而且“至美必恶,色哲德凶”,劝自己不要“柔情之浪钟”,浪费感情。他到中年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西游记》上,并不再一心迷恋科举功名了,更没有像归有光那样一直考到60岁。吴承恩长期不得志,生活在社会底层,冷眼旁观世界,不免会产生愤懑,抨击时政。他在社会交游中,接受了王阳明、王龙溪、王艮等人的心学,追求自由平等,追求个性解放,因而写出了名著《西游记》,通过神话人物孙悟空,大闹天宫、地府和龙宫,以平等身份与玉帝、如来佛祖对话,横扫一切黑暗现象。吴承恩是淮安人,本书中亦列举了许多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化古迹和历史掌故,以及它们对《西游记》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名著。书中描绘的天上、地下,龙宫、冥府,神奇瑰丽。风趣诙谐、具有大神通和大无畏精神的孙悟空,有着非常的亲和力,受到老人小孩、社会各界,以及世界人民的十分喜爱,是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今年年初,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凯西·纽曼女士,专程来淮安采访,中心内容是中国人对外国人改编《西游记》的看法。我和我的同仁是这样告诉她的:《西游记》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部文学名著。孙悟空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猴文化中产生的瑰宝,是吴承恩先生用他的慧眼,沙里淘金,从中国古代各种各类文学作品的“猴群”中发现出来的——用他那大智慧、大手笔,加以综合提炼改造,发挥他那智慧善良、勇敢正直、乐于助人、不屈不挠的长处,洗去了他那偷盗、好色的妖气,改变了插科打诨、流里流气的做派,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子,成为一个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猴王。孙悟空那样敢于斗争,其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们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不容有人对他歪曲和恶搞。希望国人与国际友人尊重我们这份感情。据说有人打算重拍《西游记》电视连续剧,要改变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我想那不是成了另外一部戏了吗?为什么不另外取个名字呢?为什么还要叫《西游记》呢?这是假冒的《西游记》,借《西游记》之名,行推销自己的新剧之实。
最近,中视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拍摄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编剧王树强先生与我一直保持联系。我们经常商讨有关问题。他是为了了解吴承恩的生平,编织故事,写出一个鲜活的吴承恩来。试想一个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虚构,没有夸张,怎么能创造出完美的形象来呢?何况吴承恩本来的行年事迹就断断续续,如果完全呆板地按本事来写,肯定是冷冰冰、干巴巴,索然无趣的。我是为了研究吴承恩的真实事迹,目的是展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本来面貌,则不能采用他那一套。我们相约,作为戏剧创作,用形象直观地表现人物,为了使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丰满灵动,可以夸张,可以虚构一些情节。但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是在原有事实基础上的延伸和夸张;不可以追求离奇、胡编乱造,甚至往吴承恩身上泼脏水,有损吴承恩的形象。而我则是在做历史的科学的研究,必须将吴承恩放到原来的历史背景中,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地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可以联想比较,甚至作某些推理,但不可以夸张编造、无中生有。我们都努力了,结果殊途同归,分别给观众和读者呈现出一个屏幕上的和书本上的吴承恩来。在人们观赏《吴承恩与(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时候,肯定会有些议论,历史上的吴承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某件事当年是否真有?不妨再阅读一下这本书。此书并非“揭老底”、唱对台戏,而是提供历史真实,可以作为电视剧的补充,可以引起观众更大的兴趣,亦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王树强先生剧本的分集内容提要我看了,还是很好的,而此书则可能存在许多不足。编辑要我用通俗易懂的笔调来写,可以扩大读者面。我尽量努力了,但习惯了写考证文章的笔,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书中的文言引文,我尽量用现代口语改写了,可能有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原意。有些内容比较特殊,比如讲金丹大道,术语太专业了,尽管我改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仍可能是疙疙瘩瘩、艰涩难懂,或者辞不达意。另外,由于时间匆忙,不及仔细推敲和修改,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刘怀玉,2007年10月于淮安二吴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