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破译天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杨蕤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什么是“天书”?破译“天书”的钥匙在哪里?这本书将会告诉人们“天书”——西夏文字背后的故事,带领好奇的您一起揭开西夏文字的神秘面纱。这是一本以通俗方式解读西夏文字、探寻西夏文化的大众读物,从西夏文字最早的发现、百年来识读过程的曲曲折折及古今中外学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等方面破译深奥晦涩的神秘文字。

内容推荐

西夏境内,很早就有大量汉人居住,汉文已成为通行文字。西夏文创制前,党项族所建夏州政权和宋朝往来文书都使用汉文。元昊本人就通晓汉文。西夏创造文字时借鉴汉字笔画构造,而不袭用现成的汉字,尽量避免与汉字雷同,因而使所造出的西夏字无一与汉字相同。然而它无论在造字韵原则上、在文字的结构上,乃至于具体的文字笔画,字体形态、书写规则方面,都未能脱出汉字的影响,以致使人乍一看到西夏字,便觉得好象是汉文。

本书用最平实、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语言来讲述有关西夏文字方方面面的知识。全书短小精干,是一本大众与游客感兴趣的通俗小册子。

目录

奇碑之谜

 (一)发现“天书”

 (二)神秘的石碑

 (三)西夏文从何而来

百年风雨阅“天书”

 (一)“梵字钱”与西夏文

 (二)“怪””字难倒外国人

 (三)“葵花宝典”——《番汉合时掌中珠》

 (四)捧回“诺贝尔奖”

 (五)后来者居上

异域珍宝知多少

 (一)“小敦煌”: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二)“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

 (三)寻宝记

破译天书

 (一)地分南北,字分单双

 (二)“六书”与“天书”

 (三)蕃字当用“汉”法解

 (四)难觅“胡音”

附录一:常用汉夏文字对照表

附录二:西夏文字研究大事年表

附录三:部分西夏文字专家简介

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说起西夏文字的发现,要从一个名叫张澍的人讲起。

张澍(音树),字百瀹(音月),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从这些字、号当中不难猜出张澍是一个肚子里有文墨的人。旧时的文人喜欢给自己起一些文绉绉的名字,正像现在的作家喜欢用各式笔名一样,以显得儒雅大方、文气十足(当然也有一些笔名是为了革命的需要)。实际上,张澍不仅是个读书人,而且还是一名鸿学硕儒,用现在的眼光看也算是著名学者了。

张澍童年不幸,早年丧母,其母亲张氏是元朝驸马高昌王的后裔,也算是名门之后了。儿时张澍便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学业大有长进。他19岁时就中了举人,24岁便中进士。古时中进士的难度胜似于今天的孩子经过正当途径被清华、北大录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进士还不到十万人(98749人),有时一年不过录取几十个人,经过五关斩六将的风雨洗礼才有可能戴上进士的桂冠,尤其在经济滞后、文教不兴的西北地区,能够出一名进士更是难上加难了!好在张澍聪慧过人、读书勤勉,于“万人挤过独木桥”中一举成名。朋友对张澍的评价是“苏武山连积石高,朔风西气郁文豪。人如青海秦时月,笔卷黄河塞上涛。”意思是说张澍不仅才气袭人,且为人也爽朗大方。中进士后,张澍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就是给新中进士的官职)。翰林院算古时最高的“学术智囊”机构了,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级别,虽然翰林院级别很高,但没有多少油水,不过进了翰林院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官场上“挂上了号”,随时听从调遣,任命大小官职。这不,张澍在京城呆了两年便奉命去地方做官。前后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代理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负责粮运和农田水利的官)以及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地方走了不少,但张澍在仕途上升迁的机会却很少,不过好歹也算是一个处级干部。张澍在仕途上“基本原地不动”的状况大概与其刚正不阿的西北人性格有关,因为他老是抱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坚定信念,而不理解孟老夫子“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也”的谆谆教导,在工作中经常与上司争辩是非、顶撞上司,更不会请客送礼,哪能博得上级领导的欢心?因此,书生张澍在仕途上基本上“一眼望到了头”,不太顺利。

虽然张澍身披进士衣锦,却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亲眼目睹了尔虞我诈的险恶官场。从政三十年后,借口“身体不适”、 “健康欠佳”等原因解甲归田、辞官回家,结束了仕宦生涯。不过书生有书生的好处,中国自古以来从不缺少投机钻营的政客,而最缺少的是埋头苦干的“书呆子”。无官一身轻,“退居二线”的书生张澍便在汉中的汉南书院和兰州兰山书院当起了教书先生,晚年居住在西安城内的和乐巷,即关中书院附近(大致位于今天西安市南大街南端南门一带),以书为伴,著书立说,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出版自己的著作,渐渐成为颇有影响的学者。

张澍的著作颇丰,刊印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辨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太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涛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归》、《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妖文管黝、《消夏录》等。张澍的研究范围涉猎西夏学(张澍应该是西夏学的鼻祖,这一点容后道来)、元史、敦煌学、天文学、音韵学、文字学、地方史志、诗词等多个领域,而且每到一地,均对当地树史立志、察古知今。用今天的话讲,张澍不仅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而且是位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张澍先生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诗也写得好。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多首,收录在《养素堂诗集》中。张澍的诗作内容丰富充实,或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或描写山水景物,或写人民疾苦,或勉励后学勤奋上进等。《清史稿》将其列入《文苑列传》足可以显示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和才华。若搁到现在,张澍先生足可以在重点大学的历史系和中文系里担任教授职位了,可惜其寿短命苦,没有赶上好时代!由于读书勤勉,加之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张澍晚年染有眼疾,最终失明(不少大学问家晚年均有类似的命运,如历史学家陈寅恪、唐长儒等晚年均患眼病失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五月,在西安家中逝世,享年71岁。张澍一生著述丰厚,其中大部分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以低价收买,漂洋过海,现在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一小部分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P1-P4

后记

在小书出版之际,尚有一些正题之外的东西需向读者交代。

我与西夏文字的接触史虽然有六七年的时间,但平心而论,自认为还是西夏文字的“门外汉”,最多停留在“识书认字”的水平上。与“岩画学”等许多学问一样,西夏学是一门“门槛”较高的学问。首先得懂西夏文字,尤其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学习西夏文字,这样才具有解读西夏文献的能力;其次是要广泛地掌握西夏的外围知识,历史、考古、文献等诸多领域皆不可偏废。由于本人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在学习西夏文字的过程中时断时续、时勤时懒,落了个“半生不熟”的尴尬境地,因此,该书中有关西夏文字的相关知识多是综合现有学术成果的结果。即使这样,本人还是有些惶恐不安,生怕里面出现一些“硬伤”,谬种流传,贻害百姓。不管怎样,对书中可能出现的缺点和错误,我自然难辞其咎!

这本小册子的最初设想是用最平实、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语言来讲述有关西夏文字方方面面的知识,现在看来与编辑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笔者窃以为能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了的确需要一番工夫,加之经过多年学院式的学术训练,似乎只会写那些看似深奥的论文著作,而要将这些高深的学问讲给广大读者听倒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了。不过稍使笔者感到心安的是,虽然该书或许缺少了点纵横天宇的文学色彩,但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呈现给读者的。至于效果如何,只能期待读者的批判了。

最后感谢李范先生、韩小忙先生、何克俭先生、项玉杰先生、杨皎女士的无私帮助,也感谢璐璐博士的鼎力支持!

杨蕤

丙戌年秋于贺兰山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