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丛书》内容系统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作者阵容强大,国内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撰写;研究深入扎实,比较准确地理解、把握和阐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本书作者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力图比较全面地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分析我国目前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矛盾,从而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王伟光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丛书》内容系统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作者阵容强大,国内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撰写;研究深入扎实,比较准确地理解、把握和阐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本书作者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力图比较全面地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分析我国目前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矛盾,从而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内容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本书作者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力图比较全面地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分析我国目前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矛盾,从而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认识成果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南 四、邓小平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 六、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七、坚持执政为民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八、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要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部分 妥善协调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九、我国目前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变化 十、我国社会现阶段工人阶级的新变动 十一、我国社会现阶段农民阶级的新分化 十二、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情况 十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新特点 十四、我国社会目前中等收入者的新状况 十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及其群际矛盾 第三部分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一些值得高度警惕的新问题 十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八、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十九、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矛盾 二十、正确认识和处置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和激化的新现象 二十一、在坚持发展经济、效率优先的前提下,突出地解决和实现社会公平问题 二十二、维护社会稳定,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二十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试读章节 (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为什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提出来,其重要性在于: 第一,从完成党的执政的历史使命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党完成两次历史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领导革命战争进行夺权斗争的革命党转变到掌握全国政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第二次是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转变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球化浪潮突飞猛进发展的历史时代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任务就是革命,就是要革掉维护旧的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的命,夺取政权,夺取印把子。靠什么夺取印把子呢?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来讲,只能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就是用枪杆子来夺印把子。这决定了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是搞阶级斗争,是用革命的武装战胜反革命的武装。在战争年代,对反动派怎么能讲和谐,要讲阶级斗争,讲武装斗争,要把反动派从掌握政权的位子上拉下马。组织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是党在革命年代的主要任务。革命时期同执政时期相比,党的任务发生了根本转变,党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执政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利用政权的作用,进一步对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和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搞建设,就要把一切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要保持社会的稳定,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都得到适当的满足。党的历史任务的根本转变,要求执政党必须致力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干群之问,要提倡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执政党的任务。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讲,“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不照搬苏联模式,不照搬其他国家模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什么叫各尽所能,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什么叫各得其所,就是要给全体社会成员以看得见的应得的利益,按照贡献、按照劳动,给予社会成员以应该得到的利益。什么叫和谐相处,就是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三,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老子所追求的“小康”,就是自给自足、和睦相处的小农社会的理想状态。他所讲的小康,封闭不开放,叫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封建社会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康”。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什么?一是巩固的阶级基础,一是广泛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的基石。社会基础是什么?是最广泛的社会成员的拥护和支持。一定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巩固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党的一切工作都要顺民心,适民意,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就需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这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P54-56 序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最新成果。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境界。 为了宣传、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我在2006年撰写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并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中央党校的课堂上、在一些地方党委和军队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和干部学习报告会上作过多次讲课。这次应人民出版社之邀,在原有的基础上,编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一书,与前些日子交稿的《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一同,形成姊妹篇,献给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 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本书各篇文章都是近两年来陆续发表的论文、讲稿和发言稿,文体不尽一致,内容难免有些重复,但大体反映了我在宣传、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编撰本书时,我尽可能地考虑到各篇文章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崭新的课题,书中难免有些观点和看法不甚成熟,敬请读者们谅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