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历史》并不是要讲述人类的旅行史,而是围绕人类旅行的历史故事;不是史诗和演义,而是旅行文化的七彩拼图。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促使疆界的大扩张,结束了不同大陆与海洋之间的“隔绝”状态。商贸之旅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显然比兵戎之旅更有正面的推动力,一件商品和一种技能的传播往往会造成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为了灵魂的净化和宗教崇拜,为了追求智慧和艺术审美,人们开始了一种远离世俗功利的精神之旅。如今,旅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其兴盛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大旅游”时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旅行的历史/彩色人文历史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旅游管理 |
作者 | 林英男 |
出版社 | 希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旅行的历史》并不是要讲述人类的旅行史,而是围绕人类旅行的历史故事;不是史诗和演义,而是旅行文化的七彩拼图。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促使疆界的大扩张,结束了不同大陆与海洋之间的“隔绝”状态。商贸之旅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显然比兵戎之旅更有正面的推动力,一件商品和一种技能的传播往往会造成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为了灵魂的净化和宗教崇拜,为了追求智慧和艺术审美,人们开始了一种远离世俗功利的精神之旅。如今,旅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其兴盛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大旅游”时代。 内容推荐 100多年以前,人们主要乘坐马车出行,时速大约是8千米;今天我们广泛乘坐的喷气式飞机,平均时速已经超过800千米。技术进步使地球变小,使旅程变得舒坦,但也使行走变得庸常甚至轻佻。消费主义时代里的“旅行”,似乎不再具有文明史上的曾有的分量。 “旅行”曾经是人类文明的酵母之一。它的历史始于类人猿迁居地面,行走向广阔地表之际,与人类进化史同样古老。旅行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流动性”的表现史。正是因为人类没完没了的流动,土地才得以开垦,疆域才得以伸展,物资才得以流通,物种才得以迁徙,技术才得以交流,信念才得以传播,自由才得以体现,文明才得以成熟与蜕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原始之旅 逃出丛林 史前大迁移 取代尼安德特人 泛舟海浪海域 越过白令海峡 追逐驯鹿 第二章 部族之旅 泥沙层下的苏美尔 人种调色板 在尼罗河的指引下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向地中海海岸辐射 黄土地的回应 永世流浪的犹太人 旅行冠军的凯尔特人 第三章 殖民之旅 希腊“大殖民运动” 迦太基城建成之后 大罗马的海外行省 早期非洲殖民地 奔向“黄金国” “五月花”号启程 最后的“南方大陆” 第四章 兵戎之旅 居鲁士进军巴比伦 亚历山大远征 “上帝之鞭”横扫欧洲 西罗马帝国的掘墓人 维京人来了 驼峰上的阿拉伯国帝国 绵长的十字军东征 “大地之主”成吉思汗 第五章 疆界之旅 腓尼星人海上探险 最先到达美洲的北欧人 波斯湾的沉船 一支古怪的中国船队 伟大的船长们 追寻尼罗河之源 在浮冰上漂移 第六章 商贸之旅 法老的采购官 天生的买卖者 丝绸之路 从香料中发现世界 威尼斯商路盛衰 “汉萨同盟” 大西洋“三角贸易” 第七章 物产之旅 从亚里士多德到老普林尼 改变世界的古轲 “哥伦布交流” 达尔文与“小猎犬”号 深入美洲之心 杀叶传奇 新大陆淘金热 第八章 精神之旅 古希腊学者的游踪 圣徒保罗传福音 艰辛朝圣路 玄奘西游取经 奔赴圣地:麦加城的“哈吉” 重返“古典时代” 自我放逐的艺术家 第九章 世俗之旅 到奥林匹克 罗马帝王旅行 中世纪的旅行家 节日旅行和骑士比武 城市旅行的雏形 “大旅时代” 第十章 磨难这旅 荒漠与险阻 通向西部之路 大洋上的海盗 苦修僧侣自虐之旅 黑奴的噩梦之路 第十一章 “轮子”之旅 马背和驼峰的时代 从独木舟到轮船 车轮诞生以后 到彼岸去 吼叫的铁马 给人类插上翅膀 试读章节 来自温暖的非洲 公元前3万—前1.5万年,是4万年开始的冰川时代的晚期,一个晚期智人种族出现在欧洲和南俄的大草原地区,也游荡在近东,他们就是现代印欧人种的祖先,从遥远的非洲大草原迁移到欧亚大陆。这一人种最后演化成两个主要族群:早期的地中海人(古代欧洲人),有着黑色或者棕色的毛发,黑色的眼睛;另一个族群是早期的北欧日耳曼人,他们身材高大,有着浅色的毛发和眼睛。 他们来自非洲草原的祖先是不是也是白皮肤人种呢?答案是否定的。当人类祖先在10万年前出现于非洲时,他们的皮肤是略带棕色;走出非洲到达其他地区后,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身体和皮肤发生了诸多变化。浅色皮肤出现在较为寒冷的地区,是为了更好地从阳光中吸收维生素D;居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们则为了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带来的伤害,肤色变得越来越深。如果简单地认为肤色浅的人种进化较早,那无疑是一种误解。 横穿欧亚大陆 旧石器时代时期,早期的日月曼人还以采集果实和狩猎为生,有些家庭已经开始喂养少量的牲畜。他们不断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追逐猎物,并被冰原融化后袒露出来的新原野所吸引。这种迁移,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人数从5—20多人不等;迁移的地区非常遥远,从西班牙到亚洲的南俄大草原。今天,分布在这广阔地带上的墓葬留下了许多具有这个种族身体特征的遗骸。 为追逐猎物,流动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古驯鹿追逐水草,古日耳曼人追逐驯鹿。那时,马没有得到驯化,野马还是他们标枪下的猎物。从西班牙到黑海北岸的迁徙,需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对于古日耳曼人来说,旅行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希望。 相对于其他族群,他们很早就使用较为先进的石斧工具和用动物骨头制成的武器;已经学会人工取火,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用兽皮来缝制简单的衣服,还发明了骨制的粗大缝衣针。为了抵御严寒和野兽的攻击,他们会躲进欧洲西部的石灰岩溶洞,岩洞壁画就此出现。法国著名的拉斯科岩洞壁画,就是大约2万年前的作品。在南俄草原发现的3万年前的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原始人类用猛犸象的肋骨和肩胛骨作骨架而搭建的最早房屋。 消失的人种 经过1万多年的迁徙、拓展和繁衍,日月曼人的祖先逐渐取代欧洲最早的定居者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远古人类的一支,最早的文化 遗址存在于约10万年前。1856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前3年,在德国尼安德特谷的洞穴中发现一个头骨化石和其他的骨骼化石,这是古人类化石第一个重要的发现。尼安德特人属于早期智人,也是后来在欧亚大陆发现的早期智人的泛称。他们的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石斧,学会人工取火,而且出现了墓葬文明。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古日耳曼人不可能奴役或同化比他们落后的尼安德特人,只有将其吃掉或者赶跑。单打独斗的结果会是势均力敌,但古日耳曼人显然拥有更高的文明,不仅人数众多,更重要的是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为了对付生存旅途中尼安德特人的不时骚扰和袭击,古日耳曼人召集各个部族的勇士,建立起部队进行伏击和追歼,直到把他们赶到冰天雪地。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在北方的冰原雪地中逐渐消失了。 迁徙之后的交融曾经有两个种族从亚洲向澳大利亚迁徙:南路是来自东南亚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种族,他们从爪畦岛经过帝汶迁入澳大利亚西北部,然后沿其西海岸南下扩散;北路是来自中国南部的骨骼轻巧、身材纤细的种族,他们经过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祈几内亚来到澳大利亚东北部,沿东海岸南下繁衍。这两个不同的种族杂居在一起,互相通婚,于是产生了现代澳洲土著人,他们的体质形态介于两个人种之间。他们的基因里,蕴藏着史前人类大迁移的传奇故事。 逾越天然屏障 在距今4万年以前的地球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马来半岛和东南亚的许多岛屿连成了一片。古人类可以步行从亚洲大陆向南到达印尼的帝汶,或者驾驶小独木舟,从一个小岛越过另一个小岛,慢慢接近澳洲。但是从帝汶到达澳洲还需要越过一条30英里宽的海峡,而这里的海沟很深,不可能为原始旅行者敞开一座干涸的陆桥,即使存大冰川时期,海底也不会露出来。这个海峡曾经成为人类进入澳洲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古人跨越这个海峡,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小独木舟、木筏、竹筏。以当时的渡海工具而言,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冒险征服行动,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无情的海峡一次又,一次地吞噬了脆弱的舟筏和勇敢的挑战者。直到有一天,一阵飓风把几个勇士的木筏吹到了新大陆,他们带回了在波涛汹涌的海峡彼岸有一个广袤无边的新大陆的消息。当时,人口增长的速度显然大大超过了食物的获取速度,而征服海峡的代价明显小于与其他氏族争夺地盘的作战成本,人们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彼岸。 踏上征服旅程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在新大陆和美好生活前景的召唤下,又一批开拓者开始了跨越海峡的征途。在远征前,他们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拜火仪式。全体族人围坐在一个用许多树枝架起的大火堆四周,排队依次后着火山跪拜,这种古老的火冲祭祀仪式大概可以追溯到非洲大草原时代。拜火仪式结束以后,就是盛大的图腾祭恺仪式了。被选中的祭祀者部是前往渡海远征的勇士,他们在自己身上涂卜动物脂肪,用炭粉描上“图腾”图案,把山鹰的羽毛贴在图案周围。祭祀者用锋利的石刀在手臂上割出伤口,流出来的血液洒在羽毛上,然后再进行跪拜。 远征的勇士们出发了。他们的使命是用自己的生命冒险找寻一条可以往返的航路,以便把族人运送到对岸的新大陆,这不过是人类征服海峡的无数次冒险中的饮。不间断地探索使富有航行经验的部落产生了,他们掌握了海峡航行的天气规律和海流方向,通过不断改进术筏和划桨技术,终于征服了旅途的天险,侈居到澳洲大陆。 登陆北部的新族群 在距今1—25万以前最后一次冰川时期到来时,一批身材纤细、行动灵活的族群经过印度支耶、加里曼丹和新几内亚岛迁移到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成为澳洲大陆北部最早的土著居民。当时大洋的许多部分被冰雪覆盖,海平面下降,在澳州大陆与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即今天的托雷斯海峡的部分海底露出水面,形成一座陆桥,澳洲土蓍人的祖先通过这条线路来到澳州大陆。在冰川消融期,海峡还比较窄,当海水较浅时,人类也可以用木筏和小独木舟来往于新几内亚与澳洲之间。 间冰期到来,沧溟的海峡、汹涌的波涛把群岛与澳洲隔离开来,使澳大利亚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离岛。直到1688年1月8日,英国海盗探险家丹尼尔从菲律宾群岛向南漂流几个月到达澳大利亚以后,澳洲土著人才与外界开始有了接触。此时的澳洲土著人还处于石器时代的氏族社会。 序言 在某种意义上,行走甚至早于劳动而成为人类的基本行为特征。对最早期的人来说,是漫游于尽可能到达的林野去捡果子为先,还是搬起石头去打制另一块石头为先呢?结论可想而知。我们曾经被告知:猿开始劳动时就变成了人;后来我们又被郑重纠正道:能直证并且长时间行走才是人的根本标志。至少有一种说法是,大约在120万年之前,非洲直啦人就开始了他们漫长的环球旅行壮举。从大裂谷东支出发的大迁移之旅,在经历了旷日持久达几十万年时间的跋涉后.终于奠定了地球的人种分布格局,铸就了今日世界文明的基本面貌。 基于此,谁能说旅行不是人类文明之母呢? 要知道,动物也旅行——野兽出走。鱼类回游,候鸟飞越了大半个地球,但它们依循的总是某些命定的线路且周而复始,驱动这一切的原由既简洁又合理:为了觅食、繁殖或者暂逃避恶劣气候;较之于动物,除却功利性原由,人类行走的动力似乎还植根于某种野烈而不可理喻的天性——他们不停迈动的双腿,又何曾满足于在已经拥有的空间驻留?旅行之于他们,并不是从一个点出发,之后又回到这个点的模式,人类为什么旅行?为了生存?为了与生俱来的好奇?为了没竟没完没了的扩张冲动?一代又一代人永无止境的游历,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关于自身迥异于动物的印证: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不但为了活着而旅行,而且为了旅行而旅行…… 不管是为本能而行走,还是为利欲而奔跑,人类的旅行模式实在多姿多彩,类型难以穷尽:追逐猎物、占有更美的水草、征战、响应地平线的召唤、交换稀缺物品、抢掠财富、逃避灾祸与迫害、殖民、物种的迷惑、传播神圣教义、寻求刺激感冒、探索疆界的极限、苦修赎罪、求知、寻宝、卖艺和流放……这种种本来并不复杂的行径,却造就了极其复杂的后果:人群的永不安分的流动造成了文明之间广泛而随机的应激、颠覆与交融,从而使世界收获了最大的可能性而却令历史陷入极端不确定之中。当东亚草原上的匈奴人收拾行装向西迁移时,谁曾料到这列被触动的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只竟是庞大无敌的西罗马帝国?最早踏足西印度群岛的欧洲人未必知道,当他们为甜美无比的当地甘蔗所发出欢呼时,数百万非洲黑奴的死亡旅行很快将被启动;如果不是德国人一念之差成全了小个子俄闻人列宁岌岌可危的回国之旅,现代世界的政治版图或许会因苏维埃政权的并未存在过而变得面目全非…… “旅行”的涵义远远超出我们通常理解的范围,旅行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流动性”的表现史。而当如此恢宏的题材成为一册小书的叙事目标时,某种程度的概念转换也就变得必不可免了。必须承认的是,哪怕仅仅表现为概要中的概要,本书也无法为读者提供一部没有重大遗漏的人类旅行史,因此,我们所讲述的其实只能是人类历史上部分的旅行故事,当然,这些故事都十分重要,或者实在很有意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