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专著。据史料记载,《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吴国的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通过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全面地参悟及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哲理。同时,本书还透过用兵之法,以独特、全新的视角从商场的竞争进行品读分析,进而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
《孙子兵法》是迄今可以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湛,逻辑缜密。历代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今天,《孙子兵法》已不仅仅是一部兵书,更是处世哲学、商业信条。本书将孙子兵法中的至理名言做导言,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生活和商业活动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孙子兵法》这一谋略宝库中所包含的智慧。
解读 失势时忽,得势时张
大禹治水,顺乎水的本性而行,因势利导,用疏导的方法,替水筑道,取得了成功。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将它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它才会有许多特定的内容,比如兵法中常说的形势、态势、权势、火势、地势、气势等。
唐朝著名兵家李靖曾指出:“兵有三势,将轻敌,士乐战,志励青云,气等飘然,谓之气势。关山狭路,羊肠狗门,一夫守之,千人不过,谓之地势。因敌怠慢,劳役饥渴,前营未合,后军半济,谓之因势。”说明高昂的士气、险峻易守的地形等,都是良好的战势,其中都蕴含了一种能够制胜的力量。历代兵家都认为,只有在战场上具备了有利态势,才可以收到用力少而获利多的效果。
所谓“棋胜先手,势在占位。”从“势”的方面来看,就要求我们不仅首先要在战前创造出有效御敌的条件,而且由于客观条件在不断变化,我们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因敌而变,及时地先于敌人创造克敌制胜的态势,这样才能始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对于一个善于谋“势”的竞技者来说,“势”是无处不在的。韩信就是一位善于谋“势”的高手。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韩信攻下了齐国历下,并一举占领了齐郡临淄。
齐王田广慌忙赶到楚国向楚王项羽求救:“霸王,您是各国盟主,现在敝国情况万分危急,您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你别把韩信吹得那样神乎,一位钻别人裤裆的将军竟把你吓成了这般样子!”楚王虽然看不起韩信,但他还是委派了大将龙且率2万兵卒,前往齐国联合抵抗韩信。
楚将龙且是个有勇无谋的人,用兵往往只求狠冲猛打,而不讲究计谋韬略。
十一月,齐楚联军与韩信的汉军在潍水两岸濒水对阵。好战惯斗的龙且几次要向汉军发起猛攻,都被齐王田广劝阻住了。
“将军,我们真的是再经不起大的失败了,没有必胜的把握,过河去与汉军拼杀,我们实在是消耗不起啊!”
齐王苦口婆心地劝说龙且应伺机而动,不可鲁莽行事。可是,齐王的良言相劝终究没能阻止龙且给齐楚联军带来失败的厄运。
这天,韩信突然指挥大军渡河进击龙且军。可是,部队渡过一半时,汉军便有秩序地向回撤军了。
“龙将军,汉军不战自败,而且退得并不慌乱,可能其中有诈。”田广对龙且说。
“哈哈,我早就知道韩信这人是个胆小鬼!齐王,您可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龙且根本听不进齐王田广的意见,一意孤行地指挥部队“乘胜追击”。
当龙且的将士渡河近一半时,潍水上游发起了洪水,激流滚滚,倾泻而下,一下子把龙且的部队冲散了。而对岸的汉军也趁机回身反击。在急流之中疲于奔命的龙且兵卒成了汉军的活靶子,而在潍水东岸的楚兵更是溃不成军,四散逃亡。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过河乘胜追击,杀死了龙且,齐王田广也被韩信活捉。
原来,韩信设置了诱敌之计。早在齐楚联军赶到潍水两岸布阵之前,他在夜里让士兵做了一万多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细沙,堆在潍水上游,这样潍水上游便形成了一个人工堤坝。于是,他再用佯装败退的战略,把敌军引入河中。让士兵突然在上游把沙堤打开,汉军借助洪水之势,轻而易举地打败了齐楚联军。
韩信利用了“击敌半渡”这样一种谋势的技巧,先是半渡,而后撤退来造成一种胆怯的假象,让敌人以为是一次极佳的进攻机会。韩信真正的目的是在敌人半渡时,利用洪水冲破敌军阵营,反过来给自己制造一个“击敌半渡”的优势。“势”并非时时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无“势”可用,需要去“造势”。
势作为一种趋向,在情况发生变化之前,只是具有可能性。这种趋向的强弱往往是互变的,即强势可能变弱,弱势能够变强。针对不同的势,应掌握“应”的时机。对于顺势,宜应在势强之时,所谓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因势利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13-15
滑铁卢战役之后,拿破仑偶然间看到了一本书。等他如痴如狂地把书读完,这才拍案叫绝,继而扼腕叹息说:“假如我在二十年前看到此书,历史将会是另一个结局。”
这本书,就是早年间由中国翻译到欧洲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专著。它那深邃闳廓的军事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贤俊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长期被尊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其流泽余韵也早已超越时空,跨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充满着对睿智聪颖的赞扬,饱含了对昏聩愚昧的鞭挞,显露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一代兵圣”孙武的远见卓识和创造天赋。该书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揭示了战争发展的普遍规律,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著名统帅、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得益于这部旷世奇书。军事家们学习它,得以登堂入室,从而步入军事学的宝库;统帅们学习它,得以领悟制胜之术,成就一代功业;政治家们学习它,得以高瞻远瞩,点燃起智慧的圣火。直到今天,《孙子兵法》的许多合理内核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对现代战略学的奠定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孙子兵法全鉴》一书,通过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全面地参悟及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哲理。同时,本书还透过用兵之法,以独特、全新的视角从商场的竞争进行品读分析,进而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这,正是我们编撰此书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最大愿望。
愿本书能成为您的良师益友,帮您打开智慧的大门,把您带到智慧的海洋之中!
编著者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