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命运如人的命运,紧要处只有几步。
她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拥有近乎完美的文明。近代以来,从难以言说的积贫积弱、备受凌辱,到重新谋求在国际体系中的巅峰崛起,是哪些人物先踏过荆丛。为后人的探索蹬出了道路?是哪些瞬间制造了险胜。改变了历史的关键节点?是哪些事件、哪些思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推动力量?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经验使我们清楚,选择什么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抛弃什么可能避免什么损害。本书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进行了大跨度的回溯性观照。梳理出一条隐藏在众多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主线。从中,我们可以展望到中国还世界一个奇迹的不可限量的未来。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对中华复兴这一历史脉络的追溯与梳理。
本书选取了自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命运、推动民族复兴进程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叙述,清晰勾勒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买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线性轨迹。全书在唯物史观框架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选用和整理,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和解读,其中不乏对新闻公报和部分解密历史档案的运用,力求使读者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真实,并透过具体事件,感悟历史规律。全书在立论、取材和叙述风格等方面,力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写历史事件而不沉闷,写政治理论而不枯燥,写哲学思辨而不说教,体现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对实践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 铁屋子被打穿
一、罪恶的“贸易”
鸦片之祸
“神花”,这足古埃及人对罂粟花的尊称。罂粟,这种原生十地中海东部山区及小亚细业、埃及等地的神奇植物,人类从青铜时代就已经认识剑它的药用价值。然而,对于鸦片战争前夕江河日下的晚清中国来说,罂粟烈焰般燃烧的美丽背后,是罪恶,是贫穷,是死亡。
清朝道光年问,在广州珠汀入海口,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海面上游弋着清朝水师缉查鸦片走私的巡逻艇,艇上都有武官和上兵。一艘小船开到巡逻艇旁边,船卜的外国商人市即向巡逻艇上的武官扔去一个沉甸甸的红布小包。武官熟练地伸手接住,掂掂分量,装进了口袋,然后挥手吆喝一声“上船检查”,带领几个士兵走上小船,装模作样地检查一番。他们脚下踩着鸦片箱子,面前堆着装满鸦片的大包,嘴里却说:“没有鸦片,走吧!”便放小船驶向广州去了。
有时,还可以看到装满鸦片的走私船捅着“粤海关”的旗号,神气十足地直接开向广州,水师巡逻艇的武官根本不敢过问。他们知道,那些商人已经花钱贿赂了他们的上司。上司允许人家打出自己的旗号,下级也就装着没看见,随它通行无阻了。
这就是当时鸦片走私“贸易”的真实情景。那些外国商船主要来自英国,还有美国和法国。
鸦片又叫“阿芙蓉”“大烟”或“烟土”,是用罂粟果实中乳状汁液制成的一种有强烈麻醉件的毒品。少量服用有镇痛、止泻、止咳作用,可一经吸食,极容易上瘾,慢慢地,人变得面黄肌瘦,萎靡不振,成了“大烟鬼”。严币的可以导致死亡。
英国占领印度以后,强迫当地人民大量种植罂粟,制成鸦片,再由英国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集巾起来,用大船运到中国销售。清朝政府虽然多次颁布过禁止贩运和吸食鸦片的命令,但是由十政治腐败无能,不少官员依赖鸦片来消磨荒浮尢聊的寄生生活,很多官吏接受内外烟贩的大量贿赂,鸦片走私活动越来越猖獗。鸦片走私的主要口岸广州,上白总督、巡抚,卜至差役、兵丁,包括负责对外贸易和缉私的粤海关总督,大多和娴贩沆瀣一气。北京的朝廷贵族大臣,也因为从广州等地官吏那里收到大量贿赂,对鸦片走私视而不见。清朝的禁令成为一纸空文。
挑起战争
清王朝一直采取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规定除广州以外,不许外国船只到其他沿海口岸进行贸易。这样英同及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远远不能达到他们向中国销售工业产品而牟取暴利的日的。于是,谋财害命的鸦片烟,就成为它们向中国输出的“拳头商品”。
1800年,鸦片输入还只有4500多箱,以后逐年猛增,到了1838年,就增加到4万多箱了。清朝每年出口的大量茶叶、丝绸等土特产,还不够抵偿鸦片的价值。到1835年,中国已有200万人吸食鸦片,每年白银外流420万两。鸦片既害了中国人,又给清朝的财政造成了很大损失。当时,人们把鸦片走私商人查顿等叫做“铁头老鼠”,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外国奸商的丑恶嘴脸。
但是,像“铁头老鼠”那样进行走私活动,只能开掘一个钻进中田的窟窿,而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早已感到不满足。为了扩大超额利润和财政收入,他们开始策划挑起战争。
1832年,英罔东印度公司让公司的广东职员林赛改名胡夏米,冒充“阿美士德”号船的船主,派德囤“传教士”郭士立当他的助手,通过各种方法到中国沿海侦察。胡夏米给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写信说,只要一支小小的海军舰队,就足够对付中国了。他建议船上载运600人,以炮兵为主,以便进行陆上作战。巴麦尊接受了胡夏米的意见,一方面极力主张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另一方面对英国政府派到中国管理英人对华贸易的商务监督律劳卑下令:一要大力推销鸦片,不要干涉鸦片走私;二要开辟商埠,在广州以外的其他地方发展英国的商业势力;三要在中国沿海找些海军据点,以便作为基地,在发生敌对行动时,保证英国海军的安全。可律劳卑到广州后,还没来得及实现武力挑衅就病死了。他的秘书查理·义律继任。这足见在罪恶的鸦片“贸易”背后,隐藏着英国殖民者的更阴险的计划,就是武力入侵中国,实现扩张势力和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一场严峻的斗争摆在了中国人面前。P1-3
中者,其方位与四周的距离相等;华者,光彩与光辉。
在如林的世界民族里,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其名也灿,其史也煌。
然而,这个为世界创造过若干先进文明的人类群落,这个曾经拥有“强汉盛唐”、“康乾盛世”的泱泱大国,在领世界风骚数千年之后,于19世纪中叶变得光华暗淡。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自强必先自立,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贫弱、屈辱的惨痛经历中得出的教训。可以说,从鸦片战争至今百多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复兴。
历史像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组合。一些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关节点,看上去不乏幸运的险胜。如果,武昌起义中,熊秉坤没有及时推举虽未参加革命组织但职务比他高的吴兆麟指挥部队;如果,一心削弱毛泽东的权威、不想让毛泽东参加长征的博古等人,没有在最后关头通知毛泽东随队长征;如果,张学良、杨虎城华清池兵谏失败;如果,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路上,淮河不是在刘邓大军过河后、敌军追来前突然暴涨……那么,也许,中国历史的进程多多少少会被改写。
然而,在无数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也隐含着某种不可改变的历史必然,事件和事件之间,贯穿着一条清晰可见的逻辑红线。总有一处所在,在黑暗中散发着光芒;总有一队组织,在磨难中给人以力量;总有一种思想,在国家与民族命运攸关的时刻,引领人们拨开迷雾,选择正确的路径与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以来所有奋斗实践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过去和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进入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将崛起为一个并非仅仅版图意义上的大国,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那个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的根本逻辑。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对中华复兴这一历史脉络的追溯与梳理。
本书选取了自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命运、推动民族复兴进程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叙述,清晰勾勒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买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线性轨迹。全书在唯物史观框架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选用和整理,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和解读,其中不乏对新闻公报和部分解密历史档案的运用,力求使读者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真实,并透过具体事件,感悟历史规律。全书在立论、取材和叙述风格等方面,力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写历史事件而不沉闷,写政治理论而不枯燥,写哲学思辨而不说教,体现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对实践的参考价值。
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成就巨大、标志性事件众多,而且事件与事件相互关联、交错演进,所以,在结构安排上,用于反映这一区间的篇章较多,而非各个时期平均用力;在篇章顺序上,只能大体做到按时间排列,请读者知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节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历史昭示我们,有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领导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本书编写者分别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和有关中直机关,大都是从事党史、国史研究或教学的青年学者。全书由主编洪向华设计提纲、组织编写并进行统稿,副主编侯松涛协助主编工作,石建围在编写后期对部分章节进行了修改。编写分工如下:侯松涛,前言、第八至十三章、第十五章;沈传亮,第一至七章、第十四章;张旭东,第十六、十七、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章;石建国,第十八至二十二章;刘志刚,第二十三、二十五章;洪向华,第二十九、三十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包括新闻报道、历史档案、领导讲话、文选和理论界研究成果等,书中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对相关原文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