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人的解读,其实是对文化和历史的解读,本书试图从六十个角度,深入到文人的奇事、奇趣与奇智之中,去窥视他们的精神气质、思想情趣、性格命运。
每一篇文章,作者都集中一个“火力点”,“扫描”古今文人的生活细节,以期展示文人身上的某种共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闲侃中国文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雄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文人的解读,其实是对文化和历史的解读,本书试图从六十个角度,深入到文人的奇事、奇趣与奇智之中,去窥视他们的精神气质、思想情趣、性格命运。 每一篇文章,作者都集中一个“火力点”,“扫描”古今文人的生活细节,以期展示文人身上的某种共性。 内容推荐 “闲侃”并非胡侃一气,而是侃得有理有据,妙趣横生,雅俗共赏。陈雄是“闲侃”的好手。他侃文人,便把文人的逸闻趣葬、生活细节、禀性风度信手拈来,娓娓而谈,让零碎的片段折射出耀目的性情光华:或坦荡、戈桀骜、或狷介、或儒雅。真文字见真性情,真生情即是真文人。全书分为生活篇、自然篇和性情篇。 目录 自序 千般滋味说文人 生活篇 文人穿衣 文人与粥 文人之宅 文人与车 文人与钱 文人之苦 文人与茶 文人与书 文人与信 文人与帽 文人与鞋 文人与烟 文人与酒 文人与琴 文人下棋 文人之行 自然篇 文人与山 文人与水 文人与枣 文人与竹 文人与花 文人与牛 文人与鱼 文人爱石 文人都爱什么马 驴背出文人 文人与猫 文人与犬 文人与蜂 文人与虱 文人与蝶 文人与雪 文人与蝉 文人与鸟 文人的乌鸦 文人与虫 文人的月亮 性情篇 文人自嘲 文人与哭 文人与笑 文人之狂 文人怪癖 文人的寂寞 文人的脾气 文人的血性 文人动武 文人较真 趣味篇 文人的迎星族 文人与病 文人与刀 文人教书 文人不可貌相 文人与鬼 文人教子 文人的第一 文人之裸 文人的胡子 文人的牙齿 文人的发明 口吃的文人 文人与赌 试读章节 梁实秋也喜欢研究穿衣之道,他在《衣裳》里推崇中式服装,对西装也贬得体无完肤。他说,“中装有一件好处,舒适。中装像是变形虫,没有一定的形式,随着穿的人身体变。不像西装,肩膊上不用填麻布使你冒充宽肩膀,脖子上不用戴枷系索,裤子里面有的是‘生存空间’,而且冷暖平均,不像西装,咽喉下面一块只是一层薄衬衣,容易着凉,裤子两边插手袋处却又厚至三层,特别郁热。” 梁实秋的服装理论体现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变通要义,深谙人生进退的尺度、刚柔相济的策略,其实就是一种变通,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 林语堂对西装更是深恶痛绝,他说“狗不喜欢带狗领,人也不喜欢带上那西装的领子”,言下之意,将穿西装的人与狗相提并论,很有几分刻薄。他还将穿西装者分为以下几类:(一)“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二)“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或是国外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长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字,盯女人者,亦必西装”;(三)“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一类”;(四)“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的小政客等”;(五)“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大师父等”。 林语堂的观点,现在看来,或许是过于偏激了,如今从政界要员到街头烤红薯的小贩个个西装革履(只是这“装”和“履”分了好多档次),可以说是满世界西装泛滥,仿佛是个男人必有西装,如果林语堂活到现在,不知他会不会气得更厉害。 林语堂是个怪人,他虽然看不起西装,但是他家里的女佣却都穿着外国的围裙,男佣也穿白制服。客人来了,一按电铃,就将咖啡端上来,则又是完全的西式派头。 陈寅恪一生崇尚“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但也不喜欢穿西装。在青年时代,他曾辗转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瑞士,足迹跨亚、欧、美三大洲,接触外来观念并不亚于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熟稔,但是他的心中有一种永恒的古典情结,这种古典情结也许是对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强烈渴望。表现在写作上,他一般用文言文写文章,出版时一定要用繁体字,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以穿衣为代表,他整年穿一身长袍,那是典型的传统服饰打扮。 当然,现在还有不喜欢一本正经穿西装的文人。 余华就是一位,炎夏总是一件黑色圆领T恤,一条休闲军裤,春秋则是一件普通的夹克。衣是无言的文化。这种随意而平淡的穿衣特征,非常吻合他作品中流露出“平民沧桑意识”。一个文学爱好者评论余华签售《兄弟》时这样说:“如果余华穿着好看的衣服出现,我一定会号召女青年们:鼓掌,鼓掌,尖叫,尖叫,晕倒,晕倒。” 但余华如果穿件好看们衣服,他就不余华了。 芸芸众生,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我这里说的只是文人穿衣。 与余华对照,我想到一立美女作家,穿着时装四处签名售书,据说每签艺几本书就要到屏风后面换一套衣服,并且鼓励读者参与帮她拉起裙子上的拉链…… 莎士比亚说:“衣裳常常显示人品。”诚哉斯言! 当代作家叶广芩,也是一个在穿衣上颇有勇气的作家,她的勇气和美女作家的前卫相比,完全是另外一种味道。 2000年,叶广芩挂职到陕西周至县担任县委副书记。作为这个级别的女官员,好像一般应该穿的比较正统才是,但她喜欢穿旗袍。县文化馆馆长对她的旗袍十分不安,向她提意见:“叶书记,你不能穿这个旗袍在县委大院里进来出去。”叶广芩从没想过这问题,问:“为什么?”对方说:“你是书记,穿旗袍不正经。”叶广芩也不客气:“去你的土八路,我就要穿旗袍。” 馆长说“穿旗袍不正经”,大概他固执地认为,旗袍二三十年代兴盛于十里洋场的上海,多是风月女子或者交际花的职业装吧,事实上,高雅自信的女人也会穿旗袍,秋瑾、宋庆龄就是常孔机穿旗袍的。 叶广芩祖姓叶赫那拉,别人都称她为贵胄后裔,封其为“格格作家”,但叶广芩的“贵族情调”似乎只体现在穿衣之上,作为一位县委副书记,她除了喜欢穿旗祀之外,还喜欢坐三轮车、吃烤白薯,因此很受当地百姓欢迎,农民们曾一边擀面、烧火,一边探讨她的小说,叶广芩大发感叹:“吃着手擀面谈论文学,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我是中国最幸福的作家。我要感谢周至人民给我这种幸福。” 当代女作家中,我还佩服香港女作家亦舒的穿衣之道。 一般的人,对穿衣总是从世俗出发,比如有人总是苦恼于这样的问题:“怎样穿衣打扮,只花一百元,但看上去就值一千元?”亦舒却认为“花一万元,看上去只值一百块”这样的打扮,才是优雅的打扮,百分百低调的人才是懂得打扮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人穿衣,非衣穿人”。所以亦舒小说里的女子也,都不喜欢夸张的款式与颜色的轰炸,经常是头发梳两条辫子的女生,穿件宽大的白衬衫,一条褪色牛仔裤,常常捧着咖啡喝。喧嚣红尘里,这样自觉地从穿衣上洗却铅华的女子,实在太少。P5-8 序言 文人,差不多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称呼。 什么是文人?哪类人可以算文人?向无定论。 据说,在西方“文人”一词的意思是互通书信的人,而我们的《辞海》中的解释是:“文人,读书能文之人”,《汉语词典》里给文人下的定义为:“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学者无疑是读书人,但学者却不喜欢别人称他为“文人”,据说慕名者拜访钱钟书,钱钟书说:“我不见文人!”他觉得学者与文人的差距,不能以道理计。 文人,是一个怎么样的称呼?是贬?是褒? 不说世人认为文人多穷酸、迂腐,就是文人自己,也常说“文人无行”、“一为文人,便不足观”。 林语堂对文人看得可谓透彻,他说:“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 为何做文人不可?林语堂在《文人与穷》中,列举了做文人不可的几大理由:第一,是文人不安分守己,好评是非,又清高,所以红颜每多薄命,文人亦多薄命;第二,文人多半是不治生产、不通世故的书呆子,不会八面玲珑,命不好是自然的事;第三,文人嫉妒心强,好相轻,文人不敢骂武夫,所以自骂以出气。 最后林语堂竟说:“文人比妓女不相上下,自然叫人看不起”;记得梁实秋在给王敬义的信中,也有“沦为文丐,等于卖身”的话。 余秋雨在一篇文章里说:“非常同意我的朋友余华所说——有个德国记者问他,你觉得中国人当中道德品质和人格品质比较低下的是哪一群人?他说好像是文人。” 林语堂对文人的看法,可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而余秋雨与余华则完全是把自己与“文人”划清了界限。 其实,历史上固然产生了无知识、无良心的伪文人,但也诞生了有卓识有良知的真文人,既有奴颜媚骨、人格卑下的无行文人,也有嫉恶如仇、慷慨赴死的刚烈文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文人的世界尤其丰富多彩,绝不是这一黑一白的两个极端。 文人的画卷一旦打开,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文人的历史。这里有佯狂避世者,有洒脱飘逸者,有贫贱不移者,有口吃寡言者,有幽默风趣者,有执着固守者,有惊世骇俗者……即使是同一个文人身上,有尖刻薄情的一面,又有宽容温情的一面,既有高贵的风范,义有市侩的影子,刚扮演上帝,接着又去扮演魔鬼…… 但不管怎样,我相信,中国文人身上,始终有一种类似英国绅士风度的持久魅力,概而言之,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人风度。 文人风度首先是一种豁达。 像魏晋刘伶那种“不知何时醉死,死便埋我”的豁达。 像梁实秋那种不计前仇的豁达。鲁迅曾斥骂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但梁实秋在鲁迅过世后,仍口口声声称他为“鲁迅先生”,并推举鲁迅的杂感文字当代无人能及。 文人风度其次是敢爱敢恨,既有柔肠又有侠骨。如王小波所说:“拄着文明棍时都要仗义执言,敢与流氓歹徒搏斗。” 作家梁晓声看见几个小流氓暴打一个民工,围观者众,却无一人敢劝阻。他从家中拿了一根棍子出来,对流氓们喝道:“住手!这是我的兄弟,谁再打,我跟你们拼命!”流氓们都灰溜溜走掉了。 文人风度还是坚守一种做人的原则。“文革”过后,某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文艺批评家李长之,与他商量再版《鲁迅批判》事宜,编辑认为书名“批判”不妥,如果再版,必须改为“评论”或“分析”之类。李长之坚持不改,说:“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一辈子罪,不改,不出,也罢!” 有文人风度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欣赏、懂得欣赏的人,一个多情的人。 学者文怀沙先生,自称“半为苍生半美人”,认为美的文章、美的人是他生命的动力。花甲之年,他在肿瘤医院动手术时,两位美女医生要打麻醉针,他说:“古人都可以刮骨疗毒,我看着你们,你们的美丽就是麻药。”手术做完后,女医生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病人。”文怀沙说:“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么美丽的医生。” 宁夏作家张贤亮也毫不讳言自己喜欢女人,他在网上和网友对话时坦承:爱女人!因为她们都是母亲,或将成为母亲。 中国文人是极有个性极有趣的一群,也是受争议最大、最引人注目、最“标新立异”的一群。文人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常让人沉思流连,不能想象,中国历史如果缺席了这一群血肉丰满的人,将会怎样黯然失色和枯燥乏味!中国文化如果缺失了文人们的承前启后,薪火传承,势必走向衰微。 对文人的解读,其实是对文化和历史的解读,我试图从六十个角度,深入到文人的奇事、奇趣与奇智之中,去窥视他们的精神气质、思想情趣、性格命运。 每一篇文章,我都集中一个“火力点”,“扫描”古今文人的生活细节,以期展示文人身上的某种共性。 这些文章,原来是应《新疆都市消费晨报》撰写的专栏稿件,先是尝试着写了几篇,没想到很多读者给负责专栏的丁艳艳编辑打电话,说喜欢这样的文章,读者刘春言先生说:“他的文章俗中带雅,雅中带俗,既有趣,又长知识。”这过誉之词让我惶愧。喜欢黑泽明的一句话:“我没有把握使读者读我的东西一定感到有趣。但是,我常对后生们讲‘不要怕丢丑’,而且时时把这句话讲给自己听。于是,我动笔了。” 这本书里的一些篇章,倘能博读者会心一笑或掩卷而思,就无上满足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