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佛教建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也以佛教建筑占了大多数。遍布华夏大地的佛教寺庙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本《宗教建筑》是一本生动介绍我国传统宗教建筑的书籍,所选的建筑都是在建筑历史和文物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基本能展现我国宗教建筑辉煌时期的全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圣净土(宗教建筑)/行走中国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王其钧 |
出版社 | 上海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佛教建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也以佛教建筑占了大多数。遍布华夏大地的佛教寺庙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本《宗教建筑》是一本生动介绍我国传统宗教建筑的书籍,所选的建筑都是在建筑历史和文物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基本能展现我国宗教建筑辉煌时期的全貌。 内容推荐 宗教是人的——种信仰,虔诚的信仰为人提供了精神寄托,这是宗教曾经辉煌繁荣的原因。随着宗教的辉煌灿烂,宗教建筑也相应发展并繁荣起来。这本《宗教建筑》即是一本生动介绍我国传统宗教建筑的书籍,虽然所选实例没有全国各地面面俱到,但选取的建筑都是在建筑历史和文物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基本能展现我国宗教建筑辉煌时期的全貌。 本书力图通过不同板块的文字,并通过不同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带给读者一个堪称完美的呈现。 目录 总序 江山多娇 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自序 政教合一的皇城 政教合一的雍和宫 辉煌的雍和宫建筑 典雅的北京戒台寺 富有传奇色彩的戒台寺古松、古塔 香山掩映下的碧云寺 香山碧云寺的设置 比北京城更古老的潭柘寺 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雕刻与塑像 道教全真圣地——白云观 神仙汇聚的灵境——白云观 白云观的中心——邱祖殿 阿尼哥主持修建的妙应寺白塔 历经坎坷的妙应寺白塔 玲珑俊秀的永安万寿塔 永安万寿塔繁复华美的雕刻 黄土岗上的镇岗塔 运河源头的燃灯佛合利塔 充满传奇色彩的燃灯佛舍利塔 北京颐和园的须弥灵境四色塔 各有千秋的四座须弥灵境塔 佛的化身——颐和园多宝琉璃塔 京畿香火,盘山寺院 结构精巧的独乐寺 独乐寺高大精美的雕像 燕赵斋净地 藏汉风格相承的普宁寺 普宁寺价值非凡的佛像 普宁寺周到的设置 曼陀罗的实体——普乐寺 普乐寺的佛像与装饰 有“小布达拉”之称的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的藏密佛像 普陀宗乘之庙的特别设置与珍贵文物 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万千神佛汇聚的红台 河北正定的隆兴寺 隆兴寺大悲阁建筑群 隆兴寺珍贵非凡的佛教文物 “花团锦簇”的广惠寺花塔 中国最大的砖石塔——定县料敌塔 云冈石窟,五台山的佛 文殊道场——五台山灵境 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独特建筑 多朝代建筑共存的佛光寺 千年宝刹南禅寺 坐西朝东的华严寺 华严寺多彩的陈设与造像 壮丽古雅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特色造像 历史悠久的双林寺 举世无双的双林寺彩塑 惟妙惟肖的双林寺十八罗汉 千年瑰宝镇国寺 镇国寺形态各异的雕塑 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 广胜寺美丽的装饰与造像 道教名观永乐宫 闻名遐迩的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生动的空间处理 皇亲家庙——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稳固而奇妙的结构 应县木塔变化丰富的木质构件 应县木塔佛像多样的组合 山西蒲州的普救寺 东岳大帝行宫——东岳庙 龙门佛世界 山水相依的龙门奉先寺 盛唐遗踪——奉先寺的佛像 佛骨灵光古周原 佛骨灵光之地——法门寺 大唐胜迹——大佛寺 雪域红墙佛境界 藏传佛教建筑的经典之作——布达拉宫 艺术色彩浓郁的布达拉宫内部装饰 汉藏友谊的美好见证——拉萨大昭寺 拉萨格鲁派佛教的首寺——哲蚌寺 大漠诵经声 沙海之上的佛国——敦煌莫高窟 绝世瑰宝——莫高窟彩塑 千载经营的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的崖上殿阁 麦积山石窟精湛的雕塑艺术 藏传佛教的博物馆——拉卜楞寺 黄土高原上的喇嘛寺——札木喀寺 后记 索引 助读书目 试读章节 河北正定的隆兴寺 河北正定的隆兴寺是一座全国闻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可谓历史悠久。寺院最初的名称叫做“龙藏寺”,唐代时改为“龙兴寺”,清代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康熙帝赐额“隆兴寺”。 隆兴寺现占地面积约8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是宋代及其以后修建的,且目前它的总体布局仍保留宋代的规制。宋代吋,统治者并未大力推崇佛教,而是采取稍有推崇、多加限制的政策,这自然影响了佛寺的建筑。宋朝吋的很多佛寺都不是新建,而是在前代寺院基础上改建或扩建而成,隆兴寺即是如此。 隆兴寺內虽然是宋、明、清建筑大荟萃,但建筑的等级、主次并没有因各代的不断修建而有所混乱,寺庙建筑依然遵循一般寺庙的特点:王体建筑最为高大、突出,其他依次降低,隆兴寺中的大悲阁就是最重要、最中心的建筑,等级最高,形体最大,建在寺庙中轴线上偏北位置;而第二重要的摩尼殿则位于中轴线上偏前位置;天王殿作为护法天王所居大殿,也处在中轴线上,并且在寺庙轴线前端。 造型奇巧的摩尼殿 进入隆兴寺,经过天王殿以后,可看到正中有座大殿遗址,这就是“大觉六师”殿遗址,大觉六师殿后就是摩尼殿。摩尼殿是隆兴寺前部的主殿,建于宋代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摩尼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绿琉璃剪边屋面,墙体与廊柱为红色。整个建筑坐落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前部有月台。 摩尼殿最富特色之处,就是四面正中皆出抱厦,并且抱厦大小不一。抱厦歇山朝前,歇山内檐也是红色,抱厦下面就是殿的出入口。大殿敦实庄重,宏伟深沉,而四面抱厦却为它增添了活泼灵动的艺术风格。整个大殿结构立体而富于变化,这样的造型在宋以前乃至宋代都是不多见的,是难得的颇有价值的建筑实例。 稳重典雅的慈氏阁 隆兴寺慈氏阁是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上下层皆有出檐较深的屋檐,上层屋顶为歇山式,下层屋檐正前方还带有突出的抱厦,就像有重檐一样,使楼阁的造型富有变化,稳重中带有一种灵巧之气。而在下层屋檐的上面,即两层楼体之间,还突出有一层平座,围绕着一圈红色的栏杆,方便人们登楼观景,当然也是丰富楼阁外观造型的一个重要因素。红色围栏、红色门窗、红色柱子、红色墙体,而屋瓦是灰色的,大面积稳重的红与灰相配,使慈氏阁看起来既稳重典雅又不失富丽。A清代御碑亭 这是两座清代康熙和乾隆时所建碑亭,亭内保存有由康熙和乾隆皇帝撰文的御制碑,记叙了清代重修隆兴寺的情况。两座碑亭乎面均为方形,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檐脊立有吻兽。檐下是朵朵如云状的、以装饰性为主的斗拱,斗拱下面是绘满彩画的梁枋,彩画为清代最高级的和玺彩画,以金色龙纹为主要题材。在一座以宋代建筑为主的寺院中,这两座具有黄琉璃瓦顶、龙纹彩画的清代御碑亭,无疑非常突出、抢眼。 左右对称的双阁 转轮藏阁和慈氏阁,对称地矗立在隆兴寺中轴线的两则,中间只隔着御制碑亭。两座楼阁造型相仿,也都是两层高阁,红墙、红柱、红色门窗、灰色瓦屋顶、歇山式,并且均为北宋时期所建。在内部结构上,两阁稍有不同,慈氏阁采用的是减柱造、永定柱造,而转轮藏则采用的是移柱造、叉柱造,这些结构都是宋代建筑中较为罕见的做法。两阁就像是两位将军于前方护卫着大悲阁,并且在它们的衬托下,大悲阁看起来更为雄伟、高大。 摩尼殿内梁架 本图是摩尼殿内梁架,为彻上明造形式,没有其他装饰而直接暴露出内部构架,木材料排列细密整齐,色调古朴淡雅,而却非常稳固结实。 摩尼殿虽经过多次修筑,但依然保持宋代风格,所以今天看来极为古朴苍劲。 隆兴寺大悲阁建筑群 隆兴寺圭庙呈南北轴线布置,由南至北在轴线上依次建有影壁、牌坊、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大悲阁、弥陀殿、敬业殿、药师殿等。其中影壁、牌坊、石桥等是寺院前的引导性建筑。此外,还建有慈氏阁、转轮藏等重要楼阁。 隆兴寺院落南北纵深、重叠有序,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隆兴寺内的几座主要建筑,如大悲阁、摩尼殿等,都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重修,但总体结构与特色仍保持宋代形式。如大悲阁,根据资料记载和现存结构样式推断,虽然经过明嘉靖时的大修和清康熙时的重修,但至清乾隆时其梁柱结构仍保持宋代格局,只是某些细部被改为明清风格。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修缮维护,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桥如飞虹架双阁 在大悲阁与两侧配阁之间,各有一架形如飞虹的拱桥,将三座高阁连为一体,使这三座建筑更有气势,更加壮丽。这两架拱桥和配楼中部的平座围栏一样,都是木材料制作,表面涂有稳重、典雅的红色油漆。不同的是,为了将桥上会受到的压力转移到两头的楼阁上,特意将桥面做成微微拱起的形式,所以才有了灵动如飞虹般的拱形桥。本图就是两座拱桥中的一座,从桥的一头望向另一头,可以看到桥面与栏杆中部拱起,产生了圆曲、优美的线条。 雄伟壮丽的大悲阁 摩尼殿后是隆兴寺的后半部分,是个大院落的形式。院落两侧围墙处是祖师殿和伽蓝殿。而院内居中偏北的是佛香阁,也就是大悲阁,是寺庙后半部分的主体建筑。 大悲阁是隆兴寺内宋代兴建的最大一座建筑,现存建筑为近代重修。现存大悲阁为五檐三层式楼阁,底层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屋顶为歇山式。楼阁的每层均有围廊,檐下支有高大的圆柱,并有低矮的栏杆环绕。梁枋彩画精美素雅,更有漂亮的斗拱与对称的雀替。整个楼阁上小下大,雄伟稳重;通透的门窗、围栏与窄窄的屋檐,又使楼阁带有一丝轻盈灵动。 大悲阁两侧的仿唐楼阁 大悲阁左右原来连着集庆阁和御书楼,近代重修时将它们拆除,并在原址上新建了两座两层楼阁,这两座楼阁都是仿照唐代建筑兴建,因此具有唐代建筑的稳重、富丽、大方等特色。这是其中的一座,我们可以看到楼阁的中间设有平座,带红色围栏,阁顶为歇山式,这与前部慈氏阁的外观造型相仿。屋面坡度平缓,正脊和线脊都有脊饰,檐下作斗拱装饰,华美大气。 僧徒受戒的亭式戒坛 大悲阁院落前部居中是戒坛大殿,是僧徒们受戒的场所,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亭台式建筑,共有上下三重屋檐,每层的屋檐下、梁枋上都绘有青绿彩画。最上层屋顶中央立有绿色琉璃宝顶,圆润光滑,色泽翠绿如玉,晶莹欲滴,就像一颗美丽的绿宝石。戒坛大殿的平面为四方形,底层四面通透,檐下立有20根红色的圆柱,柱上的红漆已剥落,显出一种古朴、素雅的味道来。透过这些圆柱可看到殿内的两层台基。整个大殿的造型方正而精巧,轻盈、美观又大方。 戒坛大殿与慈氏阁建筑景观 三层檐的戒坛大殿与两层的慈氏阁,一精巧、一稳重,一古朴、一富丽,一通透、一严密,一攒尖顶、一歇山顶,各具特色,各有精彩。而从两者之间可以看到稍远处的大悲阁,又是另一种造型与特色。几者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成了丰富的寺院建筑景观。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慈氏阁旁的石碑,还有被慈氏阁半遮的御碑亭,碑亭内也立有石碑,这两座碑都是明清时期所立,是隆兴寺内40多通石碑的一部分,历史价值珍贵非凡。 隆兴寺珍贵非凡的佛教文物 隆兴寺是一座千年古刹,也是一座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寺内的每一件文物都如一颗耀眼的宝珠,珍贵无比,价值非凡。特别是寺内各大殿中所供的佛像。 摩尼殿内供有五尊金装彩塑大佛,释迦牟尼居中端坐,庄严脱俗。迦叶、阿难左右侍立,两旁为文殊、普贤菩萨像。其中,释迦牟尼和弟子迦叶、阿难三尊佛像为宋代所塑,向我们展示了宋代佛教造像的特色及宋代造像的技艺与水平;而普贤、文殊菩萨像则为明代彩塑,在保存上明显比宋塑为好。 此外,慈氏阁、大悲阁、戒坛大殿、弥陀殿、毗卢殿内都供有不同的佛、菩萨像,尤其是大悲阁中的观音立像,最为闻名遐迩,被称为“正定大菩萨”,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桥合称“河北四宝”。 除了所供佛像与菩萨外,摩尼殿中还有精美的壁画,大悲阁中还有很多生动的浮雕。 这些佛像、壁画、浮雕等艺术品,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也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优雅闲适的观音菩萨 摩尼殿内槽背壁北面,有长达15.7米、高7.5米的五彩悬塑海島观音,这就是主尊观音像。观音像高约3.5米,面容秀丽端庄,既有佛的庄严又有世俗女儿的妩媚。最特別的是她闲适自然的动作:右腿轻抬置于左腿之上,双手自然环抱右膝,泰然端坐于海岛岩石之上,左足轻踏于一枝莲蓬。观音头戴宝冠,发带飘扬,肩上披帛轻垂于身侧,真是一派潇洒闲适,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观音周围不但有突兀的山石,还有祥云缭绕其间,更有喷涌的泉水碧波粼粼。 罕见的铜铸双面佛像 隆兴寺戒坛大殿内戒坛上的佛像,为铜铸双面佛像,双佛均头戴宝冠,肩披长长的帛带,庄严而又飘逸。双佛同坐于雕有莲花辦的莲座上,莲座与佛像连为一体。莲座下还有三层高大的木制方形基座,造型如须弥座,但简洁、不饰雕刻。双佛铸造于明代弘治六年,这样的双面佛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极为少见。据记载,双佛一为弥陀佛,一为药师佛。双佛周围的梁枋上,绘有色彩明丽的青绿色旋子彩画,梁枋下的墙面、门窗皆为朱红色,几种色彩相互映衬、对比,营造了丰富多彩的室内景观,也更突显了佛像。 千手观音的法器 隆兴寺大悲阁千手观音是中国最高大的铜铸佛,实有42条手臂,每一条手臂有25种功用,所以合称为“千手”。隆兴寺千手观音的42条手臂原为铜铸,后在清代乾隆年间两侧40臂被毀,1944年时重装木制手臂。千手观音的42条手臂中,分別执有日、月、净瓶、宝剑、莲花、杨枝、宝镜、如意珠、金刚杵等多种法器,表示菩萨具有使人得眼明、除病、得功德、降魔伏妖、得智慧、丰饶资具、摧敌除难等种种法力。 精美如楼阁的转轮藏 隆兴寺转轮藏位于转轮藏阁内底层正中,是一座八角形的木制转轮藏,为稀有的宋代小木作遗物。转轮藏是一种可以转动的藏经橱,是宗教建筑中较常用的室内装修,分内外两层,外层有腰檐、平座,顶部做成亭阁的形式,腰檐、平座下有朵朵堆叠的斗拱,平座周围则有精美浮雕龙纹、卷草等图案,基座多雕山峰流水纹。内层中部是一挂在中心立柱上的转轮,一般分上下七层,每层八格,格内置有经匣。P80-85 序言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王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国》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河、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河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惊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荊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数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略。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何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后记 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精神信仰是宗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两种主要宗教。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沿黄河流域最先发展起来。黄河这条母亲河,在给古代中国人带来福祉的同时,它的不断泛滥也给人们带来灾难。在与黄河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古代中国人认识到只有面对现实、努力奋斗才能生存,因此培养成具有一种注重现实人生的精神。比起欧洲的宗教信仰,尤其是一般需要一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建起一座哥特式教堂的那种执著,中国人包括上层人士、知识分子和凡夫俗子,都相对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也正是由于这种人生哲学思想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古代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其特点是容易营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完成很大规模的建筑。即使是宗教建筑,人们也是希望能在自己捐出善款后不久,就能看到自己期待的寺庙建成。 从中国的宗教建筑就可以看出来,宗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一种人生的补充,并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中国的宗教建筑中洋溢着一种现实的、人本的气息,与宫殿建筑,甚至民居建筑有相当多的共通处。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体现不出人们对于宗教的狂热和激情,反而是宁静、平和的气氛中显现出安详与亲和的意蕴。在平易近人的建筑尺度之中,庭院布局流露着馥郁温婉的好客精神。 人们在欣赏中国宗教建筑的同时,总是在游览其建筑周边的自然景色与优美环境。晨钟暮鼓、江崖回荡、琳宫梵刹、烟寺相望,那种朴拙简约之美境,与中国人的宗教观、道德观、审美观完全契合成一体。 这本书所力图表达的也是这种富有人情、人性和人本精神的建筑之美。 谢燕 2005年10月于北京花家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